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吴家将弓弩战术的检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21
颗粒名称: 有关吴家将弓弩战术的检讨
分类号: K245
页数: 4
页码: 259-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家将在战争中的弓弩战术“番休迭射”“叠阵法”以及这两种兵法内容及战略意义分别进行检讨。
关键词: 吴家将 番休迭射 叠阵法

内容

一如前文谈到,吴家将的弓弩战术主指“番休迭射”“叠阵法”,这两种战术也确确实实在战场上实践过,并且吴家将和金人交锋中多次取胜也与此相关。那么,吴玠兄弟使用劲弓强弩 “番休迭射 ”是否是他们新创战术呢?《宋史·吴磷传》曾云:
  尝著《兵法》二篇,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蕃汉所长,兼收而并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则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以远克近,以强制弱。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左右翼,以马军为左右肋,拒马布两肋之间;至帖拨增损之不同,则系乎临机。 ”知兵者取焉。 ⑤
  吴磷所谓克敌兵法是“集蕃汉所长,兼收而并用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番休迭射”是克金人骑兵的机动性、坚忍战斗精神、重装战甲、近弓射杀的关键,因为金人“更进迭退”,所以要“番休迭战”;因为金人重甲近弓,所以要利用“劲弓强弩”来“以远克近,以强制弱”。所谓“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左右翼,以马军为左右肋,拒马布两肋之间;至帖拨增损之不同,则系乎临机”,实为“叠阵法”之意,长枪、强弓、强弩、神臂弓均为阵心的步兵,骑兵处左右,可根据实战随机变阵。吴磷曾指出,“叠阵法”是在此古束伍令的基础上“得车战余意”新创的一种阵法,实际上也是对先秦兵法的发挥。以下我们这两种兵法内容及战略意义分别进行检讨,希望对吴家将弓弩战术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先说“番休迭射”。有学者认为,这是吴玠兄弟两人发明创造并一贯使用的一种制胜敌人的“战法”。⑥从名词内涵来看,“番休迭射”即是轮流、变换的开弓射箭,需要排兵为队,弓箭手或弩手以队为单位反复替补,才能起到“矢下如雨 ”“繁如雨注 ”的效果。 “驻 队矢”可能就是弓弩队,应该有严格分工的弓弩队,结合“叠阵法”中强弓劲弩和神臂弓层次分明的排兵布阵来看,“驻队矢”中弓箭队和弩箭队可能有职能不同的分工。弩箭比弓箭射的远,洞穿力强①,不过连发间隔长,所以才采用“轮流射击方法”。②《武经总要》曾云:“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为战不便于弩。③单从弩箭的缺陷来看,“番休迭射”着实是克服弩箭发射间隔长的手段。“叠阵法”中将弩手与神臂弓手分层排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两者发射间隔有一定差别的缘故,尽管神臂弓也是一种弩,④但用脚来辅助拉弦已足见它发射箭间隔要更久。既然有可能根据弓和弩的特点来排兵,那么必然是宋承唐制,到底宋人在使用弓弩上有什么发明呢?
