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徽酒故事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45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金徽酒故事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60
页码: 326-3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徽酒故事传说的情况。其中包括神泉海眼的传说、昭君出塞徽酒陪嫁、曹操徽酒犒三军、酒神史话等。
关键词: 金徽酒 故事 传说

内容

第一节 神泉海眼的传说
  古人云:“名酒产地,必有佳泉。”
  甘美的泉水,在人们眼里犹如美酒一般珍贵。虽然土壤、气候同美酒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水是酿酒的根本。我们先祖讲酿酒工艺,总结出一句精辟的名言:“水乃酒之血。”千百年来,佳酿徽酒用的都是神泉海眼之水。这眼天旱不枯、雨涝不溢的地下泉水,成了“金徽酒之血”。
  相传在古代,河池一代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本来山清水秀,素为鱼米之乡的徽州,干旱长达150多天,土地干裂,河塘干涸,火红的太阳整天炙烤着大地,人畜饮水也越来越困难了。眼看生路断绝,大人哭干了眼泪,小孩号哑了嗓子,老百姓只好成群结队,祈祷神灵。
  民心之诚,苍天感动。天庭派一位神仙来到人间,也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郇家庄有个憨厚老实的小伙子,名叫盛魁,为了寻水源,他每天背上干粮翻山越岭。奔波多日,也未发现一眼神泉,可他年迈的母亲已病得奄奄一息。盛魁看着可怜的母亲,心里难受极了,他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一心想救母亲。就在这个时候,门忽然开了,只见一位拄着宝杖的白胡子老头,踉踉跄跄地闯进来,昏倒在地,嘴里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喊着:“水……水……水……”
  盛魁看着正在昏迷中的母亲和嘴皮干裂、危在旦夕的白胡子老头,心急如焚。年迈的母亲这时突然精神,对盛魁说:“孩子,我刚才梦见一位大仙来到我们家,你快给他老人家磕头,求求大仙救乡亲们。”
  但盛魁转头看时已不见白胡子老头了。
  盛魁母亲让他赶快去追,盛魁担心母亲,他母亲说:“大仙进来时,一股气息直沁娘的肺腑,现在已没事了,你快去追大仙。”
  盛魁出门去追大仙,只见大仙已在百步开外。
  “大仙,请等一等,救救百姓吧。”盛魁一面喊,一面叩头,但大仙只是往北走去。
  盛魁跟在大仙后面,大汗淋漓,紧追不舍,一直跟着翻过好多架梁,穿过好多条沟,到紫荆山才停下来。大仙对盛魁说:
  “我是白云大仙,栗亭大旱,众民祈雨,玉皇大帝命我与掌管天河的玉龙神降雨,拯救百姓。但玉龙大仙去东海和西海,明天才能返回。”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玉龙大仙还要一年才能回来,老百姓已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白云大仙捋着银须说:“我念你平日修道行善,舍身为孝,舍生取义,就收你为徒。”
  盛魁急忙跪下说:“大仙在上,受徒儿一拜。还请师傅给老百姓祈雨!”
  盛魁一跪不起,不停地给师傅叩头。
  白云大仙说:“我是协助玉龙神降雨,我如自行降雨,有违天条。但我这里有一宝杖,为玉帝所赐,法力巨大,它在地上可打数泉,引东海、西海之水。”
  盛魁:“只要有水,我愿意去天庭代师傅受过。”
  白云大仙笑了笑,随手将宝杖掷出,只见一道金光落在天河之西。盛魁随白云大仙赶到时,一股清澈透明的泉水哗哗地涌出,流向天河。
  白云大仙说:“此泉水通东海,水清而柔,甜而绵,是酿酒上乘之水。日后如有人在此酿酒,并取你名,那真是上应天意。”
  在天庭,白云大仙、盛魁向玉皇大帝负荆请罪。
  玉皇大帝:“白云神虽触犯了天条,但是情急之中,盛魁舍身救母,舍生取义,应予褒奖!你师徒二人以后就守护好海眼神泉和天河,使这一方福地民殷物阜。”
  海眼神泉甘甜爽口,冬暖夏凉,就是天再旱,仍一个劲地往外涌。从此天河一带未闹过旱灾,山上山下绿草如茵,百花争艳,四季如春。
  第二节 昭君出塞徽酒陪嫁
  金徽酒文化展览馆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徽酒文化生态园,其一楼的古代馆中有一组微型雕像。这一组微型雕像说的是昭君出塞徽酒陪嫁的故事。
  西汉时期,王昭君出塞和亲,这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是,说起陪嫁的嫁妆之中有产于徽县的“徽酒”的故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王昭君,字王嫱,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在南郡(现今湖北宜昌兴山县)的一户平民家庭,因为容貌绝美,14岁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列入选秀行列,成为掖庭中的一名宫女。原本,凭借着出色的外表,昭君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皇帝的青睐,但昭君性情刚烈,不愿意行贿画师,所以她的画像是所有画像中最丑的,自然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刚好那个时候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请求娶汉人女子为妻,汉元帝便按照画像选了昭君前去和亲,召至殿前才发现昭君气质独特,举止优雅,容貌最美,想要反悔,但作为一国之君不可失信,只得忍痛送行。
  聪慧的王昭君深知,出塞和亲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更主要的是作为和平友好的使者,传播文化,互通有无,加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北方匈奴性情粗放豪迈,喜好饮酒,于是她在临走时建议皇帝,除了带上丝绸及中原的粮食作物外,还要带上中原一带酿造的美酒。皇帝于是颁布诏令让全国各地进贡佳酿。
  当时,武都郡河池县一带气候温润,物产丰富,盛产佳酿,其控陇右而通巴蜀,望长安而眺陇原,交通极为便利。在接到诏令之后,当地官府即选择优质徽酒,装入双耳陶罐。选派精壮劳力并配骡马300多匹,组成浩大的运酒队伍,向朝廷运送佳酿。在运酒的旅途中,驮酒队伍所过之处弥漫着浓浓的酒香。为了传播徽酒的名气,当然也为解决驼队的食宿,驮队沿途将部分未列入贡品名录的酒卖给了所经州县的客栈,凡喝过徽酒的人无不称赞该酒味美香甜,实乃难得之佳酿。到京都长安后,朝廷官员验酒品尝时亦是赞不绝口。
  年仅20岁的王昭君以汉室公主的身份带着徽酒远嫁匈奴,自然令呼韩邪单于喜出望外。他品尝了王昭君所带的徽酒后,大加赞誉,说中原人不仅漂亮,带来的酒也非常好喝。因此也就有了后来流传的那句话:“昭君远嫁陪徽酒,人美酒香好和亲!”
  第三节 曹操徽酒犒三军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平定陇右后,决定征讨张鲁,夺取汉中。他亲率将军夏侯渊、夏侯惇、张郃、徐晃等及十万大军,自陈仓出大散关,沿故道进攻汉中。
  大军到达河池后,遭到了窦茂的殊死抵抗。窦茂是东汉末年的氐王,据史料记载其弟和儿子都为曹军先锋所杀,所以窦茂集结所部欲与曹军决一死战。史书记载“氐人塞道”,可见其兵力之盛。曹军先锋张郃抵达河池县,十万大军分成前、中、后三队前进。这里的地形地势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河池县处于秦岭余脉的两山夹峙地带,地形狭长。城楼在两边高耸入云的山岭包裹之中,山岭上是一片浓密的原始森林。山岭中有崎岖的山道可以绕过县城,探子已经探听清楚了,只是路途不太好走,但那也比攻城强得多了。张郃果断指挥部队,绕山麓岔道而行,过河池直入下辨。
  大军不快不慢地行进在山路中,两边枝繁叶茂的灌木荆棘就像是两堵墙壁,平行延伸。走着走着,张郃大喊一声“不好——”,心头一阵打鼓:绕过河池只有这一条陡峭山路,窦茂岂能不做防备?这样的狭窄地带,倘若敌人用火攻,我命休矣。张郃急道:“快,撤军!撤军!”话音未落,树丛中、茅草内、岩石后,飞出无数的火箭。轰轰几声炮响,灌木中惊起无数的飞鸟振翅冲上天宇,喊杀声震耳欲聋。大火四起,这把氐人放的火只烧到了张郃率领的前军,中军撤出山道,完全没受损失。
  窦茂在河边埋伏。点燃了大火之后,他把部队集结在河对岸,等着曹军残部过河。他把大军分为两路,一路在河东岸,一路在河西岸。东岸的等着曹军渡到河中心时而击。西岸的在曹军遭到攻击慌忙撤退时从身后截住厮杀,斩草除根。可窦茂万万没想到,张郃竟然不过河,直接撤退。
  张郃一说撤退,窦茂立即火了,大喊一声:“勇士们,杀呀!杀!”张郃大喜,命令中军吹起号角,后队变为前队,自己亲自断后,向来路奔回。窦茂亲手斩杀五名曹兵,乐得哈哈大笑:“汉军原来如此懦弱,我兄弟的仇可以报了。杀!”
  张郃跑一阵,回头和手持大锤、紧紧追赶的窦茂打上一阵。窦茂见他兵马少,本来心存轻视,这样一来,就被张郃撩拨得怒火中烧,拼命追去。看看山路将尽,张郃冷笑一声,回身再战,一刀削掉了窦茂的盔缨,窦茂差点丧命。
  突然,四面八方战鼓擂响。凄厉的号角声响彻夜空。
  曹军中路杀到,把氐人的长蛇阵截成两段,首尾不能相顾。张郃也调转马头杀了回来。窦茂一看中计了,在马上大叫:“曹贼果然奸诈,太奸诈了。”气愤之下,不思逃跑,反而舞动铁锤过来迎战。氐人前队和后队失去了联系,只听得呐喊声震动山岳,惨叫声连绵不绝,却听不到窦茂的指挥号令,后队一时不知所措,就这样窦茂战败了。同年四月,窦茂率众万余人,恃险在青泥岭抗拒曹操的大军,但终因兵微将寡,给养匮乏,被曹操斩杀。
  曹操进驻河池后,对河池富饶的物产和醇香的美酒赞叹不已,下令用酒肉犒赏三军。曹操喝着醇香的徽酒,一想到攻下河池即可逼近汉中的情景,高兴地对座中将领和幕僚说:“如此大捷,如此美酒,岂能无诗乎?”随军侍中、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应声道:“丞相所言极是,我有一诗,但恐污丞相尊耳。”曹操大笑道:“但吟无妨。”王粲高声吟咏道:“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陈赏越丘山,酒肉踰川坻。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曹操听得连连点头,他举起酒杯说:“好一个‘酒肉踰川坻’,好一个‘人马皆溢肥’!将士们满饮此杯,才不负这好山好水,好酒好肉!”顿时,觥筹交错,酒香四溢。
  第四节 诸葛亮·徽酒·拧拧柏树
  金徽酒原产地伏家镇中坝有棵名闻陕甘川的参天古柏。这棵古柏高15米,树围8米,需5人合抱,枝如伞盖,根节盘曲,树干6米处分4股,上下分6枝,倾斜向南,主枝树纹沿顺时针方向上拧,如绳索,故称拧拧古柏。
  关于这棵拧拧柏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就是诸葛亮和拧拧柏树及徽酒的传说了。
  三国时,曹操先后迁移陇南30多万人入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与扶风郡美阳,后又移至兴平县小槐里。诸葛亮亦迁移西县人口1000余家还居汉中。后又有武都王苻健率众入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白水,而陇南为蜀所有,武都、阴平两郡仍存,属益州。所以,三国时,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小槐里,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山县,亦属武都郡。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魏太和元年(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次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蜀。魏明帝震恐,亲赴长安督战。当蜀军在街亭与魏军交战时,前锋马谡擅自改变部署,弃城守山,被张郃乘势困败,失去要地。诸葛亮因初战受挫,失去前进的依托,乃退兵汉中,斩马谡,整治蜀军。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统军数万再度攻魏,出散关围陈仓,攻城20余日不下,粮尽还师。诸葛亮为孤立祁山魏军,并开辟军资来源,于蜀汉建兴七年(229年)春三出祁山,夺回武都、阴平二郡。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抚羌人。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督军迎击。诸葛亮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击败魏军,抢收小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山。诸葛亮五出祁山,歼曹军3000人,司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长达7年之久,虽苦心筹谋,但师劳而功微,故于五丈原。
