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军长征在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9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概述
分类号: K264.4
页数: 17
页码: 005-0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徽县山城来红军、红军在徽县发动群众、红军在徽县开展苏维埃运动、红军北上后的斗争等。
关键词: 红军 长征 徽县

内容

1936年9月17日至10月7日,由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在徽县境內活动长达21天。红军给徽县人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和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曙光。徽县人民为支援红军北上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在红军长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徽县人民世世代代怀念和铭记的光辉的历史篇章。
  第一节 战略转移
  1935年11月19日,继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剿,顽强地坚守战斗在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17000余人,主动撤出根据地,由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
  经过辗转苦战,一路斩关夺隘,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抵达西康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奉中共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辖第二军、第六军、第三十二军,计13000余人。
  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电示两方面军趁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涨和国民党内部矛盾加深的有利时机,迅速北上甘南,同红一方面军一起,共同创建西北抗日根据地,进一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7月11日,红二方面军组成两个梯队,从甘孜出发,随红四方面军左纵队跟进,通过数百里荒无人烟的水草地,向哈达铺前进。
  1936年9月1日,红二方面军之第六军出草地直抵礼县城下,二军及三十二军到达哈达铺集结。此时,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央红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实际已经处于停战、共协抗日状态,民族革命的高潮正在迅速形成。国民党在甘肃的蒋系部队仅有毛炳文的第三十七军(12个团),位于定西、陇西、武山一线;王钧的第三军(12个团),兵置天水、秦安、甘谷、武都;鲁大昌新编十四师布防于岷州、洮州、西固地区,这些敌人,多据城守镇,点多线长,兵力分散,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远在两湖。据此,党中央制定了重要的战略计划:“一方面军从陇东西出南下占领海原、固原、定西地区,截断西(安)兰(州)公路要道;四方面军从哈达铺北上,占领岷县、通渭、漳县、武山,两路合击,消灭毛炳文部;二方面军从哈达铺东出,占领成县、两当、康县和陕西的略阳、凤县,再向宝鸡伸展,牵制胡宗南,策应一、四方面军消灭毛炳文,夹击王钧,在陇南建立临时根据地,然后三个方面军会师,集中力量对付胡宗南,巩固与扩大陕甘根据地,迫蒋妥协,合作抗日”。“三个方面军的行动中,以二方面军向东行动为最重要”。为此,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于9月7日在哈达铺研究制定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计划,并决定将二军五师改编为第三十二军之九十六师。