  有人说宋人轮流射击战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承自唐代,即弩手排列成若干阵线,张弦·准备·射击、张弦·准备·射击,周而复始、变换阵线,进行射击间隔很短的连续强弩攻击;另一种则是将士兵以三入一组编成,最后一人专门负责张弦搭箭,中间一人专门负责传递,前排一人则由射艺较高的弩手专司射击;还有一种乃是南宋名将吴磷创立的“叠阵法”,是以弓弩为主的多兵种混合协同作战。⑤这种认识过于粗浅,根本没有认识到弓、弩的差别,也没说清楚使用弩在唐宋时的变化。《太白阴经》卷六《教弩图篇》载:
  弩张迟,临敌不过三发,所以战阵不便于弩,非弩不利于战而将不明于用弩也。夫弩不离于短兵,当别为队。攒箭注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复以阵中张,阵外射,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无绝声、敌无薄我。置弩必处于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阵,果非弩不利也。 ⑥
  在唐人看来,弩发射慢,适合远攻,应该独立为队,由阵中向阵外反复迭射。宋人对此颇有异议,在继承前代优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一些新的认识。《武经总要》曾云:
  唐诸兵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张战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负刀棒,若贼薄阵,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常先定驻队人收弩(恐弩临时遗损)。近世不然,最为利器。五尺之外,尚须发也,故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若勇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骑虽劲,不能骋,是以戎人畏之。又若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 用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故特出此法,以具于右。 ①
  宋人认为“五尺之外,尚须发也”,并不认为弩只能远攻,以为步兵为绝对主力的宋军有效抵御敌方骑兵进攻而选用远程弩射的想法或许只是一厢情愿。②宋人用弩一如《玉海》记载:
  和诜,徽宗时知雄州上制胜强远弓式,施行之,弓能破坚于三百步外,边人号为凤凰弓。绍兴三年十月,上谓辅臣日:造弓必用良工,今御前所造弓,其值八千,可以为式,宣令军器所及张俊军中分造。十一年六月乙亥,诏有司造克敌弓,弓乃韩世忠五月所献也。上谓辅臣曰:世忠宣抚淮东,日与虏战,常以此弓胜金贼,朕取观之,诚工巧,然犹未尽善,朕筹累日,乃少更之,遂增二石之力,而减数斤之重,能洞重甲。然杨存中以克敌弓虽劲,而士病蹶张之难,乃增损旧制,造马黄弩,制度精密,彼一矢未竟,而此三发矣。 ③
  凤凰弓能射三百步外基本和神臂弓相当④,南宋初年韩世忠将凤凰弓更名为克敌弓⑤杨存中仿古法制作的马黄弩射率比克敌弓提高了三分之二,显然拉弓强度不及神臂弓,射,程也一定比神臂弓更小。杨存中以为“克敌弓虽劲,而士病蹶张之难”,则可推知神臂弓也张弓之难,并且宋代神臂弓手来自“步军弩手第一等”⑥,但这种弩性特征的弓仍然在南宋与金军的战场上广泛使用。按吴磷“叠阵法”中将神臂弓用于首发,射程限制在百步以内,次之强弓强弩射杀七十步以内的金兵,可知吴家将使用弓弩是灵活用于短程射击作战中,正所谓“五尺之外,尚须发也”之余意。金将兀术在和尚原战争中“尚以箭疮,帛攀其臂”可能也是被神臂弓所创,以至于兀术死前遗言:“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地,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⑦至此可知,吴家将用弓弩是缩短了射程,却增大了杀伤力。
  至于“叠阵法”,是结合了吴玠“番休迭射”的一种新阵法,但排阵原理在南宋时已广为流行。魏公张浚曾云:“诸军当结纯枪、纯弓、纯弩队。枪之队在前,弓次之,弩次之。其弓弩手各带刀斧。每队九十人,通九队作一部,九部为一阵。缘弓可射八十步,弩可射二百余步,虏骑若近,先发弩,枪、弓队小坐,次发弓,若至前,则纯枪之势甚壮,可御马足, 鲜有不胜。”①“叠阵法”的基本原理大致如此,此亦可见,“番休迭射”是指不同兵种的交换出击或射击,并非唐人用弩“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不绝”“番休迭射”和“番次轮回”都是轮番射击,但略有不同。另外,张浚所说“先发弩,枪、弓队,小坐”,正所谓“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因为排在阵后的神臂弓手要先次发射弩箭,前排的长枪手、弓箭手应蹲坐下来才不至于影响后排的射击。
  再说“叠阵法”云:“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所谓“拒马为限,铁钩相连”并非吴磷新创,五代晚期后周南征吴越时吴越国就曾“横布拒马以万数,皆贯以利刃,维以铁索”②;宋金顺昌之战中金军的战术是以“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③。“拒马”“铁钩”的使用显然远承后周、近习金人,④和金人战术稍有不同者是,金人的拒马战队和左右翼“拐子马”均以进攻为主,而吴家军的两翼骑兵是护卫阵型变换,长枪和弓弩队、拒马队是驻地变形,两者差别在主体线形运动战和动静变形阻击战的不同。
  吴磷提到的“古束伍令”⑤,主要从军法管制角度克服阵型变换时士兵乱阵现象,认为“战士心定则能持满”,秩序稳定时阵法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附注