  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中,第二次和第五次途经河池,相传这棵拧拧柏树就是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时所植。在礼县祁山堡南三里的诸葛亮故垒(即观井堡)下的那片柏林中,有三棵枝繁叶茂的古柏,粗壮的树干使人吃惊,也传说是诸葛亮亲手所植。人都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了解到河池森林茂密,珍稀树种很多,不仅有“公孙树”银杏,还有南方树种红豆杉。河池县衙门前就有一棵银杏。曹操早已用银杏树作过路标。“兵者诡道也”,蜀军不能再用银杏树作路标。河池父老相传,诸葛亮喝过河池的酒。诸葛亮在用人上深知“醉之以酒,以观其性”的道理,深谙酒能成事也能败事之道。“诸葛一生唯谨慎”,为了防止士兵水土不服,下令士兵每人背一小袋土,以致“积土成山”。河池水好酒也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喝过河池的酒,张飞和马超在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先农村)喝过河池的酒。何以解忧?唯有徽酒。攻城略地,兵贵神速。若是都爱上这河池美酒,乐不思蜀,这仗还怎么打?于是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时亲手植拧拧柏树,并以徽酒祭奠皇天后土。拧拧柏树一是作为蜀国部队的路标,区别于曹魏。二是指明南北方向。说来也怪,这拧拧柏树经诸葛亮亲手栽植后,似乎有了灵气。树干之所以倾斜向南,一是指明方向,二也有蜀军士兵不忘家乡之意。这棵树龄近2000年的拧拧柏树,见证了人世间的战争与和平、悲欢离合,似乎也就有了护佑一方的仙气。拧拧柏树已于1975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棵拧拧柏树为徽县的一大景观,常年披红挂彩,业已成为家乡父老期盼子女聪明智慧、家道平安的精神寄托。
  第五节 酒神史话
  萧瑀访贤 拓旺酉执掌官垆
  隋末春日的一个早晨,青泥岭白龙潭附近拓家酒垆的主人拓旺酉像往常一样到酿酒房查看。树上的喜鹊叫个不停。拓旺酉的夫人陈英娘说:“喜鹊叫得这么响,今天有贵客要来。”拓旺酉说:“我们这每天来的人还少吗?”陈英娘:“今天叫得不一样。不信,你看着。”青泥岭位于河池境内,是连接关中、陇上、巴蜀的枢纽,可谓秦陇入蜀之咽喉、南北交会之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蜀门”。
  这里居住着不同民族的人,有氐话羌语,有秦音蜀调,有北服南衣,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地区、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有竹器杂货店,有丝绸染坊,有药铺神医,有博彩乐坊,有戏台茶楼,有客邸驿站,有兵勇船夫,有卖艺的,有卖唱的⋯⋯这些都足见青泥岭的繁华。
  然而,在青泥岭更多的则是酒垆。一个接一个的酒垆,从清晨到深夜都有吆喝声。名气最大的当属拓家酒垆。
  拓旺酉祖籍在秦州之北,祖上原为名医世家,并做酿酒和药材生意。晋末,举家南迁至青泥岭。
  拓旺酉祖上在青泥岭白龙潭附近建酒垆。白龙潭水质清澈甘冽。白龙潭有一道瀑布白如丝练,在其上游有一洞幽深难测,有许多得道高人在此修炼。
  拓旺酉祖上来青泥岭找建垆之地时,有一道士让其建在白龙潭附近。其理由为青泥岭有白龙、黑龙二潭,其水甚佳,其名甚贵,龙潭之水可为御液,日后定有贵人相助,其祖上听道士之言,选在白龙潭附近建垆,所酿之酒品质极佳。拓家酒垆名声大震,因酒而富,因酒而名。拓家把酒作为饮用之品,也作为药用之品。拓家一直认为是白龙潭、黑龙潭有龙保佑,所以逢年过节,都要往白龙潭、黑龙潭和嘉陵江一凹形处倒酒数坛。乡亲邻里遇红白喜事,拓家都要送酒。凡过往青泥岭的人,总要去拓家酒垆喝酒。无论官员、富商、穷人拓家都一视同仁。拓家祖上把凡是客人谈酒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并虚心请教,一代接着一代做。时间久了,拓家关于酒的记载,逐渐成为关中、巴蜀、陇上盛传的“酒经”。
  拓旺酉有兄弟多人,大哥旺水做药材生意,经常往来于巴蜀、关中、陇上。小弟旺润是方圆有名的神医。旺酉继承祖业酿酒。妹妹旺玉精通厨艺,开酒楼。其他兄弟在隋初随父返回原籍。
  拓旺酉夫人陈英娘,其父是一代名儒,因冒犯隋炀帝被流放大凉山。陈父在翻越大散关时偶感风寒,到青泥岭时已气息奄奄,住拓家客栈。旺润精心用药,旺酉悉心照料,才使陈老先生转危为安。陈老先生大病初愈准备启程时,隋炀帝念陈老先生几代忠良,准其在河池居住。
  陈英娘母亲为信佛之人。
  陈英娘精通文墨,饱读诗书,精女红。陈英娘与拓旺酉互生爱慕,喜结连理。
  陈老先生门生遍布朝野。他在青泥岭居住的日子里,寄情于山水之间,办义学,惠泽乡民。由于陈老先生的学识、名望,凡过往官员多拜访他,这也使拓氏酒垆多方面了解了中原、关中、巴蜀、吴楚的酿酒情况,也知晓了各地酒的特点、品质。
  
  旺酉、英娘结婚数年,已有两儿一女,长子盛海,次子盛江,女儿盛书。
  陈老先生门生从青泥岭拓家酒垆带酒到长安,大多进入宫廷。拓家酒垆酿制的徽酒在长安名声大震。徽酒在关中、巴蜀、陇上酒中独占鳌头。
  《徽县史话》记载:河池的太守是萧瑀。他本是南朝皇族,入隋任荣禄大夫,后因反对朝廷对高句丽用兵而被贬到河池任太守。他很有才能,勤于政事,在河池任太守后,在其地大搞劝农桑、兴修水利之事,使河池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萧瑀是南方人,他看到河池的气候与南方相似,便在该地种水稻,并获得成功,随后加以大面积推广。徽县种植水稻大概就始于此,其功劳也应归于萧瑀。随着河池农业生产发展,百姓衣食富足,萧瑀又指导当地群众用多余的粮食酿酒,并不断改进当地用土法酿制青稞酒、糜子酒的酿酒工艺,使河池酿酒业盛极一时,也为后来乃至今天徽县的酿酒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萧瑀到河池任太守后,他看到此地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且气候和南方相似,便先在栗亭一带引进水稻种植,一季之后,水稻种植成功,而且水稻由于生长周期长,味道胜过南方水稻,他又在南部山区推广,并在稻田养鱼、养鸭。
  萧瑀在来河池之前,就听说青泥岭一带酒垆非常多,以拓氏酒垆最为有名。萧瑀决定创办官垆,这对朝廷和百姓来说都是有利的事。
  春日早晨,轻风清拂。萧瑀带一随从往青泥岭走去。
  青泥岭自古就是一条连接南北及陇上的重要通道。萧瑀走在通往青泥岭的路上,映入眼帘的是那不知名的野花,争相斗艳;一条条溪流、飞瀑,密竹竞秀;一个个村庄,村姑老媪,渔翁牧童,茅屋瓦舍,炊烟袅袅,一片祥和。
  萧瑀仿佛行走在江南水乡。
  一瞬间,萧瑀的眉头又紧皱了。
  萧瑀在想,这里是祥和的,这条路是祥和的,但由于青泥岭的地理位置,这里一直是战场,这条路也是一条战争之路。他仿佛看到了先民们迁徙的情景,拖儿带女的人群从眼前经过;他仿佛看到诸葛亮挥师祁山,听到战马嘶鸣及战鼓在耳边响;他仿佛看到曹操汉中征张鲁、张郃战窦茂飘荡的硝烟,那惨烈的场景⋯⋯河池是一片富庶的土地,也是一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一个王朝要开疆扩土,但更要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想到这里,萧瑀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拓旺酉多年来清晨即起,先去看制曲及发酵情况,对酿酒的原料更是要亲自过目。这些活干完,他就把天气、用粮、用水、制曲、发酵、酒质等情况记录下来。晚上,他还要记录卖酒的状况及方方面面对酒的评价。这是其祖上的习惯,已经坚持了百年以上。拓旺酉祖上将这些记录整理浓缩,又将南来北往的客人交流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名为《酿酒札记》。有心人将这些札记传抄,带到巴蜀、关中、陇上,时间久了,有的传为“酒经”,有的传为“酒论”。陈英娘一家来后,陈老先生的门生提供各地的酿酒情况甚多,陈英娘帮拓旺酉整理的《酿酒札记》也逐步成书。
  春日的巳时,阳光和煦。拓旺酉和陈英娘在整理札记,旺酉口述,英娘记录。
  陈老先生在石桌另一端给盛海、盛江、盛书讲《论语》。陈老夫人手握佛珠,正在诵经。半院翠竹在微风中摇曳。
  萧瑀经过黑龙潭,只见潭水幽深,深不可测,潭边古树参天,怪石林立,潭上方瀑布飞流而下。
  他问随从:“这可是黑龙潭?”
  “大人,正是。”
  萧瑀:“这么说,离青泥岭不远了。”
  “大人,离青泥岭很近了。”
  萧瑀走到青泥岭,只见青泥河从西南流下。北边地势稍低,西南边山势陡峭。青泥河两边瓦房、茅庐鳞次栉比,酒幔飞扬。沿河故道也是街道,青石板铺路,一直绵延到后山。青石板经长年累月的踩踏,留下了一个个坑洼。街上熙熙攘攘,穿不同服饰的人都能在这里见到。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轻风中有阵阵酒香。药铺、杂货、铁货、山货、酒肆、客栈遍布街道两边。
  拓家在青泥河南面,依次为酒垆、客栈、酒馆、药铺。一个连一个的吊脚楼,把萧瑀又带回了江南水乡。他真没想到,在秦岭这大山深处竟有美如江南的地方。青泥岭的吊脚楼和江南的吊脚楼区别只是这里的更为粗犷、厚重。
  拓家所有的建筑都是以木头为主,上下两层,一层楼的半截用青石裹起,二层楼为吊脚楼,墙全部为圆木和近三四寸厚的木板。屋顶多为青瓦。青泥岭其他的建筑也基本如此,足见这里百姓生活的富足。
  青泥岭很早以前就是民族迁徙的通道,各种文化习俗在这里留下烙印。店铺的大门前都挂着红色的灯笼,有圆形的、菱形的、八角形的、长方形的……几乎所有的大门都有匾额、对联,多为木刻,做工不一,有北方的雄浑,也有南方的纤细。书体也不相同,篆书、隶书、魏碑、行书都有。
  萧瑀感到这里是一个因民族交融而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
  拓家酒馆对联:
  有度无量,无量方显有度;
  痴情少缘,少缘才乃痴情。
  拓家药店对联:
  采天下之药医百姓之疾,
  用仁厚之心除桑梓之苦。
  拓家客栈对联:
  粗茶淡饭笑迎东西过客,
  草庐茅舍诚纳南北旅人。
  拓家酒垆对联:
  酒汇五谷之精华,
  垆聚天地之灵气。
  萧瑀随从给拓家酒垆卖酒的仆人说:“萧太守要见你家主人,速去禀报。”
  不一会,陈老先生和拓旺酉一家前来相迎。
  “萧大人,有失远迎,失礼!失礼!在下拓旺酉。”
  他说着指向陈老先生,“他……”拓旺酉话音未落,只见萧瑀说:“陈老先生怎么在此啊!请受萧某一拜。”
  拓旺酉愣住了。陈老先生笑笑说:“拓旺酉乃我女婿也。”
  萧瑀笑道:“陈老先生是关中名门,当今名儒,国之重臣,曾和我同朝为官。”
  萧瑀走进院子。拓旺酉请萧瑀进厅堂。
  拓氏酒垆依山傍水,分三个小院,依次为卖酒店铺、酿酒房,靠山是拓旺酉的住所。座北朝南一排房,有厅堂,陈老先生和拓旺酉一家人居住。东西两排房,东边的房为书房,西边的房为仆人所居。院子里有很大一片竹子,竹林间有一荷塘,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下,更为奇特的是靠山有一个形似桌子的大石头案子,长近丈余,宽有六尺,石面平整光滑。
  厅堂对联:
  千载圣贤积德行善,
  百代世家读书耕田。
  横额:宁静致远。
  书房门对联:
  半院竹林无静影,
  几页酒札有流香。
  横额:淡泊明志。
  走进厅堂,迎面墙上挂一幅中堂。
  中堂是拓氏家训,其内容为:
  秦州之北,拓氏一门,
  世代耕读,忠孝家风。
  敬畏天地,敬奉神灵,
  尽忠朝廷,孝廉感恩。
  心容万物,爱恤乡邻,
  慈善润德,品端行正。
  戒奢勿堕,勤俭持家,
  去悍与傲,持恒宁静。
  对联:
  凡为后人,谨记祖训。
  只懂敬畏,头上三尺有神明;
  唯晓感恩,途遥千里无障生。
  陈老夫人、陈英娘拜见萧瑀。
  旺润和旺玉也来拜见萧瑀。
  拓旺酉:“请萧大人先用茶。”
  萧瑀品着炒茶问:“这茶既有茶味,又有面、核桃,还有何物?怎么叫炒茶?”
  旺润:“大人,这与西域一带的炒茶相似。河池潮湿,所以加了花椒、生姜等,以驱湿寒。春夏时加藿香叶,可清火。做法是先放油,把面和茶放在一起在茶罐里焙,如炒一般。这一带把炒茶作为晌午之食。炒茶是巴蜀和西域饮食之结合。”
  萧瑀:“到河池近一年,还是第一次喝这么香的炒茶。”
  陈老先生:“萧大人是江南人,炒茶能喝习惯?