8日,总指挥部下达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决乘甘陕敌人分兵据城的弱点,透过其封锁线打击成县、徽县、两当、凤县、略阳、康县之敌而袭取之”,《命令》指出红二方面军进行成徽两康战役,建立临时根据地的意义是:迫使胡宗南部停止在甘肃以东地区,以便与一、四方面军合击之;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反蒋的游击战争;配合一、四方面军行动,求得三方面军的会合;扩大红军,征集资财。《命令》规定:二军第六师为右纵队,12日集中西固,16日进据武(都)成(县)公路之佛耳岩地段,向武都佯动,并阻其回援成县,俟中纵队袭取成县时即攻取康县、略阳;二军主力及三十二军为中纵队,11日由理川出发,向成县、徽县开进;六军为左纵队,11日由驻地出发,向两当、凤县前进,总指挥部率同中纵队行动
  第二节 徽县山城来红军
  为了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战斗任务,早日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遵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不顾刚刚走出草地,部队减员很大,体力尚未恢复等困难,一待《命令》下达,各路部队疾速行动起来,开展战前动员,筹措粮食草料,整理装备,制定行动计划,很快完成了战斗准备工作。9月11日,红二方面军开始了成徽两康战役行动。
  左路纵队六军,在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率领下,沿礼县的崖城、红河、罗家堡、天水娘娘坝、徽县高桥一线,向两当疾进,17日进入徽县境内,经过高桥、水泉坝,夜宿苟店、麻庄。18日晨经韩湾,主力东进直插两当,前卫部队50多人率先占领两当城,十八师由韩湾南下奔袭徽县城,击溃县保安队,国民党徽县县长赵宝箴风闻红军兵来,遂偕政府官员及保安队弃城南逃,午后六时,十八师进入徽县城,获军衣百余套。
  中路纵队二军四师和三十二军,经西和,于9月17日攻克成县。留三十二军在成县活动(刘伯承随三十二军行动),总指挥部率四师和军直机关,于18日出成县城,经红川进入徽县的栗亭、石柱一带,19日进驻徽县城。贺龙、任弼时等率总指挥部和总部保卫队驻旧城天主教堂内,政治部驻城內北街福音堂,关向应、甘泗淇等驻此办公,供给部驻北街“林盛长”药房,被服厂驻昊家巷一片,四师驻城郊之杨坝、西寺、东关、山神庙等处。十八师等总指挥部进城以后,旋即回师,返抵城东30多华里之永宁镇,驻永街、罗河、岳王村一带。22日,师长卢冬生率四师北返伏家镇,驻街道、索罗、刘家庄、李家庄、张家庄、刘家塄一带。
  右路纵队六师,虽仅千余人,但在师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的率领下,指战员斗志旺盛,作风顽强,12日自宕昌出发,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沿礼县白河、桥头、肖良、三峪、西和、大桥一线,出击康县,经武都、康县之间的望子关,兵临康县城下。待克康县城后,留十七团在康县活动,主力迅速东进,威逼陕西略阳。尔后,十六、十八团挥师东来,廖汊生率十八团沿嘉陵江北上,23日进入徽县境内,驻城南20余里之周咀、苏沟、楸木林一带;后贺炳炎率十六团从略阳,经白水江、徽县大河店,到城西15华里处的石柱,驻沙咀子、罗家河、李家河等地。至此,红二方面军除六军主力和三十二军以及六师十七团,在两当、成县和康县等地活动外,全部进驻徽县,开始了部队休整,宣传革命,反霸济贫,建政扩红等活动。
  此时,敌王钧部追至成县,二军四师、六师主力由徽县赶赴成县,配合三十二军于28日至29日在成县城西之五龙山与敌激战二日,毙伤敌数百,六师十八团政委周盛宏等7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随后,四师、六师仍原路返回徽县。接着,三十二军亦放弃成县,撤至徽县泥阳镇之街道、寇家庄、文家庄、阎家沟门和江洛镇一带。10月1日(农历八月十六),在江洛镇与敌战斗一小时许,经游龙川、伏家镇至城北罗家庄、银杏、马庄、庆寿、峡门一带。
  第三节 红军在徽县发动群众
