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家军在陇蜀的作为与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14
颗粒名称: 论吴家军在陇蜀的作为与贡献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9
页码: 247-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以吴玠吴磷为主要统领的吴家军仙人关战役前及其获胜在陇蜀的勃兴与作为,仙人关战役后经略陇蜀大势与行实以及吴家军在陇蜀的作为与贡献。
关键词: 吴家军 陇蜀 仙人关战役

内容

论吴家军在陇蜀的作为与贡献①
  蒲向明
  一、引论:从 “吴玠吴磷 ” “吴家将”到 “吴家军”
  以吴玠吴磷为主要统领的吴家军,作为南宋著名的抗金力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截至目前,学界还没有关于吴家军研究的专文或专著。与此相较,一些地方著述的出版,似乎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②因为吴家军最后一个统领吴曦的叛国,再加上吴家军后期有跋扈陇蜀之嫌,似乎人们更喜欢研究吴玠吴磷的忠勇和战绩。于是研究界在对应于吴家军的称谓上使用了“吴玠吴磷”“吴氏家族”“吴家将”的说法,即便有限使用“吴家军”之称,也是在隐忍之间。比较而言,学界目前关于“吴玠吴磷”“吴家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③,对人们深刻认识吴家军不无重要意义。吴玠吴磷于古今史籍卓然有地位,《宋史》本传称:“吴玠与弟磷智勇忠实,勠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 ”溢美之情不禁流露于字里行间。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第51章列 “吴玠吴磷 ”专章,陈列吴玠的最初功业也是不吝笔墨:
  建炎二年(1128)四月,吴玠击败进犯的金军于青(清)溪岭(今甘肃泾川西南),升任权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十一月,吴玠又收复华州(今陕西华县),随后又镇压史斌于鸣犊镇(今西安东南),以功升右武大夫,已成为中级武官。 ①
  于文学也不乏类似现象,陆游于吴磷执掌吴家军期间在川蜀作《晚登子城》诗云:
  国家自从失河北,烟尘漠漠暗两京。胡行如鬼南至海,寸地尺天皆苦兵。老吴将军独护蜀,坐使井络无樃枪。名都壮邑数千里,至今不闻戎马声。安危自古有倚伏,相持默默非敌情。 ②
  在陆游看来,他当时亲历的陇蜀抗金前线,就是北方失地金人横行与川蜀名都不闻戎马的分水岭,也是时人生活的两重天。明代冯梦龙则以小说家言,对比分析吴玠吴磷在军事思想上的差异。他在简要分析了吴玠劲弩分番迭射的“驻队矢”战术思想后,重点分析吴磷的仿车战而成的 “叠阵法 ”:
  磷著《兵法》二篇,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番、汉所长,兼收而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以劲弓强弩制其重甲,以远克近、强制弱制其弓矢。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翼以马军,为左右肋,而拒马布两肋之间。 ③
  吴磷《兵法》今已佚亡,从这段文字看冯梦龙是读过其两篇兵法原文的,说明至迟在晚明时期吴磷《兵法》还传于世。比较吴玠和吴磷,其实在他们统帅吴家军上阵厮杀的武行背后,还践行着他们深厚的战略战术思想。《吴武安公功绩记》评吴玠云:“侯(吴玠)少沉毅,尚气节,长于骑射,晓兵法,读书能通大义。”他虽然发明并研制了“驻队矢”战术,但其作战思想,史书语焉未详。即便吴磷,《宋史》本传仅借助他与高宗的对话加以简略展示:“高宗尝问胜敌之术,磷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曰:‘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而冯梦龙的这篇记载,给我们展示了吴磷军事、统兵和经管思想的体系性。管中窥豹,由此可知在他接手吴家军后“代兄为将,守蜀余二十年”所依赖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可以一改历史上长期认为吴磷协从兄长、鲜有建树的成见。实际上,吴磷在抗金的数十年间,深入思考,发明了他独有的战法和阵法。除前面所论及的“叠阵法”,他在仙人关大战时还使用了杀金坪“复垒法”,在秦州至河池一线使用了“连城法”和“地网法”。④对 “吴家将 ”的研究,著述与论文也有一定规模⑤,但展开面和深入程度并未超出对吴玠吴磷的研究。
  吴家军和陇蜀的关系,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点。有论者称:
