电影《风库的变迁》解说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597
颗粒名称: 电影《风库的变迁》解说词
分类号: I235.2
页数: 4
页码: 80-83
摘要: 西出嘉峪关,大戈壁上的漫长旅途开始了,我们的目的地是甘肃省西部的安西县。结束了大戈壁上的旅途,看到了安西的绿州,就象久经干渴的人发现了泉水一样的畅快。安西县城没有江南县城的喧哗,也没有江北县城的规模,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县城内没有任何古迹。安西的孩子们有他们玩耍的乐园,他们还小,还不懂得去询问他们的父辈、祖辈在风沙中苦斗的历史。安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以前。唐代大将军薛仁贵率兵西征兵困锁阳城就在这里。锁阳城原名苦峪城,相传城中有一种名叫锁阳的药用植物,解救了薛仁贵兵马断粮之危,后来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关键词: 电视专题 解说词

内容

这,不是内蒙古草原;这,也不是江南水乡;这,不是盛产水果的胶东;这,也不是落叶千里的北大荒。这是一块被戈壁沙漠包围着的地方。风之大,风之多,使它具有“世界风库”的称号!如果你看到了它的今天,就了解了它的昨天,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迁!西出嘉峪关,大戈壁上的漫长旅途开始了,我们的目的地是甘肃省西部的安西县。在列车上放眼望去,左边是戈壁沙滩,右边是沙滩戈壁!干旱、荒凉一望无际,如果没有诗人的气质,真不知该做何感想!结束了大戈壁上的旅途,看到了安西的绿州,就象久经干渴的人发现了泉水一样的畅快。安西县城没有江南县城的喧哗,也没有江北县城的规模,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县城内没有任何古迹。我发现这里的人生活的是那样的悠闲,那样的安定,那样的充满生气,好象他们离开茫茫的戈壁有千里之远!安西的孩子们有他们玩耍的乐园,他们还小,还不懂得去询问他们的父辈、祖辈在风沙中苦斗的历史。安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以前。在唐代这里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唐代大将军薛仁贵率兵西征兵困锁阳城就在这里。锁阳城原名苦峪城,相传城中有一种名叫锁阳的药用植物,解救了薛仁贵兵马断粮之危,后来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安西境内的万佛峡一榆林窟和敦煌的莫高窟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这里的壁画雕像闪耀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光辉,比安西历史更为久远的是这里的风害。“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绝不是夸张语。安西县境内有40个风口,一年之中平均每秒钟的风速是3.7米,7级以上的大风要刮70多天,最大的风力有十二级。在解放前的安西地理志上,几乎年年都有风沙成灾的记载,在坚硬的土垛上风所留下的痕迹像斧劈刀削一样的深刻。风吹流沙,年年为害,一户一户的人家被风沙驱赶的到处迁移,老的安西县城也被流沙吞没了。在风大、沙多的春季,有时要反复播种两、三次才能保住苗,麦子在风沙中挣扎着长出来,能长一尺高,亩产百八十斤就算是好收成了。风沙无情地侵吞着土地。解放前夕,若大的一个安西县可耕种的土地只剩下8万亩。
  1952年安西县成立了 “防风治沙委员会”,组织全县人民植树种草,造林固沙。30多年过去了,尽管中间受到过干扰,然而安西人民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取得的成绩仍就是十分巨大的。在40个风沙口上营建起47个林场,人工造林的面积超过了3万亩,加上天然林,全县平均每人有了1亩林,152棵树,农田周围原有的6万亩流沙被固定住了。田成方、林成网,一道道防风林带象绿色的长城,保护着农田免受风沙的侵害,大大小小的池塘、水库,在戈壁滩上落住了脚。生活在大戈壁包围中的安西人,已用上了水利发电,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叫人难以置信。30年,植树养草,防风治沙使安西县可耕地的面积从解放前夕的8万亩扩大到25万亩,草原和林地扩大到198000亩。在和戈壁风沙的争斗中,安西人民节节取胜!这场面多像是在华北平原啊!由于工作的习惯,我询问过几个数字,1978年安西全县粮食总产量是7589万斤,到1983年就提高到1亿零34万斤;1978年全县棉花总产量41.4万斤,1983年就达到170万斤;全县平均每个人的纯收入,1978年是174元,1983年达到440元,增长了1.23倍。
  安西的变化是巨大的,最明显的变化还是在1979年以后,安西人有一句顺口溜:“岀了安西城,唯有南岔穷。”这句顺口溜吸引着我们非要到南岔乡去看看。在过去穷得出了名的南岔乡,今天我们看到些什么呢?我们遇到一个机会,随着县里的干部走访了邓生文一家。他们的幸福生活,是今天新农村的一个缩影。
  在草原上我们遇到了张俊德老汉,他一年的牧业收入超过4000元,在畜牧专业户中这个数字算是中等的。蔡登安一家是粮食专业户,全家10口人,5个人干活,承包90亩耕地,产粮5.075万斤,收入17800元,全家平均每个人提供商品粮2820斤,这样的人家也是在每个乡都有。张学礼种的10亩瓜,能收入四、五千元,这个数字在他的全年总收入中只占二分之一。
  安西在唐朝的时候叫瓜州。这里的瓜,水多香甜,不但远销北京、上海,还坐上飞机去香港哩!在安西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我在辽东半岛,在鲁西平原所看到的场景却一个一个的出现在安西。
  在交售粮食的季节里,安西的街道上真是车水马龙。1983年安西县向国家提供了商品粮是4530万斤,平均到每个人是1006斤,这个数字在甘肃全省各县中是榜上第一名。如今,风还是一年四季不停地刮,但是它已经不能肆意危害,而且开始将功补过了!戈壁滩上的灼热的阳光也开始为人们的生活造福了!县城里有整洁宽敞的街道,有供人们休息散步的花园。调皮的男孩子们虽然还不会游泳,但是他们已经有了可以玩水的地方,世世代代在风沙中苦斗的安西人,在开始不为吃穿发愁以后,对于明天他们期待着什么呢?大概由于艰苦生活过惯了,他们对于如何提高生活水平,还需要开阔眼界。然而他们对于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的量却十分敏感。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们,每逢客户赶集就象过大年一样热闹,这个消息一传开,四方农民争相赶来, 而且不达到目的绝不肯离去。
  我们还有幸看到了一次安西农民购买拖拉机的场面,据说有的人带着现款整整等了一夜,可惜我们没有看到,但是为了买拖拉机一家老小齐出动,我们是亲眼看到了。到1983年9月底统计, 安西农民购买的大、中、小型拖拉机就有876台。
  戈壁变绿洲,这是人们多少年来的愿望。安西这个在戈壁包围中,在风沙侵害下,不断扩大的绿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见证,把戈壁重新变成绿洲,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讲述了瓜州的文化历史;历史纪事和人物春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关匙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