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关之战的兵器、战术与战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52
颗粒名称: 仙人关之战的兵器、战术与战场
分类号: K245
页数: 11
页码: 337-3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人关之战宋军和金军的兵器、战术与仙人关古战场位置推测。
关键词: 仙人关战役 兵器 战术

内容

仙人关之战是在绍兴四年(1134)二、三月间,发生于宋、金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吴玠军率领三万宋军①击败了完颜宗弼的十万金兵。王曾瑜认为:“自绍兴元年至四年三月,川陕战场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甚至是唯一战场,吴玠军近乎独力支撑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间的抗金战功是独一无二的。”“吴玠是南宋第一个因抗金军功而建节的将帅,其战功和声威最初尚在岳飞之上。”②仙人关之战是吴玠一生中主要战绩之一,也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在战争中宋、金都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攻、防武器,本文拟就双方战斗中所使用的武器做一梳理,探寻作战战术,进而对仙人关古战场做出推测。
  关于仙人关之战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宋会要辑稿》《北海集卷8·赐川陕宣抚使司张浚诏》和《吴武安公功绩记》,另外又翻检《吴武安公玠神道碑》《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宋安康郡开国侯杨从仪墓志铭》《宋史·吴玠吴磷吴挺》等史料,将其中与兵器有关者摘录、梳理如下。
  一、仙人关之战的兵器
  (一)宋军兵器
  神臂弓:“贼众再来,分番攻击,官军用神臂弓”③
  神臂弓实际上是北宋熙宁年间开始批量生产的一种单兵弩。《玉海·兵制·熙宁神臂弓》:“熙宁元年十二月庚申(二十二日),大内副都知张若水,进所造神臂弓。初民李宏进此弓,其实弩也。”其形制为“以檿为身,檀为弰,铁蹬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解索,札丝为弦”。其规格为 “弩身通长三尺二寸,两弭各长九寸二分两闪各长一尺一寸七分,引巴长四寸,通长四尺五寸八分,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其中“铜为马面牙”仅表明弩机为铜制品,未涉及具体形制。试射时此弩显示出优越的远射性能和穿透威力,“时于玉津园校验,射二百四十余步,穿榆木没半杆”①。在《宋史》亦有类似记载:“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帝阅而善之。于是神臂始用,而他器弗及焉。”②于是得到了北宋政府的大力推广,“元丰六年八月,以神臂弓千、箭十万,给环庆”;“元符二年二月,王岘请增造,岁约增一千七十五张”。由于性能优越,得到了将士们的高度评玠,“大观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吴择仁奏:神臂弓实天授神考,以甚利之器,所向摧圮,夷狄莫能当”。以至于宋徽宗在“(大观)二年三月十四日,御笔谓:射远攻坚,所向无前,可谓利器。使敌人习而能之,非中国利。令民间不得习制,出师、教射缄于匣贮之别库”。对于神臂弓的制造、使用提升到了国家机密的高度,不但民间不准学习制造,就是军队打仗训练也要严格保密,“缄于匣贮之别库”。神臂弓因其优越的性能一直沿用到南宋时期,并在吴玠的多次对金战争中颇有建树,是仙人关之战获胜的主要武器。