  红军初到,汉回群众因受国民党“共产党共产共妻”、“红军杀人放火,洗回灭教”等反动宣传,加之徽县人民屡遭兵匪祸害,有的离家出走,远避他乡;有的离城去乡,隐匿山林;也有的早出晚归,避见红军。许多青壮年闻风逃匿山野,隐入丛林;有的索性全家搬到乡下,空房上锁。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晓示群众,安定民心,红军每到一处首先展开政治宣传活动,张贴布告,标语、口号、访贫问苦,送医治病;利用集日和召开群众大会,以演戏、讲演、教唱歌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反复说明:红军战士都是穷苦人出身,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为穷苦人打天下求解放的军队,是抗日的军队,是穷人自己的队伍;宣传《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讲解社会贫富不均的根源;声明红军的纪律,号召各行各界安居乐业,动员作坊店铺开门营业;反复宣讲民族政策,强调回汉团结,严格要求部队在回民居住地区模范执行纪律,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同时,红军官兵在驻地周围帮助农民收割庄稼,打扫村庄院落,清扫街头巷尾的垃圾,帮助年老体弱缺少劳力的群众劈柴挑水,修房补院,并组织部队修桥补路,挖泉淘井,以实际行动感召回汉群众。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一待迸城,当即在街上醒目地贴出了署名为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的《中国抗日红军总司令部布告》:“日寇步步进逼,困难日见加深。蒋贼甘心投降,华北全部被吞。亡国惨祸临头,眼见民族沉沦。凡属中华人民,莫不奋起图存。我军此次北上,抗日救国救民。宗旨光明正大,各界务须认清。我军抗日反蒋,联合爱国爱民。统率全国红军,誓与日寇抗争。愿同反蒋各派,建立抗日联盟。共同收复失地,坚决铲除汉奸。谁阻我军抗日,便是卖国匪军。定以铁拳相向,将他消灭干净。谁来共同抗日,即我抗日友军。全国人民拥护,我军竭诚欢迎。红军纪律严明,到处人民安宁。各界安居乐业,无须自相疑惊。快快团结起来,联合抗日红军。抗日反蒋救国,独立自由成功”。在回民聚居的东关、东河一带,书写张贴了“红军保护清真寺”、“打倒压迫回民的贪官”、“联合回民,抗日反蒋”等大幅标语。还在东门外清真寺的“照壁”上用石灰刷写了“红军保护清真寺,红军不住清真寺”的大字,公开向群众阐明了红军不歧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一律平等的立场。并在清真寺的门口,设立岗哨肖,保护清真寺,使伊斯兰教民的活动正常进行,避免闲杂人误入寺內,影响或妨害军民关系。各级组织都广泛深入地迸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并明确规定:凡上锁无人的门户不得扭锁入室;住在回民房屋院中的部队,不得随意动用回民家中的用具;在回民聚居的地区,不准吃大油大肉,必须严格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等等。一时,红军宣传发动群众,遵纪爱民的活动率先在城区及回民区开展起来。红军战士访贫问苦,打扫街道驻地卫生,替回民群众劈柴挑水,公卖公买,不随意借用回民家的家具物品,了解调查风俗民情,模范地遵守和执行民族政策,与群众亲切交谈,和睦相处,如同一家人。这些深深地感化和影响着多年来深受兵匪相扰欺压之苦的回族群众。总部机关在东柳沟马平德家院里宰鸡宰羊,设席宴请回民各界知名人士和贫苦回民代表,贺老总等主要领导人亲到作陪,并即席讲话,此后还深入到回民家中作客,宣讲红军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保护回民利益,联合回民一道抗日的革命道理,商讨筹建回民自治委员会和抗日反蒋委员会。
  红军尊俗爱民的模范行动,联合一切劳苦百姓抗日反蒋的革命主张,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交口称赞:“哪朝哪代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啊!”“红军真是救苦救难的仁义之师啊!”“红军是咱们穷人的军队!”这些迅速在群众中流传开来,并向乡间扩散。民间流传的佳话,像拂面的春风,吹醒了徽县的村镇山野,逃匿出走的人陆续返家团聚,继而又涌向红军驻地,送菜送面,慰劳红军。
