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汉中事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28
颗粒名称: 吴玠汉中事迹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2
页码: 286-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将领吴玠在汉中的事迹。
关键词: 吴玠 汉中 事迹

内容

吴玠在汉中建立功勋的实际时间比他有机会来到汉中的时间稍晚。史载,建炎四年(1130)富平之战失败后,“巴蜀大震”,张浚将川陕宣抚处置使司自秦州(治成纪,今甘肃天水)退撤至兴州,而吴玠收聚散卒,据守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以东之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死守。这时有人劝吴玠“移屯汉中,以保巴蜀”①,而吴玠回答说:“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其所以保蜀也。”②吴玠据秦岭北坡的和尚原保蜀,比退居秦岭南麓的汉中保蜀,主动性更强,实际效果更佳,但汉中却因此与这位英雄失之交臂。等到吴玠踏上汉中土地,已经是两年以后之事。
  绍兴二年(1132),吴玠以镇西军节度使兼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节制兴、文、龙三州,表面上这个职务与汉中有关系,但吴玠仍屯仙人关(在今甘肃徽县东南嘉陵江畔),并未驻扎兴州。这年九月,当得知金军有可能大举进攻四川的消息后,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兴元府举行军事会议,研究分区防守、相互策应的对策。作为出席这次会议的三位大将之一,吴玠终于来到了汉中,并由此与汉中结下不解之缘。年冬,撒离喝、刘夔率领的金、齐联军以吴玠在西边,遂自武关道经商州犯金州(治西城,今陕西安康),于绍兴三年(1133)春直趋洋、汉。应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刘子羽之召,吴玠率军“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以援,与敌大战于饶凤关(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北),“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而敌不退”③,后金军用降者引路,由间道绕出关后,乘高以瞰宋军,吴玠军溃而退。撒离喝耀武扬威,侵入兴元后长驱直入至金牛镇(今陕西宁强县东北)。这时,兵疲粮匮,前有刘子羽据三泉县(治今陕西宁强县阳平关之西)之潭毒山死守,后有王彦自巴州(治化城,今四川巴中)封锁米仓道峡口,中有吴玠在仙人关扬言堵截其归路,撒离喝进无所据,只得由褒斜道撤退, “子羽、玠因出师掩其后,金人堕涧死者不可胜计, 尽弃辎重而走,余兵不能自拔者悉降”①。这次战役,由于刘子羽部署得当,吴玠配合有力,使金兵乘兴进兵,却狼狈逃窜,落了个“虽入三郡,而失不偿得”②的下场。这年五月后,宣抚司分陕西之地,自秦州、凤州至洋州,由吴玠主防,吴玠随后驻凤州(治梁泉,今陕西凤县东北)、兴州,加强了汉中守御。绍兴六年(1136),作为唯一的宣抚副使,吴玠将川陕宣抚使司设在兴州,与汉中的关系更为直接。绍兴九年(1139),吴玠迁四川宣抚使后不久病逝于仙人关。
  除了指挥正规军抗击敌人,吴玠还在汉中发展民兵组织,招揽、训练流亡和阵亡将士子弟,充实抗金后备队伍。这支武装力量,称“兴元良家子”。史载:“兴元良家子者,绍兴四年吴玠为宣抚副使时所创也。其始,招两河、关陕流寓及阵亡兵将子弟骁勇雄健不能自存者为之,月给比强弓手,五十人为一队,帅守郭浩、杨政并以备中军使唤。”③这种形式,在绍兴末年又扩大到汝、唐、蔡、邓州的“御前忠义效用”和德顺军的 “御前中军敢勇 ”。这些民兵组织,与当时接近金人的前沿地区成、凤、兴、洋、金、兴元等州府乡村中的自发抗金武装 —— “义士”一样,在随后的对金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玠对汉中的另一大贡献是修治堰渠,恢复经济,减轻百姓负担。南宋时,兴元府有山河六堰、洋州有杨填堰等主要水利工程,“浇溉民田,顷亩浩瀚。每春首,随食水户田亩多寡,均出夫力修葺”④。但靖康之乱后,户口凋疏,民力不足,堰事荒废,加之负担沉重,百姓纷纷外逃。绍兴四年(1134)任川陕宣抚副使后的吴玠,“常苦远饷劳民,屡汰冗员,节浮费,益治屯田”⑤,解决从蜀中远道运粮而粮饷仍然不足的问题。因兴元府、洋州之民“逃趋蜀中,未敢复业”⑥,吴玠“又调戍兵,命梁、洋守将治褒城废堰,民知灌溉可恃,愿归业者数万家”⑦,还将旧日军队占用的民田归还百姓,听凭其自耕,得其租税,使收入大为增加。具体负责修复工程的主要是知兴元府王俊、知洋州杨从仪。《杨从仪墓志》载:“初,洋州有杨填等八堰,久废不治。”绍兴五年(1135),知洋州杨从仪“皆再葺之,溉田五千余顷,复税租五千余石,又增营田四十四屯,公私以济,民为立祠”⑧。到绍兴七年(1137),汉中盆地原有的渠堰基本得到修葺,当时的给事中兼直学士院、随后的四川安抚制置使胡世将上书宋高宗曰:“吴玠等能忧国恤民,发戏下之众以兴渠堰,广灌之用,为富国与强兵之资,宽疲(瘵)远输之急,其体国之忠有足嘉者..将王俊、杨从义(仪)等特旌赏,以为忠劳之劝 ”⑨,其评述可谓公允。

附注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3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影印版,第 325—569页上。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 366《吴玠传》,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 11410页。 ③同上,第 11411页。 ①(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69《吴玠兄弟保蜀》,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709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11411页。 ③(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8,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409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95《河渠志五》,第1377页。这里的引文针对山河堰,但杨填堰等情况相类。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3页。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5,第326—332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3页。 ⑧(宋)袁勃:《杨从仪墓志》,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28页。 ⑨(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六〇之 109,中华书局 1957年版。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吴玠
相关人物
汉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