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玠吴磷在仙人关大战中的战略战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88
颗粒名称: 论吴玠吴磷在仙人关大战中的战略战术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6
页码: 170-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玠吴磷在仙人关大战中根据孙子兵法,知彼知己,审时度势,冷静分析了军事形势,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充分显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关键词: 吴玠 吴磷 仙人关战役

内容

1134年,金军10万步骑兵与吴玠、吴磷为首的万余南宋军队在甘肃省徽县东南部的仙人关展开了一场殊死大决战,结果金军大败而归,宋军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这次大战中,吴玠、吴磷根据孙子兵法,知彼知己,审时度势,冷静分析了军事形势,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充分显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据《吴玠传》记载: “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 ”①正是得益于平日的刻苦学习,在仙人关大战中,他把孙子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可惜尚无专文对此予以研究,故本文拟就其战略战术作一探究。
  一、战役前夕:视生处高,精兵粮足,以逸待劳
  仙人关位于陈仓道和祁山道的交叉口附近,地处甘、陕、川三省毗邻区域,西临嘉陵江,南接汉中略阳,北有虞关,紧邻铁山栈道,既是甘肃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锁钥之地。如果派兵驻守仙人关,可以左控祁山道,右扼陈仓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面对金军威胁,如何把仙人关打造成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的防线?吴玠根据孙子兵法,并依托良好的地理环境,建设了 “仙人关 —杀金坪 ”防御体系。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②意思是:凡是部署军队和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坳谷,应该在居高向阳的地方驻扎,敌人占领高地时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部署军队的原则。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③大凡驻军都是喜欢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洼地;要屯军于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军队要驻扎在接近水草、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将士就百病不生,才会有战胜敌人的把握。在丘陵堤防行军,一定要占领向阳的一面,并且背靠高地,这些都是对作战有利的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地形的辅助。
  吴玠非常注意“视生处高”的安营扎寨原则。早在富平之战时,他便主张择高而居,“九月,浚合五路兵,欲与金入决战。玠言宜各守要害,须其弊而乘之,及次富平,都统制又会诸将议战,玠曰:兵以利动,今地势不利未见,其可宜择高阜据之,使不可胜。诸将皆 曰我众彼寡,又前阻 ”。 “遂大溃五路皆陷,巴蜀大震。 ”①由于张浚及众将领不听吴玠“视生处高 ”的劝告,五路大军溃败。
  “仙人关 —杀金坪”防御体系是吴玠和吴磷把孙子兵法运用于实战的杰作。1134年2月,金军统帅完颜宗弼与陕西经略使完颜杲、伪齐四川招抚使刘夔率步骑兵10万,带着各自的家眷,大举攻仙人关,势在必得,准备破关入川。面对强敌压境,来势汹汹,为抵挡金国骑兵的突驰,吴阶与吴磷充分借助地形进行阻遏。首先,他们在仙人关建筑工事,派重兵驻守,扼住了入川的咽喉要道。其次,根据孙子“绝山依谷,视生处高”的理论,在仙人关东北的长岭上,吴玠又构筑了坚固的堡垒,“关旁有险,号杀金平,玠设壁垒于平上,严兵以备”②。取名为“杀金坪”,即杀戮金军的屠宰场,并派重兵驻守,构成了“仙人关 —杀金坪”防御体系。吴磷认为该工事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王前在武阶,以书抵武安公,以杀金平之地去原上远,前阵散漫,谓须第二阵作隘,牢其限隔期,必死战则可取胜。”③为实施纵深防御,吴玠采纳了弟弟的建议,又于杀金坪后修筑第二隘。“武安公如王策,益治第二隘,多列炮,积石如山。”④正是有了这座关隘,在以后的仙人关大战中起到了反败为胜的作用。至此建成了互为依托,互为救援、防守为主、防攻兼备的三道完整防御系统,并各自具备了侦查预警、前线防卫、前线指挥、信息传递、增援策应和后勤保障的功能。这种纵向防御的优点在于,可以按照梯次分布兵力,层层阻截来犯之敌,以延缓金国骑兵的进攻速度,为后续军事行动赢得时间。
  面对吴玠的 “仙人关 —杀金坪 ”防御体系,金军感到自己的优越之处无法充分发挥。无论是抢占山头,还是爬城楼,其强大的骑兵队伍基本都派不上用场。不得不弃马与宋军步战。
  孙子说:“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⑤意思是: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⑥凡兴兵打仗,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运粮;这样一来,前方后方的用费,外交使节往来的开支,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⑦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一再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具从国内取用,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食用就可以充足供应了。“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⑧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靠近军队的地方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富枯竭;财富枯竭,就急于加征赋役。