  萧瑀:“自到河池以来,为种植水稻,我到栗亭一带去的甚多,也喝了不少炒茶,味多咸而腻。”
  陈老先生:“萧大人到河池,是当地百姓之福。民间到处传颂着大人的政绩,引进水稻,使当地百姓吃上了江南的大米,必将名垂青史。”
  萧瑀:“陈老先生过奖了。我在长安常听往来巴蜀之人讲,青泥岭酒肆林立,拓家酒垆的老酒为天下第一名酒。传说拓氏有一部酒经,称为天下酿酒奇书。旺酉乃当今酿酒之巨匠,神人也,萧瑀很是敬佩。旺润妙手回春,在青泥道名气大矣。”
  这时,旺酉来请萧瑀吃午饭。
  酒楼一楼、二楼座无虚席,有秦音蜀语,也有陇上方言、吴楚土语。
  旺酉请萧瑀到二楼的一个房间。房间很大,布置简朴。在上首挂四条屏,为名家所临《兰亭序》,另外三面墙上三幅条屏,分别为“民以食为天”“俭以养德”和一个篆书“酒”字。
  一张方桌,摆了五把绳床。
  拓旺酉请萧瑀上首入座,萧瑀不肯,让陈老先生上座。
  “陈老先生乃吾长辈,理应上座。”
  陈老先生:“早就听说萧大人重礼仪、重孝道,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请大人上座,大人是父母官,老夫是治下。”
  萧瑀:“陈大人原是朝之重臣,桃李满天下。我乃门生,还请尊师上座。何况今日近似家宴。”
  拓旺酉:“今天初次见面,还是听外父安排。”
  萧瑀:“尊师,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桌上已摆了六个凉菜:灰灰菜、鲜竹笋、核桃花、麂子肉、豌豆角、白萝卜片。
  桌子中间摆一坛酒,里面有大枣、枸杞等多种药材,用勺子舀到盏里。酒具共有六件,有坛、勺子、托盘等,为汉代绿釉酒具。
  “我先敬萧大人。”
  萧瑀一饮而尽。“好酒也!酒中所泡……?”
  “有塞北枸杞、大枣、岷州当归、黄芪,阴平的党参等多种药材。”萧瑀:“都是名贵之品。”
  旺润:“可益气补血,祛湿驱寒。”
  这时,旺玉端上一大盘炒饭。
  萧瑀:“这是河池的稻米?”
  旺玉:“正是,但炒饭缺了扬州的鱼虾和菜蔬,只是加了葱、萝卜、肉丁、蒜苗,不知大人是否觉得可口?”
  萧瑀盛满一碗,几口下肚。“乃家乡饭也。”
  旺酉:“萧大人,我们这里的习俗,先喝少许药酒,用些饭后,方开始饮酒。”
  说话间,他抱上一个陶坛,一看就是封存多年的老酒。
  旺酉说:“这是我十几岁时爷爷封的,一坛十斤,共封十坛。外父大人六十大寿时喝了一坛,今日大人来开一坛。”旺酉打开坛子,顿时满屋生香。
  萧瑀道:“真乃天下佳酿。”
  上菜的盘子越来越大,烤山羊排、蒸全鸡、烧肘子、炒腊肉,还有江陵的千张扣肉、五香豆豉,荆州三丝春卷、皮条鳝鱼……
  萧瑀说:“这里还有地道的江陵菜?”
  旺玉:“大人,我们这里厨师可做天下名菜。”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你来我往,甚为兴奋。
  萧瑀:“尊师,拓掌柜,我这次来有一事相求。”
  旺酉:“大人请讲。”
  萧瑀:“河池是一块宝地,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稍遇灾害,但粮食仍可使百姓足食。河池虽有通长安之陈仓道,水路通凤州、四川,但毕竟山路艰险,运力有限,好多粮食由于储存不善而腐烂霉变,损失甚巨。现在朝廷设有良酝署,专司宫廷用酒事务。我已奏请圣上在青泥岭办一个官坊,以供宫廷用酒,让有条件的乡民酿酒,既增加朝廷收入,又帮助百姓解决粮食储存问题。”
  旺酉:“萧大人办官坊,甚好。”
  萧瑀:“请旺酉为师,执掌官坊。”
  旺酉:“萧大人,旺酉不才,恐难胜此重任。”
  萧瑀:“据我所知,拓兄长我两岁,今日相见恨晚。兄不仅为造酒之巨匠,更有圣贤之气,为博学之人。请拓兄不要推辞。”
  旺酉看了看陈老先生。
  陈老先生:“旺酉,承蒙大人如此抬爱,应下便是。”
  旺酉:“萧大人,旺酉遵命。”
  萧瑀:“旺酉兄,酒坊选哪里好?”
  未等旺酉开口,陈老先生说:“萧大人,无论是拓家和陈家均受皇恩,是皇上的子民,拓家酒垆就是朝廷的酒垆,无需再择地建垆。”萧瑀:“陈老先生,这如何使得?”
  旺酉:“外父大人所言极是,国兴业兴家兴人旺。国之太平方有拓家酒垆。”
  萧瑀:“萧瑀何德何能,敢受陈老先生和旺酉兄如此尊抬。”
  陈老先生:“萧大人,老夫只想得到您的支持,办一所书院,使乡民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萧瑀:“尊师所想甚好,朝廷正在大兴教育。官府有劝学施教之职责。”
  旺酉:“大人来河池是百姓之幸事。萧大人,请到书房一叙。”萧瑀走进书房,只见书架布满六间房,有竹简书写的,有帛书,有纸书。
  萧瑀:“尊师真乃饱学之士,藏书甚多。”
  陈老先生:“萧大人,这都是旺酉先祖及旺酉有关酒之札记。”萧瑀、陈老先生、拓旺酉、拓旺润在书房里谈书论酒。
  萧瑀:“旺酉写的酒经可否一观?”
  陈老先生让人搬出两摞纸张,共有六尺多高。“萧大人,这就是《酒经》的书稿。”
  “说为酒经,实为酿酒之法。”
  萧瑀:“旺酉兄,愿闻其详。”
  旺酉:“成书可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酿酒之要。酿酒之地域要则,地域不同,其风格也不同,此其一。其二,酿酒之水。水为酒之血,水源对酒至为重要,酿好酒必须要有好水。其三,物产。物产丰富,酒之原料多,酒的生香成分就多。萧大人引进水稻对河池酿酒是一大贡献。我爷爷封的老酒,就用的是巴蜀之地的大米。其四,酿酒、盛酒、储存之器皿。用何器皿对酒质也有很大影响。我们在大散关之南,大坛大缸不宜运输。我们祖籍秦州之北较这里干燥,为避战乱、匪扰,常将粮食藏放于地窖之中。祖上来这里将粮食放入窖中,时间不长,生出酒味,祖上开始在土窖里发酵,但多长时间、多深多大,还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其五,工匠。酒垆最关键的为工匠,酿酒、储存、调制都需要精细严谨之工匠。道法自然,也称为美酒天成。要酿出真正的好酒,必须专注于天时、地利。要选择天时,选择地域,还要择水、择器、择粮。天人合一,天地造化,人工精酿,方得美酒。下卷为酿酒之道。酿者之德行、不同区域之配方、不同区域之酿酒工艺、历代朝廷酿酒之策、各地饮酒之习俗。还有一条极为重要的,为酒曲。酒曲好坏决定酒的好坏,酒曲不同,酒的风格也大不相同。”
  萧瑀:“没想到一杯美酒,竟藏如此深奥的学问。其实酿酒过程中有些变化,非人肉眼所见,而是凭巨匠大师的感知。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沉淀,形成的灵感。”
  旺酉:“萧大人之言极是。”
  萧瑀:“美酒是人神共酿,天地孕育,一杯美酒,天地之灵气、五谷之精华、山川之气韵、酿者之品行尽在其中,真谓杯小乾坤大。”
  旺酉:“我们没有大人想的深。”
  萧瑀:“酿酒之经书,为何不刊印呢?”
  旺酉:“外父和内人一直在修改。”
  萧瑀:“拓家酒垆水取何处?”
  旺酉:“祖上对此事有记载,取白龙潭之水。青泥河有一股水来自黑风洞。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天雷鸣电闪,从黑风洞里跃出两条蛟龙,一条白色,一条黑色,分别跃入两个深潭。白龙跃入的为白龙潭,黑龙跃入的为黑龙潭。两龙相悦时,空中会出现两道彩虹,一个球形的云团,乡民称之为‘二龙戏珠’。当二龙相斗时,就会出现狂风暴雨,江水猛涨。自二龙降临青泥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祖上来青泥岭开办酒垆,得一道士指点,取白龙潭上游之水,可酿美酒。这里水一清、二甘、三净、四不干涸。据乡民口口相传,黑风洞有暗河通东海,至今没有人进去过。逢年过节,我们酒垆都要往白龙潭、黑龙潭和青泥岭下的嘉陵江倒酒祭奠江神和河神。当地百姓认为青泥岭的繁荣是神佑天成,有龙王在保佑,形成了往青泥河倒酒的习俗。所以,每到清晨就会闻到淡淡的酒香。”
  萧瑀:“有此等神奇?”
  陈老先生:“青泥岭地处关中和巴蜀、陇上交通要冲,这里除有蜀门之险要外,更是一方神奇之地,道教、佛教都很兴盛。离此地不远的姚家山有佛像石窟和秦州麦积山石窟同建于南北朝时期,我内人和女儿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烧香敬佛。在青泥岭云游修炼的道士也很多。白龙潭上方有一洞,幽深隐密,常有道士在那里栖居。”
  萧瑀:“姚家山寺院香火很旺。寺院功德碑记,拓氏一家捐资甚巨,应为建寺资金的七成以上。河池是一个佛教非常兴盛的地方,而且佛教入蜀、楚等地的重要通道。栗亭的普圆寺、紫荆山的北禅院都香火甚旺,其佛像造像已融入了中原和关中的文化元素。”
  陈老先生:“萧大人精通佛学,老夫早有耳闻。”
  萧瑀:“我开始对佛学只是出于一种好奇与敬畏。真正信还是因姐姐引起。在开皇十五年,我姐姐晋王妃突然生了一场大病,久久不能痊愈。晋王命柳顾言致书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请求为姐姐祈福。智者大师率僧侣建坛,戒斋七日,行金光明忏,之后,姐姐痊愈。晋王十分高兴。从那时起,我对佛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佛学应为启智之学、劝善之学、济世之学。佛讲因果。吾等若注重善因,生善念,养善心,持善行,多善言,心中有佛,诸善奉行,何惧其果。我常去寺院。我倡导更多的善男信女皈依佛门。你们可曾知道,在江南一带许多修路建桥、捐资助学、资助穷人的事都由佛家寺院主持进行。佛讲清静、无嗔、无痴、无欲,使人能进入一种大境界。今日与尊师、旺酉兄相聚,也是前世的修为和缘分,此乃冥冥之中的安排,命中注定。以后还要多关注寺院的事。”
  陈老先生:“萧大人,儒释道都是劝人向善,做善人,做善事,我们会鼎力相助的。”
  萧瑀:“青泥古道已成为佛教向巴蜀、吴楚传播的主要通道。愿佛教兴盛,佛光普照,国泰民安。”
  众人点头称是。
  萧瑀:“拓家酒垆有这么好的酒,又有黑龙潭、白龙潭这么好的地名,路过了好多官贵、文人雅士,为什么不为酒垆起一字号和酒名呢?”
