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虞泉湖与海眼神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21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虞泉湖与海眼神泉
分类号: K928.4
页数: 4
页码: 33-36
摘要: 本章概括了虞泉湖与夸父追日、海眼神泉的传说等。
关键词: 虞泉湖 海眼神泉

内容

第一节 虞泉湖与夸父追日
  柳宗元在《行路难》中写道“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虞渊即虞泉湖,是神话故事中夸父追赶太阳的目标所在。
  夸父神话故事主要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列子·汤问》在手杖化桃林的细节上稍有不同。
  据《山海经》和有关神话故事记载:远古时候,在茫茫荒野中,有座叫做成都的山,此山巍峨雄伟、高耸入云。在深山里,生活着一群力大无比的巨人。他们的首领,就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子,“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
  那时候,天地一片荒凉,怪兽、毒虫横行遍野,夸父族人为了能够活下去,每天都在跟毒禽猛兽搏斗。夸父为了鼓舞大家的斗志,常常将捉到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在手中也握有两条黄蛇。
  有一年,天气非常炙热,恶毒的阳光晒焦树木,使河流干枯,夸父族人纷纷死去。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心中万分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我要去捉住这恶毒的太阳,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说:“太阳太过遥远,此去会累死人的”,“太阳那么热,人会被烤死的”。他望着已变得七零八落的部族,暗想,为了大家的生存,豁出性命,也一定要去!
  夸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虞渊。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夸父告别了族人,怀着雄心壮志,大步向西奔去。他穿过了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经过九天九夜的追逐,他到达了虞渊(也叫做禺谷),就是太阳落入的地方,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阳光烤焦了他的衣服,烤痛了他的肢体,他喉咙里感到无比的干渴,全身困乏。他于是就先跑到了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喝干,还是渴的不行,继而,又跑到了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了,但仍是不解渴。夸父又向北面跑去,希望在那纵横千里的大泽里,能够得到饱饮,解去困乏。但是,由于离太阳太近,夸父在到往大泽的半路上,就被渴死了。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深深的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了出去。就在木杖落地的地方,生出了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后人们走到了这里,来往皆取桃解渴。
  夸父长眠在虞渊后,他的儿子,一说为女儿,就成了掌管江河百川的水神共工,为了把拴在不周山上的太阳解救出来,和火神祝融斗法,怒而撞不周山,这就有了女娲补天的伟大壮举,也有了凤凰在虞渊涅磐,浴火重生的传世史诗。
  第二节 海眼神泉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在上古时曾于今伏家镇形成一个浩渺的河流湖,叫虞渊。相传虞渊周围有三十六股大如水桶的泉水从地底不停涌出,其水清澈如醪,甘冽爽口,含有多种稀有元素。而这些泉眼皆通西海,故名海眼神泉。
  “虞泉”即虞渊。传说为太阳落下的地方。《淮南子·天文训》载:“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依据《尧典》,《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她生了十个太阳,被誉为“太阳之母”。
  后来羲和又演变成了太阳的赶车夫。《楚辞·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这是多么浪漫的一幅画图: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马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间和历法的人。《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羲和在古代神话中最早是上帝的妻子,是生太阳的女神。又因语音之变,分化为上帝妻娥皇、常羲二女神。娥皇又演化为舜妻;常羲则为生月亮的女神,又变为羿妻,最后仍飞回月宫为嫦娥(见《淮南子·览冥训》)。
  关于后羿和嫦娥的故事,是最为普及的了:十日并出,万物焦土,后羿射日,东奔西走,太阳可不是那么好射的,每一次只能射中驮着太阳的三足乌。因之鲁迅先生在其著作中说:后羿给嫦娥“天天吃乌鸦肉做的炸酱面”,虽然后来射落了其中九个太阳,但嫦娥却因寂寞偷吃丹药飞上了月宫。
  随着母系进入父系社会,羲和由生太阳的女神演化为太阳本身,后又成为太阳的驾车者。
  由十个太阳变成了一个太阳,就引发了夸父追日的故事。及至由神话降到历史中,羲和、常羲两女神,便由日、月的母亲,变为黄帝手下主管占日占月的两个男性官员羲和、常羲(见《吕氏春秋·勿躬》、《世本》)。再继续演化,羲和由黄帝手下一人,变为尧手下司天文历法的二人或六人(羲氏、和氏,羲仲、和仲、羲叔、和叔)。因之,《晋书·束皙传》发问道:“亦岂能登海湄而抑东流之水,临虞泉而招西归之日?”郭沫若诗云:“纵有乌云遮皓月,终教红日出虞渊”。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金徽酒文史资料》

本书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详细考证了金徽酒作为名酒之源的由来,同时广泛搜集并整理了与金徽酒有关的掌故、故事传说和艺文等资料,勾勒了金徽酒的历史沿革,再现了金徽酒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作为名酒之源的特殊历史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