军力耗尽, 财力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娃的财物,耗去了十分之七;公家的资财,由于战车损坏,战马疲病,装备、兵器、战具的损耗,错重车辆的损坏,耗去了十分之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①所以,高明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解决。就地取给粮食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就地征集饲草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②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根据孙子兵法,吴玠知道金军准备在宋统治区掠夺战略物资,所以提前进行坚壁清野的行动,让金军无处筹措粮草等,“宋刘子羽筑潭毒山壁垒,吴玠守仙人关,共为捍蜀计,子羽又以金兵远斗利于野掠,乃预徙梁洋公私之积,至是金人深入,馈饷不继”③。同时采取措施,确保自己部队的军粮供应。在自己的统治区进行屯田、招募流民,兴修水利,“玠与敌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劳民,屡汰冗员,节浮费,益治屯田,岁收至十万斛。又调戍兵,命梁、洋守将治褒城废堰,民知灌溉可恃,愿归业者数万家”④。他还上奏皇帝,多处筹备军粮,“金人归河南陕西地,诏吴磷帅秦凤欲尽移川口诸军于陕西,磷曰:金人反覆难信,今我移军陕西,蜀口空虚,敌兵见屯河中府,止隔大庆一桥,若骑兵疾驰自南山要我陕右诸军捣蜀口,吾军缓急不可追,集关隘未葺,粮道断绝,不战自屈矣。今宜外图和好,内修守御,分兵以备,自当陕蜀联接,仙人关未宜废,鱼关仓亦宜积粮,从之”⑤。并且打造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吴磷言收复秦洮路,招到正兵弓箭手万人,乞支给器甲,自休兵有旨,令成都、潼川、遂宁府、嘉、邛、资、渠州七作院日造甲,兴元府、阆、成州、大安、军、仙人关六作院日造神臂弓、马甲、披毡,至是二十年器械山积”⑥。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⑦至此,吴玠精兵粮足,以逸待劳,摆好了阵势,坐等敌人前来。
  二、战役中期:死地则战,知彼知己,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
  (一)死地则战,吾将示之以不活
  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 死地等九类。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作散地;“散地,吾将一其志”①,即在散地,就要使军队专心一致。迅速奋战则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作死地。吴玠很早就已经认识到:“倘弃和尚原而退守仙人关则蜀之险要所失过半。”②现在和尚原已经陷于敌手,南宋军队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只能拼死一搏。正是运用孙子“死地则战”,“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用兵原则,即所谓置之于死地而生。吴磷告诉全军将士已身陷敌人十余万大军的威胁之下,身处绝境,只有殊死战斗,才能求生存。“王乃令诸将曰金人倾国而来,吾辈报国正其时也,因慷慨以刀画地申令曰:死则此死,敢退者斩,诸将股慄。”④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意思是将领应该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吴玠“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虽身为大将,卒伍至下者得以情达,故士乐为之死。选用将佐,视劳能为高下先后,不以亲故、权贵挠之”⑤。故南宋的军队无不一当十,十当百。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吴玠、吴磷兄弟多年与金军较量,“与之角逐滋久,乃得其情。盖金人弓矢,不若中国之劲利;中国士卒,不及金人之坚耐。吾常以长技洞重甲于数百步外,则其冲突固不能相及。是选据形便,出锐卒更迭挠之,与之为无穷,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坚忍之势”。和金兵作战久了,才逐渐了解了他们的情况。金兵的弓矢不如中国的强劲锋利;中国的士兵,不如金兵坚强、耐力好。我常用我们的长项 ——强弓劲弩在几百步以外洞穿金兵的重甲,这样金兵就不可能冲到我们面前进行肉搏。再选取有利的地形,派遣精锐的战士轮流冲击金兵,无休止地干扰他们,使他们不得休息,消磨他们顽强、坚忍的战斗意志。针对金军的进攻,吴磷运用了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⑥吴磷特别注重利用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充分发挥驻队矢(即神臂弓)的作用,“磷率锐卒介其间,左萦右绕,随机而发,战久磷军少惫,急屯第二隘,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磷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 ”⑦。结果给金军以极大的打击。
  (三)金鼓旌旗,变人耳目
  孙子说:“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⑧意思是:作战中用话语难以传递指挥信息,所以设置 了金鼓;用动作难以让士兵看清指挥信号,所以设置了旌旗。因此夜间作战多用金鼓,白天作战多用旌旗。金鼓和旌旗,是统一全军行动的。全军行动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会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会畏缩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在仙人关战役中,金军和宋军的交战很快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一日血战三十余阵,到处血肉横飞,惨烈程度前所未有。吴玠和吴磷充分利用了金鼓旌旗的作用,“东则四太子等,西则韩将军等军也,敌极其狡猂,东西相望,遥相掎角,以持久必死困我。王左右援翼,唯急是应,迨暮敌杀伤强半而气犹锐,我军苦战久,遂敛第二隘以致敌。时军中颇有异议,欲别择形胜守者。王奋曰:‘方交而退,是不战而却也。且吾度此敌走不久矣 ’”①。战局异常危急,怎么战胜凶悍的金军?吴玠为了激励将士死战,便使用了孙子兵法的金鼓旌旗,变人耳目”法,“夜布火鼓,易旗帜,迨晓,军阵精采一变,乐声震山谷,于是人自励有死志”②。后吴玠派统领王喜、王武率军,分紫、白旗杀入金营,也是利用旌旗的指导作用。
  (四)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