  群众日渐觉醒,军民关系日趋融洽。总部随军剧团在文庙院內搭起戏台,演剧3日,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号召群众行动起来,参加红军,组织抗日游击队,成立苏维埃政府。总指挥贺龙,在了解县城群众多年吃水困难的问题以后,亲自安排人员在县城南门外开泉淘井,解决了群众多年来吃咸水、河水的问题,至今在民间流传着“贺龙来了水变甜”的歌谣。
  二军四师、六师进驻伏家镇、栗亭、石柱等地后,即深入到村舍街头,田间地畔,与群众边干活边谈心,广泛宣传、讲解红军和民众的关系,表明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穷人谋幸福的军队,只有跟共产党走,跟红军走,穷人才能翻身,才能解放;向群众讲贫富的根源,穷苦百姓终年辛劳吃不饱,穿不暖,人穷不是命里穷,是由于财主剥削穷;财主家的粮和钱,全是穷人血和汗。这些浅显的道理,在群众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并在群众中教唱“红军专打土豪资本家,保卫苏维埃中华。工农团结成一家,抗日反蒋杀军阀。参加红军打日本,收回我们的东三省……”等一些歌曲,以启发群众的觉悟。
  驻扎在银杏庆寿村的四师十二团二营,当得知“福盛和”烧锅院王掌柜的姨太太难产的消息后,营长蔡久立即派卫生员前去接生,在医术精湛的卫生员的辛勤努力下,这位姨太太终于顺利地产下了一名女婴,且母子平安。为了感谢红军对她们母女的救命之恩,王掌柜的姨太太就给红军借了一些粮食和吃的东西,红军北上时,营长蔡久还给王掌柜家打了借条,借条一直在一名姓赵的长工家里保存,后来,因多次搬家,借条被丢失了。红军为王掌柜姨太太接生的故事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至今仍被村子里的老人们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永宁镇,位于徽县城东,与两当接壤,气候溫和,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豆类等,又为当地产棉区,所产棉花除满足当地群众自用外,大部分销往外地,本地不少农户自己纺织土布,是回、汉杂居的一个繁荣的集镇。六军十八师由县城回师于此,驻扎永街、岳王、周沟、罗家河等处,在街道及驻地村庄四处张贴“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蒋介石,消灭卖国贼”,“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大幅标语;每逢集日,宣传队便敲锣打鼓走上街道,表演群众反抗压迫、起来革命的文艺剧目,宣传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召集群众大会,宣讲革命道理,并宰杀猪羊,做好饭菜款待群众,以扩大红军影响,感召群众,远乡群众返家时还管饭送馍送肉。部队纪律严明,公买公卖,不随意动用群众财物,不轻易随便进出回族群众家里,热爱群众,热心帮助穷人,深受群众的欢迎,年老的永宁人对当时情景仍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驻在峡门、嘉陵及其他各地的红军,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红军战士或走上田间,热情帮助群众秋收;或深入家庭炕头,与年老人促膝谈心,了解民情风俗,启发群众觉悟,这些都使红军很快和群众打成一片。
  红三十二军由成县撤至泥阳、江洛驻扎,虽时间短暂,除广泛开展抗日爱国的政治宣传工作以外,还在红军战士和群众中教唱《三大纪律歌》,至今仍有许多老人还牢记着部分歌词:“上门板,捆铺草,室内室外要打扫。不拿群众一针线,借人家俱要归还,损坏东西要赔钱。不打入,不骂人,卖买东西要公平,不准调戏妇女们……”红军行军中所唱的“走起路来有精神,努力爬山打冲锋。互相帮助不掉队,不怕天黑和雨淋……”等歌曲,当年参加红军,后退伍还乡的赵健有等老人,至今还记忆怀念着当时的动人情景。
  生动多样的政策宣传和体恤民情的爱民活动,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红军的言行举止,使广大群众由开始的惧怕红军转变为热爱红军,拥护红军,出走的群众陆续返回家园,安居乐业,人们纷纷主动为红军筹粮筹款,送菜送面,带路送信;有的群众腾出住房打扫干净,请红军住宿;有的给红军送水送饭;有的为红军带路打土豪,军民关系沉浸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之中。红军因势利导,组织群众建政扩红,徽县山城和乡村集镇到处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闹革命的动人场面。