  炮石: “官军用神臂弓、炮石并力捍御,杀死金贼甚众” ③
  这里的炮石应指抛石机,《武经总要·卷之十二·炮车》载:“右炮车,大木为床,下施四轮,上建独竿,竿首施罗匡木,上置炮梢,高下约城为准,推徙往来,以逐便利。其施放及用物一准常砲法。 ”④这种抛石机在宋代种类繁多,有单梢炮、双梢炮、七梢炮、旋风炮、卧车炮等 19种之多。其主要部件有鸱头、弦子、铁束、皮窝、铁双蝎尾等,发射时将石弹放在皮窝上,将“铁双蝎尾”的两个抓钩挂到鸱头上,石弹就包在皮窝内了。众拽手拉动拽索,炮梢急速上扬,在强大离心力的作用下,皮窝带着石弹,随着弦子荡起;炮梢上扬到顶,铁蝎尾无法挂住鸱头而脱离,皮窝张开,而石弹的离心力也达到最大,就在这一瞬间抛射出去了。《武经总要》记载,炮车发射重量最大可达九十至一百斤,最远可达六十步外。
  撞杆: “用炮打洞子碎,用撞竿撞云梯倒 ”⑤
   “撞竿 ”由先秦时期的 “冲”发展而来,是一种专门用于撞击云梯的守城器材。《墨子·备梯》的描述来看,当时守城用的 “冲”就是一具简单的 “撞竿 ”,由十人手持操作。当敌人的云梯尚未接近时,以十五人组成突击分队一 “持冲十人,执剑五人,皆以有力者 ”埋伏在预设的工事内。 “令案目者视适”,当云梯靠上城墙时,“(案目者)以鼓发之”⑥。持冲十人在执剑五人的护卫下迅速出击,以十人的合力撞击靠上城墙的云梯。
  《说文解字》:“冲,陷阵车也。”段玉裁注举例:“定八年左传。主人焚冲。释文亦云尔。前、后汉书冲輣。”①孙诒让注释:“此城内之冲,以距攻城之梯者。”②“冲”后来也可以用于撞击城墙、城门等防御设施,后世将更大的“冲”装在车辆上,即所谓的“攻车”“撞车”。《三朝北盟会编》曰:“(撞竿)用大木,长可数丈者,又用横木数十串穿,两下留守把处,可以致力;头以铁裹或安以大铁枪,或安以托钗钩头皆可也。”战时“既撞定梯桥,则众手用铁钩钩定,进不可前,退不可却,则活自焚,梯桥亦毁,人亦坠地矣。万一撞竿不中用,则用狼牙枪手炮长枪守御之。”③《武经总要》:“撞车上设撞木(制如榨油撞法),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从,伺飞梯临城,则撞之。”④撞竿用大量人力抬运、撞击,而《武经总要前集·守城法》图示并介绍的“撞车 ”,则是将其悬挂在坚实的车架上,人员减少而威力不减,技术上更胜一筹。
  长枪: “侯令统制官杨政领长枪、陌刀手”
  枪是“百兵之王”,有攻击距离长、攻速快而杀伤力强等种种优点⑤,是骑战的主要兵器,历史上使枪的名将不胜枚举。到了宋代,枪的种类、功用更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攻城、守城、野战都有专用的铁枪,攻城用六尺至八尺的短枪,守城用二丈四尺至二丈五尺的长枪,野战用枪介于两者之间,《武经总要》所著录者有十八种之多。
  宋代铁枪枪头长大,枪刃连銎长达一尺五寸至二尺五寸,按宋尺1尺=31.1厘米计,合今46.65~62.2厘米;枪头形制也比较复杂,多数品种除直刺功能之外,兼有定的横击功能。枪杆一般为木杆,一端安装铁枪头,另一端安装铁鐏。全枪长度,野战用枪、攻城用枪、守城用枪各不相同。《宋史·岳飞传》有“(岳)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①的记载,按宋尺1尺=31.1厘米计,一丈八尺合今5.598米,当属较长的一种,一般步骑兵的枪应在此规格之下。
  仙人关之战中的长枪是守城专用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载守城枪三种:“右拐突枪,杆长二丈五尺,上施四棱麦穗铁刃,连裤长二尺,后有拐。抓枪,长二丈四尺,上施铁刃,长一尺,下有四逆须,连裤长二尺。拐刃枪,杆长二丈五尺,刃连裤长二尺;后有拐,长六寸。”②整体来看这三种枪枪杆较长,在二丈四五尺之间,按宋尺1尺=31.1厘米计,全长达二丈四尺至二丈五尺,合今7.464~7.75米,所以统称之为长枪。图版显示缨饰不直接布置枪杆上,而是在枪杆上贯绶带,将缨饰挂在绶带上。攻城用枪和守城用枪长度相差悬殊,与《考工记·声人》 “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 ”③的原则相符合。
