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陇右抗金名将研究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62
颗粒名称: 南宋陇右抗金名将研究述略
分类号: K245
页数: 6
页码: 106-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朝廷为保偏安局面,组织抗金。在抗金斗争中,南宋涌现出一大批精明干练、勇于杀敌的军事名将,如岳飞、韩世忠等,他们的抗金事迹为后代人民所称颂,也是史家著述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南宋 抗金名将 研究

内容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兵南下攻占宋都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宗,北宋灭亡。次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金朝继续遣兵南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南宋军民的强烈仇恨和抗战决心。南宋朝廷为保偏安局面,也开始积极备战,组织抗金。此间,宋金双方经历了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在抗金斗争中,南宋一方涌现出一大批精明干练、勇于杀敌的军事名将,如岳飞、韩世忠等,他们的抗金事迹为后代人民所称颂,也是史家著述研究的热点。在众多抗金名将中,岳飞、韩世忠的事迹早已为世人熟知,近现代关于他们的研究论著也颇为丰富多彩。与岳飞、韩世忠同时代且享有很高声望的其他抗金名将,如刘锜、吴玠、吴磷等,后世关注不多。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其他抗金名将的历史功绩不如岳、韩,而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偏向所致,老百姓更喜欢那些带有传奇和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岳飞,他的形象和命运更符合中国人关于英雄的审美情趣,再加上历代的文人史家们的加工传唱,岳飞更是彰显神奇和伟大。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史家在研究历史时不能以历史人物的声望来判定其历史功绩和影响,所以,在对南宋抗金名将的研究上,不能只讲岳飞、韩世忠,而不顾其余。正如魏国忠、赵刚、魏建华几位在《从顺昌大捷与郾城之战的比较谈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文中所言:“广大人民群众热爱自己的英雄,敬仰他们的英雄业绩,为了寄托自己的崇高感情和希望而向自己的英雄献上了大量的鲜花,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当我们歌颂和宣传岳飞及岳家军的英雄业绩时,是否曾冷落和埋没了与岳飞同时的其他英雄人物?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二《渡江后名将皆西北人》条所载,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出身西北地区的居绝大多数。②章颖《宋朝南渡十将传》中所载抗金名将,亦多为西北籍贯。南宋抗金名将籍贯出身的这种特点,恐怕也是造成后世对他们研究冷热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吧!因为西北地区自唐末以来逐渐萧条,文化亦愈益凋零,出身西北的历史名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现代学者的关注较少,也是必然的。
  在南宋初期的西北抗金名将中,出身陇右地区的又居多数。如刘锜、张俊、吴玠、吴磷、王庶、王德、郭浩、杨政、张威、李彦仙等。在宋代及后世文人史家的著述中,他们的生平事迹少有提及,当代学者的研究亦显单薄,除刘锜、吴玠、吴磷、张俊等少数几人的生平事迹有少量学术论著外,其余诸将在学术研究方面基本上无人问津。本文仅就当前学术界对上述陇右抗金名将的研究状况、研究主要问题及主要研究成果略加综述,以供参考。
  一、刘锜研究
  刘锜,甘肃天水人,南宋时期杰出的抗金将领,与岳飞、韩世忠、张俊并称南宋四大中兴名将。刘锜一生参与领导和亲自指挥了包括顺昌之战在内的多次重大抗金战役,创造了多次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在南宋初期的抗金斗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界对刘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刘锜生平考证及其领导指挥的顺昌之战两个方面。
