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天锡、吴胜到员琦、吴拱:戎帅的更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71
颗粒名称: 从任天锡、吴胜到员琦、吴拱:戎帅的更替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4
页码: 125-128
摘要: 本文记述吴磷去世后戎帅从任天锡、吴胜到员琦、吴拱的更替。
关键词: 南宋 吴磷去世 戎帅更替

内容

正当宋廷多方探求蜀口统兵官优劣堪任之际,制置使汪应辰则坐镇成都,密切关注着蜀口动向,并实时向朝廷传递有关吴磷病情发展的讯息。乾道三年(1167)三月,在与同知枢密院事陈俊卿的一通书札末,汪应辰谈及吴磷近况,称二月二十一日吴氏曾一度病笃,“急召其二子知利州、绵州者”,稍后又传出病情趋于缓和的消息,只是二子“尚未回任”。③四月初,汪应辰向朝廷发出奏报,称吴磷再度病危,已召其长子、知利州吴援驰赴兴州。五月六日,宰执蒋芾、虞允文等进呈此奏,御前会议就兴帅入选问题展开讨论。对此,《宋会要辑稿》职官门有如下记述:
  上曰:“万一吴磷不起,谁可以代之?”又谓虞允文曰:“卿(言前)〔前言〕任天锡可代吴磷,亦是。”允文奏曰:“不(职)〔识〕任天锡。顷在山前,闻诸将士多服之。”臣芾奏曰:“闻其人已老,亦是宿将。”上曰:“可召赴行在,试观其人。”④
  显然,在此之前,知枢密院事虞允文曾向孝宗举荐过金州都统制任天锡可接任兴帅一职。⑤较之不能体察圣心的四川制置使汪应辰,虞允文似乎更能把握孝宗弃用吴氏兄弟的心意。不过,当孝宗提及此事后,允文谨慎表示自己并未接触过任天锡,他的信息来源只是任氏在蜀口将士中的口碑。再者,正如参知政事蒋芾所言,任氏固然算是宿将,且在 “辛巳之役 ”中有着不错的表现,但毕竟 “其人已老 ”——时年六十七岁⑥,能否担负起统帅兴州大军的重任,孝宗尚举棋不定,于是决定仍用宣召赴阙的老办法,亲自予以考核。
  五月十七日,一代名将吴磷病逝于兴元,享年六十六岁。⑦然而,此时的宋廷仍未选定兴帅人选。稍早前,汪应辰已上达了吴磷病亟的信息。对此,六月四日的御前会议再次商讨继任者问题。据《宋会要辑稿》职官门记载:
  (乾道三年)六月四日,上宣谕宰臣曰:“吴磷病亟,诸将未有可代之者。昨召任天锡,外闻其人已老,万一不堪,何人可用?且令汪应辰移制置于利州,时暂节制诸军马,朝廷却徐择其人。”陈俊卿奏曰:“诸将极难得人。且如知洋州、都统制王权,亦未甚惬众论。”上曰:“朕亦知之。但无其人,当时且令往,朕朝夕亦不放心。 ” 虞允文奏曰: “此人淮西两败事,如何可用?” “诚是诚是。 ”于是有旨,以吴胜为利州东路都统制,王权召赴行在。 ①
  这段文字蕴含的信息量颇大。其一,依照计划,当时朝廷已宣召金州都统制任天锡入朝。就“外闻其人已老,万一不堪”的表述来看,孝宗对任天锡接掌兴州大军似乎并无太大信心。其二,由于兴帅继任者迟迟未能选定,朝廷只得令成都方面的四川制置使汪应辰北上利州,暂时掌控局面;其三,孝宗“诸将未有可代之者”、陈俊卿“诸将极难得人”的感慨,透露出决策层试图搁置二吴、在蜀口另觅良将的艰难;其四,虞允文再次揭出兴元都统制王权淮西兵败的旧伤疤,王权不但无缘更进一步,反而连兴元帅的位置都不保;其五,此前汪应辰所荐、曾入朝面圣过的兴州都统司后军统制吴胜被提拔为兴元都统制。这场旨在商讨兴帅人选的御前会议,最终是以兴元帅的人事更替收场。
  至于兴帅一职的归属,传世文献未予正面记述,现代学者也鲜有人论及此事。所幸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任天锡墓碑》为我们提供了关键信息:
  乾道三年,召还。会西帅吴信王磷薨,乃改除公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落阶官,任和州防御使。 ②
  被召赴阙的任天锡最终通过孝宗的面试,荣任兴帅之职。“辛巳之役”后短短数年间,这位老将受惠于蜀口特殊的军政格局,竟完成了由金州屯驻大军统制官到金州都统制再到兴州都统制的 “三级跳 ”。
  在此期间,吴磷爱子吴挺的动向同样值得关注。在吴磷生命的最后两年间,吴挺一直是兴州大军的实际主持者。据《吴挺墓碑》记载,乾道三年(1167)四至五月间,自知时日无多的吴磷曾遣派吴挺入朝奏事,试图通过面谈的方式使之博得孝宗的好感,进而获取朝廷对其继任兴帅的认可。③面对来朝的吴挺,孝宗摆出一副欣然接受的姿态,不仅与之恳谈“至漏下十余刻”,还任命其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节制兴州军马”④。可以说,距离兴州都统制一职,吴挺仅剩名分上的差别。然而,当他满心欢喜回到蜀口后,得到的却是任天锡掌领兴州大军、自己转任金州都统制的诏命。最终,失去父亲庇护的吴挺也只得接受朝廷的安排,前往金州赴任。
  总之,吴磷去世后,蜀口暂时形成了原金州都统制任天锡移任兴州都统制、原兴州都统司后军统制官吴胜升任兴元都统制的局面。吴磷选定的接班人、此前实际主持兴州军务的吴挺仅仅被安排在实力最弱的金州都统司,而另一位吴氏翘楚吴拱甚至连戎帅的行列都未跻身。吴玠、吴磷兄弟对兴州大军长达三十余年的把持就这样轻而易举被孝宗打破。
