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丙祠庙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42
颗粒名称: 安丙祠庙研究
分类号: K245
页数: 6
页码: 313-3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人关安丙生祠史料记载的名称、建造时间的推测和碑文内容。
关键词: 南宋 安丙生祠 研究

内容

引言
  开禧三年(1207),利州西路随军转运使安丙与兴州合江瞻仓官杨巨源、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等人诛杀了伪蜀王吴曦,顺利平定了 “武兴之变 ”,确保了川蜀安全,挽救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不仅受到了朝廷的褒奖,也得到了士民的爱戴。嘉定二年(1209),河池(今甘肃徽县)百姓为表达对安公上保社稷、下佑士民的感激之情,特在仙人关为安丙建造了生祠,并请白知微撰写碑文立碑纪事,此即《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其后不久,安丙生祠即毁于战乱。嘉定十四年(1221),该生祠得以重建,当地士民立碑,并由沔州官员作《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纪事。
  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安丙生祠获“英惠庙”赐额,朝廷为此发《沔州英惠庙加封制》文和《安忠定公敕庙额》敕牒文书。安丙生祠和相关的碑石、文书,是研究安丙和“武兴之变 ”后社会状况的重要基础史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一、仙人关安丙生祠的史料记载
  安丙一生的重大功绩,在于平定吴曦“武兴之变”、镇压四川“红巾军”内乱,及联合西夏发动“秦巩之役”。他是南宋中后期的股肱之臣和风云人物,在危机的时刻,挽救了南宋朝廷的命运,不仅受到朝廷的嘉奖,也得到了士民的爱戴,一时间,川蜀大地到处为其建祠立庙,焚香祭拜,以至于安公 “生祠遍蜀中 ”①。
  兴州(今陕西略阳)是安丙建功立业、肇兴发迹的地方,也是他后半生工作战斗时间最长的地方,其生祠位于兴州长举县(今略阳白水江镇长峰村)境内的仙人关下。仙人关地处故道要冲,是南宋西线抗金三关(武休关、仙人关、七防关)中最重要的关隘,吴氏兄弟据此抵御金军数十年。嘉靖《略阳县志》载:“仙人废关,(略阳县)西一百四十里。吴玠把守于此,关碑俱存。”②清乾隆《徽县志》载:“仙人关,在(徽)县东南六十里,与汉中府略阳县接界。”③仙人关绝壁下嘉陵江二级台地上,原有一座戍城,是南宋仙人关守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和指挥中心,是抗金名将吴玠(追封涪王)、吴磷(追封信王)兄弟驻兵之所,后世称其为“吴公保蜀城”或“吴王城”。这里“群山罗拱,众水环绕,草木森郁,烂若锦绮,真古神仙迹也 ”!而其附近的鱼关(今甘肃徽县虞关镇)也是安丙任陕西、河东招抚司随军转运使的驻节之地。于是,当地士民“遂卜地于仙人关,乃公随军转运驻节之处”“为祠三楹”。①吴王城中的安丙生祠,由于是民间修建,因此在正史中没有直接记载,散,见于地方史志中。嘉靖《徽郡志》载:“宋忠烈吴公祠、宋宣抚安公祠,俱在仙人关,有碑文。”②康熙《徽州志》载:“仙人关有《宋忠烈吴公祠记》,宋学士胡世将作;《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宋白知微作..以上碑碣残断,难以模写。 ”③嘉庆《徽县志》载:“安公祠,仙人关下里许,宋开禧中为安丙建,久圮,有断碑尚存。 ”④
  关于该“断碑”的情况,《陇右金石录》引用《徽县志》的记载云:“《宋安公祠堂记》在吴王城,距仙人关里许。碑高六尺,宽三尺五寸。宋白知微撰,碑尚在而字多残损。”⑤查阅目前所见五个版本的《徽县志》,均未发现这段记载,这是否意味着《徽县志》还有其他未知的版本刊行?
