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拱与姚仲:王之望的忧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69
颗粒名称: 吴拱与姚仲:王之望的忧虑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之望凭借多年供职蜀地的经历使他对姚、吴二将的情况了如指掌,姚仲徒有虚名,绝不可倚重,对吴拱的任用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关键词: 王之望 姚仲 吴拱

内容

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之间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局面。至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五月,金主完颜亮遣使求宋“淮汉之地及指取将相近臣”①,将南下意图公之于世。宋方随即针对江淮、京湖、四川三大战区做出一连串部署。四川方面,任命宿将、判兴州、领御前诸军都统制职事吴磷为四川宣抚使,负责统合蜀口三大都统司(兴州、兴元、金州)战力,主持前线军务,保固川蜀。
  需要略做交代的是,绍兴十一年(1141)以后,南宋政府逐次收取淮东、淮西、京湖、四川四大宣抚司兵权,将各战区主力正规军分隶于镇江、建康、池州、鄂州、金州、兴元、兴州七大都统司,由御前诸军都统制(简称都统制,又称戎帅)掌领。位于四川战区的三大都统司,以兴州居首。这不仅与吴玠守蜀后所形成的军事传统有关,也是出于战区边防的现实考虑:兴州控扼陈仓、祁山两条最主要的北军入蜀通道,防守压力极为吃重。②据乾道三年(1167)所立蜀口屯驻大军军额数,兴州都统司六万,兴元一万七千,金州一万一千。③兴州都统制所统兵力是兴元、金州二司总和的两倍,其在四川战区举足轻重的⑤地位可见一斑。时人因有“四川大军,独武兴为多”④的论断。绍兴和议以后,兴州都统司长期由吴磷掌管。在他治下,“西路(按即兴州)兵为天下最”。
  事实上,以绍兴九年(1139)吴玠病逝为契机,宋廷在四川地区已率先完成“以文制武”⑥。吴磷虽以右护军都统制继兄掌兵,但须服从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郑刚中节制;他本人也与蜀口另两员大将杨政、郭浩比肩而立,在地位上并无轩轾。此次金宋战火重燃,宋廷并未委用制置使王刚中,而是以吴磷出任四川宣抚使,令其全权指挥蜀口大军。这一举措固然是对吴磷军事统御能力的肯定及兴帅地位的承认,同时也是中央为抵御强敌、保固四川不得已对 “以文制武 ”方针所做的调整。
  不过,此时的吴磷已六十高龄,且身染沉疴。据时任四川总领王之望观察,磷“平时多病 ”,且嗜服丹药, “日饵丹砂数十百粒 ”, “时复发作 ”⑦。羸弱的身体状况势必会影响吴磷对 前线战局的掌控,为战区最高军事指挥系统的瘫痪埋下隐患;但就中央与地方武将势力关系而言,吴磷的病情又为朝廷打破吴氏对蜀口军政的主宰提供了机遇。故此,围绕吴磷病笃及其继任者暨兴州都统制的选用问题成为此后数年间牵动南宋朝野目光的一大焦点。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初,金军袭取大散关,拉开了“辛巳之役”的帷幕。吴磷闻讯,亟从驻地兴州北上,坐镇杀金坪指挥御敌。不过,重病中的他甚至已无法骑行,只能“肩舆”上垒。①在摸清金方仅是牵制性进攻后,吴磷随即遣兵驰出祁山道奇袭陇右,一面整军由陈仓道正面进攻大散关与和尚原要塞。起初,吴磷尚打算亲率大军扣关,无奈苦于脏腑之疾,“脏腑稍安,又苦肾肠之疾”“每疾剧时,亦颇危殆”,最终只得命兴元都统制姚仲代其指挥,自己则于十一月初回兴州大营养病。 ②
  兴州都统司奇袭陇右的军事行动颇为顺利,连克秦、陇、洮、兰诸州;蜀口右翼的金州屯驻大军也在统制官任天锡的率领下收复商、虢、华、陕,关中大震。③与江淮战场的节节败退相反,宋军在川陕战场捷报频传。
  然而,当年十一月,四川总领王之望却为这一大好局势泼出一盆冷水。他指出川陕战场存在两大隐患:其一是主攻大散关、和尚原一线的兴元都统制姚仲迟迟无法打开局面,致使宋军始终不能对金方关中腹地构成直接威胁;其二则是战区统帅吴磷的身体状况,“势颇危殆,人心忧惶 ”。 ④为此,王之望多次向朝廷传报吴磷病情,并建议将其侄吴拱调回四川。 ⑤在其中一份奏札中,王氏说:
  蜀人前此恃以为安者,以其侄吴拱在此,缓急有赖。吴拱移襄阳,渠每以失助为忧。今疾如此,岂可不预为之所..目今蜀中形势,不若亟令吴拱复还。使吴磷一向安健而得吴拱之助,则军声愈振,可以速成大功。假使疾势增损不常,则此一军亦无他虑。吴磷既为宣抚,而尚领都统职事,若除吴拱为都统,而吴磷以宣抚使判兴州,于体尤顺..人命不可知,一方安危,所系至重,望朝廷权事轻重,速赐处置施行。 ⑥
  绍兴中后期,吴拱历任兴州都统司后部统制、中军都统制、阶成西和凤州都钤辖,长期主持关外四州防务,是吴磷捍御蜀口的重要助手。⑦据说吴磷对他十分倚重,“出则使之统率,居则赞其谋议”⑧。“辛巳之役”前夕,作为战区间协调的一部分,吴拱受命移镇襄阳,取代田师中出掌鄂州都统司。十月下旬,由于江淮战事吃紧,原京湖制置使、马帅成闵回援东南,吴拱遂以鄂帅接任京湖制置使之职,成为中部战场总指挥。①
  吴磷当时是以判兴州、领御前诸军都统制职事的身份兼任四川宣抚使。在王之望的构想中,朝廷可除授吴拱兴州都统制,使其回归蜀口,分担吴磷的部分职任,充当其臂膀。这样,不仅吴磷可适当分散压力,使四川 “军声愈振 ”;更重要的是, “疾势增损不常 ”, “人命不可知 ”,一旦吴磷丧失指挥能力甚或溘然去世,吴拱作为 “储帅 ”便可就地接掌战区统帅之职, “缓急有赖”,使蜀口高层军事指挥权得以平稳交接。