  孙子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③意思是:攻击时,向敌人来不及急救的地方进军;进军时,向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进,定能获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④“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⑤意思是以正规的形式交战,以异于正规的形式获得胜利。战争中一开始时局势不太明朗,双方旗鼓相当时就是“以正合”的阶段,而到后来局势开始明朗,到了决战时刻时就是“以奇胜”的时候。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⑥“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⑦吴玠在用兵时善于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奇正结合,克敌制胜。“统领王喜、王武率锐士,分紫、白旗入金营,金阵乱。奋击,射韩常,中左目,金人始宵遁。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说统领王喜、王武的部队射中了韩常的左眼,与《金史》记载不符。《金史》所述是在富平之战中,张浚的部队射中韩常的眼睛,“宗弼渡江北还,遂从宗辅定陕西,与张浚战于富平,宗弼陷重围中,韩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创,跃马奋呼搏战,遂解围 ”⑧。毕竟一个人的眼睛被射中两次的概率很低,所以不是《宋史》有误,便是《金史》所述不正确。
  三、战役后期:乘胜追击,击其惰归。
  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⑨意思就是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使其士气衰落;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使其决心动摇。军队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 段时间,就逐渐懈怠,最后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它,这是通过削弱敌军士气而获胜的办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对付敌人的喧嚣,这是通过利用敌军心理躁动而获胜的办法。在离自己较近的战场上等待远道而来的敌人,在自己部队得到充分休息的状态下等待疲惫不堪的敌人,在自己部队吃饱肚子的情况下等待饥肠辘辘的敌人,这是通过消耗敌军力气而获胜的办法。不要试图缴获排列整齐的军旗,不要试图攻击堂堂之阵的敌人,这是通过待敌之变获胜的办法。
  在仙人关战役后期,完颜宗弼见败局已定,不得不下令焚毁营寨,趁着夜色逃跑。吴玠决定按照孙子的战术,马不停蹄,乘胜追击,穷追猛打,击其惰归。吴玠命部将王俊率军疾驰至河池(今徽县)设伏,“玠又遣统制官王俊设伏河池,扼贼归路,生擒百余人,斩首千余级,得牛马旗帜无数。玠悉兵尾袭,直过和尚原去 ”①。南宋军队又乘其溃退,挥师追袭,迫金军退回凤翔府。
  在整个仙人关战役中,吴玠、吴磷兄弟对孙子兵法活学活用,率领宋军凭借着同仇敌忾的骁勇斗志,使金军铩羽而归。完颜宗弼和撒离喝原计划拿下仙人关,将四川囊括进金王朝的版图之中,先让其家眷在四川定居生活,日后顺江东下,占领整个南宋。然而,事与愿违,金军不仅没达到目的,而且还遭到了空前的惨败,计划成为泡影。此后,金军与宋军隔渭水对峙,四川成为南宋非常稳定的大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金彻底放弃了进攻四川的企图,直到金亡。

附注

①《宋史》卷366,列传第 125,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7681页。 ②《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19页。 ③同上。 ①《宋史》卷 366列传第 125,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 17673页。 ②《中兴战功录》卷 1,清宜统刻藕香零拾本,第 11—15页。 ③《名臣碑传琰集》上卷 14,宋刻元明递修本,第 256页。 ④同上。 ⑤《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 17页。 ⑥同上,第 4页。 ⑦同上。 ⑧《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 4—5页。 ①《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4—5页。 ②同上,第15—16页。 ③《兵镜备考》卷4,清康熙刻本,第283页。 ④《宋史》卷366列传第 125,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7680页。 ⑤《兵镜备考》卷11,清康熙刻本,第1054—1055页。 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9,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97页。 ⑦《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12页。 ①《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 30页。 ②《禹贡长笺》卷 8,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453—454页。 ③《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 31页。 ④《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 9,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624页。 ⑤《宋史 ·吴玠传》卷 366,列传第 125,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 17681页。 ⑥《广名将传》卷十五,清海山仙馆丛书本,第 792页。 ⑦同上。 ⑧《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 16—17页。 ①《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第 14,宋刻元明递修本,第256页。 ②同上。 ③《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12页。 ④同上,第3页。 ⑤同上,第10页。 ⑥同上。 ⑦同上。 ⑧《金史》卷77,列传十五,百衲本景印元至正刊本,第2861页。 ⑨《孙子》卷中,景宋刻武经七书本,第17页。 ①《中兴战功录》卷 1,清宣统刻藕香零拾本,第 11—15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士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