⑤《宋史》卷 366《吴璘传》,第 11420页。 ⑥李蔚:《吴玠吴璘抗金史迹述评》,《兰州大学学报》 1963年第 2期。 ①杜君立:《历史的细节:技术、文明与战争》,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版,第 297页。 ②弩的最大缺点,是在射击过程中,需要较长的装箭时间。就是说,发射箭的间隔时间较长。根据有效射程(100~150米)和发射时间(10~15秒)试算,在射出第箭之后,到敌人进入射手有效射击位置,只能发射一次至两次。如果是训练有素的骑兵,就会利用两支箭发射间隔这一瞬间,勇敢、迅速地冲入敌人阵地,获得大胜。为解决弩的这一致命弱点,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从战术上来解决的方法。即把弓箭手组成的射击部队,按几个层次来配置,进行所谓没有射击间隔可连续发射的“轮流射击方法”。王烨编:《中国古代兵器》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5年版,第 75页。 ③(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 ·前集》卷2 “教弩法”,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 1988年版,第 103页。 ④史载:“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边。”参见(宋)沈括撰,胡道静校证的《梦溪笔谈》卷19《器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 135页。 ⑤肇英:《年产五千万支箭,宋代的弓弩到底有多强?》, “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2017年 7月 2日。 ⑥(唐)李荃:《太白阴经》,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第 83—84页。 ①《武经总要 ·前集》卷 2 “教弩法”,第 103—104页。 ②北宋时已不再使用擘张弩而改用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踏张弩,如马黄弩、跳蹬弩、神臂弩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北宋军队的主要敌人都是披有重铠的骑兵部队。这些骑兵使用的主要战术是:在远距离时以弓箭射击,打散敌军阵形,接近后利用速度冲击敌方阵地。以步兵为绝对主力的宋军想要有效抵御敌方骑兵进攻,就必须在敌弓箭射程外杀伤敌人,使其无法接近。只有这样宋军才能破坏敌人的冲击进攻取得战斗胜利。擘张弩因为威力弱、射程近,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踏张弩便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占据了北宋军队中的主要位置。参见周荣的《北宋弓弩述论》,黄留珠、魏全瑞主编的《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 4辑,三秦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10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 150,江苏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 1987年影印本,第 2757—2758页。 ④熙宁元年,“始命入内副都知张若水、西上阁门使李评料简弓弩而增修之。若水进所造神臂弓,实李宏所献,盖弩类也。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镫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帝阅而善之。于是神臂始用,而他器弗及焉”。见《宋史》卷197《兵志》,第4913页。一说“校验射二百四十余步,穿榆木没半笴”。见《玉海》卷 150,第 2756页。 ⑤周世德:《 “射”与射远兵器》《文史知识》 1987年第 12期。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1,元丰六年(1083)冬十一月丁卯,第 8203页。 ⑦《三朝北盟会编》卷 215,绍兴十五年十月,第 1551页。 ①(明)黄淮、杨奇士:《历代名臣奏议》卷222,台北学生书局 1985年版,第2943页。 ②《宋史》卷484《李重进传》,第13976页。 ③《宋史》卷366《刘琦传》,第11407页。有人认为,顺昌之战中金军的战术是以“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的“铁浮图”军居中,以号称“拐子马”的铁骑为左右翼夹击,其实类似“叠阵法”中“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马兆锋编:《刀锋上的帝国:宋辽夏金元乱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第309页。 ④吴磷自谓军法乃“集蕃汉所长,兼收而并用”。见《宋史》卷366《吴璘传》,第11420页。有学者即指出,吴磷的战术是把金军长于骑兵野战优势与宋军步兵阵地战的优势结合起来,创造出克敌制胜的战术。韩志远:《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三卷《南宋金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398页。 ⑤《尉缭子》卷第四《束伍令第十六》载:“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亡伍不得长身死家残,复战得首长除之。亡将得将当之,得将不亡有赏,亡将不得将,坐离地遁逃之法。战诛之法曰:什长得诛十人,伯长得诛什长,千人之将得诛百人之长,万人之将得诛千人之将,左、右将军得诛万人之将,大将军无不得诛。 ”见华陆综注译的《尉缭子注译》,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59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