  从《汉滨集》及《系年要录》所存王之望书奏来看,他之所以如此急迫想要调回吴拱,很大程度上是担心战区指挥权会落入兴元都统制姚仲手中。南宋初年,吴玠保固蜀口,除得吴磷协助外,另有杨政、田晟、姚仲、王彦、王俊、王喜、李师颜、杨从仪等八位较为倚重的统兵将领。②“辛巳之役”爆发时,姚仲、王彦、李师颜、杨从仪四人尚在四川军前。其中,姚仲以保宁军节度使任兴元都统制,王彦以保宁军承宣使任金州都统制,二人与兴州吴磷构成新的蜀口三大将格局;杨从仪、李师颜则分任兴州都统司左部与右部统制。 ③
  以此时四川战区诸将序位而言,一旦吴磷谢世,职衔最高、掌兵最多的便是姚仲。由于道路遥远,又值战时状态,未做人事部署的宋廷极有可能依据“名位高卑、军旅寡众次授兵柄”的原则,就地起用姚仲代吴磷掌军。此种局面是王之望断然不愿见到的。自绍兴二十五年(1155)担任潼川府路转运判官,王之望在四川供职已历六载,深谙蜀事。④据他观察,姚仲不仅“全无谋略”,“非大将之才”,且治军无状,在任兴元帅期间,“所至掊克”侵用“赡军、常平窠名”“多占官军义士以充其役,民不聊生”,兴元一府,军政败坏至极。,他甚至预言“若此人得志,,必为川蜀大患 ⑤。
  王之望关于将吴拱调回蜀口的建请无疑是站在战区立场提出的。多年供职蜀地的经历使他对姚、吴二将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他看来,姚仲徒有虚名,绝不可倚重,唯有以吴拱继掌兵权方能延续川陕战场良好的进攻态势。在随后的战事进程中,姚仲先是久攻巩州、德顺二城不下,复又惨败于原州城外的灾难性表现,完全印证了王氏对其军事才能的判断。
  然而,最高决策层的考虑却与身处地方的王之望迥然不同。吴氏将门世掌蜀口兵柄的局面绝非朝廷所乐见。姚仲再不济,终不失沙场宿将。若于此时将吴拱调回,待其在川陕战场建立功业、进一步积攒人望,则其继掌兴州大军将势成必然。针对王之望所奏,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洪迈即指出“吴氏以功握蜀兵三十年,宜有以新民观听,毋使尾大不掉”⑥,可谓直露朝廷“防弊”的心声。再者,就随后金州都统制王彦不遵吴磷将令的事实来看,⑦吴拱作为后进,能否有效统御姚仲、王彦等元老宿将,也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王之望的建请,朝廷迟迟不予回应。我们在史籍中也未见宋廷针对吴磷病笃预做人事上 的安排,或许以姚仲接掌兴州都统司正是朝廷所希望的。
  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进入绍兴三十二年(1162)后,以德顺军为核心的陇右地区逐渐成为左右川陕战场乃至整个宋金战局的焦点。然而,临安城却盛行起吴磷“心疾”病危的传言,以致朝野人心惶惶。①吴磷康健与否,不仅于川陕战局关系甚深,对宋方下一步和战方略的实施亦具牵动作用。二月一日,刚刚立下采石却敌之功的虞允文受任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赶赴蜀口。除负责“措置招军买马”②外,实地考察吴磷病情也是他此行的重要任务。到达蜀口后,针对战区人事格局,虞允文曾有过一道奏札:
  臣窃见吴磷军前除李师颜外,委无晓练军政可以倚仗之人。而师颜年已七十有三,至今未肯率领利州东路职事。..若磷果病,如王彦在商州,相去既远,李师颜年已衰暮,姚仲、傅忠信皆非磷比,不足任大事。臣先日乞归班面奏事,正谓蜀去朝廷远,有此等事不一,利害至重,缓急无以支梧,委非余路之比。..欲望陛下速与大臣共议,早赐处分。 ③
  在奏札中,允文向朝廷陈述了李师颜老病、吴磷身边别无“晓练军政可以倚仗之人”的蹙迫形势,同时断言兴元都统制姚仲“不足任大事”,所见与王之望先前的奏陈别无二致。只不过,不同于王氏力主调回吴拱,虞允文并未给出直接的人选建议。
  作为新近派往蜀地的代理人,虞允文的上奏使朝廷不得不考虑将吴拱调回四川,随后发生的原州兵败事件则让以姚仲接班吴磷的设想彻底搁浅。时值西线战场胶着时,宋金双方都在陇右投入重兵。一旦主帅吴磷病逝,若继任者不得其人,不仅新收复的陇右地区将瞬间易手,蜀口保守亦成问题。与川陕形势的迫在眉睫相比,吴氏世将的坐大毕竟只是一种“隐忧”。对此,朝廷完全可以耐心等待时机,从长计议。于是当年下半年,已升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的吴拱被新皇孝宗放回川陕战场。④不过,吴拱归蜀后担任的并非王之望所期待的兴州都统制,而是阶文龙州经略使、兼知阶州一职。在“抑制吴氏世将”与“保固四川”两种取向间,朝廷虽然再度选择了后者,但对吴拱的任用还是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附注