  二、仙人关安丙生祠碑的名称和碑文内容
  关于该碑石的名称,嘉靖《徽郡志》卷之八“艺文志”⑥和清康熙《徽州志·第三十五章·文章类》收录或记载该碑文的名称为《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嘉庆《徽县志 ·第八章第三节·艺文志 —碑记》收录名称为《安丙生祠记》⑦;《陇右金石录·卷四·宋下四四》收录名称为《安公祠堂记》。
  由于南宋碑石大都为圆首,其碑名都以篆书刻写于碑额上,考虑到书写工整问题,一般字数都为偶数,同时参考南宋同期的碑额格式,笔者认为,该碑石名称取《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为宜。另外,嘉靖《徽郡志》是目前收录该文最早的史料,其录文中除了人为添加了几个“于”和“之”字、将“敌”全部改为了“虏”以外,错讹最少,最接近原意。笔者有理由相信,该录文当是修志者现场抄写或根据碑石拓片抄写而成的,因此,其所载碑名无疑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由于安丙生祠碑对于研究安丙生平的特殊意义,笔者依据嘉靖《徽郡志》、嘉庆《徽县志》和《陇右金石录》中所收录的碑文,经过仔细比校、断句,形成了《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的完整碑文。校对后的碑文凡508字,其中正文498字,碑额10字。该碑文详细记载了安丙平定吴曦“武兴之变”的经过,以及河池百姓为安丙建立生祠的史实。(关于该碑石的详细情况和碑文校考,参见笔者另文《“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 ”研究》)
  三、仙人关安丙生祠建造时间推测
  河池百姓在仙人关为安丙所建的生祠,是目前所知安丙生祠中最早的。据《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记载,嘉定元年(1208)秋天,沔州(按:吴曦 “武兴之变 ”被平定后,诏改兴州为沔州,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背嵬军准备发动兵变,计划于“九月二十八日安资政生祠落成之日举事,已结连剑、利诸军矣”,事发前一日,安丙得到消息,“捕为首者八人,诛之”,这次军队哗变被平定。①由此可知,安丙生祠原计划于嘉定元年(1208)九月二十八日落成,但由于沔州背嵬军在此时借机哗变,因此,其落成时间可能被推迟。从《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落款时间“嘉定二年三月清明日”和碑文中 “工既落成,父老、童稚争奉香火拜瞻威仪 ”句看,最终建成时间是嘉定二年(1209)的 “三月清明日 ”。
  碑石中记载安丙的官职“大资宣相”,即碑文所载的“资政殿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宣抚使”。据《宋史》记载:“(开禧三年三月)庚子,诏以杨辅为四川宣抚使,安丙为端明殿学士、四川宣抚副使。”②“(嘉定十二年)夏四月庚午,安丙为四川宣抚使。”③由此可见,在白知微撰写本碑文的 “嘉定二年 ”,安丙为 “四川宣抚副使 ”,而非 “四川宣抚使 ”,此处可能为笔误或传抄错误造成的。
  另外,据王旭《安丙玉盆题名》记载:“皛然安丙子文抱孙明孙与李侯贵同来。嘉定己巳闰[寎]月清明日。”④陆增祥《安丙石门题刻》亦载:“嘉定闰[寎]月既望,太守安丙同李侯贵来,孙明孙、庆侯之二子侍。”⑤这两段史料说明,嘉定二年(1209)三月清明日,时任沔州知州(即碑文中的“太守”)的安丙,带着孙子、李贵和李贵的儿子一行五人到褒城县(治所在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石门游玩并题刻纪游。因此,在同一日仙人关安丙生祠举行落成仪式时,安丙本人并未在现场。
  考虑到开禧三年“武兴之变”刚被平定,外有金军虎视眈眈、内有李大用兵变⑥和吴曦余党作乱,因此,安丙生祠当是嘉定元年(1208)初,兴州局势基本稳定后才开始修建的,至嘉定二年(1209)三月完工。
  四、《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作者问题
  《徽州志》和《陇右金石录》都记载《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撰文者是白知微,由于所收录的碑文有时间款而无人名款,因此关于白知微的身份就成了一个谜。后世研究之人或以为是凤州河池县知县,或以为是略阳(按:南宋开禧及嘉定年间尚无“略阳”建置)知县。但历代《略阳县志》《徽县志》或《凤州志》均无该知县的任何记载。
  在四川通江县,也有一座安公祠。其最早见载于《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八:“安公祠,在通江县治西。公,宋安丙也,宣抚四川,破吴曦,嘉定间白知微为立祠。”⑦其后的道光《通江县志》卷二、《玄览堂丛书续集》第六十二册等史料中都有相关记载,内容大同小异。而在《通江县志》卷九和《全宋文》第323册卷七四二一中,还收录有何炎寅所撰《安公祠记》全文。尽管该文末没有时间款,但从何炎寅文中“戊辰之冬,普慈白知微承领邑事,薄书期会,不劳而办,讼狱剖析,尤尽其功”句可见,白知微于嘉定元年(戊辰,1208)冬季时任通江县知县,并主导在通江县南璧山上建立了安公生祠,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是 “进勇副尉陈某 ”。 ⑧
   值得注意的是,通江县《安公祠记》和兴州仙人关下的《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两文,文章结构、叙事方式完全相同,内容竟然有大部分雷同!前者载为白知微撰,后者载为县令白知微倡修,何炎寅撰文。这两文之间是否有剽袭关系呢?