  第四节 红军在徽县开展苏维埃运动
  在普遍宣传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红二方面军积极帮助群众建立地方革命政权,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9月2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县城召开群众大会,贺龙同志亲自到会讲话,主持成立了徽县苏维埃政府,推举回族青年马克仁为县长,马军为副县长,马成荣、马志浩等人为委员,黄荣光担任秘书,办公地点设在旧县政府。并组建了县城工农抗日游击大队,任命马维英(回族)、唐瑛为大队长。
  次日,在回民聚居的东关、东河帮助建立了徽县回民自治委员会,由马克仁兼任主席,有委员30多人,王继明为文书,办公地点设在东柳沟。在此基础上,又协助建立起东关、东河、东关口、东柳沟四个区域性的回民抗日反蒋委员会:东关抗日反蒋委员会设在马继周家,委员长苏二,委员马成荣、马玉川等多人;东河抗日反蒋委员会设在哈永昌家,委员长马维英,委员马佩伟、马连军、蔡景文等人东关口抗日反蒋委员会设在何嘉猷家,委员长毛崇发,委员毛崇芳马喜荣等10余人;东柳沟抗日反蒋委员会设在马国元家,李玉泰为委员长,白平福、马选贵等20多人为委员。这4个抗日反蒋委员会,在回民自治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红军统一指挥,巡逻放哨,维持社会治安,张贴标语传单,联系组织民众,非常活跃。
  9月23日,在六军十八师政治部及其所属部队的帮助下,永宁镇苏维埃政府在岳王村成立,推举岳会英为政府主席,张秀玉、樊正海、林珠宝等多人为委员。并同时组建了永宁工农抗日游击队,张巨英、苏汊担任队长,苏维埃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岳会英家。24日,在二军四师的帮助下,伏家镇召开群众大会,宣告伏镇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由王德才担任政府主席,杨占山、石秀山、郭永州等为委员,办公地点设在街道“隆盛丰”商号。同日组建伏镇工农抗日游击大队,贾万林为大队长,姚喜云、陈贵、杨贵川等人为小队长。
  在二军六师的帮助下,石柱乡的李家河、罗家河也成立了工农抗日游击队,由李三级、李桂明担任队长,罗文仓、李春固、魏树德、何光祖担任小队长。
  红军对成立的游击队配发了部分枪支,并指派专人组织训练。在未建立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的广大村镇,大都选有联络群众、为红军办事的农民代表。这些组织和群众代表,在为红军带路、送信、维持秩序、筹措粮款物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扩红参军、反霸济贫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教育点燃了革命烈火,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一时间,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高潮在全县形成。城乡到处是“要解恨,斗豪绅,要太平,打日本,要想永世不受穷,赶快投奔贺老总”、“当兵要当我红军,一心北上打日本”的高昂歌声。石柱乡李家河村的马拜过,报名参加红军后,离家随军活动,奔走在山乡村野之间。9月27日,敌机轰炸栗亭乡下店子村庄,炸毁了王滋树家的房屋,马拜过不幸遇难。青年农民王滋树目睹敌人的暴行,激起满腔国恨家仇,愤然报名参军,告别了年老的父母,随军北上离开了家乡。山城堡战斗中,王滋树只身夺得敌人机枪,光荣地火线入党,受到六师政委廖汉生的高度赞扬。后来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于少校军衔。泥阳镇李磨村杜坪的赵起水,在他乡报名参加红军,回家与父母和妻、子告别时,红军悄然离开泥阳。次日,妻子送赵赶至江洛镇,找到部队,后随军离境北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多次立功,身负9处重伤。时年未满15周岁的城关先农村少年吕登洲,瞒过父母兄嫂,离家参加了红军队伍,在红军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建国后,他担任了青海省建委副主任等职,成为一名领导骨干。县城东北之李家庄少年唐瑛,未满14周岁,说服了年老多病的父母,参加红军,随军转战各地,多处负伤,担任解放军某部教导员,全国解放后转业甘肃庆阳,担任庆阳地区物资局副局长。