  关于刘锜的生平事迹考证及历史功绩的评价,大连海军政治学院王云裳女士著述较多,堪称刘锜研究方面的专家。其论著主要包括《刘锜家世考述》《刘锜事迹编年》《西北边陲的骁将刘锜》《〈宋史·刘锜传〉补正》《 “精于吏事 ”的父母官 ——抗金名将刘锜政绩及宋金 “和战 ”后行述考》《刘锜与绍兴末年的宋金战争》等系列文章。
  在上述文章中,《刘锜家世考述》《刘锜事迹编年》等文,较为详尽地对刘锜的家世、籍贯、家庭状况、生平事迹等方面做了大量介绍、论述及考证、辨误的工作,使刘锜的生平事迹较为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①
  《〈宋史·刘锜传〉补正》一文,对《宋史》中关于刘锜籍贯、兄弟排行及抗金事迹中许多疑点及错漏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证据,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②
  关于刘锜籍贯,《宋史》卷三六六《刘锜传》云:“刘锜,字信叔,德顺军人。”③王云裳在《〈宋史·刘锜传〉补正》等文章中对此说法多次进行纠正。德顺军,治所在今宁夏隆德县,而刘锜的籍贯应在今甘肃天水。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建炎元年六月乙酉条和《宋史·刘锜传》均载刘锜之父刘仲武为秦州成纪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一载:刘锜兄长刘锡为秦州人,以此推定,刘锜亦应为秦州人。并且,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章颖《宋朝南渡十将传》、李幼武《四朝名臣言行录》、欧阳守道《巽斋文集》等元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均记刘锜为秦州人,至元代末所修《宋史》独称刘锜为德顺军人,实为谬误。
  关于刘锜在兄弟中的排行,《宋史》载:“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也。”据王云裳考证亦误。《东都事略》卷一〇四《刘仲武传》记刘锜父刘仲武有九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御侮录》等文献中又有关于刘锜之弟刘钊、刘锐的记载,可见刘锜并非刘仲武幼子,至于排行第几,史无记录,但肯定不是第九子。
  对于《宋史·刘锜传》中关于刘锜抗金事迹、任职经历、死因及谥号记载的错误、缺漏之处,《〈宋史·刘锜传〉补正》一文也做了相关的纠误和补缺。
  王云裳《西北边陲的骁将刘锜》一文,对刘锜在建炎年间成为一代抗金名将以前的主要经历详加述评,特别是刘锜早年随父征战、青年时期在西北地区任职之时,经略西北边防、抵御西夏寇掠的军事活动的历史过程,介绍得较为充分。 ④
  《 “精于吏事 ”的父母官 ——抗金名将刘锜政绩及宋金“和议”后行述考》一文,主要介绍刘锜被罢军权后,出任荆南、潭州、江州等地官职时,依然以身许国,清正廉洁,关注民生,重视地方农田水利建设的事迹,并对其卓越的文治才干及良好的政绩加以肯定。⑤
  《刘锜与绍兴末年的宋金战争》一文,详细论述了刘锜晚年所领导和指挥的绍兴末年宋金战争,尤其是两淮战场的战争形势及过程,分析了造成这场战争失败的诸多原因以及刘锜个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功过是非。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亲率大军六十万,兵分四路大举南侵,主攻江淮。此前,宋廷已得悉金人行将大举入寇的消息,但此时朝中却已无大将可用,宋高宗无奈之下起用年事已高的老将刘锜为江淮制置使,总领淮南、江南、浙西地区对金防务。在两军交战过程中,金兵明显强于宋军,但若指挥得当,将士用命,宋军也不是没有取胜的可能。可在两军厮杀得难解难分之时,驻守淮西的大将王权不听刘锜节制,未遇敌人即先行溃退,以致使其他诸路宋军腹背受敌,终致惨败,两淮尽陷金人之手。王云裳在文中分析这场战争宋军失败的原因时,指出宋高宗一意孤行的妥协求和政策及在战前准备上举棋不定,使宋军失去制敌的最佳时机是战败的根源所在。而宋朝长期以来形成的兵权分散的传统,使得主帅刘锜在指挥中处处掣肘,部将不听节制。再加上绍兴和议后宋朝军队素质的退化,这场战争宋朝一方的失败实属难免。宋以后有文人史家苛责刘锜在战争中的过错有欠公道,这种分析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①
