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徽县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1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徽县历史沿革
分类号: K294.2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至2004年徽县的历史沿革。
关键词: 徽县 历史沿革

内容

从县境柳林镇柳林村发现的柳林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6000年),徽县先民就在永宁河流域辛勤劳动和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
  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后,徽县地处雍、梁二州交界处,商、周亦然。春秋战国时期,徽县属秦国辖区,氐、羌民族与当地秦人和睦相处,为发展徽县文明做出了贡献。
  秦统一华夏后,天下设郡县,徽县地属陇西郡。徽县置县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县名河池(治今徽县西北6公里之银杏树村址),隶武都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王朝除近畿7郡(三河、三辅、弘农)外,全国郡国分为13部,河池地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大肆改易官名、地名,河池县改名乐平亭(治所如前),隶洛平郡(武都郡改,治所如前)。
  东汉建立后,地方行政区划承袭西汉旧制,分州、郡、县三级,将王莽改易的官名、地名恢复原名,乐平亭复名河池县,隶武都郡。
  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河池县地归张鲁控制,入梁州版图。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3月,曹操出兵征张鲁。11月,张鲁降曹,河池地为汉所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刘备据汉中,河池又入蜀境。后于河池置县,隶武都郡。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相诸葛亮死后,蜀退出汉中,河池地入魏版图。
  西晋时,徽地仍置河池县(治徽县银杏树村址),隶武都郡。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河池县隶秦州武都郡。晋怀帝永嘉(公元307年~公元312年)后,河池县地为仇池国所占。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至隋统一华夏,北方先后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割据统治,南方则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封建王朝。徽县地处南北方交界地,封建割据频繁,先后为仇池、前赵、后赵、前秦、宋、北魏、西魏、北周所统治。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封杨坚头为右贤王,屯河池。其间河池虽有县,但实为氐酋藩邸。公元323年,仇池国地大部为前赵所据,河池也入前赵版图。后赵时,河池隶秦州所辖的武都郡。公元372年,仇池国地为前秦所据后,前秦在其地置南秦州,所辖武都郡领下辨、沮、武都、故道四县,河池地并入故道县。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仇池氐王杨难当乘北魏用兵北方之际,出兵南侵蜀地,河池地再次入仇池境。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宋灭仇池,河池地归宋所有。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北魏出兵攻占宋武都郡地,河池地又入北魏境,后北魏于河池地置广化县(治徽县银杏树村址),于广化县置广化郡,又在徽县境置思安县(治徽县东南)。北周时,广化郡隶凤州,领广化、思安二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广化郡,广化、思安二县隶凤州。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广化县为河池县,与思安县同隶凤州。大业(公元606年~公元617年)初,省思安县入河池县,河池县仍隶凤州。
  唐初,河池县隶山南道凤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河池县隶山南西道凤州。唐时,在河池县境青泥岭设青泥驿。僖宗时(公元874年~公元888年),王铎在河池境西南木皮岭置关。
  五代时,中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封建王朝。后梁时,河池地为岐王李茂贞所据,置河池县,隶凤州。后唐王朝时,河池地入后唐境,行政建制依旧。后汉统治中原后,河池地归后蜀所有,亦置河池县,隶凤州。后周王朝建立后,河池地入后周境,建制如前,并在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先农村一带)置雄胜军。
  宋初,河池地仍置县,治在今徽县银杏树村址,隶凤州。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河池县移治固镇(今址)。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河池县属秦凤路凤州。南宋时河池隶利州西路凤州,绍兴(公元1131~1162年)初川陕宣抚司治此。
  元初,于河池置南凤州(治今址),隶巩昌路,领河池、永宁(原河池县永宁乡升为县)、两当三县。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南凤州改名徽州。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河池、永宁二县省入徽州,徽州领两当一县,仍属巩昌路。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罢行尚书省,以行省分治天下,徽州隶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王朝建立后,以布政使司、府、州、县分治天下。明承袭元制,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明朝时,县境虞关、高桥设有巡检司,小河设小河关。
  清承明制,徽县仍置州,领两当县,隶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陕西布政使司分为左右,又隶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六年(公元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七年(公元1668年),又改名甘肃布政使司(徙治兰州),徽州隶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徽州降为徽县,与两当同隶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
  中华民国建立后,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元年(公元1912年),徽县隶渭川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建制后,徽县直隶省。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徽县隶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天水)管辖。直至解放。
  1949年12月4日,徽县解放,隶属天水地区,县址驻城关镇。1958年4月,徽县与两当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县址仍在城关镇,隶天水地区管辖。7月,又与成县合并为徽成县,县址仍在城关镇,仍隶属天水地区管辖。1962年1月,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三县建制,徽县县址仍设城关镇,隶天水地区管辖。1985年6月,徽县划归陇南地区,县址仍在城关镇。2004年陇南地区撤地建市后,隶属陇南市。至今亦然。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金徽酒文史资料》

本书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详细考证了金徽酒作为名酒之源的由来,同时广泛搜集并整理了与金徽酒有关的掌故、故事传说和艺文等资料,勾勒了金徽酒的历史沿革,再现了金徽酒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作为名酒之源的特殊历史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