  不过,透过《宋会要辑稿》所载御前会议上孝宗君臣的选帅过程来看,起用任天锡、吴胜掌领兴州、兴元二司,与其说出自朝廷的精挑细选,毋宁说是一种近乎无奈的权宜之举。“吴磷病亟,诸将未有可代之者”才是孝宗眼中蜀口军政的实况。果然,不久之后,孝宗便自我否定,称任天锡“营私”、吴胜“愚暗”“又皆常材”,根本无法担当重任⑤;加之强行阻截吴挺掌领兴帅可能造成的动荡,而暂代,宣抚使职务的汪应辰又从未涉及军事,恐难掌控局面。于是,六月十二日,素以知兵事著称的虞允文受命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任四川宣抚使,赶赴蜀口。①据周必大《泛舟游山录》的记载,虞允文于六月二十日便匆匆启程。②闰七月二十九日,他已抵达蜀口东端的金州地界,行程仅两个月。③回顾隆兴二年汪应辰上任四川制置使,仅从江西饶州舟行至夔州路的万州便花了整整四个月。 ④两相比照,朝廷对于彼时蜀口局势的焦虑心态可见一斑。
  到达四川后,虞允文随即着手察访任天锡、吴胜二将事迹。很快他便发现任天锡“天姿暗懦,治军无律”“贪而多欲”,吴胜“蠢愚无识”“不严军律,多徇人情 ”,于是密奏“二人委非大将之材,无以服众,缓急之际,必误国事 ”⑤。这一指控与孝宗先前的判断可谓同符合契。
  基于“去一大将必先得一将材”的原则,朝廷并未立即罢废任、吴二将,而是令虞允文加紧物色新的戎帅人选。此后一年间,选帅成为虞允文在蜀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据他观察:“蜀之宿将或更练边事,或勇于战斗,或有一长为人所称者,如吉方、孙政、刘兴、赵丰、卢晖老且惫矣,如梅彦、张延、惠逢、李谅、刘海、姚志病且废矣。其次虽有十数人,而未为人所服。”⑥原州兵败、德顺师溃对于四川战区的消极影响深刻且久远。曾经雄视天下的四川大军,竟至无将可用的境地,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为此,虞允文数度上奏,直言 “今之蜀将诚未有当选者 ”⑦、“西边将材绝无卓然者可以副陛下大用”⑧,试图改变孝宗“只欲就蜀军选择”统帅的固有思路。在此期间,孝宗还曾付下御笔,有意起用姚仲为东路兵帅,重掌兴元都统司,但遭到虞允文抵制。 ⑨
  针对“蜀将诚未有当选”的局面,虞允文提出选帅的两套方案。一是优先考虑从东部或中部战场调遣暂无军职的统兵将领入川。他的具体建议是:
  若见今主兵将帅官不可辍遣,臣询之舆言,求之废放中,而旧尝为陛下之所大用者,如李显忠、邵宏渊二人,或可用于西路,员琦、刘源二人,或可用于东路及金州。 ⑩
  李显忠、邵宏渊皆系江淮战区宿将,“隆兴北伐”期间被张浚用作统兵大将,后因符离之败获罪废罢。员琦原为刘锜部将,“辛巳之役”皂角林一战成名,当时刚刚接替王宣出掌荆南都统司,镇守襄阳。■刘源,乾道初年任建康都统制,三年八月罢军职,移任荆湖南路马步军总管,驻守于潭州。 ■四将中,李显忠官资、声望最高,邵宏渊次之,员琦、刘 源又次之。
  从《历代名臣奏议》所存乾道三年至四年间虞允文奏疏来看,他最属意的兴帅人选当是李显忠。这应与二人曾有过短暂共事的经历有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末,虞允文(时任督视府参谋军事)与李显忠(时任建康都统制)共同负责建康至镇江一带江防。在此之后,不论出任京湖制置使还是四川宣抚使,虞允文都不遗余力地举荐李显忠,希望引为臂膀。①不过,对于这员宿将,志在有所作为的孝宗显然另留重用。 ②
  二是从蜀口现有统兵官中勉强择取。对此,虞允文同样上呈了一份推荐名单:
  吴拱以纪律严静,军士畏爱,可以委任。其次如李获之刚勇,王承祖之沉鹜,梁炳之明练,皆有军中之誉,或可仰备采择。 ③
  与汪应辰一样,吴拱是这份名单中的首选,李获、王承祖、梁炳等人次之。
  乾道四年末,任天锡、吴胜二将双双被罢。同时,荆南都统员琦由京湖战场奉调入蜀,接掌兴州都统司,吴拱则被任命为兴元都统制,王承祖出任金帅,组成新的蜀口三大将格局。④该人事格局的关键在于吴拱掌领兴元都统司,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朝廷对于吴氏世将的妥协。从此前御前会议上孝宗君臣择帅的过程来看,吴拱、吴挺兄弟并未出现在朝廷考虑范围内,汪应辰、虞允文等治蜀代理人先后力荐吴拱,也不得不使孝宗有所折中。于是,将吴拱安排到戎帅行列,但又不使其掌领兴州要地成为孝宗最终的安排。
  以员琦、吴拱分掌兴州、兴元二司的人事布置,在杨万里所作《忠肃虞公神道碑》中被当作虞允文治蜀功绩的重要一环加以称颂。碑文曰:
  公开幕府于利州..首荐员琦为西帅,吴(珙)〔拱〕属东帅,..大将得人,后进获伸,诸军欢呼,四蜀交贺。 ⑤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任用员、吴为帅后四川兵士的反应。作为 “空降领导 ”,员琦出掌兴州都统司显然不足以引发蜀口诸军的热烈反响,能造成 “诸军欢呼”效应的只可能是吴拱出任兴元都统制这一任命。“诸军欢呼,四蜀交贺”八个字反映出吴氏家族在四川战区无可比拟的声望,更折射出南宋朝廷及其代理人在抑制吴氏世将与治理蜀地过程中的纠葛。