  陌刀: “侯令统制官杨政领长枪、陌刀手 ”④
  《唐六典》卷十六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原注曰: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⑤从注文来看,此刀装备步兵,可能源于汉代的斩马剑。军中大量装备陌刀约始于盛唐开元年间,事见《新唐书·李嗣业传》:“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当时还将装备陌刀的士兵组成专门部队:“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 ”后来在讨伐安禄山的香积祠战斗中,唐军一度被冲乱阵脚, “嗣业谓(郭)子仪曰: ‘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 军无类矣。 ’即坦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 ①,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武经总要》中没有 “陌刀 ”,根据所录刀制,陌刀很可能是北宋时的 “掉刀 ”。 “掉刀,刃首上阔,长柄,施鐏。 ”②单尖两刃、刀锋呈圭首形、刀身起脊的长柄大刀。由于其从斩马剑演变而来,作战针对的主要对象显然是骑兵,其刀尖可刺、刀刃可砍,刀柄长
  酒壶: “贼以火焚楼柱,仲以酒壶击灭火 ”③
  《三朝北盟汇编》卷一九六《吴武安公功绩记》:“翌日(三月一日),号令诸军并力共攻侯营兑方一楼子..贼以火焚楼柱,仲以酒壶击灭火。”文中记载姚仲用酒壶灭火,用水灭火自是常识,用酒壶如何灭火,百思不得其解。检《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守城法”有“右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于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每门置两具。水囊,以猪牛泡盛水。敌若积薪城下,顺风发火,则以囊掷火中。”按照守城法要求,用马牛等整张剥下的皮制成革囊或皮袋,装满水、袋口绑好竹管作喷头,每个楼棚要放置两件水具,当敌人放火是用水灭火。在仙人关之战中可能是用空的酒壶代替了浑脱皮囊,又由于酒壶装水后重量不是很重,便于准确投掷,类似于 “水炸弹 ”,针对燃点,定点 “爆炸 ”,反而起到了很好的灭火效果。
  宋军盔甲
  仙人关之战中虽然没有专门对盔甲进行描述,但《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有盔甲和马甲的示意图,盔甲图有简要说明:“其制有甲身,上缀披膊,下属吊腿,首则兜鍪顿顶。”宋朝盔甲中比较典型而又精坚的盔甲为步兵盔甲,术语叫“步人甲”。全套甲由头鍪顿顶、身甲、披膊三部分组成,“头鍪”即“兜”,呈圆顶毡箜形,盔体为整体覆碗形,基体黑色,上下起花边,顶部有盔缨;身甲为一整片,上面是护胸、护背,用带子从肩上系联,腰部用带子从后往前束,腰下垂有左右两片膝裙。披膊在肩上,可为士卒两肩、左右大臂及胸颈之间身甲所不及的部位提供防护。从论质地来看,有铁甲、皮甲、纸甲三种。
  宋朝建立之除初失去了大片产马区域,战马来源捉襟见肘。为了保护战马,宋军骑兵部分起用了曾被淘汰的马甲,北宋马甲一般为皮甲,南宋马甲有皮甲也有铁甲。宋代马甲的复出并非复古,而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一套完整的马甲由以“面帘”“后搭”“鹅项”“荡胸”“搭后”五件组成,“面帘”可保护战马的面频;“鸡项”由左、右两片长方形皮甲连接而成,可保护战马颈部两侧;“荡胸”可保护战马颈部正面、前胸及两胁;“身甲 ”由左、右两片凹字形皮甲连接而成,可保护战马腹部两侧; “搭后 ”,由一片倒凹字形皮,甲连接而成,可保护战马臀部及后大腿。