  建炎四年( 1130),张浚提拔其(吴玠)为统制,又使其弟吴磷( 1102—1167)掌帐前亲兵。从此,吴氏兄弟指挥宋朝军队在西北战场上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战例,有力地阻遏了金兵的进攻,成为一代名将。吴玠之子吴拱、吴扶、吴■和吴磷之子吴挺也都参加了南宋的抗金斗争,为南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①
  这段文字几乎就是对吴家军兴起到终结的一个全面概括,但其中未提到吴家军(或者吴氏家族统军)的最后一个人吴曦。虽然他最后在开禧二年(1206)走上叛宋之路,并于次年被杀,权落所部安丙,吴家军走向终结。但吴曦自庆元元年(1195)冬,由建康军马都统制之职被任命为兴州知州兼利西路安抚使,开禧元年(1205),他被任命为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任兴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抚使,统帅西北军队,开禧二年朝廷议论出师北伐,诏命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后又兼任陕西、河东招抚使,他还是吴家军实际的统军人物,而且发挥了一定的抗金功能。所以,从建炎四年至开禧二年的76年,是吴家军实际的存续时间,其由辉煌的忠勇爱国到暗淡晦暗的变节叛国,因素固然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骄心渐重”,不能处理好与朝廷的关系、主动适应时局变化是其主因,应该是中肯的。所以,《宋史》本传说:“抑三世为将,酿成逆曦之变,覆其宗祀,盖有由焉 ”有一定道理。
  吴家军活动的主要地域在陇蜀,而川陕辅之。最早撰文研究吴家军的兰州大学李蔚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吴氏兄弟及磷子挺与金人长期周旋作战的地区,是幅员辽阔的以秦陇为中心的西北战场。 ”并引用《宋史》卷八十五地理一、卷八十七地理三 “陕西 ”说明:“唐时的秦陇地区属于关内陇右道,宋时则包括在当时的陕西境内。为古时关中的西部地区,其西北与西夏为邻,西南与吐蕃接界,东南则与四川互为表里。这一带地势高亢,山岳绵亘,地形极为险要,自古为军家必争之地。”“宋初曾于秦陇地区设秦凤路,秦陇地区包括在当时的陕西境内,属于陕西的沿边地区。”②从德顺军、秦州到河池、兴州,这是仙人关战役前吴家军的主要活动地域,而在战后吴家军的重心南移兴元(今汉中)、入蜀,直至走上终结,都是主要陇蜀一线。李蔚先生用“川陕秦陇地区”,虽然包容性好,但没有“陇蜀地域”简洁明了。吴家军在陇蜀(川陕秦陇毗邻地带)发挥的作用,他在文中分析极其精到,无须置喙。
  陇蜀地带在南宋作为保蜀御北、抗金拒敌的屏障,发生过诸多紧要战事,从吴玠到吴挺的吴氏家族统军有方,吴家军在陇蜀作战一线具有重大影响力。吴家军关于陇蜀“寓战于和、益修武备”而“无忘灭虏”的文武运筹,得到朝廷的赞许,从而获得了经略陇蜀的兵柄节制之权,有助于长远的战略实现。从吴玠到吴磷,是吴氏家族序列(吴家军)规模、思想的成型期;而从吴挺到吴曦,是吴家军思想、体制的体系化并达到高峰的时期③,仙人关战役可谓这两期的历史分界线。吴家军的兴衰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南宋陇蜀文武运筹的最高境界,造就了国家保蜀战略的如期实现。
  二、吴家军仙人关战役前及其获胜在陇蜀的勃兴与作为
  自南宋初,陇蜀地带作为保蜀御北、抗金御敌的屏障,发生过诸多惊心动魄的战事。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回声犹在耳畔。绍兴元年(1131),彪炳于史的和尚原大战,就在秦陇、陇蜀之地的兴州(今陕西略阳)、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今陕西大散关)及阶州(今甘肃武都)、凤州(今陕西凤县至甘肃两当县徽县)、成州(今甘肃成县)展开:
  (吴玠)收散卒保散关东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宜退守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曰:“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 ”①
  由此拉开了吴家军经略陇蜀、进而保蜀的战略序幕。吴玠的判断是准确的,他因战事的变化细致筹划了对策。五月,金没立郎君及别将乌鲁折合,分两路寇犯。没立出凤翔,折合自阶、成、凤州出大散关。当时,吴玠乏粮,故兵无斗志。吴玠与弟吴磷召诸将,以忠义相激励,并歃血而誓,使兵众感奋。乌鲁折合兵先至,在和尚原北列阵,宋军更战迭休,大败折合。这时,没立郎君正攻箭关,吴玠选兵奋击,使金兵两路不得会合,大败而去。十月,完颜宗弼(金兀术)自熙河移兵窥蜀,引兵众十万人,从宝鸡造浮桥渡渭来犯,吴玠派吴磷、雷仲等,将劲兵用“驻队矢”迎敌。并用骑兵断其粮道,共交锋三十多次,完颜宗弼中箭而败退②,吴家军取得了和尚原大战的胜利。“和尚原之战是金人南侵中最惨的失败 ”③,有效遏制了金人经由陇蜀、秦蜀进犯川蜀的进程。