  旺酉:“我乃普通人家,一直用拓家酒垆。现在成了官垆,萧大人可为酒垆起一名。”
  萧瑀:“陈老先生乃当朝名士,还是请陈老先生。”
  陈老先生:“萧大人九岁随萧皇后到长安,善诗文,善辩,慎思,这谁人不晓。我想萧大人不仅要题酒垆名,还要题酒名。创办的学堂、旺润的药铺也要请萧大人题写。”
  萧瑀:“那得容我好好想想。”
  陈老先生:“已是深夜,请萧大人到客栈休息。”
  旺润:“伯父,旺玉已给萧大人准备了上好的房间。”
  青泥岭在夜色中隐去了险峻。青泥河缓缓地流淌,有的酒垆和客栈还开着门,店铺门前一盏盏灯,汇成两排,映照着长街,在夜色中格外明亮,告诉人们青泥岭的显赫与繁荣。不时传来马的嘶叫声、人的吆喝声,让人更觉得这条官道的繁忙。风吹动林海发出的呼啸声,偶尔传来的犀牛、熊等野兽的吼声,才知这在大山深处的巴蜀之门。
  萧瑀一夜辗转反侧。他年轻时的风疾虽已治愈,但还不时地折磨他。他脑海里往事不断地闪现出来。他出生在显赫人家,父亲梁孝明帝萧岿。他九岁时随姐姐即当年皇后到长安,在皇室中长大,他看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亲人在官场倾轧中含恨离世。他因哥哥的离去而抑郁,患风疾留下病根。每逢天变和劳累,四肢关节酸痛。他因直谏隋炀帝不要出兵高句丽而被贬河池郡。他到任后不敢懈怠。河池虽处青泥官道,但山大沟深山贼甚多。他招募乡勇,对南北二山的山贼进行剿灭,保老百姓平安。山贼之患消除之后,他扩编乡勇,日夜操练,因为他深知,虽然隋以来实现了大统,但各地割据立王之心并没根除,一有气候,必然东山再起。河池处关中陇上入巴蜀、通吴楚之咽喉要道,为兵家之地,须及早防范。
  萧瑀又想到了旺酉一家人。从陈老先生、旺酉、旺润、英娘、旺玉身上看到了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对朝廷的大义,看到了他们的善行义举,看到了他们对乡邻和过往旅人的施舍。作为朝廷命官要始终把老百姓作为社稷之基。特别旺酉一家几代人为酿酒所付出的心血绝不是一般常人能做到的,他们是普通工匠,但气节不逊于王侯、名流、雅士。
  夜很深了,萧瑀才入睡,三更刚过,他再无睡意。
  这是三间上好的客房,半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书房,下人或随从住半间。房子的墙外面有一层圆木,木墙是土筑起来或土坯垒起来的,有二尺多厚,冬暖夏凉。窗子两层,外面一层木格子,糊纸,另有木头窗扇。门为一半实木、一半花格,四扇门。墙面用麦衣、土和泥,非常平整。不管是一层还是二层,地面都是一层圆木,上面再铺木板,可保持干燥。土炕、火墙用来取暖。炕沿用梨木做成,时间长了光滑红亮。炕上摆一火盆,摆一炕桌,上面放茶罐、茶盅,客人可以煮茶。客厅上首摆一长绳床。东西两面各放四把绳床,绳床中间有长桌。长桌上方、北面墙壁上挂一中堂,为《老子出关图》。老子骑在青牛背上,目光深邃。联的内容为:
  道法自然人如水厚德载物,大智若愚君似乾自强不息。
  落款为陈澄波。陈澄波为陈老先生,书法是二王的风格。
  书房靠东墙有一个大书案,上面有砚台,墨锭、笔架、纸。北面墙挂四条屏,为临王羲之、王献之手札。东西两面墙上挂两幅水墨山水画条屏,全出自陈老先生之手。
  萧瑀走出门外,打开走廊的窗子,朝远方望去,一轮明月挂在天际,青泥岭在夜幕中更显得神秘,蕴藏着太多的故事。青泥河两旁的店铺、酒垆、客栈已灯火通明,旅途之人已准备起程。从青泥岭到长举县要用整整一天时间,所以,赶路的人都要赶天刚亮就出发。这位饱读诗书、志如钢铁、心似赤金的汉子看到十折九曲、直通云天的故道,想起了人们旅途之艰辛,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与蹉跎,不由得动了几分柔情。他回书房赋诗一首:
  巍巍青泥白云渺,雄关危耸鸟迹少。
  一坛老酒凝神工,两处深潭藏龙蛟。
  仗剑持卷忧社稷,慕名访贤求仙道。
  九折岩峦少媚骨,明月松涛梵音绕。
  落款:与拓旺酉兄青泥夜话。
  萧瑀一时兴起,按捺不住,又写了“徽酒坊”“青泥书院”,接着,为陈老先生题一幅“旷古博学”,为旺酉题一幅“精工济世”,为旺润题“青泥神医”,为旺玉题“香流巴蜀”。
  萧瑀将写好的字盖上印。
  他走出门外。天渐渐亮了,客栈院子里很宁静。客栈的院子很大,东面是骡马店,一根根拴马桩,由于拴的时间长了,石柱子都磨出了一道道深沟。院子中间有一篱笆将马厩隔出,分成了东西两个院子。西面院子大而宁静、整洁,靠山有一片竹林,院子里铺着青石板,缝隙里长出嫩嫩的绿草,一条石径通向竹林深处。
  萧瑀信步走去。走了十来步,里面豁然开朗,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还有几株枇杷树,结了好多果子。有几棵棕树,高大挺拔。在树木稀少处围了一圈篱笆,篱笆里栽满了海棠花。萧瑀走到近处一看,有一个长丈余、宽近六尺的清池,形似海棠花。池中有一块平整的石头,酷似石凳,水从池中溢出。
  萧瑀用手掬水,温而不凉,水质润滑。萧瑀捧起水,漱了漱口,洗了洗脸,甚为舒服。
  清池的另一端有长廊、木柱、木椽、茅顶,简洁质朴,长廊里有石桌、石凳、木凳。
  萧瑀刚坐在石凳上,陈老先生和旺酉、旺润与他的随从来了。
  “萧大人,昨晚歇息可好?”旺酉问。
  “昨夜无眠。旺酉兄……”萧瑀笑道。
  旺酉:“我们与大人一样。”
  旺酉陪萧瑀来到客房隔壁的房里。这房子有两间。靠西边墙有一个很大的火塘,火塘上方一根藤条吊一把铜壶,下面劈柴烧得很旺。烟大部分被墙上一个三角形烟洞吸走了,房顶被熏得乌黑发亮。萧瑀看到这些已明白许多,他睡的炕热热的,就是这一塘火,排烟道也是取暖的通道。
  火塘边烤着锅盔,锅盔厚半寸,大尺余,两种锅盔,一种全面,一种卷了核桃和其他调料的。两种锅盔,一种全面,一种卷了核桃和其他调料的。旺玉在炒菜。
  旺酉:“萧大人,这就是我们祖上的生活方式。”
  在萧瑀住房客厅。萧瑀介绍了他写的诗和题写的字。“这首诗是今晨所作,给旺酉兄留作纪念。‘徽酒坊’是我给官坊起的名字。‘徽’是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之意。河池符此意也。当今圣上即位第一年,就颁布诏书:‘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复开庠序。’拓家将酒坊改朝廷酒坊,本应由河池郡补偿,昨夜说与旺酉兄,旺酉兄执意分文不取。就建‘青泥书院’为郡县学府,由河池郡出资。尊师当朝名士,任‘青泥书院’学官。‘精工济世’是说明旺酉兄不仅是酒之神工,更有济世之胸怀,其人可亲,其品可敬。为旺润、旺玉药铺、酒馆题匾,还请多多赐教。”
  陈老先生:“甚好。”
  旺酉兄妹:“谢萧大人。”
  旺润:“萧大人年轻时是否得过风疾?当时病虽愈,但病根未去,遇天变、劳累都会有反应。我和兄长为大人泡药酒一坛,制药丸百粒,服三月即可痊愈。”
  萧瑀:“真神医也。”
  萧瑀接着说:“徽酒坊之事,昨已商议,由旺酉兄执掌。之前,已上奏圣上,圣上下旨良酝署把徽酒坊所产酒定为宫廷用酒。运输等事宜由其办理。请及早选好储存酒及运酒器皿。‘青泥书院’按朝廷县学设科外,另设工科、医科。工科酿酒工匠培训由旺酉教授,医科培养郡、乡、村医,由旺润教授。
  旺酉兄弟:“遵命。”
  萧瑀:“栗亭宝井堡河湖交错,沃野百里,物产丰富,兑山在其境内,紫荆山有百年紫荆树、百年红豆杉,乃风水聚集之地。更有海眼神泉,此处水多柔,多甜。天河、洛河在栗亭交汇,祭河神的官方祭祀放栗亭天河、海眼神泉交汇处。青泥岭祭黑龙潭、白龙潭、嘉陵江仍以乡民祭祀为主。官祭每年举行,民间祭祀官府不做统一之规。在我任之内,我会参加官祭与民间祭祀,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白龙潭清波荡漾,一条瀑布飞流而下,潭边树木参天,几束阳光从树缝中洒下,潭中飘出扑鼻的酒香。所有酒坊不时都往潭中奠美酒,潭中不时散发酒香,乡民都认为龙在呼气。萧瑀、陈老先生、旺酉、旺润焚香拜天地、拜龙王,随后将两坛美酒缓缓倒入潭中,又在嘉陵江边、黑龙潭进行了祭祀。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与其子仁杲起兵反抗朝廷,自称“西秦霸王”。七月,薛举在金城称秦帝,攻下天水后,为夺取汉中、巴蜀,命薛仁越南攻蜀地。萧瑀对薛仁越来犯早有准备,率领军民奋起反击,身先士卒,击退薛仁越,迫使薛仁越退回天水,保住了河池。李渊派姜暮、窦轨领兵出散关,安抚陇右、汉阳等地。同年十二月,李世民率部攻击围困扶风的薛仁杲,在渭水之滨将薛仁杲打败。李世民解了扶风之围。太守萧瑀归唐。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唐王李渊即位,萧瑀拜内史令,佐天子而摄大政。
  萧瑀和旺酉仅见数面,在抗薛举、归唐后离开河池。他到长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旺酉写书信一封,在信中说了两件事:其一官坊不变;其二,青泥岭书院不变。旺酉收到书信,给萧瑀专程送去两坛老酒。从唐高祖到唐太宗时期,青泥岭官坊的酒一直为宫廷御酒。“贞观之治”大唐国力强盛,各国使臣纷纷来朝,朝廷对酒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徽酒的规模不断扩大,宫廷御酒名扬天下。
  旺酉的长子盛海成了父亲的主要帮手;次子盛江随叔父旺润学医,经常来往于长安、陇上;三子盛河接替外公任“青泥书院”学官;还有两子回原籍。长女盛书精通文墨,替母亲整理《酿酒札记》;次女盛香给姑姑旺玉当助手,经营酒楼。
  萧瑀离开河池之后,再未到过青泥岭,但他和旺酉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两家晚辈也多有来往。萧瑀将其他地方的酿酒方法回馈给旺酉。他在晋中、洛阳等地为官时,也把青泥岭官坊的酿酒之法告知属地酒坊。
  萧瑀为唐高祖、唐太宗两朝重臣,但由于太过耿直,多次遭贬。贞观二十年(646年),萧瑀被贬出京师,而且朝廷还取缔了他的封邑。
  萧瑀被贬商州的消息传来,拓旺酉和家人商议。
  “萧大人几起几落,他都坦然应对,这次贬得甚重,何况他年事已高,令人担忧。”
  长子盛海说:“我与弟弟盛江去商州看萧大人。只是外公病重,不在身边恐有不妥。”
  旺酉:“你叔父、姑母在,你们去吧。萧大人对我们恩重如山,他在难处,我们理应去看望。”
  盛海、盛江刚走几天,陈老先生就仙逝了。
  数月后,盛海、盛江从商州返回。
  盛海对父亲旺酉说:“萧大人在商州尚可,他听到外公逝世的消息,很是悲伤,给外公写了一副挽联,还写了三幅中堂。”
  挽联为白丝绢,行书苍劲飘逸。
  关中大儒怀仁明义经纶装沧海百代春秋,
  隋唐名师劝学施教桃李满天下千古史话。
  三幅中堂。第一幅为唐太宗赠萧瑀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第二幅孟浩然赠萧瑀少府诗:
  “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
  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
  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
  处腴能不润,居剧体常闲。
  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
  欲知清与洁,明月在澄湾。”
  第三幅萧瑀诗作:
  三十年梦回萦绕,
  长忆青泥温夜话。
  刀光剑影隙中问,
  那一日酝酒铸铧。
  盛江:“萧大人说,为臣,应忠君;为民,不能忘忧国。酒坊要做得更加好,以报效朝廷。他仍关心酿酒的容器和储酒器皿,能否有其他材质的替代。他听到我们酒坊较前增十成很高兴。他还问及青泥书院及姚家山佛教寺院的续建。”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唐天宝年间,拓旺酉第五代传人有弟兄五人,依次为昌仁、昌义、昌礼、昌智、昌信;长女为昌勤,次女为昌俭。昌礼掌管青泥书院,昌智在徽酒坊为师,昌信行医。
  唐代在青泥岭建驿站,拓家将客栈捐出,作为官方驿站。拓家在青泥岭只有酒楼,一直由女眷经营。
  拓盛海不到二十岁进徽酒坊,一干就干了近五十年。他的曾孙拓昌智也是十几岁就进了酒坊,也干了二十余年了。徽酒坊一百多年了,在巴蜀、吴楚、关中无人不晓。
  唐代青泥岭因险峻而名扬天下,因酒而成名镇。
  唐玄宗驻跸青泥岭 察官垆赐李姓命“黄龙”
  《徽县志》记载:“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长安,玄宗起驾避战乱,在陈仓改行蜀地避难。途经河池(徽县)入川。”
  秦岭以北战乱蔓延,但在秦岭之南,人们并没有感觉到战争的临近,更不知道唐玄宗正沿着陈仓道向河池而来,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唐玄宗在翻越大散关后,看到了和长安不同的景象,沿途并没有战争惊扰的迹象,到处是老翁牧童嬉戏的情景。唐玄宗沿途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一路上惊恐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唐玄宗在过大散关后决定在入川的路上不事张扬,低调而行。他要亲自感受一下民风民意。唐玄宗过了凤州问侍臣:
  “过故道县后,可是河池?”
  “圣上,正是。”
  “青泥岭在其境内,是必经之路?”
  侍臣点头称是。
  “传崔圆驻青泥驿。”
  崔圆为剑南节度副使。崔圆预测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会入川,便提前在四川整修军备,建造宫舍,准备好一切迎驾事宜。崔圆接到侍臣宿青泥岭的通知,并未感到意外,因为唐玄宗对全国名山大川、重镇关隘了如指掌,青泥岭在唐建驿站,其规模在蜀道上名列前茅。崔圆得知唐玄宗出长安后,即到青泥岭驿站进行察看。
  青泥岭驿站是在拓家客栈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的,拓旺酉之子盛海在返回原籍时,将其老宅捐出,现在的上等客房就是拓旺酉的厅堂和住房。在书房挂着唐初书画名家的字画,有萧瑀的四幅中堂,有名家书写的《道德经》和李白的《蜀道难》。在书架的显著位置上摆着《道德真经注》《老子道德经义疏》。
  崔圆在河池接官亭迎驾。
  崔圆上奏。此时,唐玄宗才得知,崔圆已在川西一带做好了准备,这让唐玄宗大为感动。崔圆在朝廷并不是位高权重之臣,但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朝廷分忧并未雨绸缪,唐玄宗也没有想到。他龙颜大悦,“乱世识忠臣”,当日拜崔圆为宰相。
  唐玄宗正午时分到青泥岭临时行宫。
  唐玄宗简单用膳。
  “崔爱卿,明天一早我们翻越青泥岭,沿嘉陵江水路而行。青泥岭自古雄关,萧瑀所创官坊的酒誉满长安。拓氏的酒经广传天下,果真如此吗?”