①(宋)李埴撰,燕永成校正:《皇宋十朝纲要校正》绍兴三十一年五月辛卯,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721页。 ②(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1,中华书局 1996年版,第14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八《乾道内外大军数》,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405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七《王德和郭杲争军中阙额人请给》,第818页。 ⑤(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一四王曮《吴武顺王磷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中华再造善本。 ⑥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巴蜀书社 1995年版,第111—117页。 ⑦(宋)王之望:《汉滨集》卷八《论吴磷多病乞吴拱自襄阳归蜀朝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①(宋)李心传撰、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卷192,绍兴三十一年九月甲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730页。 ②(宋)王之望:《汉滨集》卷八《论吴磷多病乞吴拱自襄阳归蜀朝札》。 ③相关战事过程,参见杨倩描的《吴家将》第八章《秦陇之战》,第141—167页。 ④(宋)王之望:《汉滨集》卷10《与冯编修书》。 ⑤(宋)李心传:《要录》卷195,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丑,第3833页。关于吴拱与吴玠、吴璘的关系,史籍存在两种说法,或谓吴拱乃吴玠、吴磷庶弟,因吴母悍妒,吴父遂“命玠(以拱)为己子”但正如王智勇所说,吴拱是否为吴玠之子,只能存疑,难以定夺,故本文仍取吴拱乃吴玠子、吴磷侄之说。,参见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吴玠福不逮吴磷》,第688页;王智勇的《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第175页。 ⑥(宋)王之望:《汉滨集》卷8《论吴磷多病乞吴拱自襄阳归蜀朝札》。 ⑦(宋)李心传:《要录》卷149,绍兴十三年六月戊子,第2815页;卷182,绍兴二十九年闰六月丁丑,第3515页。 ⑧(宋)李心传:《要录》卷194,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己丑,第3808页。 ①(宋)李心传:《要录》卷189,绍兴三十一年四月甲辰,第3666页;卷192,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丁巳,第3727页;卷194,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癸巳,第3810页。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8,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五日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710页。 ②杨政、王俊相卒;田晟于绍兴和议后入朝,随即脱离四川战区;王喜则卒于“辛巳之役”前夕(时任兴州都统司后军统制)。有关这些将领的生平履历,参见王智勇的《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第二章第七节《吴氏军事集团》,第92—98页。 ③(宋)李心传:《要录》卷177,绍兴二十七年八月壬寅,第3395页:卷184,绍兴三十年三月庚辰、对早,丁酉 第3564、3567页。 ④,(宋)王之望:《汉滨集》卷8《候边事少宁乞差宫祠朝札》。 ⑤(宋)李心传:《要录》卷200,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丙寅条,王之望贻宰执书,第3939—3940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273《洪迈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11570页。 ⑦(宋)王之望:《汉滨集》卷6《论诸军见攻德顺独王彦未到状》《论调护吴磷王彦奏札》。 ①(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240虞允文又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第 3159页。 ②(宋)李心传:《要录》卷197,绍兴三十二年二月戊戌,第3867页。 ③(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40虞允文又上奏,第3159页。 ④关于吴拱回归四川的确切时间,史籍未予明确记载。按据《要录》卷199,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五日,吴拱除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又王之望:《汉滨集》卷6《论诸军见攻德顺独王彦未到状》称当年十一月,“吴磷、吴拱、王彦、李师颜诸帅皆在”蜀口前线,可知吴拱回归四川当在绍兴三十二年下半年。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