  对于南宋朝廷和吴家军来讲,和尚原之战获胜,并不仅仅是一次战役上的胜利,其战争格局上的收益是远超出预期的。第一,在宋军连败不止的情况下,吴家军此战终于迟滞了金人南下入蜀的步伐,增强了宋人经略陇蜀进而保蜀的信心,扶大厦之将倾;第二,证明了依据陇蜀特殊地理位置可弥补军事、经济面临诸多困难而坚持抗金的可持续性,具有战略意义;第三,南宋朝廷下放部分权力给吴氏家族为代表的地方武将,能更好激发战斗力获得超出预期的效益。后续发生的仙人关大战证明了这一点。清人评云:“和尚原、大散关一带,为全蜀门户。西走阶、文,南出褒、沔。其(和尚原之战)后,玠驻河池(今甘肃徽县),于凤县西一百里之仙人关,别营杀金坪,以防寇深入,而吴磷独驻和尚原。逮绍兴十二年,竟割和尚原以畀金,则秦桧之奸谋也。 ”④这个观点说明,吴家军谋事在前,放眼陇蜀,陇蜀之地“为全蜀门户 ”显然名副其实,因此发生“仙人关战役 ”具有历史的必然。
  对吴家军来说,仙人关战役的胜利,是其走向保蜀战略、护佑朝廷的奠基礼。河池(今徽县)处甘、陕、川交会之地,为通往西南要道,有 “秦陇锁钥”和“川蜀门户”之称,仙人关在河池东南,西临嘉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秦陇入川咽喉。绍兴四年(1134)二月,完颜宗弼(金兀术)与陕西经略使完颜杲、伪齐四川招抚使刘夔率骑兵 10万,大举进攻仙人关。吴玠率万余人与金军激战数日,终因力不能及,退守第二道防线。金军披重甲,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吴玠与其弟吴磷督军死战,以劲弓强弩大量杀伤金军,金军攻势不减,吴玠派部将杨政率精兵锐卒,持长刀、大斧攻金军左右翼。三月初一夜,宋军燃火四山,战鼓动地,出兵反击,并派王喜、王武诸将攻入金营,金军惊溃,金将韩常被射伤,遂引兵逃遁。吴玠乘势扩大战果,派张彦等将袭劫横山寨,杀敌千余人,又命王俊于河池(今甘肃徽县)设伏兵,再攻金军。金军被迫退回凤翔府。仙人关大捷,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保全川蜀、护佑朝廷的战略构想和预期得以成功实现。
  就是因为和尚原大战和仙人关大捷,奠定了以吴玠为首的吴家军事集团在陇蜀之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基础。吴玠吴磷兄弟为中心的吴家军,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诸战役中的作为,有声有色,令人振奋。吴家军在这个成型期的战争实践中,创造出了在山地防御战中加强纵深配备,为发挥宋军强弓硬弩的优势,还创造了与山地地形相适应的战斗队形和布阵排列①,从而在消灭金军力量及其连续强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宋军(吴家军)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充分做好战前准备,建立良好的军民关系以确保给养,都是制胜的必备法宝。②目前学界研究吴家军陇蜀经略与朝廷保蜀的战略关系,是没有办法绕开吴氏家族(吴家军)的。我们近年来研究陇蜀古道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从徽县杀金坪、吴王城、吴山(南宋前称玲珑山)到成县紫金山吴氏“保蜀城”、成县城关镇石碑村“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别称“吴王碑”“吴挺碑”“吴挺神道碑”)等遗存,也佐证了这一点。从吴玠到吴曦三世统军,经过他们与金人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为我们勾勒了南宋朝廷经略陇蜀、影响重大的大概轮廓。就“吴家军”抗金的史迹研究看,对吴玠、吴磷、吴拱、吴挺甚至最终走向叛逆的吴曦,研究成果较多。限于篇幅,本文拟不对此进一步展开。从史传文献角度,我们试图揭开“仙人关战役 ”前后吴家军经略陇蜀大势极其走向之谜,洞开另一境界。
  三、吴家军在仙人关战役后经略陇蜀大势与行实
  仙人关的地理军事位置,不仅深入前线吴家将之心,也为朝廷所看重。仙人关战役吴家军的胜利,不仅使金人畏服,而且也使南宋朝廷西顾心安。《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159《御赐吴玠少师亲札及诏书等序》说:“蜀之道所以备敌者,特仙人关军耳,文武之冲,朝天之险,米仓之隘,非有别地以制敌之不易也。”③此前打下伏笔,且让天子引起注意的是和尚原之战,而真正让朝廷对陇蜀抗金前线无后顾之忧的是仙人关战役的胜利,试看高宗亲札:
  明年改元绍兴,冬十月,其元帅兀术会诸道兵十余万,自陈仓涉渭,长驻上大散。玠率兵击之,虏大溃,兀术遁而免,迫奔至渭上,师几歼焉。捷书闻,天子始识玠名。金人自陷京师,所至州县皆望风惊散莫有斗者,至是中国之兵乃知金人可与战而胜,非若鬼神豺虎之不可御也。俄而和尚原失守,玠退保仙人关,金人亦惮玠威略,以为不可敌。三年,乃潜师出商於,下饶凤。玠命梁洋清野以待,敌至无所得,遂由斜谷以遁。四年,复大举犯仙人关,玠力战败之。敌伪堑沟,若持久者,一夕遁去,自是畏服,不敢来攻。蜀人以安,天子无西顾忧。 ④
  实际上,自和尚原、仙人关战役以来,朝廷对吴家军经略陇蜀所行大势一直持肯定态度:“玠自屯和尚原以来,为蜀扦蔽十有余年,天子每以宸翰赐之,与凡诏书共六十一篇,其门人宣正大夫、郢州防御使臣杨从仪裒次镂板,明玠忠劳宠遇如此,赏序其意。 ”⑤