  徽县永宁镇吕河村出土的三块宋代高浮雕武士砖,其中一块单色高浮雕武士砖,戴头盔,两肩披膊,丝带系于胸前,上着胸甲,下着战裙,持剑,应是高级军官的装束。另两块彩绘武士砖,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宋代盔甲的基本特征。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仙人关之战宋军将士、战马的甲胄基本应在这个范围之内。
  (二)金军兵器
  洞子: “及推拥洞子数十座” ①
  《三朝北盟会编》引石茂良《避戎夜话》曰:“洞子可以治道,可以攻城。其状如合掌,上锐下阔,人往来其中,节次续之,有长三十余丈者;上用生牛皮、铁叶裹定,内用湿毡,中用大廪,矢石火炮,皆不能入。治道则欲安炮,并推火梯、云梯、扁桥之类;攻城则欲取土透城,皆不足惧也。 ”②洞子作为金朝战车,曾用于太原及东京攻略战,又称作为洞屋、鹅车洞子,自注 “兵法为木驴也 ”。
  “尖顶木驴”由梁朝叛将侯景首先使用,据推测应该是一种人力抬运的集体防护器材,其重量受人员体能的制约,不可能做得太坚固。唐代改称尖头木驴,改进了防火性能,但还是没有车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尖头木驴,形如轒辒车,唯增二轮,上横大木为脊,长一丈五尺,上锐下方,高八尺,以生牛革裹之,内蔽十人,推逼城下,以攻城作 地道。 ”①显然,北宋的尖头本驴有六个轮子,允许大幅度增加重量、提高防护性能,车内人员增至十人,作业能力大幅提高。
  金朝“洞子”在形制、用途大约相当于宋朝的“尖头木驴”而防护更强,亦可以多具“洞子”续成长十余丈的纵列,构成甬道式防护可用于提供移动式防护,如安装抛石机,推动火梯云梯、扁桥,掩护填壕作业或地道作业。其用途、用法均为多样化。
  云梯:“云梯三百座,一发搭上城角 ”②
  云梯由战国时期著名木工技师公输班发明,事见《墨子·公输第五十》:“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孙诒让注引:“《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云: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于城中。又《修务训》高注云:云梯,攻城具,高长上与云齐,故曰云梯。”③从注释来看,早期云梯特点是高,可独立升高,用以观察对方城中军情。
  由于筑城技术的逐步提高,到了宋代,云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来,《武经总要前集·攻城篇》著录图像来看,同唐代《太白阴经》所述“飞云梯”非常接近。基础以粗大木料构合而成,其下安装大型车轮三对,共六个,车架前端有一对高大的立柱,与横桄一起构成坚固的门形支架;支架上斜倚着一具折叠式梯子,两道梯子之间用转轴(铰链)连接,可收可放;上节顶端置双铁钩,展开后可搭在敌人的城墙上;车架上、梯子下设有车厢、车厢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无底板,由车内人员推车前进;车门一般应设在前部。抵达城下后,士兵们按事先已明确的分工,有的土兵绕到车后登上车梯,并将上节车梯向前翻倾;准确面稳定地将上节梯子放到城头上,并使梯顶的铁钩挂在城墙上,然后士兵援梯而上,强行登城。
  《三朝北盟会编》里讲到了金人云梯:“云梯之制高于城,以绳贯竹木,似梯而湾,其下施平板,板上小龛蒙以牛皮,可置数人。”④从名称及相关文字说明来看,与《武经总要前集》所著录的 “云梯 ”相同。金军在进攻太原、东京的战斗中皆曾使用此种云梯。
  傍牌: “杀死千户、万户、甲军万余,得傍牌”
