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古称西垂。西垂,又作西陲,是西部边疆之意。因此,说到陇南,在人们的印象中,不外乎是西北、沙漠、荒凉、贫瘠、闭塞、落后等概念,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的确,现今的陇南,经济发展还欠发达,交通还不畅通,信息比较闭塞,但这只不过是同发达地区相比而言的,并不等于陇南自古以来就是穷山恶水、经济文化落后之地。人们之所以产生误解,则是由于人们对当代陇南了解不够,对于古代陇南更是知之甚少,而这种误解久久不能消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陇南复杂的地情研究不够,对陇南灿烂的历史文化宣传不够,对陇南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介绍不够。
陇南位于祖国腹地,扼陕、甘、川三省要冲,是一块古老神奇而又美丽异常的土地。陇南地处地球北纬 32°35′-34。32′、东经 104°01′-106。34′之间,山川相间,河谷纵横,是地球自然生态最为复杂、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地方。既有北国之雄奇,又具南国之灵秀,山川锦绣,气候温润,3800多条大小河流,40%的森林覆盖率,生物、矿产和水力资源富集,风景名胜遍布全市各地,民俗风情独具风韵,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如康县阳坝梅园风景区原生态的自然美景、文县高山天池的湖光水色、武都万象洞的地质奇观、宕昌官鹅沟的峡谷瀑布等,极具魅力,令人心向神往、流连忘返,素有 “陇上江南 ”之美称,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 “宝贝的复杂地带 ”。
陇南秀美壮丽的河山,悠久厚重的历史,为陇南大地孕育了一大批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陇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人文遗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遍布陇南大地。史书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西和县西南的仇池山,成为历代文人神往的“桃源仙境”。礼县大堡子秦人西垂陵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西汉水流域就是秦王朝的发祥、壮大、崛起之地,也是秦文化的源头。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使陇南在传递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东西民族相融、南北文化交汇的大舞台。千百年沧桑岁月的融合、演进、变迁和一代代人的创造、积累、积淀,熔铸了陇南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古老神奇的伏羲文化、博大精深的先秦文化、瑰丽多彩的西狭文化、风云激荡的三国文化、神秘奥妙的白马文化、情趣独特的乞巧文化、兼容并蓄的茶马古道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映现出陇南独有的风韵,如同一幅纵横古今的壮美画卷,折射出陇南历史文化深远厚重和经受久不衰的魅力,领异标新,相映生辉,启迪着民族的心智,推动着历史的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陇南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秦陇锁钥、川蜀门户”之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绘制出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三国时期,陇南是魏蜀争夺的军事要地,诸葛亮六出祁山、西城弄险、木门设伏,邓艾偷渡阴平、迫降蜀国,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以仇池山为中心,先后建立起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军事割据政权,前后绵延达300多年,羌人建立宕昌国历时140余年,在历史上都有过重要影响。自此以后,几乎所有大的动荡都波及到陇南:蒙古军先据陇南而后东进灭宋,明初傅友德先破陇南而后南下入川,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等先后转战于此。特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习仲勋等人在这里发动两当起义,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四支主力长征途中都先后途经过陇南,党中央在哈达铺作出了会师陕北、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陇南的历史不仅仅是群雄逐鹿,金戈铁马,或农桑、或经济、或宗教、或艺术,都曾演绎出一幕又一幕动人的历史壮剧,留下众多轶闻典故,涌现出一批历史名人和文化珍品,丰富了陇南文化的内涵,提升了陇南文化的影响力。
历史烟云消散,文化魅力永恒。回眸既往,触景生情,一事一物,一诗一歌,都让我们激动不已,感慨万千,除了几许沧桑的感怀,更多的却是对这块土地深深的眷恋和敬重。历史的辉煌与荣耀已被深深铭刻在岁月深处,而在发展车轮的滚滚节拍中,陇南人民踏实而从容的前进步点,又不断叩击着崭新的梦想。陇南怀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发生在陇南大地上的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故事、留存于陇南大地上许许多多的精美绝伦的文物、遍布于陇南大地上许许多多的得天独厚的名胜、出类拔萃的人物以及众口传颂的诗词歌赋,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是陇南魅力之所在,精神之所在,灵魂之所在,更是陇南借以腾飞的基石。怀古以励志,掩卷当奋发。了解陇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才能开发资源,促进繁荣;让全国、全世界了解陇南,才能使陇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绽放于陇南各地的风致独具的地方文化,有待于向海内外人士娓娓描述;被偏见的尘泥遮蔽的陇南形象,有待于专家们重新擦拭理清。了解陇南的历史文化,才能弘扬传统,再创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对社会进步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在关山飞渡、踏浪前行的历史进程中,陇南文化中所蕴含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独树一帜的创新风格,仍是陇南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会在陇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中,市委、市政府按照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宏伟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地方志办公室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组织力量,精心选题,编辑出版了陇南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 ——《陇南古代诗词》、《陇南古代碑铭》、《陇南古代人物》。这套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文化品位和社会认可度,它的出版发行,对于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对于激发人们热爱陇南、建设陇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陇南、展示陇南、扩大陇南对外开放和交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望市地方志办公室再接再厉,组织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发掘、研究、宣传、弘扬陇南文化的行动中来,全面介绍陇南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形成一套系统、权威、经典的传世之作,帮助广大干部和青少年加深对陇南历史文化和市情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大家热爱陇南、建设陇南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成为国内外人士了解陇南、认识陇南、支持陇南的 “窗口 ”和 “指南 ”,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是为序。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