  “当兵要当我红军,一心北上打日本”,“跟上红军闹革命,抗日救国打天下”。民间流传的歌谣,生动地记述了徽县当年扩红建政、青壮年踊跃参军的热烈情景。江洛镇贫苦农民冯智清老人,带着3个儿子找到红军领导,要求红军把三个儿子都带走。为了不使冯家缺劳力及老人无人照顾,红军领导人婉言谢绝了老人的要求,只收下了小儿子当兵。银杏向家河村青年农民李富娃参加红军后,奔走在徽县城乡之间,现身说法,积极协助扩红宣传队活动,并串联鼓动同村3名伙伴参加了红军。4人中1人中途离队返回,1人壮烈牺牲,1人在与日寇作战中身体致残。李富娃南征北战,侥幸地活了下来,1949年担任解放军营级干部,解放后转业青海地方工作。
  红军驻扎徽县休整期间,徽县青年入伍者约计700余人(又一说法1000余人)。驻各乡镇的未向县城集中,随总部行动的新兵集结于县城,编为一个大队,在县城西门外广场整训三日,除搞军事训练外,还配合以体育活动,不仅消除了大家紧张疑虑的情绪,而且增添了新鲜感和坚定跟红军闹革命的信心。各部在对新兵进行整训以后即整编随军北上。沿途行军作战,除部分人失散掉队回家外,大都经历了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这700余名徽县人民的优秀子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转战祖国各地,历尽千辛万苦,绝大多数人为国捐躯,许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留下,少数幸存者则有的转业外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占线的骨干,有的功成告退,复员回乡务农。他们少小离家,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人民的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红军抗日救国革命道理的宣传,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汉回广大群众在大力协助红军做好建政扩红工作的同时,积极筹粮筹款,备办物资,以资军用,使部队有了充足的给养,得以休整补充,恢复雪山草地消耗的极为虚弱的体质。部分开明财主和绅士,在红军的感召主动捐款、献粮支援红军,伏家镇钱家庄村的富户钱志主动献粮5石(折,合约4000斤);蔡家庄的财主杨清良主动叫红军游击队到他家挖开密藏多年的银窖,取出白银5000两送往县城,交给红军领导机关,一时传为美谈。红军又通过当地农民代表摸底,重点排出殷实富户和商号,以动员和勒令的方式让其交出财物。对一些执迷不悟的巨富则采取强硬的措施,没收其一部分家财。全县交出财物的财主和商号多达50多户,共计交出粮食14万多斤,布匹3万余尺,衣服2000多件,白银6000余两,大烟土230余两,猪羊230余头。这些物资部分散发给贫困群众以救急用,大部分留作军用。同时购买布料、棉花等,制作过冬棉衣和鞋袜,使全军上下换上新装。
  部队在开展抗日宣传,扩红建政、反霸济贫工作的间隙,利用简单的体育器材,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在县城西门外广场,总指挥部及所属机关、部队开展诸如鞍马、跳高、赛跑、拔河、篮球等运动项目的活动,遇有群众集会并进行表演比赛,既活跃了部队生活,又密切了军民关系。红二方面军自长征以来,一路斩关夺隘,长途跋涉,特别是雪山草地的艰苦行军,使部队蒙受了巨大消耗,在徽县休整的20余天,不仅使红军指战员恢复了体质,补充了物资,而且为部队补充了700多名新战士,壮大了红军队伍。正如红二方面军的一位老红军战士所说:陇南休整,为红军“加了油,补了粮,输了血!”为继续北上争取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第五节 红军北上后的斗争