  甚至在仙人关战后的多年,官员与朝廷对吴家军在作战和经略陇蜀方面评价至高,甚 至与唐代名将李靖相提并论。“天子又尝观李靖为唐名将,其五世孙彦芳家藏诏书,皆太宗手墨,权德舆读之,至流涕。臣伏读宸翰有曰:恨阻远,不得抚卿背而慰朕之心也。玠之遭遇,何异李靖!谨再拜稽首而书之。绍兴十六年七月一日,左朝议大夫、知兴州军州事、提举学事兼管内勤农使王赏谨序。 ”(《宋代蜀文辑存校补》)清代编年咏史诗集《集义轩咏史诗钞》卷46七言律诗 28首之一《吴玠》云:
  和尚原几擒兀术,仙人关幸有唐卿(吴磷)。一身敌捍秦兼蜀,百战功高弟与兄。乌鲁北来坚对阵,黄柑西馈突麾兵。怪他读史孙吴学,治堰屯田亦擅名。 ①
  吴家军在仙人关战役的胜利,充分反映了吴玠、吴磷作为军事家经略陇蜀走势的趋向。
  第一是有备无患、先策御敌思想。据《宋史》卷366列传第125“吴玠、吴磷子(吴)挺”云:“兀术会诸道兵十余万,造浮梁跨渭,自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夹涧与官军拒。遂攻和向原,玠命诸将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稍却,则奇兵旁击,绝其粮道。度其困且走,设伏于神坌以待。金兵至,伏发,众大乱。纵兵夜击,大败之,兀术中流矢,仅以身免。”这段史料中吴玠使用“驻队矢 ”、奇兵旁击、绝其粮道、设伏神坌、纵兵夜击等战术,都是料敌在先、先策御敌、有备无患军事思想的充分体现。
  第二是守中有攻、攻防结合思想。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杀金平(坪)第一道防线的及时建立和严密部署:
  四年二月,敌复大入,攻仙人关。先是,磷在和尚原饷馈不继,玠又谓其地去蜀远,命磷弃之,经营仙人关右杀金平,创筑一垒,移原兵守之。至是,兀术、撒离喝及刘夔率十万骑入侵,自铁山凿崖开道,循岭东下。玠以万人当其冲。磷率轻兵由七防关倍道而至,与金兵转战七昼夜,始得与玠合。 ②
  在杀金平“创筑一垒”,是吴玠审时度势后以退守待进攻、攻防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的具体实践。从实战检验的角度看,杀金平创垒,有效缓冲了金人进攻的锋芒。虽然此阵后来丢失,但为战争走势趋于整体走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是依靠百姓、发动民众的思想。仙人关战役的胜利,吴家军依靠百姓,得到民众支持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因素。陇蜀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四州为这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援,这种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军民协调思想,能够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使吴家军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威武之师。③这种思想在后来延续为吴玠戍兵屯田,也成为民众从业的重要保障:“玠与敌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劳民,屡汰冗员,节浮费,益治屯田,岁收至十万斛。又调戍兵,命梁、洋守将治褒城废堰,民知灌溉可恃,愿归业者数万家。”(《宋史》卷366《吴玠传》)
  第四是敌变我变、变在敌先的思想。由于众寡悬殊,仙人关战役宋军多次面临溃败的形势。在双方鏖战之时,相持疲惫,吴玠乘金军疲惫,率诸将反击,军分紫、白两旗,猝然杀入金营,他们手持大刀大斧,猛冲猛杀,金阵大乱,开始溃退。吴玠变在敌先在四面山上点燃大火,敲响进攻的鼓号,以为疑兵。一时间山鸣鼓应,金兵以为宋军大队人马杀来,惶恐不安。吴玠顺势再变,乘胜督军奋击,同时暗遣王浚断敌归路,遂大败金军,兀术也只好连夜逃跑。 ④
  四、吴家军依凭功威和影响在陇蜀的壮大与贡献
  南宋初,宋金斗争的形势需要,使得武将行兵作战不太受到“更戍法”“将从中御”“阵图”“监军”等政策的束缚,因而当时武将自行扩军并拥有相对固定的军事地盘的现象较为普遍①“岳家军 ” “韩家军 ” “吴家军 ”等顺势而成。
  相较其他诸家而言,吴家军的大兴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吴玠因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诸战屡败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朝廷下诏拜授吴玠为检校少师,任命为川陕宣抚使,“保川陕百十六州”之地“屹为长城”,抗金与岳飞齐名。在这种乘势而起的前提下,吴玠开始了吴家军的勃兴之路。“绍兴四年,宣抚玠始创兴元府良家子,招两淮、关陕流寓及阵亡主兵将子弟骑武不能存立者充军。”②如果说仙人关战役之前的吴家军还处于一种无意识成型期的话,那么从绍兴四年开始,成体系地建设这一支“家军”,就由吴玠拉开中程进趋的序幕。吴玠以兴元府(治今汉中)为根据地和战略支点,招集富有战斗力的秦陇良家子扩充到吴家军来。吴玠自幼生活的秦陇、陇蜀地域,对这一带良家子的尚武、勇敢、节义有深刻的了解,因为理念和感受上的通融性,这支力量就值得信赖也容易感召,自然就成为吴家军的核心。其次,大量的两淮、关陕流散将士,也成为他扩建吴家军重要的力量来源。