  “圣上,正是。宋国公萧大人创办的徽酒坊已百余年,在创立之时,是拓家酒垆传人拓旺酉将祖上经营上百年的酒垆捐给朝廷。拓家后代一直为官府管理。在本朝高祖时良酝署将其定为宫廷御酒一直至今。”
  唐玄宗:“官坊其实就是设在青泥岭的御酒坊,此酒品质极佳。先祖开创大唐盛世,各国使者甚多,对此酒赞誉有加,扬我大唐国威。此酒为何叫徽酒?”
  崔圆:“圣上,据传,萧大人在取徽酒坊和酒名时,也有人提出此地有白龙潭、黑龙潭,有黑白二龙的故事。可将酒坊、酒名与龙相连。萧大人说不可,龙只有圣上封或题,‘徽’有山川秀美、富足之意。”唐玄宗:“萧瑀与爱卿皆忠义之士也。徽酒坊现在还由拓家掌管,其声望果真为关中所传?”
  崔圆:“圣上,徽酒坊仍由拓家传人拓昌智为师。拓家乐善好施,行医治病,穷人分文不取。青泥书院开办百年来,为改变乡风民俗功不可没。拓氏祖上一直整理《酿酒札记》,书稿已在民间广为传抄,在关中、巴蜀称为《酒经》’。”
  唐玄宗:“爱卿可与朕去徽酒坊、青泥书院。”
  青泥岭并没有战争的迹象,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酒肆的叫喊声、酒令声不时入耳。有的酒肆有波斯女和胡人,充满西域风情,长安的“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酒樽”的景象在这里依然如故。
  青泥书院位于青泥河西北,依山而建,松柏掩映,修竹翠绿。四合院中间有老子出关的青石雕像,刚走进院子就听见诵读《道德经》的郎朗声音。
  拓昌礼及几位老师匆匆前来跪迎唐玄宗。
  唐玄宗:“崔爱卿,天下子民若此,朕何忧哉?。”
  崔圆和拓昌礼及老师齐呼:“皇上圣明。”
  唐玄宗露出笑容:“崔爱卿,不惊扰学子了,去徽酒坊。”
  拓昌智和数名工匠在徽酒坊迎驾。
  唐玄宗指着门前一棵树问:“此乃何树?”
  拓昌智:“圣上,是银杏树,也叫公孙树,俗称白果树。此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之说的含意,是树中的老寿星。这棵树有八个枝,是开元初年八仙所植,在嘉陵黄沙驿一带种植更多。白龙潭上方有一个洞,洞有石榻,相传仙人酣此,在南北朝时这里就有道士常栖居此洞,修道炼丹。八仙云游名山大川,慕名青泥岭,居此洞,取名栖真洞。此树现已结果多年。白果既可食,亦可药用。”
  唐玄宗:“真神树也。”
  唐玄宗走进徽酒坊,先到储酒房。这个储酒房,青石板铺地,有上千个高不到二尺的坛子,每个坛子上都有一块红布包裹,屋内非常凉。
  唐玄宗:“为何如此之凉?”
  拓昌智:“圣上,这土屋墙很厚,冬暖夏凉,酒一放就更凉了。酒本是大寒、大热之物。”
  唐玄宗:“为何用陶坛盛酒,而不用铁铜器物盛酒?”
  拓昌智:“圣上,铁的器具放久了会生锈变味,铜器也一样。陶坛存的酒越陈越香,是什么理尚不清楚。”
  唐玄宗:“酒多了如何储存?”
  拓昌智:“圣上,这也是当前酿酒中的难题。特别在这大山之中,大的陶器不好运输,当地只能生产小的坛罐。既不能满足储酒之需,运输也是问题。酒全靠官府组织外运。运输中酒坛破碎酒就洒了。我们一直在试做便于携带,而非铁、非铜的储酒器具。”
  唐玄宗:“此酒存放了多少年?”
  拓昌智:“有一百多年了。”
  唐玄宗:“看看那百年老酒。”
  拓昌智去取时,唐玄宗已上前揭去酒坛红布。坛子刚打开,已满屋生香,沁人心脾。
  唐玄宗:“拿碗来!”
  崔圆:“圣上……”
  唐玄宗:“驿站书房萧瑀诗中不是有一句‘那一日酝酒铸铧’。这句诗太好了,所有君王持剑万里风云,不都是为了老百姓能平安耕田……李太白也有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将金樽空对月’。酿酒、饮酒实为快事。”
  越窑青瓷碗拿来,拓昌智用犀牛角打满酒。唐玄宗接碗就喝,崔圆急忙阻拦道:“圣上……“
  “崔爱卿,在这里,朕看到的是臣子的忠诚、民风的淳朴,以及对朕的爱戴。”
  唐玄宗说完,一饮而尽。
  拓昌智说:“圣上驾到,我把祖上封存的两坛老酒拿来了,请圣上品尝。当年武贵妃娘娘经青泥岭回利州省亲,我爷爷曾送武贵妃两坛。武贵妃夸此酒乃天下极品。现此酒仅有两坛。”
  崔圆打开酒坛,酒液微黄,酒香更浓。拓昌智给唐玄宗和崔圆打满酒。
  唐玄宗一饮而尽:“天下有如此之琼浆。”
  崔圆也一饮而尽。
  在打第二碗酒时,唐玄宗:“拓昌智,朕赐你一碗酒。拓氏家族也是功臣,国之兴盛,在于君王,在于国策,在于农桑,在于工匠。工匠造物,物尽人用;工匠酿酒,酒供人饮。朕想,支撑泱泱大国的正是不知名的工匠与耕者也。”
  拓昌智一饮而尽:“谢圣上恩赐。”
  崔圆又斟满酒,唐玄宗又赐拓昌智一碗酒:“拓氏一门为民报国,心系朝廷,你曾祖创办官坊,真乃酿酒神人。拓氏乐善好施,劝学施教,教化乡民,行医济世,善名远播。开圣贤之风,倡仁人善举,为贤士亦功臣也。朕赐拓氏家族为李姓,以褒善举,以扬善名。”
  李昌智跪谢。
  唐玄宗安史之乱后积累的郁闷忧伤得到释放。
  “李太白过青泥岭在何处饮酒?”
  李昌智:“圣上,在驿站。”
  唐玄宗随李昌智来到石案旁。
  李昌智指着像石案的石头说:“这是一块祖上读书写字的石案。武贵妃曾在此抄《心经》赠曾祖。据说李太白就是在这里边饮边吟《蜀道难》,书完倚石而眠。”
  唐玄宗对崔圆、李昌智说:“朕在此处给徽酒坊题一匾额。”
  唐玄宗题“御酒坊”三个大字,落款并盖上玉玺。
  武则天抄《心经》处,李太白吟《蜀道难》,唐玄宗题“御酒坊”,一块巨石从此有了“天书石”的传说。
  唐玄宗:“天气炎热,何处纳凉?”
  李昌智说:“圣上,这有一处泉水,武贵妃回利州省亲,湿热引起皮肤病,在这泉中用曾祖加的药沐浴痊愈。以后都叫贵妃池。在离青泥岭不远的地方有药水洞,供奉武贵妃为药水娘娘。”
  唐玄宗来到贵妃池,四面翠竹掩映,海棠花格外娇艳,此景不由得勾起他对杨贵妃的思念。在临潼华清池有一池如海棠花,是唐玄宗赐杨贵妃的,民间俗称贵妃池。两个女人,一个是祖母,一个是自己的爱妃。祖母是他敬仰的女中之凤,她作为女皇是颇有作为与建树的,她的无字碑更说明她对身后事的预料,可称旷古女皇。但他希望女人能远离血风腥雨的权力,有女人的贤淑。杨玉环是他宠爱的女人,天生丽质,雪肤花貌,是他情感的寄托、心理的抚慰,使他的音乐才华迸发,作了《霓裳羽衣曲》等传世佳品。但他却在歌舞升平中,“托任失人”,走上了坎坷的入川之路。杨玉环因他而荣,因他而亡。为了皇位,他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为了巩固皇位,他赐死曾帮助过他的太平公主。他封泰山,用名相改革科举。整饬吏治,裁淘冗员滥吏,改兵制开疆扩土,倡道教,易民风。开创了“开元之治”,“四方丰稔,百姓殷富”。但权力是何等的苍白无奈,他保护不了一个心爱的女人。他本想在泉水中沐浴,但触景生情,伤感难抑。
  唐玄宗又来到石案前,提笔写下了“贵妃池”,落款,侍臣盖上玉玺。
  这夜,青泥岭的月亮很皎洁,客栈里有许多旅人忙碌的身影,酒肆传来阵阵酒令声,青泥岭是平安的,宁静的。唐玄宗度过了出长安后最安静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唐玄宗翻越青泥岭来到嘉陵江边。刚登上船,只见江中飞出一条白龙,而且在船边环游,久久不愿离去,唐玄宗并没吃惊,而是流下激动的泪水。
  “圣上为何流泪?”群臣问。
  唐玄宗:“这条龙我认识时间很久了。我在长安兴庆宫时,兴庆池中来了一条白龙,我经常看到它。我这次从长安离开时,曾到兴庆池去看它,对它说我要去蜀地。当时,这条白龙腾空向西南飞去。昨夜,我梦见白龙对我说:它本是青泥岭白龙潭白龙,它和我有缘,一直潜在兴庆池中,这次它要护朕出河池界。”
  唐玄宗说完,亲自拆开李昌智送他的老酒,倒入江中。
  崔圆及群臣跪拜。
  酒香弥漫了嘉陵江,白龙振甲潜入江中。瞬间嘉陵江风平浪静,龙潜处,一道形似龙的彩虹在太阳光的反射下,金光灿灿。
  唐玄宗:“崔爱卿,御酒坊的酒名为黄龙,黄乃富贵、吉祥也,也应今日之兆。随行宫廷酿酒师留御酒坊,助李昌智酿酒。”
  唐玄宗入川不久,李昌智御酒坊迎来了唐玄宗钦笔“黄龙”酒名。
  唐玄宗走了。青泥岭雄关、河池美酒给一代帝王留下太多的感叹、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思考,也留下了好多故事。八仙树、天书石、贵妃池、栖真洞、娘娘庙的故事一直延续着。在青泥岭临嘉陵江的凹形石崖上浮雕了两条龙,人们称之为双龙崖。
  唐玄宗题“御酒坊”,赐拓氏李姓,命“黄龙”酒名,使青泥岭的美酒名声大振。唐后期,李家辞御酒坊酒监之职,另开作坊探求酒的酿造和酒的储存之方。李氏在河池有众多作坊,但挂李氏招牌的遍布关中、巴蜀、陇上。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剑南节度使李茂贞叛唐,率兵进犯兴州,山南节度使李道率军阻挡于青泥岭,两军相持不下,李茂贞退兵。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五月,后周凤翔节度使王景领兵取秦、凤二州。九月,后蜀染院使王峦领兵出陈仓阻挡后周大军,王峦兵败战死。后蜀大将高彦俦与诸将商议后,退守青泥岭,河池地归后周管辖。
  河池在五代十国成为饱经战乱之地,李家酒坊屡遭侵扰,《酿酒札记》的半部手稿也落入洛阳驻军之手。李氏虽富甲天下,但一直坚持宁静淡泊的生活,面对战乱时局,虽苦心经营,但也难以为继,李氏传人悄然从青泥岭迁徙,在栗亭海眼神泉附近的村庄,试验老窖酿酒,试制酒海储酒,续写《酿酒札记》,其族亲有的返回原籍,有的仍在青泥岭开酒坊。
  吴玠建庙 拜敬酒神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六月,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张浚任命吴玠为陕西诸路都统制,并派刘子羽驻守河池,协助吴玠调遣各路军马。绍兴二年(1132年),金兵大举进犯仙人关,吴玠在虞关穆坪置关,大败金兵。绍兴三年(1133年),宋分陕西秦凤路到洋州(陕西洋县),为吴玠统辖,治所设利州(广元),吴玠仍率军屯守仙人关。
  一天,吴玠与部下杨政商议军务之余。
  吴玠道:“河池自古是出美酒的地方,在唐代青泥岭是名酒之源,拓家酒垆起于晋末,隋萧瑀引进水稻,办官坊,唐玄宗赐拓家李姓,赐“御酒坊”名,钦笔黄龙酒。酿酒一行何其繁荣。”
  杨政道:“元帅所言极是,但唐后期一直到五代十国,河池境内酿酒坊减少甚多。唐朝末期,李氏退出御酒坊,李氏家族有的返回原籍,但其族人在青泥岭酿酒者甚多。青泥岭改道之后,酿酒业遭受重创。据说李氏传人仍在宝井堡酿酒。”
  吴玠道:“杨将军,河池自古富饶之地,气候温和,有神泉圣水,粮食作物种类繁多,我们何不办官坊,引导乡民酿酒,既利国家,又富百姓,也使青泥岭名酒之源重振雄风。”
  杨政:“元帅所言甚好,在何处建官坊?”