  红二、四方面军在取得岷洮西和成徽两康战役的胜利之后,即制定了静会战役计划。但是,张国焘违背岷州会议的决定,企图西进,从而大大延误了红四方面军北上的时日,致使预定的三个方面军协同进行的以打击胡宗南部为目的的静会战役计划未能实现,结果非但没有消灭胡宗南部的有生力量,反而使敌人乘机从西安进至甘肃之清水、秦安、庄浪地区,同毛炳文靠拢。9月底,国民党第三军王钧部之三十五旅及补充团乘机向红二方面军进攻,逼近成县、西和;川军孙震部之王铭章、邓锡侯进至武都、康县和陕西之略阳、凤县;胡宗南的5个师已在陕西的岐山、宝鸡一线展开,其先头第一师已入甘,据守秦安、清水,红二方面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敌机日以数次低空盘绕、轰炸,四野不宁,民心不安。9月30日,敌机轮番轰炸红川、泥阳、栗亭、伏镇和县城及其附近,炸毀民房30余间,桥梁数座,炸死红军战士2人,死伤群众多人,情况十分严重。为了摆脱这一险恶的处境,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10月1日向党中央电告建议撤离成徽两康地区,渡渭河北进。2日,党中央急电红二方面军,同意撤离成徽两康,渡渭河北进。3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徽县制定了行军计划,总指挥贺龙、总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下达了《红二方面军基本命令》,命今“第六军为右纵队,10月4日赶到麻家庄,鸾沟门一线,5号进到白音峡,6号到平南川,取道盐官、盘安之间向通渭前进;第二军及三十二军为左纵队,4号晚,三十二军的九十四、九十六两师的主力和二军军直机关转移到剡家阙,由九十四师派出一部到江洛镇、泥阳镇、红川镇封锁消息,吸引敌人。号拂晓,左纵队主力向高桥前迸,宿营高桥以南。九十四师派出之部,完成封锁任务后于5号半夜撤离跟进,此后左纵队全部取道娘娘坝、天水镇、洛门镇向通渭前进。指挥部随左纵队行动并指挥。战役任务期于10月13日以前完成,计划须参酌发展情况实现之”。命令特别指出:“进行这一战役应注意几点:1.严密防止敌人尾追,必要时用夜行军。2.派便衣队、侦察队摸清道路并警戒自己的侧背。3.随时准备袭击所遇敌人的单个部队。4.严防敌人伏击、侧击。5.后卫尽量用防御术伏击。6.封锁固守碉堡之敌,掩护本队通过。7.后卫破坏敌人电话、桥梁,以阻进敌。”
  10月4日,右纵队一部即六军十八师从永宁镇出发,主力由两当县城起程,集结于韩湾沿原路北上,夜宿麻家庄,5日经高桥、白音峡到李子园宿营;武宣队袭占了娘娘坝,稍有缴获,十六师师长张辉不幸牺牲;6日经舒家坝、大门镇抵礼县罗家堡。左纵队4日从徽县城、银杏、伏家镇两路分头前进,集结于高桥,5日晚夜宿高桥,6日经麻沿河到舒家坝、大门镇,7日经汪川镇到礼县盐官镇。至此,红二方面军全部离开徽县境。
  红军离开徽县时,各级机关检查了群众纪律执行情况,部队上下普遍打扫街道村庄院落卫生,归还群众东西,各项工作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群众看到部队即将起程,纷纷行动起来,蒸馍烙饼,收拾干鲜果品,蒸煮鸡蛋,涌向部队驻地为红军送行。同时,群众自发地议定熟悉路径的人为红军带路。为了表达对徽县人民的深情,红军给东关抗日反蒋委员会留下了一台大座钟,送给东河抗日反蒋委员会毛鸿恩一台小座钟,给东柳沟抗日反蒋委员会李玉泰送小方桌一张,给县苏维埃政府送大铜壶一个,马刀一把,红绸子数尺。驻伏镇的红军临别送给伏家镇小学校长山炯堂一个栽绒坐垫,感谢他对红军的热心帮助;路过高桥的红军送给房东杨喜春铜缸子一个,以示留念。县城光华照相馆郭光华先生为贺龙一家照了合影像。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为郭老先生收藏着,“文化大革命”浩劫中不幸被查抄而丢失。
  由于军情紧迫,红军离境时兼程行军,有20多名伤病员掉队,零星地随后跟进,其中有3人被当地土豪劣绅杀害。银杏峡门的财主杨生堂,因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分了他家的财物,由此怀恨在心。大军过后杨生堂勾结王国顺、王克勤等5人,将因病掉队的两名红军战士以请食宿带路为名引到小峡口之万人坟用锄头打死,挖坑软埋。解放后,群众告发,杨生堂等被依法判刑。另一名掉队战士携带步枪追赶部队,在高桥的渭儿沟被土豪辛映发现,便伙同其弟辛卯娃,以留宿引诱,骗入操纸作坊内杀害,辛得步枪两支。1956年“镇反”中,经群众揭露,辛映伏法。