  《武经总要前集·器图》著录旁牌两种,分别是步兵旁牌和骑兵旁牌。 “右并以木为质, 以革束而坚之。步兵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骑牌正圆,施于马射,左臂击之,以捍飞矢。”①步兵旁牌以木材为基本材料,并以皮革加固。外形呈尖顶折页形,很长,可掩蔽士兵全身,内侧设置可收放的“枪木”,既是把柄,又是拄脚;行军时收起,可作为握持的把柄;布阵、驻扎时放开撑住旁牌,可让旁牌倚立于地。防护能力不减,又节省了士兵的体力。骑兵旁牌也是以木材为基本材料,并以皮革加固。外形呈正圆形,可掩蔽面积比步兵旁牌小得多,士兵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防护方向。正面微凸,绘一具很大的兽面,兽怒目圆睁,张口露齿,相貌狰狞;背面设两道绳环,士兵可以左臂伸入绳环内侧将旁牌揽起,既用于防御飞矢,又不妨碍自己的战斗行动。吴玠军收缴的很可能就是骑兵旁牌。
  衮枪: “杀死千户、万户、甲军万余,得傍牌、衮枪”
  待考。
  重铠: “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 ②
  金人“早期只有兵器而无甲胄,后来从辽的叛兵那里得到500具铁甲,从此开始有了铠甲装备”③。中期前后,铠甲很快趋于完备,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异,形制上也受到北宋铠甲的影响。“铁浮屠”就是金军的重装骑兵,图16金代骑马武士(《中国美术全图17金代武士复原图人、马皆披铁甲,像铁塔一样,集雕塑编五》)(《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故名之曰“铁浮图(浮图,梵语,即塔)”。“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 牙兵四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 ‘铁浮图’,又号 ‘扢叉千户’,其精锐特甚。 ”①
  二、仙人关之战的战术
  (一)宋军战术
  王曾瑜认为:“金军虽也能举行猛烈的攻城战,但毕竟不如在野战中更易于发挥其特长和优势。设置要塞,构筑坚垒,在敌军锐气方张之际,暂时回避野战,是十分必要的。”并将吴玠的战术做了四个方面的总结:一是设置要塞,实行纵深防御;二是发挥强弓劲弩的作用;三是采用“番休迭战”的战术;四是实行劫营夜战和白刃近战。②在仙人关之战中,吴玠灵活使用这些战术极大地削弱了金人的骑兵优势,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仙人关之战前吴玠接受了吴磷的建议,依托地形,修建关隘,层层设防。“先以书抵玠,谓杀金坪地阔远,前阵散漫,需后阵阻碍,然后可以必胜。玠从之,急修第二碍。 ”③“外预设鹿角之地,率强弩并力迭射。 ”④“鹿角木 ”是防守中障碍器材。《武经总要前集·守城篇》著录: “鹿角木,择坚木如鹿角形者,断之长数尺,埋入地,深尺余,以阂马足。”⑤选择坚硬木材形如鹿角者,将其截成几尺长的木柱,将各个尖端稍加削制并入火烧焦,增加其坚硬度,仙人关外围设防显然是用了鹿角木。另外还有“铁菱角”蒺藜类障碍器材,这可以从当地出土的扎马钉得到印证。从仙人关之战的经过来看,吴玠吴磷根据山形地势作了相应的规划,尽可能地利用了环境的优势。
  在仙人关之战中,士气和人心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磷拔刀画地,谓诸将曰:‘死则死此,退者斩!’”⑥在和尚原之战中“时玠在原,军食不继,凤翔之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负刍粟输之..敌怒,遣兵伏渭南,邀而杀之,又令保伍相坐,犯者皆死,而民益冒禁输之,数年然后止 ”⑦的情形,在仙人关之战中也应该存在,徽县至今仍有吴玠取胜后,当地老百姓以徽酒犒赏三军的传说。
  赏罚分明是吴玠治军、取得仙人关之战胜利的另一要素。在仙人关之战中,对于作战不力的郭振直接军法从事, “以郭振战不力,斩之 ”。对于作战英勇的杨从仪数年之后仍赞叹不已。 “公尝从忠烈等杀金坪,过第二堡门,忠烈顾瞻形势,指虏败处,以策击鞯,谓公曰: ‘此襟喉地,往岁一战,安危所系,非公出力,几败大事。 ’叹赏久之。 ”①
  (二)金军战术