  吴玠:“在宝井堡。宝井堡境内有兑山,又名朝阳洞,即昧谷和仲宅。昧谷朝霞,就是兑山。栗亭旧县,以兑山为西屏,有五峰峙结,像五只凤凰,日出时红霞建标,远浮蓬岛,近接岚光。天河之畔的海眼神泉,水质纯净、柔绵,旱时不涸。栗亭川更是粮仓,物产丰富,诗圣杜甫在《发秦州》诗中多有褒赞。紫荆山寺院建于西魏大统年间,有千年紫荆和红豆杉,香火旺盛,为风水宝地。就在海眼神泉边建作坊。”
  杨政问:“元帅,可有酿酒师傅?”
  吴玠:“已让人探寻过了。李氏传人就在海眼神泉附近,其作坊大,但没挂任何招牌,主要是传授技艺、制曲。近闻其在酿酒工艺和储酒上有新方法。你就负责办官坊,择日,请李家传人为师。”
  杨政:“李氏一族在青泥岭改道中损失甚巨。为支持朝廷新开白水路,李旺酉后人在宝井堡接纳了许多从青泥岭迁出的酒坊,并出面劝其族人和其他作坊支持朝廷改道。曾传雷简夫在写《新修白水路记》时,其敬仰官员的辛劳,更敬仰为此几乎耗尽全部家资的李旺酉传人,叹息青泥岭‘名酒之源’从此不复存在,几百年的酒坊人去垆空,他奋笔疾书‘客邸酒垆为弃物矣’,要让后世记住青泥岭曾为名酒之源,记住李氏传人。”
  吴玠:“李氏其业可彰,其名可彰,民之楷模,匠之神也。”
  在宝井堡海眼神泉西边有一个四合院,有十多亩地,七排房子,南面临街,有一排是门市和仆人住房,靠山的五亩多地是酿酒房。东面是仓库,西面是主人住房。有一小院,院内有翠竹、牡丹等,小径都用石板铺成。这院子的主人是李旺酉第二十八代传人李尚仁,已六十多岁。其兄弟甚多,有行医的,有办乡学的,姊妹二人也已出嫁,一嫁至泥阳酿酒作坊,一嫁至北部山区纸坊。其夫人蔡氏,祖籍陕南人,在隋朝祖上迁至河池北山,以造纸为业,到宋时,蔡家造的纸也享誉陇上。
  一天,吴玠与杨政等察看官坊筹建。
  杨政:“禀告元帅,酒坊筹备已好,我派人传李氏传人前来见大人。”
  吴玠:“非也。李家世代虽未为官,但其善行义举已胜过众多食朝廷俸禄之人,我们去其家拜访。”
  吴玠、杨政来到李尚仁家。
  杨政:“李先生,此乃大元帅吴玠。”
  李尚仁:“不知大帅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乡民李尚仁拜见大帅。”吴玠见李尚仁虽居乡野,但充满仁慈与书卷气,举止大方,谈吐不凡,甚是喜欢。
  李尚仁:“请元帅书房一叙。”
  书房门上有一副联:
  半院竹林无静影,几页酒论有流香。
  横批:报国善民。
  落款:萧瑀。
  此联为木刻,岁月已使其斑痕点点。
  李尚仁:“这是萧大人从河池离任时,书先祖房书联。先祖一直保存悬挂,以激励后人。”
  在小院子里,坐北朝南有一排房,正中三间是厅房。
  吴玠、杨政走进厅房,只见有李旺酉塑像,一手执《酿酒札记》,一手倚一酒坛。几面墙上挂有唐人临摹唐玄宗的“御酒坊”和“黄龙”题字;有崔圆、李昌智陪唐玄宗品酒图;有李昌智与李白、杜甫欢饮图;有陈澄波创作的青泥书院图、拓氏酒垆和御酒坊的图;有萧瑀的中堂,还有雷简夫书写的《新修白水路记》。
  李尚仁:“元帅,先祖的塑像是唐玄宗题‘御酒坊’和‘黄龙’酒名后,青泥岭酒坊林立,带来其他行业的繁荣,乡民富足。五代十国,祖上从青泥岭返回原籍,其传人有的来宝井堡,但其大多后人、族人、乡邻仍在青泥岭经营酒坊。在祖上返原籍时,青泥岭乡绅和民众要为先祖李旺酉建庙供奉。祖上力阻,嘱其传人,在此院内建祠供奉。祖父与雷简夫大人有交往,雷简夫大人在撰《新修白水路记》时感慨颇多,特别惋惜李氏几百年的名酒作坊和林立的酒垆、酒肆被毁于一旦,给祖父留下了《新修白水路记》一幅。”
  吴玠:“杨将军,在天河之畔建庙,供奉这位名酒之祖,让天下皆知。”
  祠堂一边是六间书房,书架上摆满了书,墙上挂满了名家的字画,每张字画都有一段故事。
  吴玠:“李先生,你这书房皆为珍贵之物,不亚于王侯府第收藏,为何门市却寻常不过?”
  “元帅,后唐以后,祖上退出御酒坊,五代十国屡遭侵扰,《酿酒札记》上半部也落入略阳驻军之手,那上面有祖上刚刚开始探求的土窖发酵之法。此后,祖上归隐原籍。祖上有家训,告诫后人仁慈处世、精业节俭、读书修身。”
  吴玠:“真乃好家风。那现在酿酒状况如何?”
  李尚仁:“请元帅到酿酒房。”
  李尚仁领吴玠一行来到酿酒房,一个房中是缸;一个房中是高低不平的泥堆。
  李尚仁:“元帅,这缸是我们最早的发酵方法,糟醅与粬在缸里发酵,时间不是太长,在中原一带,多用此法,酒香纯正,醇甜柔和,余味爽净,甘润清香。先祖李盛海曾探求另一种方法,用土窖发酵。但由于书稿流失,停了多年。我曾祖又开始在此地探试,至今已逾百年,但发酵时间多长,春夏秋冬入窖糟醅温度多高,还难以掌握。窖时间越长、糟醅时间越长,其酒越好。但窖的区域性非常强,对土质、冷热、干湿都特别敏感。
  吴玠:“我还是初次见此法酿酒。”
  李尚仁掀开一片竹席,露出窖池。窖池为长方形,长约五尺,宽约三尺,深约四尺,窖壁湿润,窖底有暗红色水液,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酒香。
  李尚仁又来到一个窖前,掀开竹席,露出暗红色的糟醅。李尚仁抓了一把糟醅对吴玠说:“元帅,这是已经发酵好的糟醅。看糟醅之好坏,其一,闻,有无异味;其二,看,颜色是否发亮,醅发暗则不行;其三,是否膨松。”
  李尚仁陪吴玠来到储酒房。储酒房有高二尺余的陶坛,每个坛子上有红布遮盖。像竹笼一样的东西,口部也用红布遮盖。还有几排大木柜。
  吴玠指着竹笼说:“这做何用?”
  “元帅,这是酒笼,装酒器具。酒笼利于长途贩运。”李尚仁答道。
  “竹笼怎能盛酒?”
  李尚仁道:“元帅,祖上一直在储酒容器上想办法。酒笼先用竹篾编成一个笼状,涂以动物血、荞面、蛋清、蜂蜡等物,然后用山里自制的土纸粘糊其内壁。酒笼运酒不易破碎。”
  吴玠:“酒笼不渗漏?”
  李尚仁:“元帅,在制作时要精细,粘糊的内壁盛酒后更加柔韧,酒因笼而生香,笼因酒而养。”
  在酒笼的后面,摆着几排大木柜,有大有小,形状一样,大小却不一样,而且柜子上都用铜锁锁着,贴着封条。其中有近十具封条贴得非常多。
  吴玠:“这些柜为何用?”
  李尚仁:“这也是储酒器具,因其大,盛的酒多,称之为酒海。”
  吴玠:“啊,如此神奇。”
  李尚仁来到一具酒海前,只见这具酒海贴满了封条,最早的封条已百余年,时间最短的一个封条也有四十多年了。铜锁泛出了绿色的锈迹,显然有好多年没开过了。
  李尚仁:“祖上从唐朝后期就开始试制酒海,百余年来一直在试用。先祖从试制酒海时就传下话来,酒海不仅仅是储酒器具,更成为传人交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传人交接时,由上一代传承人启封、开锁、打酒,将酒海内储存的老酒敬天地、敬酒神、敬先祖、酬来宾、敬族人,敬工匠,给朝廷和当地官府献贡酒。新任传人将新出窖的酒注入酒海,贴封条,盖字号印,上锁。上代传承人将酒海钥匙、犀牛角、酒具、酿酒配方、印鉴交新传人。像这具酒海的酒是我接传人之印时封的,今年我也六十多了,就要将酒坊传给儿子了。今天,元帅来寒舍,给我们添福增贵了。我就启封了。”
  李尚仁说着,打开酒海:“元帅,请看——”
  吴玠被扑鼻而来的香味陶醉。
  他看那酒清澈见底,呈淡黄色。李尚仁拿来几个青花瓷酒碗,用犀牛角将酒打入碗内。
  吴玠、杨政一饮而尽:“这酒和中原、关中酒不一样。”
  李尚仁:“元帅乃真酒家。这酒在土窖发酵,窖香浓郁,后味绵甜,在酒海存放又去掉了酒的辛辣等杂味,入口更爽。”
  “酒海能装多少斤?”
  “少则几百斤,多则一千多斤。祖父和父亲、叔父一直在试制酒海、酒笼,我和弟弟尚德试制酒海也四十多年了。元帅,我们去看看。”李尚仁陪吴玠、杨政来到依山而建的一个院子,刚进院,腥味扑鼻,李尚德正领着人在工棚下制作酒海。
  “二弟,快来拜见大元帅。”
  李尚德行医,名享河池。他上前给吴玠、杨政行礼。
  杨政问李尚德:“李先生,酒海用何木质?”
  李尚德:“将军,酒海选槐木,槐木耐水湿,不易腐烂,且槐木无味、不串味。”
  吴玠:“古人有崇槐、敬槐之习俗,唐代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月份称为槐黄,举子赴考称为踏槐,槐有祥瑞之气。”
  李尚德:“元帅,正是。用槐木有祥瑞、尊贵之意,酒为珍贵之物。”杨政:“要粘糊多少层?”
  李尚德:“视大小而论,大则糊层数多,小则糊层数少,而且一层糊好干透方可糊第二层,否则会包浆会渗漏。粘糊之日应为晴天,而春夏风燥日烈为宜。酒海更不能干,干了之后所糊的内壁会裂口,无法修复。”
  杨政:“选用何种纸粘糊?”
  李尚德:“将军,选用河池之北的土纸。深山中的枸皮、竹子、大麻,杵捣成浆,漂制而成。现在做酒海仍受到制约,是尚欠纸张。此外粘糊之法尚有欠缺,大的酒海制作尚难。”
  吴玠:“制作酒海一般工匠难以胜任。我这久经沙场的行伍之人也闻不惯如此浓烈的腥味。神奇的酒海,以柜藏酒,以酒养柜,生生不息,解决储酒之大事也。”
  杨政:“元帅,再察看吗?”
  吴玠:“今日一见,酿酒巨匠,功夫在酒外,杨将军你可给李先生言明了。”
  杨政:“李先生,元帅建徽酒坊,聘先生为酒坊使,执掌官坊。”李尚仁:“谢元帅、杨将军。祖上常教导,位卑不敢忘忧国,凡事以朝廷为重,吾当竭尽全力。”
  吴玠:“官坊立窖、酒神庙落成、李氏传人交接和祭河神四个大典同时进行。”
  数月后,吴玠、杨政与李尚仁、李尚德兄弟来到酒神庙,三间大殿,庄严肃穆。正门上有一副对联:
  一坛御液两朝皇封,半部酒经几代神工。
  横额:名酒之祖。
  李尚仁、李尚德走进大殿。
  吴玠道:“一坛御酒乃李氏一门数百年之心血,《酿酒札记》为华夏酒之魂,李氏忠义之门、仁善之家、工匠之风,其绩可昭,其名可扬,修此庙,塑真身,拜敬酒神。”
  李尚仁、李尚德:“拜谢元帅,先祖有灵,也会感谢元帅。”
  李尚仁:“谢元帅、杨将军,今日在先祖面前明誓,李家愿为朝廷和元帅效犬马之劳。”
  吴玠、杨政率部在天河之畔、海眼神泉之北的酒神庙举行隆重的祭河神、敬酒神、官坊立窖和李氏传人交接大典。李旺酉成为名酒之祖、酒神。酒神的故事一直传说至今,金徽酒的封藏、传承大典一直延续至今。
  第六节 青泥岭李白醉吟《蜀道难》
  公元746年前后,李白因与朝廷某些人士不和而四处漫游,在山水中寻求寄托,在欣赏风光中平抑悲愤的心情。
  他离开长安,一路西行而来,越过秦岭,顺嘉陵江而下,走到青泥岭时,被徽县南部雄奇险峻的青泥岭风光所迷,不辞山高路陡向青泥岭主峰铁山攀登。正当初秋,天高云淡,气清烟岚,绿树参天,绿荫古树当中,不时有锦鸡等山鸟飞来飞去,鸣叫如歌,野兔、松鼠跳蹿跃奔,花鹿撒欢,真是天然乐园,李白欣喜万千,深感走向大自然后一身轻松自如的快乐。
  不知不觉间,李白已走向青泥岭的半山腰,他稍息片刻,向山峰仰望,峰头直指霄汉,整个山顶轻风徐徐,仙气弥漫。峰回路转,仙风紫气,周身缭绕。李白登上山顶,在一块石上站立,举目向四周眺望:青泥岭以北的平畴良田,沃野万顷,平畴东西丘陵纵横,水光潋滟,向身后南面看峻岭高山,皆俯青泥,如此美好的景致,李白胸襟为之豁然,豪情满腔,他于是大喊一声说:“有如此美好风光欣赏,却无美酒助兴,哎呀,可惜呀!”