  此后数年间,员琦、吴拱、王兴祖分掌蜀口三都统司的格局较为稳固。四川军政格局将在淳熙元年虞允文去世、吴挺回归蜀口后发生新的变动。

附注

③(宋)汪应辰:《文定集》卷 15《与陈枢密书二》。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三九至四〇,乾道三年五月六日条,第 3832页。 ⑤据《任天锡墓碑》,隆兴元年,任天锡由金州都统司统制官晋升为金州都统制、兼知金州(接替王彦),参见李启良的《南宋果州团练使任天锡墓碑》,《文博》 1989年第 4期。 ⑥李启良:《南宋果州团练使任天锡墓碑》《文博》 1989年第 4期。 ⑦(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14王曮《吴武顺王磷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卷,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四〇,乾道三年六月四日条,第3832页。 ②李启良:《南宋果州团练使任天锡墓碑》,《文博》 1989年第 4期。 ③杨倩描认为,乾道三年吴拱入朝是吴璘有做出的放弃权力的姿态,参见《吴家将》,第197页。 ④(宋)高文虎:《世功保蜀忠德碑》,收入张维编的《陇右金石录》宋下,第16072页: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二一,乾道三年六月八日条,第5151页。 ⑤(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 224,虞允文又上言,第 3158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34《孝宗本纪二》,乾道三年六月甲戌,第640页。 ②(宋)周必大:《周益公文集》卷168《泛舟游山录》卷1,《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447页。 ③(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14,虞允文论金州之弊乞加威令于诸将状,第2807页。 ④(宋)汪应辰:《文定集》卷14《与周参政书二》。 ⑤(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39,虞允文又奏论蜀大将非材乞别选用,第3155— 3156页;卷240,虞允文又奏,第3158页。 ⑥(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239,虞允文奏论蜀中大将,第3153页。 ⑦同上。 ⑧(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239,虞允文奏论蜀大将非材乞别选用,第3156页。 ⑨同上,虞允文又奏论差东路兵帅,第3155页。 ⑩同上,虞允文又上言,第3156页。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兵二九之二一,干道四年九月十一日条,第9247页;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336,虞允文论襄阳一面为必守之备,第4354页。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26《官守志三 ·御前诸军都统制司》,第1770页。 ①(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39,虞允文又奏论蜀大将非材乞别选用,第3156页;同卷,虞允文奏论蜀中大将,第3153页。 ②乾道六年,李显忠复威武军节度使,除主管马军司公事,并在此后主持马司移屯建康的军事行动。参马光祖修,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26《官守志三·侍卫马军司》,第1767页。 ③(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239,虞允文又上言,第3156页。 ④(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四二,乾道五年十月十一日条,第3832页。 ⑤(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120《宋故左丞相节度使雍国公赠太师谥忠肃虞公神道碑》,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13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