  诱降是金军的第一策略。由于关师古的叛降,给金帅撒离喝造成了一种错觉 ——既然关师古能降,那吴玠也并非不能降。于是,他给吴玠写了一封劝降信。在信中,撒离喝对吴玠百端间诱,称金国有威有德、甲兵强劲、思贤如渴,劝吴玠认清形势、相机而动,唾弃赵构政权,归降金国。吴玠在复信中从 “中外异域、君臣异分 ”的所谓 “天下大义,古今常理 ”出发,对北宋败亡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北宋之所以灭亡主要是 “太平日久,持盈守成,失其道也 ”,而并非是 “金国威德之盛、甲兵之强 ”。吴玠接着指出,金军为了激励士气。往往怂勇士兵烧杀抢掠,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斥责撒离喝:“足下视今之天下何如?遭焚烧者十不存一二,耕农失业,商贾流亡,饿死者相枕籍。所谓财利,何有哉!”在复信中,吴玠还指责金国扶持刘豫,盛赞赵构政权,揭露了金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并义正辞严地表明了自己忠于南宋政权的态度。在复信的最后,吴玠不无揶揄地给撒离喝写了几句客套话:“春律方初,乃汇熙秦;逖去坟墓,羁游万里之远;军中倥偬,颇复乐乎?更冀加谨眠食,养以新春和平之福!”②吴玠的复信使撒离喝十分失望,也使他真正认识了吴玠,仙人关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在仙人关之战中金军还采用了进攻,“人被重铠,铁钩相连”“分番紧攻”火攻、等多种进攻方式,又采用了“别蓄奸谋,欲遣军马于白水、七防关等路冲突入川 ”等多种战术。
  三、仙人关古战场位置推测
  在张伯魁及今人的许多文章中都有将仙人关与今吴王城等同于一处的提法③。《沿革志》:“今县南四十里为铁山,下有虞关,沿江岸十里抵仙人关,吴玠、吴磷筑垒于此。”《江河纪略》:“距数里为仙人关峡,宋将吴玠、吴磷破敌处也。”④吴王城遗址平台前临嘉陵江,背依半环形高六十余丈之绝崖,北面是悬崖临江无路可通,南面有一狭窄小道,两边俱是悬崖,仅容一人通行,上可至何家寨村,在半山险要处是用木棒搭成的栈桥,撤去木棒便无法通行。由于地理位置奇特,石崖绝壁下面积约(五十亩)三万多平方米的遗址平台掩映在萋萋荒草与杂树之中,在江南岸的公路上丝毫看不见踪迹,十分隐蔽。
  笔者以为吴王城很可能是关城,并不是宋金交战的仙人关战场,理由如下:
  一是吴王城在嘉陵江边,但在早期关于仙人关之战的史料《宋会要》《北海集》《吴武安公功绩记》中都没有关于嘉陵江的内容,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二是吴王城的周围的地理条件也与史书描写的战争情形不符,在这狭窄的地段上是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的,金兵以十万之众来犯,“玠以万人当其冲”,是不可能在吴王城摆开战场的,况且如果金兵占据了马军寨,自上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攻占吴王城,云梯、洞子等一系列攻城兵器根本没有施展的必要。又: “(吴玠)仙人关外,地势平衍,引水纵横,名地网,以遏敌冲。 ”①又:“(吴磷)先以书抵玠,谓杀金平地阔远,前阵散漫,须后阵阻隘,然后可以必胜。玠从之,急修第二隘。 ”②吴王城外没有这样的地方的。
  三是唐五代以来,作战的主战场都在青泥岭一带。“开平中,岐王李茂贞举兵犯兴州。山南节度使李道袭率众固守青泥岭,扼塞险要,茂贞不能达,遂引众还。”③“后梁乾化元年,蜀城西县置安远军,岐王使刘知俊击蜀,与王宗侃站于青泥岭..”“周师伐蜀,孟昶遣高彦俦、李廷珪出堂仓以拒周师,彦俦大败走青泥,于是秦凤阶成入于周。 ”山形地势没有什么变化,到南宋初应该没有突然转换的理由。
  四是不合常理,从唐时起,由河池古城出发,南经石家峡、店华山、青泥驿、吊沟滩、武家坪、甘树桠、虞关、八渡沟、十八盘、三关、九股树,进入陕西略阳境内,这是汉唐以来入蜀的重要官道。“金兵自铁山凿石开道而下”,如已逼近吴王城,大可从老虞关渡嘉陵江,从八渡沟入蜀,岂舍近求远耶?