  忽然身后传来声音:“此乃名酒之源,何谓无酒?”
  李白转身,却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在身后笑眯眯地注视自己。
  李白刚要张口问话,老道说:“先生莫非是李太白?”
  李白答:“正是,道长何以知之?”
  老道答:“先生面清目朗,豪气满身,狂骨铮铮,傲风凛凛,素闻大名,昨夜一梦,有文曲星降临此峰,老道专以赶回接应。”
  李白问:“先生是……”
  老道答:“某乃庞士元家族第十二代嫡亲,避浊漫游,在此修心,人称庞道。”
  李白问:“先生在此……”
  庞道答:“某在此久矣,吾也曾身居宦海,但不堪仕途,便辞官出游,来到此地,豁然觉得这里神清气爽,峰高接天,藏天地灵气,纳五方精神,白龙潭上有一洞,就此栖身。”
  李白顺庞道手指方向一瞧,悬崖上果有一洞,正说间,庞道已飞身站在洞口。
  李白吃惊不已:“先生真神仙也。”
  李白随庞道进洞,只见洞中幽深隐秘,溪水潺潺。
  李白躬身一揖:“谢仙道,何处有酒?”
  庞道说:“先生,你与庞某去前朝萧瑀所创徽酒坊一醉方休,如何?”
  二人来到徽酒坊。酒坊酒监拓昌智相迎。当得知是李太白时,十分高兴:“喜鹊枝头叫声喧,原是太白到门前。”当即取出一小坛百年陈酿。李白没等山果板栗、银杏仁、山菜、野味上齐,就打开酒坛喝将起来。
  醇香的徽酒,味美的果菜,李白边吃边喝边赞美:“一生难得饮此美酒,吃此佳肴。”不觉间,坛空菜残,正当遗憾酒兴未尽时,拓昌智又拿出一大坛陈年老酒,让李白和庞道边喝边聊。
  李白说:“有劳拓兄,此酒分明是御酒的滋味,饮此美酒,真乃人间之快事也。如此美酒,从何而来?”
  庞道接话说道:“先生所谓御酒产自青泥岭,是拓酒监酿的。”拓昌智笑道:“二位高人有所不知,自萧瑀大人让曾祖执掌官垆,已为朝廷良酝署官坊多年,原料丰沛,产量大增,酒味也越发醇厚。”李白、庞道和拓昌智边喝边聊,甚觉意气相投。他们谈到天文地理,谈到宦海仕途,谈到国事家事,谈到所经各地风光景致,不知不觉间,一坛酒又喝了个干净。李白也觉有了醉意。李白想起自己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尤其是仕途中的不如意、人生的沉浮,又想到自己此次离开长安去蜀地路途的艰难,潇洒之情充溢全身,豪侠之气贯于全胸,便向拓昌智说:“有劳酒监拿纸来。”
  拓昌智和庞道领李白来到徽酒坊内院的一个石案旁,将早已准备好的纸墨笔砚,铺放在李白面前。李白一挥而就写出了闻名天下、震撼人心的名篇《蜀道难》,书完倚石而眠。
  诗成之后,庞道和拓昌智对诗的大气磅礴赞叹不已。当夜,李白醉卧青泥岭徽酒坊。
  庞道栖居的仙人洞像一只慧眼,或者说像吟诵巨著名篇的仙口,深邃于青泥岭的悬崖峭壁,让人沉思;天书石像一块巨大的晒经台,传播着旷世经典,启人心智。真可谓:李白一首《蜀道难》,壮豪情怀天下传,多亏徽酒助大兴,仙山美景不枉然。
  (张守成)
  第七节 州主山·唐僖宗·徽酒
  在金徽酒原产地的县城,有两座山一直为家乡人津津乐道,也常常成为在外地求学和工作的游子们梦牵魂萦的地方。一座叫钟楼山,也叫吴山,吴玠墓就在这里;一座叫凤山,据传鸣岐之凤就是从这里起飞的,飞经双石铺,在梧桐树上栖息,那里就是今日的凤县,后来才飞到陕西岐山的。但在家乡父老的记忆里,此山叫州主山的时候居多。说起这州主山,还真是不同凡响。
  《徽郡志》记载:“凤凰山,城西二里,《图经》云:‘昔日凤凰见于山阿’,又云‘其山如凤’。上建宣灵王庙,副使马纪有诗”。明代副使马纪的《宣灵王庙》诗云:“庙貌崇王祀,忠贞历代存。春风父子谷,夕日凤凰原。茂树巢鸢语,新晴陌柳蕃。明神知节义,天使吊英魂。”
  宣灵王庙在凤山,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敕建。1957年5月31日,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张仲生老先生在《对徽县石窟艺术的初步调查材料》一文中已有定论:“宣灵王庙,在县城西门外‘州主山’上,按县志载:凤凰山在城西二里,宋建宣灵王庙于其上。又载徽县八景之一的‘凤堂烟雨’称:城西宣灵王庙侧曰凤堂。现在州主山宣灵王庙大殿墙上尚有小石碑一方,系明代万历年间州判致祭宣灵王祭文一篇,足证为宣灵王庙无疑,所谓凤堂或即为徽县中学校址。宣灵王庙大殿的建筑结构,在目前全省范围内(除敦煌千佛洞有些宋代木建窟檐外)还是很少见的例子,确是一座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实际上在唐代时此山就已远近闻名。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继唐玄宗之后,在青泥古道上唐代帝王又一次和徽酒结缘。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唐末那风起云涌的一幕:“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吟菊花诗的黄巢造反了,唐僖宗入川,南凤州地界风雨大作,饥寒交迫、肚中乏食的唐僖宗悔恨交加,雨水泪水模糊了龙颜,打湿了龙袍:造孽啊!大唐气运终结了吗?孤家要成为一个饿死的君王不成?正在纠结时,突见一老人率子献上一坛徽酒和热腾腾的饭菜,老话说:饿了给一口,强如饱了给一斗。往日锦衣玉食的唐僖宗吃了酒饭,很兴奋:这是天不灭唐啊!金口玉言就封了老人一个侯爷。据明代《重修宣灵王庙碑》记载:“上询所从来,曰居父子谷,问姓名不对,忽隐。访至其谷,父子列像崖下。因嘉灵异,封曰忠护侯。”无巧不成书,僖宗君臣要继续赶路时,又狂风大作,下起了瓢泼大雨,万般无奈之下,这才想起来:老人的儿子还没有加封呢。老人是忠护侯,就封其子忠嗣侯吧。《重修宣灵王庙碑》如是记载:“会风雨大阻,忆子求封,封曰‘忠嗣侯’。”着令地方春秋祭扫。”明代副使马纪的《宣灵王庙》诗中写的“献醴不忘君”就说的这件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犹连蜀道,人却作秦音”,金徽酒原产地水入长江、气接南北、物产丰饶的独特环境,实现了黄土文化和江河文化的高度融合,孕育了家乡父老勤劳善良、豁达大度的情怀,既有黄土文化的厚重,又有江河文化的包容。一坛徽酒成就了两位侯爷,也真是一段佳话了。
  第八节 赵抃与青泥岭
  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徽酒文化生态园之金徽酒文化展览馆的一楼古代馆碑廊中,有一方木刻:“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这是宋代人称“铁面御史”的赵抃路过青泥岭的一首诗。
  青泥岭,是古代关中通往川蜀的重要通道,也是唯一可通航运的故道中最为险峻的地方。横亘于陕西略阳和甘肃徽县之间的青泥岭不仅是名酒之源,也是名酒之镇和文化长廊。唐宋时期,故道就被辟为大官驿道,往来的士子官吏、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作,描述沿途的风光和艰险的行程。青泥岭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而得名,也因为客邸酒垆而出名,更因为士子官吏、文人墨客的诗作问世而扬名。《续汉书郡国志》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接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名青泥。”蜿蜒其上的青泥道,“乃入蜀之路”,该道路绝壁千仞,栈道危立,羊肠鸟道,十里百折,路仅容足,步步险绝,让人胆寒。唐代诗人李太白对此发出感叹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月,诗人杜甫离开秦州,前往栗亭。同年十二月初一,杜甫一家从栗亭出发远赴成都,中途翻越青泥岭到达兴州(今陕西略阳)境内,再过飞仙岭走陈仓道,经金牛道入川。在流离困顿的旅途中,杜甫写了二十多首纪行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述了蜀道的艰险。其在翻越青泥岭时所作的《泥功山》一诗是描写这一险途的代表作,其诗曰:“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北宋仁宗时期,又一位文人赵抃沿着杜甫的足迹,踏上了故道,他面对杜甫所谓的漫漫蜀道不以为然。他以近似调侃的口吻,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过青泥岭》一诗。诗曰:“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这首诗在众多描写青泥岭的诗篇中别具一格,表现了作者面对险途如同闲庭信步般的潇洒与豪迈之气概。
  除了《过青泥岭》外,赵抃还有几首诗作。《熙宁壬子至节夕宿两当驿》:“里数二千七百余,两当冬夜宿中途。举朝五往东西蜀,还有区区似我无?”《乙巳岁渡关》:“谁云蜀道上天难,险栈排云彻万山。我愧于时无所补,十年三出剑门关。”《过铁山铺寄交代吴龙图》:“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麾想旧朋。三院华簪曾对直,两川兵印复交承。年光头鬓华如雪,世态心情冷似冰。境上凭诗驰远意,青泥寒晓入云登。”诗作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精神同样蕴含着不惧困难的自负与得意。那么,为什么别人眼中的险道危途,在赵抃眼中却迥然不同呢?这恐怕与赵抃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关。
  赵抃为景祐年间进士,仕州县,以治绩召为殿中侍御史,他正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这么一个心底无私,不畏权贵,甚至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自然会把一切看得很轻,更何况脚下的道路。赵抃直言善谏,弹劾权贵,打击奸小,得罪人自然不少。因此,他经常遭人诽谤,贬官夺爵也就在所难免。他曾被召为右司谏,以言事罢知虔州,历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宋英宗治平初改知成都府。他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1070年)罢知杭州,徙青州。熙宁五年(1072年),再知成都府。复徙越州、杭州,致仕。对于仕途上的坎坷、官场上的沉浮,赵抃习以为常,他心胸豁达,不会把任何挫折和困难放在心上。另外,赵抃笃信佛教,经常听法修禅,其在青州政事之余多晏坐,一日忽闻雷震,大悟,乃作偈云:“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一位心静如水的信佛之人,深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其心中本就无所谓“难”,无所谓“易”,所以,历史坐标青泥岭在他眼里也就“黯然失色”了。
  第九节 吴玠始称金徽酒
  话说“金徽酒”称谓的来历,与历史上著名的仙人关战役有深厚的渊源。
  建康二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徽宗、钦宗被金国俘虏的情况下称帝。当时的京都汴梁“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宋高宗把都城迁徙到了杭州,在女真铁骑虎视眈眈的情况下,长江以北危在旦夕。
  建炎四年(1130年),金军已占领了长江以北多数的州县,以战养战,正在努力形成对南宋的包围圈。时任济南知府的刘豫投降金朝,重阳节之日被金朝册立为皇帝,国号也由金定为“大齐”,大齐都城设在大名府。“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宋代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
  建炎四年(1130年)秋,金兀术率女真铁骑虽已从江南撤退,但挞懒又率领所部到淮南去与金兀朮会师,又有渡江南犯的态势。金兵驻屯在下邽县(今在陕西渭南以北)境内,与富平县的宋军相隔约八十里。同年九月,富平大战后,永兴路和秦川五路尽为金人占领。其后不久,金王朝把新占领的这六路之地一并划拨大齐。此后南宋王朝在陕西和陇右地区所能控制的,只剩有阶(今甘肃武都县)、成(今甘肃成县)、岷(今甘肃岷县)、洮(今甘肃临潭县)诸郡,以及凤翔的和尚原(今陕西凤县境内)和陇州(今陕西陇县)等地了。此后,金兵进逼和尚原。绍兴元年(1131年)四月,金军又迫近福津、同谷等地,直逼兴州。
  吴玠(1093—1139年),字晋卿。宋时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人,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少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吴玠青年时代参军,在泾原军做弓箭手,后升为小校,在对西夏战争中冲杀陷阵,屡立战功。靖康之难后,吴玠在关陇一带屡次与金军交锋,前后有十年之久。吴玠受命为陕西诸路都统制,守卫这个关中入汉中的重要据点——和尚原。吴玠在和尚原、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北)、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三次大战,两胜一负,最终使川蜀之地不失,保持了南宋偏安东南、尚能维持半壁河山的局面。
