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徽县图书馆
陇南徽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陇南徽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44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5
页码:
290-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酒乡遗址的情况。其中包括甘沟遗址、柳林遗址、泥阳遗址、河池古县遗址等。
关键词:
徽县
酒乡
遗址
内容
第一节 甘沟遗址
位于徽县柳林镇庙坪村甘沟合作社,地处永宁河上游左岸甘沟口东南侧,依山傍水。
甘沟遗址分布在甘沟村庄对面高于河床约50米的田坪山上,为缓坡耕地。遗址范围较广,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230米,东临主路,西接野狐窑,北邻硬崖,南部延至石坪山腰。
据断崖勘察,文化层厚度为20厘米至50厘米,距地面2米左右。从断层上可见零星灰质、红烧土、黑炭层,地表散有少量泥白黑灰滓、绳纹红陶片、泥质蓝纹陶片及其他陶片等。农民在此耕地时曾捡到石斧。在遗址东侧沿主路的半山腰曾出土泥质蓝纹陶罐等文物,其中陶罐肩部似有刻画符号。
从获得的文物分析,该遗址似为新石器晚期到周代的文化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周代人类活动的足迹已经到了长江流域的徽县。
第二节 柳林遗址
在柳林镇柳林村,属新石器的仰韶文化,位于柳林镇柳林村的第二台地上,面积5000m2,文化堆积层厚约1.5米,年代为公元前6000至前5000年,出土文物有陶罐、陶盆、陶钵、石刀、骨针等,保存较好。
第三节 庙坪遗址
属庙底沟二期类型,位于柳林镇庙坪村第二台地上,面积4.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0.7米,距今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文物有彩陶盆、尖底瓶、罐、缸、钵等,保存较好。
第四节 泥阳遗址
徽县西面的泥阳镇还发现了一处遗址,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位于泥阳镇庙底下村第二台地上,面积约500m2,文化堆积层厚0.8米,出土文物有彩陶盆、彩陶钵、尖底瓶、罐、缸、陶纺轮、陶环、石斧、鹿角等,保存较好。
泥阳遗址是大地湾遗址的南延,也具有中原、关中文化的特征,是大地湾的民众向南迁徙,中原、关中地区的民众向南迁徙中形成的,是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交融的结果。
这几处历史遗址与晋、陕交界区的仰韶文化颇为相近,在徽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与仰韶文化有相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面貌,并表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来自河湟谷地的民众和来自中原地区的民众,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生活。这几处历史遗址告诉我们,历史上徽县在南北文化交流及民族交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徽县最早的酿酒也是从这里起源。
第五节 河池古县遗址
徽县古称河池,地处雍梁之交。夏、商、周时,秦人与白马氐族杂居。秦代,属陇西郡。河池古县址在徽县银杏树镇银杏树村南边,国道316线右侧,即该镇政府所在地。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北宋开宝三年(960年)的千余年间,这里曾是古河池县址,一直是古河池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遗址内有一株高大的银杏树,相传植于汉元鼎年间,它既是通往秦州(天水)、阶州(武都)两地分路口象征性的路标树,也是河池古县县址的标志。树高20多米,树围15米,在树根上丛生着直径0.8~4米的树干12根,树枝挺拔苍劲,树根裸露蜿蜒,错落生长,枝繁叶茂,树龄约3000年。当地人称作白果树,也叫“公孙树”,即当地俗语“爷爷栽下树,孙子吃白果”,有“千年活化石”之美称。1975年,银杏树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村民在银杏树下建庙,香火旺盛,敬其为神树。古银杏树是徽县的自然人文景观,树龄虽约3000年,但雌雄一体,每年从授花到挂果,自成体系,该镇因树而得名。
第六节 栗亭旧县
栗亭县,古县名。据陇南建置沿革史记载:栗亭县即今徽县伏家镇、江洛镇、栗川乡、游龙乡辖地,北魏正始年间置。伏家镇位于栗亭川中部,距徽县县城三十华里,古为栗亭县治所之地,为陇上名镇、名酒之乡,是中国名酒金徽酒的原产地。
伏家镇古名宝井堡,在北魏时是栗亭县治所在地。由于栗亭川沃野千畴,甘泉密布,自然成了金徽酒肇始发端的风水宝地。栗河流域平川相连,良田沃野,物阜年丰;两岸浅山叠翠,野生板栗遍野,故川名栗亭,水名栗河,历史上曾名天河、清源河。栗河源于徽县东北之悟真山,南经诸山,出游龙乡栗窦峪,蜿蜒曲折近百里,在今栗川乡河口汇入西洛河(白水江上游)。“栗亭”一名据考证,与新莽(8—23年)改“县”为“亭”有关。“栗亭县”一名最早见于《晋书》。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拜皮喜为使节,督秦、雍、荆、梁、益五州军事。皮喜平定仇池,即于正始三年(506年)置栗亭县,治宝井堡,属广业郡。其县大约辖今红川、泥阳、江洛、栗川一带。《五代史记》有栗亭县领胜仙、泥阳、金砂、栗亭四镇的记载。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白石县为同谷县,又废栗亭县,置泥阳县。不久,又废泥阳县复栗亭县。隋开皇二年(583年),罢郡为州,栗亭县被降为同谷一镇,唐因之。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置栗亭军,并于县境筑骨鹿、马邑、赤土、平泉、滔山、胡桃六寨。宋开宝三年(970年),复栗亭县,属成州。南宋初,吴玠、刘子羽立川陕宣抚使司幕府于固镇(今徽县县城),吴家军高级将领家属就在栗亭安置,栗亭县直接由宣抚使司管辖。
蒙哥元年(1257年),蒙古大军平定凤州,置南凤州于河池,同时设不属于任何州郡的栗亭管民司,正式脱离成州。至元元年(1264年)南凤州更名为徽州,即将栗亭辖地划入徽州,沿革至今。
第七节 长举旧县
长举县,旧县名。《隋志》云:“长举废县,河池县南七十里。”据《汉中府志》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置苌举县,以苌举城为名。苌举县城在沔州(略阳)北八十八里,属盘头郡。北周武帝时,废盘头郡,苌举县改属落丛郡,随即改“苌举”为“长举”。唐代时迁移了县址,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移长举县治在兴州(今略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长举县入略阳。长举县治在今陕西略阳县白水江镇北二十里的长峰自然村。徽县博物馆曾收藏有一方南宋时的墓志券,即放在古墓中以证实墓主人用地合法性的地契。这个墓志券是在徽县大河店镇小河村发掘的,墓志的主人叫杨进先,上面有“庆元三年,大宋兴州长举县左溪社白羊峪杨进先⋯⋯谨共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贯文”的字样,文中的“左溪社”即左溪水的发源地。《文献通考》云:“左溪水,在长举废县。”可见长举旧县遗址即今日之略阳县白水江镇北二十里的长峰自然村。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金徽酒文史资料第四集的情况。其中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管理、科技、上市与法务工作、基本建设、企业文化、酒乡名胜古迹名人名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