  笔者推测仙人关古战场第一道防线应从徽县城南伶伦山、殿华山一带,第二道防线当在今铁山、吴家坪(杀金坪)、水草滩(仙人原)一带。理由如下:
  一是地形、方位与史书所写相近,水草滩是高山之上巨大的平坦地带,周围韩家沟、硬湾、隔门沟、龙山俱是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仅有小路蜿蜒可行。周围又是壁立悬崖围绕,上有人工开凿和垒砌的痕迹,与铁山之间距离大概在十多公里,构成整体防线。
  二是出土实物多为战争用品,据当地村民说,水草滩一带出土有大量扎马钉、箭簇、剑等武器,在周边有大量瓦砾砖块,二十多年前村民发现有一口 “钟”,至今仍有一方石碑在水草滩东面的山坡上。
  三是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引“日本栗棘庵藏《宋舆地图》仙人关绘于青泥岭附近”④。又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所标仙人关位置与日本栗棘庵藏《宋舆地图》描绘的位置相近。⑤

附注

①《宋史吴玠传》:“玠以万人当其冲。磷率轻兵由七防关倍道而至,与金兵转战七昼夜,始得与玠合。”王曾瑜的《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认为: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1绍兴七年五月壬午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关外军马钱粮数》载,吴玠在仙人关战后,并统卢法原“兵三万余”,至绍兴六年,兵力达六万八千余人,则仙人关之战时,兵力最多不过三万几千人。详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②王曾瑜:《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2期。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150,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影印版。 ②(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 1957年版。 ④(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 27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⑤(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13页。 ⑥(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2001年版。 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成都古籍书店 1981年版。 ②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2001年版。 ③(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 1413页。 ④(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⑤蒋丰维:《中国兵器》,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0年版,第 48页。 ①(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 ②(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③《周礼·考工记》,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④(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13页。 ⑤(唐)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 1992年版。 ①(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②(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③(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13页。 ①(宋)綦崇礼:《北海集》卷8,《赐川陕宣抚司张浚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13页。 ①(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②(宋)綦崇礼:《北海集》卷 8,《赐川陕宣抚司张浚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 582页。 ④(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 1413页。 ①(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②(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12页。 ③刘文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①(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 1413页。 ②王曾瑜:《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 2期。 ③(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陈显远:《三秦石刻文献资料汇编》,三秦出版社 1995年版,第 65页。 ⑤(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 27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⑥(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1413页。 ⑦(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①陈显远:《三秦石刻文献资料汇编》,三秦出版社 1995年版。 ②(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 1413页。 ③详见张承荣等主编的《陇蜀古道 ——青泥道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 ④(清)张伯魁:《徽县志》清嘉庆四十二年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版。 ①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上《请沿关设备状》四库全书珍本(集部)第 114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年影印文渊阁本。 ②(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1412页。 ③(清)张伯魁《徽县志》清嘉庆四十二年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版。 ④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⑤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年版。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