  绍兴元年(1131年)十一月,和尚原一战吴玠大胜。金兀术败后,自河东窜归燕山。金国以撒离喝为陕西经略使,屯军凤翔,与吴玠相持。绍兴二年(1132年)春,金军又发动战役准备侵蜀。当时,吴玠在河池,金人遣宋朝降将李彦琪进驻秦州,出兵仙人关牵制吴玠;又遣游骑不时出熙河,牵制宋将关师古。撒离喝本人自率主力金军,自商于出发直捣上津,取金州(陕西安康)后,直趋洋州、汉州而来。兴元留守宋将刘子羽立刻命田晟守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北),遣人驰召吴玠增援。由于一宋军小校投奔金兵,以至作战部署泄露,南宋在饶凤关一战中战败。
  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金兀术又率大部金军来攻,揭开了仙人关大战的序幕。先前,吴玠之弟吴璘坚守和尚原,吴玠撤至仙人关,以阻止金兵由凤翔入蜀。因和尚原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审时度势,吴玠认为和尚原距蜀地太远,便下令吴璘弃守。
  金兀术统率十余万大兵,金将撒离喝和刘豫的心腹爱将刘夔助战,吴璘率轻兵“自铁山凿崖开道,循岭东下。”吴玠将万余宋军在杀金坪置垒,与金军进行殊死战斗。吴璘率轻兵由七方关(今甘肃康县)星夜兼程,火速前行,与金兵苦战七昼夜,始得与兄长吴玠会合。吴玠战前拔刀击地,对诸将说:“死则死此,退者必斩!”《宋史》记载,“敌首攻玠营,玠击走之”,“金人用火攻楼,以酒缶扑灭之”。经过一场殊死决战,金兵节节败退,吴玠遣宋将在河池等地进攻、设伏,又杀掉一大批败逃的金军。不久,宋军收复凤、秦、陇三州之地。
  这次金兵大举南下,自元帅以下,全部带有家眷,以为定能攻克蜀地,准备进驻。仙人关大败,金军终于死心,“度(吴)玠终不可犯,则还屯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不敢轻举妄动攻打蜀地了。
  话说河池民众,得知吴家军大败金兵后,举城欢庆,众百姓杀鸡宰羊,蒸馍烹肉,带上上好徽酒,水陆并进,一路欢歌赶赴仙人关。到仙人关后,吴玠携众将官接受民众赠礼,与民同欢,然而,有好酒却无盛酒之器,众人皆做美中不足之叹。吴玠喝道:“众将士用头盔做盛酒器皿,与民同饮庆功酒。”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得场上众将士盛徽酒、举金盔,昂首豪饮,似乎要将那疲惫困乏之气洗涤荡尽,仿佛要把手举刃、脚踏首的干云豪气倾注于胸。由于以金盔为杯,盛以徽酒,众人喻:“庆功得饮金盔酒”。吴玠道:“金盔名虽响却欠雅,何不称之金徽酒。徽者,美也……”为了纪念以少胜多、以步制骑、诱敌深入的仙人关大捷,当地百姓从此便将徽酒谓之“金徽酒”。“金徽酒”因此成为军旅的酒、庆功的酒而扬名中外。
  第十节 州主山·吴家军·金徽酒
  州主山又名凤凰山,城西二里。《图经》中说,“昔日凤凰见于山阿”,“其山如凤”,所以名为凤凰山。据《徽郡志》记载:“上建宣灵王庙”。宋绍兴中(1131—1162年)敕建。明代杨美益在《徽山八景》中写道:“凤山遗庙古,翠丽入烟云。锡爵千年典,英灵百世芬。狂谋先夺魄,献醴不忘君。忠义畴能并,斑斑石上文。”
  明代副使马纪的《宣灵王庙》诗中写的“献醴不忘君”,我们已经在唐僖宗与州主山的故事中了解了。“狂谋先夺魄”,则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徽州志》的《城池》一章这样写道:“宋开宝初移河池县于固镇,南渡后县废为宣抚守将治。元初置南凤州,至元中改徽州,皆因之。”南宋年间,吴玠把抗金指挥部设在河池,为稳定军心,每次大战前总要到州主庙里焚香祷告,他和将士们喝酒为誓,“歃血为盟”,众志成城,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仙人关大捷,远在杭州的宋高宗闻知此事,欣喜异常:这是苍天有眼,不灭宋祚啊!从此,河池、青泥岭、金徽酒就牢牢地存储在了宋高宗的脑海中。
  历史上的吴玠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一位银行家。当时的徽县是抗金前线指挥部所在地,钱粮军需都要依靠四川供给。宋时的流通货币是金银和麻钱,且不说当时阶、成二州都已陷于金兵之手,货币运输极为不便,也不安全……吴玠在徽县发行了“河池银会子”,有力地支持了抗金战争,“河池银会子”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用银票。
  吴玠的侄孙吴曦投金叛宋,他以青泥岭主峰铁山为界,铁山以北割让给金国,铁山以南直至四川由他统治,号称蜀王。为达目的,他多次到州主庙进香,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日夜里他梦见神灵说,你觉得可行你就行动,后段交给安丙。从《徽郡志》的史料来看,安丙本来在鱼关(今虞关)负责转运粮草,他从粮草官进入到中军大帐参与军机大事,还是吴曦调到身边的。安丙不忍心吴家军的英名毁于一旦,欲斩吴曦,但投鼠忌器,事在两难。据《徽郡志》记载,忠护侯神父子大显神通,夺走了吴曦的魂魄,又托梦给安丙的部属,促使安丙下决心铲除了逆臣。圣旨很快下来,封神曰“昭显孚佑忠应宣灵王”,封子曰“顺惠协济衍庆嗣利王”,赐庙额曰“灵感”,屡赐诰命一十通。
  说起这吴曦,《徽郡志·艺文志》收录了一则《江湖纪闻》,这则标题为《吴曦蛇精》的文章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吴曦被金国封王后,蜀将多有不从,“李好义、杨巨源谋诛之,半夜用沉脑数斤注香祷,云‘今夜星月如许,求雨一霎,以卜天心协赞。’须臾果雨,遂定谋作。”还有一件事说的是,吴曦的祖父吴璘在河池驻军保蜀,以金徽酒原产地徽县的杀金坪丛林茂密,恐作奸犯科者藏匿其中,准备烧山。正在这时,只见一老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到了军营,对吴璘说:听说将军要烧山,军令不得延误,但我们母子住在这里好长时间了,一时不便搬走,请将军再宽限一天,容我们搬迁离开这里,这样就保全了我们的性命。吴璘呵斥说:“是何妖物?”老妇人说:“你一定要杀我的话,我能灭掉你的宗族。”吴璘很生气,下令士兵捉拿,奇怪的是,这母子两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见了。于是士兵们四面纵火焚山。第二天,只见山岩上有一条十多丈长的大蛇和一条一丈多长的小蛇,已被烧死。在士兵纵火时,火焰中有黑气向东南方飘去。《徽郡志》如此描述:“时制置子挺妇有娠,生一子正焚山时也。所生子即曦,卒以叛逆灭宗。”
  “河池近接凤凰台,使节常随候雁来。尘世几逢桑叶熟,山地再见菊花开。”这是明代的冯惟讷在《再至徽山别省亭先生》诗中的句子。
  金徽酒集南国秀丽和北国雄浑于一体,集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细腻于一体,因此金徽酒既具南方酒的丰满醇厚,又有北方酒的芬芳净爽。金徽酒浓香的独特风格,适应了南北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金徽酒独特的酿酒环境形成了金徽酒自然柔和、和而不同的特色。
  第十一节 乾隆盛赞金徽酒
  一说起金徽酒和游龙大米,陇南的父老乡亲就赞不绝口,说这是御酒和贡米。提起这御酒和贡米,就不能不说乾隆,也不能不说把金徽酒和游龙米献给乾隆皇帝的徽县乡贤张绶。
  张绶,字佩青,号南坡居士,徽县城关先农人。少年即有文才,聪悟过人,文思敏捷。八九岁时,他读四书五经,已通晓大意。14岁参加童生考试,县令阅其卷后十分惊异,将张绶的名字排在前列,逢人便说:“这个学生才华好,天赋远远超过他人,将来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他遂被递补入县学廪膳生。从此,他的文章名气越来越大。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张绶在省城乡试中举,第二年在京城殿试中考中进士,因成绩优异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翰林院甄别考试中,他又因成绩优异,授翰林院检讨一职,并提任《四库全书》词垣分册校集编辑。他勤恳谨慎,深得乾隆赏识。嘉庆二年(1797年)春,张绶又升任右春坊右赞善大夫。嘉庆皇帝命令群臣赋姜慕铁笛诗,张绶所作深合圣心,即传旨任上书房行走,自此进入皇宫内廷值班。他在征集经典、查考史籍中诚恳勤奋,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嘉庆四年(1799年)春天,张绶与皇帝对诗联句,深得嘉庆皇帝赏识,被任命为日讲起居注。嘉庆五年(1800年),张绶升任国史纂修、文渊阁校理,九月迁升侍读学士,次年又任咸安宫总裁。
  张绶为人忠厚朴实,且又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在乾隆、嘉庆两朝深受皇帝信任,前后与两代皇帝和诗联句,奉命题咏、应对等,深得皇帝器重,多次得到提拔。皇帝御赐的福字书、画扇坠、檀香珍珠手串、荷包和文房四宝等不胜枚举,并赐有玉杯、玉如意等。
  张绶深知家乡酒好、米香,就在回乡省亲时带上了金徽酒和游龙米,进京后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品鉴后连连称好,传旨御膳房:“西部奇品,可备进御”。从此以后,金徽酒和游龙米就成为御酒和贡米,每年送往京师。
  第十二节 一代宗师任法融与金徽酒
  2014年6月12日下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来金徽酒。
  夏日傍晚的金徽酒生态园,斜阳映照,鸟语花香,绿树在微风中摇曳,栖息在这里的小鸟,不停地飞舞、鸣叫着,清风吹来阵阵酒香,任道长在金徽酒领导的陪同下在院内散步。
  年近八旬的任道长身着白绸衫,黑裤扎裹腿,脚蹬布履,戴黑色道冠,一身道家装束。他面色红润,银髯飘飘,目光深邃,他和公司领导边走边说,对金徽酒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了解。
  6月13日,任道长起得很早,凌晨四点多在金徽酒文化展览馆为金徽酒题词。他题了一幅“天地孕金徽,光芒耀人间”。他说:“是天地之灵气孕育了金徽酒,金徽酒像太阳之光,充满希望。”他又题了“大道金徽”,“道”字的下半部分,既像一只凤凰,又像一艘大船。任道长说:“上善若水,大德立业,金徽酒的善行义举成大道、成大业。德载舟行,凤栖酒乡福地。”
  2018年2月24日(正月初九),王全喜与田助中去陕西楼观台拜见任道长,请他题写金徽养酒馆名。
  任道长在楼观台住所有一个小院子,他居住在逍遥阁,牌匾是他题写的。古式建筑:红柱,红门,红窗。找任道长写字的人很多,我们在院子里等候。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拿了一幅大红描金宣写的“寿”字,圆润,遒劲,隐隐透出富贵、吉祥之气。不一会,任道长接待了我们。他的客厅简朴、庄重,墙上挂满了社会各界送的牌匾。
  他的书房不大,去的人多了,显得拥挤。在书桌后的墙上挂了三幅条屏——“控其偏激”“抑制极端”“均衡至贵”,是任道长撰写的。他戴着道冠,穿着道服,凝神静气,庄重洒脱,看他写字是一种享受。他是道教的一代宗师,但他更像一位久经沧桑、和蔼可亲的老人。他的每一个字、每一笔,充满着天真、童趣,而在这种返璞归真的潇洒中,透出了仙风道骨和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以及常人无法理解的哲人思维。大师把天地灵气注入笔端,把人生的真谛注入书道,把人间万象结为书体,用心弘扬真善美和道家思想。
  他在题写金徽酒书画馆时,“馆”的一撇写得很重,他说:“书画馆要建大建好,这一笔要重。”
  任道长给金徽酒题写了匾额、馆名、楹联:“金徽养酒馆”“金徽酒文化展览馆”“金徽酒文史馆”“金徽酒书画馆”“海眼神泉”“酒乡福地”“谦德载华夏酒魂,匠心祈九州福祉”“一海藏天下,千年酿金徽”“兑山厚土润百代老窖,虞渊圣水泽千年金徽”。
  任道长边写边和身边的人开玩笑,他妙语连珠,但始终是一口地道的天水话。
  大道至简。人进入大境界,不让你去研究,不让你去揣测,不让你去琢磨,就像清澈的山泉,一眼能看到底,但那深度,却让人充满好奇,更充满敬畏。
  任道长题写了馆名、楹联,与我们交谈片刻,在逍遥阁前合影留念在《金徽酒文史资料选编》出版之际,任道长又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为金徽养酒馆“名酒之祖”题联。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金徽酒文史资料》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金徽酒文史资料第四集的情况。其中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管理、科技、上市与法务工作、基本建设、企业文化、酒乡名胜古迹名人名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