  吴玠与一般武夫不同,他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深谋远虑③,建军也一以贯之。他扩建吴家军,把目光由陇蜀向南至川蜀。“曲端死,吴玠并将其四川兵,王庶、刘子羽有兴元,又招集流散,立成部伍。子羽罢,玠又并将其兵,故玠之兵十万。”④据史可知,从绍兴三年张浚被召还临安,吴玠任宣抚副使直至绍兴九年逝世,实为陇蜀、川陕辖区最高的军事民政长官,所部十余万雄兵,悉听其全权掌管。吴玠时期的吴家军,从规模到实力达到了巅峰。给吴家军最早树立军魂的是吴玠,当然得力于他对史家典籍和兵家名著的研习。“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左右,积久,墙垣皆格言。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⑤他治军继承“严而又恩”的优良传统,不失古代良将风度。发展吴家军则力在用将,且重视“量能”使用、情感维系。如王俊“性强犯上,吴玠亦畏其反覆而喜其勇”⑥,为增强吴家军的凝聚力,吴玠遂将女妻其子,且官至融州观察使。⑦
  吴玠之后,吴磷接过建设吴家军的第二棒。就在吴玠治理吴家军达到兴盛之时,不免引起了朝中一些权臣的担忧甚而猜忌。如御史中承辛炳上奏:“阶方拥重兵,据要害,以屏翰四川,乃云‘既失秦川之利’,又云‘敢言蜀道之难’,不识何谓?并乞改正,毋使远方大将,重以为忌。”⑧是有代表性的群臣胸中块垒。早在吴玠时,多有功勋又能保持恭顺,致使吴家军与中央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宋高宗对此称:“玠握兵在外累年,乃能周慎委曲如此,良可嘉也。”因为时局原因,宋廷在对待吴玠及其吴家军时,都极为谨慎小心,并持袒护和笼络的复杂态度。相应的,吴玠也深谙君臣之道,遣子吴拱或亲自入觐朝廷,使高宗大为宽慰,甚至更多的显出放心、信任的姿态来。
  绍兴九年(1139)宋金媾和停战,同年吴玠病逝在陕南前沿阵地仙人关。在以后二十年的时间里,宋金和平。由此南宋对武将及其“家军”的政策和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四川设立三都统制,分化吴氏兵权,且宣抚使由文臣担任,以文制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吴磷接手了吴家军统帅权,且后来规模在陇蜀更为壮大。所谓盛极而衰,吴家军的渐下之势在这时悄然出现:“三路士马所出,粮食所聚,吾旧兵已老,非假三路兵,未易与虏角。今新附之众几十余万,仰给三路,圭勺不取外府,而西民乐输,此诚恢复之基也。”①其时川陕边境稍安,出于维护川陕稳定的考虑,宋孝宗更倾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收回兵权。乾道二年(1166)他密诏四川制置使汪应辰说:“如吴磷不起,收其宣抚使牌印,权往主管职事。 ”后来调离吴挺到行在任主管侍卫马步军司公事,直到绍熙元年虞允文去世, “上又轸念西陲,谓非公(吴挺)莫可付者 ”②,吴挺得以重返四川。“吴挺死,属光宗不豫,久未遣代。或谓:‘吴氏世捍蜀,故名吴家军,当暂置。其子弟以侯命。不然,变生。’既而,累摄事者至军,亦皆死,蜀人尤惧。”③自吴磷后的吴家将,长期知兴州。据统计:自建炎二年(1128)至开禧三年(1207)的80年间,吴家军将领先后有 14人16次知兴州,其中吴磷与吴挺曾两度知兴州,吴磷先后 18年,吴挺先后 21年,吴曦 6年,一共 45年,占这一时期的 56%,即在这一时期超过一半的时间由吴家将知兴州。④吴家军将领由掌管方面军之军政大权的宣抚使吴玠到吴磷、吴挺、吴曦任知州,吴家军规模的壮大,却显示着吴家军政治权力的收缩和地位的下降。吴家军的吴曦时期在陇蜀势力的逐渐被分化,也是后来吴曦及其所部吴家军走向叛变的主要成因之一。
  总体看,自吴玠以后吴家军在南宋朝廷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极力笼络到后来高度戒备的变化,这是和宋朝廷执行祖宗家法制,不允许地方势力坐大的观念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南宋国运又时时遭受金人入侵的困扰,对吴家军不得不有所依赖,因此,吴家军从形成到壮大,再到壮大被分化,一直经历了一个“企图使用”又“时时提防”的矛盾过程。吴家军对朝廷所做的贡献,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吴玠、吴磷俱为宋大将,兄弟父子相继守西土,得梁、益间士众心”⑤;二是“玠每战辄胜。故关陕虽失,而全蜀安堵。且以形胜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通鉴集要》卷之九)。限于篇幅,这个方面拟另文探讨。
  五、余论:辩正甄别吴家军在历史演进中的得与失