  据《通江县志》记载,何炎寅为通江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有《何炎寅集》传世。何炎寅曾在壁山文昌殿读书,并有诗刻。①在嘉定元年(1208)修建安公祠时,他尚是举人,以其身份和能力,受知县白知微之邀作《安公祠记》文,合乎情理。那么,沔州仙人关下白知微所撰、内容与何炎寅文相似的《安公祠堂记》文,难道是抄袭何炎寅的文章?
  在《全宋文》第302册卷六九一二中,收录有白知微《安公祠堂记》全文,在作者简介中有:“白知微,嘉定间凤州河池县(今甘肃徽县)人。 ”尽管不知道其所依何据,但如果此信息正确的话,那么,上述所有问题就能解释通了:白知微,南宋凤州河池县(今甘肃徽县)人,嘉定元年(1208)冬季,任利州路巴州保宁县知县。当年末,在通江县璧山倡建安公生祠,并请当地举人何炎寅撰写《安公祠记》并立碑纪事。开禧三年(1207)末,河池士民在仙人关下为安丙修建生祠,原计划于次年九月二十八日落成,但由于沔州背嵬军在此时借机哗变,因此,其竣工时间推迟至嘉定二年(1209)三月清明日。落成之时,当地士民请本邑名宦 ——时任通江县知县的白知微撰文立碑纪事。白知微于是就在何炎寅《安公祠堂记》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宋安公大资宣相生祠碑》文。由于代远年湮,碑石落款处漫漶,后世之人遂以为是白知微所撰。
  五、嘉定十四年《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
  从明清徽县地方史志记载可知,位于仙人关的安丙生祠已“久圮”无存,“断碑尚存”且“字多残损”“难以模写”。笔者多次现场调查得知,安丙生祠碑在新中国成立前尚在,,20世纪50年代,,新建的宝成铁路从仙人关下的吴王城穿过。当年修筑铁路时,遗留在吴王城和其附近长举县城(今白水江镇长峰村)的很多石碑,都作为路基被毁坏了,安丙生祠碑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毁损遗失的。这一结论和陈显远、曹鹏雁等学者现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1990年秋,嘉陵江涨水,洪水退后,略阳白水江镇居民强某在河道中发现一通石碑,遂与徽县穆家坪村村民穆某一起,带领当地百姓,以12元的价格将石碑拉上岸,并立于吴王城边的平地上,此即《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随后汉中文史研究员陈显远于1991年②、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蔡东洲于 1998年③,徽县学者曹鹏雁于 2012年④,分别对该碑进行了研究或现场考察,并撰写了相关的论文。
  综合三位学者现场调查结果可知,该碑为圆首,碑额篆书书写“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十二个大字,字径20厘米;残碑高约150厘米,宽约119厘米,厚23厘米,石碑下半段埋于土内。石碑主体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难以成诵,唯碑尾“嘉定十四年癸丑初吉”九字尚显。很显然,从碑石尺寸、碑额文字、落款时间来看,该碑不是徽县历代县志中所记载的 安公生祠碑。这也就是说,《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在历代史料中都从未提及过。
  现场调查推测,该石碑原立于吴王城东北侧靠近嘉陵江边的城基附近,早年滑落(或被人为推下)江滩,逐渐被石渣和淤泥掩埋,加之江边地势较高,灌木丛生,因此,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直至1990年的这场大水,才使之重见天日。由该石碑跌落的位置,大致可推测到安丙生祠的位置,在吴王城东北方向仙关沟附近,靠近江边的平地上。
  2013年,该石碑被收存略阳县江神庙博物馆碑廊。笔者现场实测:其高158厘米,宽119厘米,厚24厘米。石碑下部缺失,自右上角至左中部有一道明显断痕;圆首,略有残损,额高 54厘米。碑额正中一矩形方框,高44.5厘米,宽49.5厘米,方框内竖排 “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 ”十二个篆书大字,字径 8—12厘米;碑文楷体书写,共29行,满行24字,共约600余字,字径3厘米左右,文字大都漫漶不清,中下部有346字尚可辨识。
  然而笔者仔细研究该碑石和拓片发现,陈显远等三位学者所说的碑额文字字径 20厘米,与实际相差较大,而碑尾落款 “嘉定十四年癸丑初吉 ”九字,则更是存在疑问。嘉定十四年并无 “癸丑 ”月,仔细查看原碑, “癸丑 ”两字当为 “八月 ”之误。