  红军走后,敌人反攻倒算,对参加过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活动的人员大肆抓捕,扣押、拷打。对曾为红军办过事的普通群众亦不放过,或处以徭役,或处以罚款,遭敌迫害残重者达数百人之多。李家河村参加红军的马拜过牺牲之后,红军派人抬了赵汉杰祖母的棺材予以安埋,并给马的父亲马志成一碗大烟土作为抚恤。红军走后,赵汉杰的父亲带入挖坟开棺,弃尸于河滩,将棺材抬回做了牛槽。伪区长李中奇指派保长李天卷将马志成吊打了3天,折磨得死去活来,将红军送的大烟土讹诈去才算了事。罗家河村的李桂明,因给红军带过路和参加过打土豪的活动,被国民党县政府扣押达4年之久,后家中将土地房屋变卖,才赎回人身。永宁镇苏维埃政府主席岳会英,被伪区长谢子祥和土豪马斯才抓捕后,施以酷刑拷打,岳会英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痛斥敌人的残暴行径,被杀害在永宁镇岳王村庄的天主堂门外,时年28岁。一时间,卷土重来的反动阶级残暴镇压,象乌云一样笼罩了徽县城乡。
  第六节 红军长征在徽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反动势力的反攻倒算恐怖一时,使蓬勃发展的苏维埃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但红军撒下的革命种子却深深植根在人民心中,红军为国为民的事迹依然久久地在人民中间广泛传颂。
  红军在徽县期间,泥阳镇的黄三星老人喜得一孙子,起名“红生”,以示吉祥,意在纪念红军。县城周围的民间传唱着“贺龙来了水变甜穷人个个喜连天。吃水不忘淘井人,要把美名万代传”的民谣,深情地歌颂和怀念红军。永宁镇一带的农民广泛说唱着“天爷〓刮怪风,霜杀草不生,天晒了庄稼没收成,一斗麦十两银。二月〓刮春风,天上降神兵,天下雨五谷得了命,神兵是红军。九月〓刮秋风,神兵又出征,云雾罩天爷黑沉沉,百姓心里明”的山歌,寄托对红军的情思。
  颂扬红军,歌唱红军,走红军指引的革命道路,团结起来闹革命,求得翻身解放,这是觉醒了的徽县人民自发的和迫切的要求。红军北上后,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失散红军和受红军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寻找共产党和红军,在徽县筹建共产党的组织,继续进行红军在徽县开展的革命斗争。两年后,青年教师吴治国于1938年初秋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找到党组织,同年底在徽县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到1949年底徽县解放,全县共发展党员2193名,占甘肃全省地下党员总数近七分之一,占陇南地区9县地下党员总数的近一半多。徽县地下党在10多年的艰苦岁月中,与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为徽县的解放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而地下党的斗争,其实质就是红军长征时的苏维埃运动的继续;地下党组织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正是红军长征奠定的。所以,红军在徽县开展的革命斗争孕育了徽县地下党组织的诞生和成长。
  怀念红军,学习红军长征精神,继承红军光荣传统,给徽县人民世世代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革命战争年代,徽县人民以红军为榜样,与反动势力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浴血奋战。今天,在祖国四化建设的热潮中,徽县人民以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自己,艰苦奋斗,建设家乡,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山区面貌。

知识出处

红军长征在徽县

《红军长征在徽县》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分概述、文献资料、回忆资料、徽县籍老红军传略、失散在徽县的红军人员名录、大事记、附录几部分,较为完整地表述了红军长征的概貌和红二方面军进离徽县境内及前后的情景,记述了红军长征在徽县的活动和徽县人民对红军的拥护和支援。反映了红军长征对徽县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