  吴家军在陇蜀地区能保持长时间不衰,其地域性特征是关键因素。所谓“西边三将,唯吴氏世袭兵柄,号为‘吴家军’,不知有朝廷”⑥。这是正史记载的关于“吴家军”的正式指称,问题在于到了吴挺时期,为南宋镇守“西边”的这支武装力量,已经包括了太多的复杂内涵。至少在这段史料里可以看出三层主要的意思:第一,从吴玠到吴挺兵权世袭,因此蒙上了浓厚的“家军”色彩;第二,这只武装力量在南宋治下的社会各界、甚至敌对的金政权对已经广有名号 —— “吴家军”;第三,吴家军的兵将忠于吴氏家族,而对远在东南的宋王朝所知甚少。因此,在世人看来,吴家军似乎已经成为一支割据陇蜀的力量, 并且在军事、政治、经济诸多领域体系化。“西边(陇蜀)自中兴以来,权归吴氏,总饷者听命焉。”①这段记载,是对吴家军在南宋中后期的进一步概括,不免显现出跋扈特征,明显具有贬责之意。
  南宋前期,曲端与吴玠是川陕、陇蜀地方武将进取有为的代表,自然而然成为“家军体制”在这一地区核心成员。这个地区曾流行一句谚语云:“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谋有勇是吴大。”②说明吴氏家族自吴玠、吴磷在秦陇三战,即和尚原、饶凤岭、仙人关战役中以“谋”“勇”表现享誉于世并获取战功,进而奠定了治理陇蜀的政治资本。其后,虽然是长达数十年的宋金对峙休战状态,但毫无疑问“吴家军”成为南宋治理陇蜀历史进程中不易抹去的标志性符号。③后继者吴挺掌握“吴家军”长达二十年,这一时期“吴家军”从统帅到将领协调其与宋室政权的关系欠佳,外在的又面临金朝利诱,终至引发吴曦之乱(吴曦的人格缺陷当然不应忽视)。可以看出,后期的“吴家军”体制已无法束缚行为的摇摆,肘腋之祸在统帅者的一念之间不期而至。这个结果,有偶然也有必然,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以好坏之论加以区分。
  然而,吴家军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背恩观占主体,从皇家角度看,竟然成为防患于未然的典型案例。乾隆读《宋史》有如下的批点:
  吴氏世握兵柄,西蜀将军不知有朝廷,至挺渐形跋扈。留正久欲谋杀其权,余端礼复欲止其承袭,皆不为无见。吴曦既身留行都,正可遏其逆志,以防后患。 ④
  在他看来,“吴家军”走向跋扈,吴挺是要负重要责任的。“吴曦之变”的割据行为,是延续了吴挺治军思想的必然行为,这个解读有其合理性。在处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上,吴磷、吴挺治下的吴家军确实不如吴玠,但是到吴挺、吴曦统军,时势已大异于从前,政治、经济的因素更为复杂,不可避免折射在政治、军事上呈现盘根错节、尾大不掉,这是乾隆所没有看到的。
  吴家军在保卫川陕、陇蜀的过程中,整体的政治走向是遵从中央政府统辖,并对中央政权有所尊崇。它与其他诸“家军”一起,担负了“御侮中兴”的历史使命,较之其他各“家军”,吴家军担负了更为艰巨的历史责任。所以当事朝君宋高宗在解除、收编或瓦解张、韩、岳等其他各“家军 ”兵权之时,对吴家军实施了许多节制手段,但并未完全剥夺军权,任其存留。其实吴挺掌军作为颇多,我们对此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⑤吴氏家族长期在陇蜀掌兵,是因为南宋朝廷深知陇蜀一线保持平稳的重要性,这是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吴家军特异于其他区域军事集团的鲜明之处。吴曦兴乱被诛,吴家军川陕、陇蜀大权仍未全部纳入中央节制,而是为吴家军属官安丙窃取。实际上,安丙和杨巨源所获得的政绩,就是建立在吴家军余波的动势上的。吴曦给吴家军涂上了最为颓败的一笔,在黯然失色的历史微光之下,吴家军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场了。
  (作者系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附注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陕甘川毗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批准号:17BGL213);陇南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陇南民俗文化生态区田野调查及研究 ”(批准号: 17LNSK03) ②地方学者研究吴玠吴磷以及吴家军,甘肃省庄浪县称首,主要编辑出版的书籍有:甘肃省庄浪县政协《吴玠吴磷研究资料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柳林《吴玠吴磷传》(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孙克诚主编《吴家军研究文集》(敦煌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王兴《吴家军甲午八百年祭(长诗)》(敦煌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等,被列为庄浪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吴家军丛书,有一定的影响尤其罗炳良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发表的《〈吴玠吴磷研究资料选编〉评介》一文,向学界,介绍了该资料整理的价值。