  由此碑碑额的“重建”两字可知,建成于嘉定二年(1209)三月清明日的安丙生祠曾遭到破坏,在嘉定十四年(1221),安丙再任四川宣抚使,联合西夏发动“秦巩之役”时,其生祠在原址被重建,并由沔州官员和其门生重立《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纪事。在该碑重刻三个月,即十一月十九日安丙去世于沔州寓所。(关于该碑的详细考证,参考笔者另文《 “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 ”碑考》)
  六、安丙生祠和英惠庙
  嘉定十四年(1221)十一月十九日安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死讯传到朝廷,宁宗辍朝两日,追赠安丙为少师,后又追封鲁国公,并“赐沔州祠额为英惠庙”①。
  关于朝廷赐赠庙额的事由,在蔡幼学《育德堂奏议》中,收录有一篇《沔州信惠庙加封制》文(按:《宋史》所载安丙沔州祠额为“英惠庙 ”,而该书所载为“信惠庙”,疑误),其载:“具某神庙食于沔,惠及其民,锡以王封,阅岁滋久。日者逆曦之变,西土绎骚,惟我忠臣,激昂将士,唱明大义,以行天诛,亦惟尔神去逆与顺,阴相默佑,至底于有成,爰锡命书,载行嘉号,惟神益显威德,以绥四方,则朕之报神岂有已哉? ”②
  从文中看,赐庙额的目的是彰显安丙平息“武兴之变”的功绩、感谢神灵“阴相默佑”的“威德”。而赐庙额的时间,在敕文中并未交代。
  由于该敕文对安丙家族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其后人将其刻于碑石传世。在《广安州新志》中,收录有《安忠定公敕庙额碑》文,记载刻碑缘由,并明确指出 “英惠庙 ”赐额时间为 “绍定四年九月 ”③。
  从上述史料中“赐沔州祠额为英惠庙”“某神庙食于沔”的表述来看,在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赐“英惠庙”庙额的时候,安丙的祠庙已经存在,此极有可能就是嘉定十四年(1221)在仙人关重修的安丙生祠。
  绍定四年,对于南宋政权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蒙古军以“假道灭金”为由,派使者速不罕至沔州青野原,南宋守将沔州统制张宣让部将冯择伪降,诱杀速不罕。八月,蒙古托雷以此为借口, “分骑兵三万入大散关,攻破凤州,径趋华阳,屠洋州,攻武休,开生山,截焦崖,出武休东南,遂围兴元 ”①。
  在这一危机的时刻,朝廷为安丙生祠赐额,其目在于“激昂将士”,鼓励驻扎仙人关的将士奋力杀敌,保卫蜀口,同时,也寄希望于神灵“阴相默佑”。更为重要的是提醒前方将士,防止吴曦“武兴之变”重演。只可惜,此时的南宋朝廷气数已尽,日薄西山,就是神灵也无能为力了。随着沔州知州杨起、通判王友仲战死,沔州陷落,蜀门洞开,蒙古军迅速攻入川蜀腹地,南宋的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矣。
  七、对“安丙生祠侵占吴玠忠烈祠”的质疑
  据明庭杰《功绩记》记载,绍兴九年(1139)六月二十一日,吴玠因病去世于兴州仙人关寓所。绍兴十年(1140)春正月十八日(甲午),高宗皇帝下诏,吴玠谥武安,诏作庙于仙人关,赐庙额为 “忠烈 ”②。
  次年冬季,吴玠忠烈庙建成,时任四川宣抚使、宝文阁学士胡世将作《忠烈吴公祠记》,立碑纪事,其载:“至于德及生灵,而民心所爱慕者,必生立其祠,盖祠所以寓其私耳!公之生祠,民建于此,是以武威之祠奂也。”“河池于敌接壤,德公尤甚,乃建立生祠,以见其诚。”“于是建祠三楹,请诸权宣抚使、宝文阁学士胡世将以记。”③从这些描述判断,朝廷为吴玠所作之庙,其前身就是河池百姓为忠烈吴公所建的生祠。
  安丙的生祠和吴玠的生祠一样,都位于仙人关下的吴王城。而且都是在原有生祠的基础上,由朝廷分别赐额为“忠烈庙”和“英惠庙”。至明清时期,这些祠庙都已损毁无存,仅有残碑尚存。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吴玠的祠庙被安丙捣毁,或者被改为了安丙生祠,如略阳王自立老师在《略阳江神庙考》一文中云:“(安丙)纵容捣毁了吴磷墓、吴王的忠烈祠。”④在《兴州江神庙考》中亦言:“绍兴十年正月高宗诏作于仙人关的吴王忠烈庙,在吴王死后68年,即被安丙占据,以安公生祠代替。 ”⑤
  “安丙生祠侵占吴玠生祠”或“安丙捣毁吴玠祠庙”这个观点目前在百度搜索中有数百条之多,几乎在介绍吴玠、吴磷祠庙和碑墓的文章中都被引用,似乎已成定论。
  然而笔者认为,安丙虽然在平定吴曦“武兴之变”中居功甚伟,但他诛杀功臣杨巨源、李好义的行为却为人所诟病,而且在历史上的确存在侵入祠庙、鸠占鹊巢的现象,如顾炎武曾云:“今代无官不建生祠,然有去任未几,而毁其像,易其主者。”⑥但如果据此就说安丙侵占了吴玠祠庙,不仅与史实不合,与当时的形势不符,笔者以为纯属后世之人枉自猜测,主观臆断,而为安丙强加的罪状,实不足信。关于对此的论证,限于篇幅,此处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笔者另文《对安丙 “侵占吴玠生祠,捣毁吴磷墓 ”的质疑》。

附注