详见胥富春的《庄浪两部研究吴家军专著正式出版》(载《平凉日报》 2015年 10月13日)。 ③最早研究吴玠吴磷的地方文县从整理资料开始:蒲含英《吴玠吴磷在凤县抗金史实》,见1984年《凤县文史资料(第4辑)》(内刊本)第51—60页;柳林《吴玠吴磷的家世》(1989年撰文),见《庄浪文史(第2辑)》1991年内刊本第 96—100页,同书还收有柳林《南宋抗金名将 ——吴玠吴磷(上篇)》第46—55页《南宋抗金名将 ——吴玠吴磷(下篇)》第56—63页《吴玠吴璘故里小考》第101—105页(1990撰文,);张有智《略论吴玠吴磷的战略防御思想》,见《渭滨,文史资料(第13辑)》1998内刊本第 122—132页等。研究论文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线贯之:李蔚《吴玠吴磷抗金史迹述评》,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2期;周恩棠、郝玉屏《力战抗金确保巴蜀的英雄 ——吴玠吴磷》,《社会科学》1983第4期;杨倩描《吴玠吴磷家族考》,载《河北学刊》1990年第2期;王智勇《中华书局本〈宋史·吴玠吴磷传〉正误二则》,《宋代文化研究》1998辑刊;强金国《吴玠吴磷军事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孙启祥《吴玠吴磷及其子孙汉中宦途遗迹考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 2期。 ①白寿彝总编,陈振主编:《中国通史》(第7卷)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423页。 ②(宋)陆游著,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陆放翁集》(九),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二年(1923)版,第96页。 ③(明)冯梦龙著,徐久红注:《智慧全集》卷二四兵智部“武案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6年版,第241页。 ④王文元:《南宋名将吴磷在此首创“地网 ”战术》,《兰州晨报》 2012年5月18日。 ⑤研究“吴家将 ”的著述与论文,主要有:杨倩描的《吴家将 ——吴玠吴磷吴挺吴曦合传》(宋史研究丛书),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吴强华的《威震四川的吴家将》(《吴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漆侠的《吴家将 ——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序》,《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赵阳的《历史上的抗金将领吴玠和吴家将》,《文史天地》2015年第 9期;温虎林的《“陇蜀之城 ”吴家将抗金历史文化遗迹及其开发保护》,《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 2期等。 ①舒仁辉、陈仰光:《论吴氏抗金在南宋军事史上的地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 3期。 ②李蔚:《吴玠吴璘抗金史迹述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 2期。 ③蒲向明:《论南宋对陇蜀的文武经略及预想实现 ——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为中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 1期。 ①(元)脱脱等:《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吴玠吴磷子挺,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21— 11424页。 ②陈振:《宋史》(第28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108页。 ③马银春《较量:中国历史上 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海潮出版社 2013年版,第200页。 ④(清)陶澍:《陶澍全集》,岳麓书社 2010年版,第393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吴玠吴磷子挺,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21— 11424页。 ②陈振:《宋史》(第28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108页。 ③马银春《较量:中国历史上 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海潮出版社 2013年版,第200页。 ④(清)陶澍:《陶澍全集》,岳麓书社 2010年版,第393页。 ①(清)罗惇衍:《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第三册),三秦出版社 2014年版,第1308—1309页。 ②田晓娜:《吴玠传》,《四库全书精编》(史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年版,第1039页。 ③强金国:《吴玠吴璘军事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 2007年第 4期。 ④庞海丽:《两宋著名家族的登场与谢幕》,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第87页。 ①靳伟燕:《南宋蜀中吴氏武将家族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年。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6兵考八,中华书局 2011年版,第4678页。 ③吴忠礼:《朔方集》(上),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第203页。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6兵考六,中华书局 2011年版,第4608页。 ⑤(明)程敏政:《宋纪》(三),齐鲁书社 1996年版,第490页。 ⑥(宋)徐梦萃:《三朝北盟会编》卷212,绍兴十二年九月十三日条,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⑦(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2,绍兴十有四年秋七月壬寅条,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⑧(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8,绍兴四年七月丙辰条,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①(宋)王曦:《吴武顺王磷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参见柳林的《吴玠吴磷研究资料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493—494页。 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三九至三二之四〇,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3976页。 ③(宋)叶适:《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水心集》卷17,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④何玉红:《武将知州与“以文驭武 ”——以南宋吴氏武将知兴州为中心》,《中国史研究》 2011年第 4期。 ⑤(元)脱脱等:《金史》(第五部),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110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391《留正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974页。 ①(宋)曹彦约:《朝奉郎致仕晏子中墓志铭》,《昌谷集》卷20,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67册,第250页。 ②(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卷5,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66页。 ③赵耀文:《南宋初期军事统领体制探研 ——以“家军 ”运行体制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8年。 ④(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御批纲鉴》第6册,黄山书社 1996年版,第5419页。 ⑤张旭辉、蒲向明:《论吴挺复起经营陇蜀与南宋保蜀战略的政争 ——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文献为中心》,《甘肃高师学报》 2018年第 4期。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蒲向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陇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