①(宋)魏了翁:《广安军和溪县安少保丙生祠记》,《鹤山集》卷40。 ②(明)李遇春:《嘉靖略阳县志》卷之一古迹,参见赵飞主编,郭鹏校注的《明清略阳县志校注》,三秦出版社 2015年版,第 32页。 ③(清)李兆锦:《徽县志》第七章关梁,参见梁晓明等点校的《清代徽县志校注》,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第 63—64页。 ①(清)张伯魁:《徽县志》第八章艺文志,参见梁晓明等点校的《清代徽县志校注》,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第 347—348页。 ②(明)郭从道:《徽郡志》卷之一舆地志 ·遗迹,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49年版,第 21页。 ③(清)邓天栋:《徽州志》第 35章文章类,参见梁晓明等点校的《清代徽县志校注》,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第 43页。 ④(清)张伯魁:《徽县志》疆域志 ·古迹,参见梁晓明等点校的《清代徽县志校注》,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第 127页。 ⑤(宋)白知微:《安公祠堂记》,参加张维的《陇右金石录》卷四宋下 144,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 1944年校印。 ⑥(明)郭从道:《徽郡志》卷之八艺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49年版,第 185—188页。 ⑦(清)张伯魁:《徽县志》第八章艺文志,参见梁晓明等点校的《清代徽县志校注》,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第 347—348页。 ①(宋)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9,汝企和点校,中华书局 1995年版。 ②(元)脱脱:《宋史》卷 38本纪第三十八宁宗二。 ③(元)脱脱:《宋史》卷 40本纪第四十宁宗四。 ④(宋)安丙:《玉盆题名》,参见王昶的《金石萃编》卷 143。 ⑤(宋)安丙:《石门题刻》,参见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证》卷 110。 ⑥(宋)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 11,汝企和点校,中华书局 1995年版。 ⑦(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 68,三秦出版社 1990年版。 ⑧(宋)何炎寅:《安公祠记》,佚名《全宋文》第 323册,卷 7421。 ①(清)李锺峨:《通江县志》卷8,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通江县志》人物志。 ②陈显远:《南宋四川抗金名将安丙生祠碑考》,《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 4期。 ③蔡东洲:《甘肃徽县仙人关安丙生祠碑考述》,《四川文物》 1998年第 1期。 ④曹鹏雁:《仙人关吴王城抗金遗址考察记》,参见孙克诚的《吴家军研究文集》,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5年版,第353—359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 40二本纪第 42理宗二。 ②(宋)蔡幼学:《沔州信惠庙加封制》,《育德堂奏议》卷 4,中华书局 1986年版。 ③(清)佚名:《安忠定公敕庙额碑》,参见周克堃的《广安州新志》卷 39金石志。 ①(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 165。 ②(宋)明庭杰:《吴武安公功绩记》,参见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卷196炎兴下帙九十六。 ③(宋)胡世将:《忠烈吴公祠记》,参见郭从道的《徽郡志》卷之八艺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49年版,第180—185页。 ④王自立:《略阳江神庙考》,参见孙克诚的《吴家军研究文集》,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5年版,第111—120页。 ⑤王自立:《兴州江神庙考》,政协略阳县委员会《略阳文史资料集》内部资料 2001年,第461— 468页。 ⑥(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22生祠,岳麓书社 1994年版,第792—793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石志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