  除王云裳外,还有两位学者对刘锜的历史功绩进行过述评。一是福建师范大学的陈培坤先生,另一位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魏国忠先生。
  陈培坤《试论刘锜抗金斗争的意义及历史功绩》一文,首先简述刘锜的家世籍贯,并提出了与《宋史》及王云裳诸文所载关于刘锜籍贯的不同说法。其后重点介绍刘锜抗击金兵入侵、保卫宋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历史功绩,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刘锜在任地方官期间注重兴修水利,惠及黎民的事迹,主要观点与王云裳无异。 ②
  关于刘锜籍贯问题,陈培坤根据福建省石狮市祥芝镇大保村发现的《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所载刘锜家世沿革,有刘锜先祖早在唐末就已移居福建建州(今福建省建阳县)之说,因此称刘锜籍贯应为福建建州,而非甘肃。此说有值得商榷之处,尤其是作为证据的《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这一家谱所载内容的真伪,很难考证,加之国人在修家族谱牒时惯用的攀附名门之风,后世误信为真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此,笔者以为还是王云裳所证刘锜系甘肃秦州入一说较为可信。
  陈培坤在论及刘锜一生主要功绩时,概括了四点。第一,保国安民,功在社稷;第二,舍身忘家,流芳青史;第三,兴修水利,惠及黎民;第四,智勇双全,名将不虚。并认为《宋史》所评刘奇“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汦上之军,无以过焉”之说当属公论。
  魏国忠、赵刚、魏建华《从顺昌大捷与郾城之战的比较谈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文,在已故宋史研究泰斗邓广铭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刘锜指挥的顺昌之战与岳飞指挥的郾城大捷文献记载真伪及可信度的比较和考证,指出后人对岳飞的虚美和对刘锜的冷落,并在继续肯定岳飞的前提下,阐明刘锜是南宋初年抗金的头号英雄。
  魏文通过对《宋史》中《高宗纪》《刘锜传》和《岳飞传》对顺昌之战与郾城大捷记载篇幅长短的比较,显示出两次战役轻重分量的不同,《宋史》记顺昌之战用字2200多,而记郾城大捷用字300余,足可见时人对顺昌之战重要地位的肯定。并且,《宋史·高宗纪》在记录两次战役时遣词用句上也有明显不同,在记顺昌之战时,说刘锜所部“大败”金兵,而记郾城之战时,仅用“败之”二字,也可看出顺昌之战的规模、地位均在郾城战役之上。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足显难能可贵。
  其次,魏文在已故学者邓广铭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证、分析《宋史·岳飞传》和岳飞之孙岳珂所撰的《鄂王行实编年》中对岳飞领导的郾城之战记载不实之处以及对岳飞抗金功绩的饰美之辞。文中考证之详细,推理之严密,足令世人信服。
  再者,魏文进一步指出,章颖著的《宋南渡四将传》及其后的《宋朝南渡十将传》中均以锜传为首,亦可说明刘锜功绩冠盖诸将之上。文章透过上述论证分析,不仅撩开了此段历史的真实面目,也为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于刘锜被罢兵权的原因,陈桂炳的《略论刘锜被罢兵权》一文有较得当的阐释。文章指出,刘锜被罢兵权的直接原因是顺昌之战后刘锜声望的迅速上升而招致秦桧、张俊、杨沂中等人的嫉恨与排斥。其深层原因,则是宋高宗沿用有宋一代的传统家法,即为加强君主专制集权而采取严厉的抑制武臣、削夺兵权的措施。刘锜等抗金名将被罢兵权而导致的宋朝在对金作战中接连溃败失地,进而屈膝求和,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①
  上述诸文都是关于刘锜生平事迹的介绍及历史功绩的评价,除此之外,关于刘锜的研究,比较多的还是针对其所领导指挥的顺昌之战展开论述,以证明刘锜卓越的军事才能。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何兆吉的《试论顺昌之战的用兵艺术》一文,深入分析这次战役宋方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以及刘锜用兵的基本特点。在战前准备上,刘锜采取了以逸待劳,充分备战以及用间等策略,为顺昌大捷提供了前提条件。在顺昌战中,刘锜所用战术之特色,何文总结三点:一是慎于初战,战则必胜;二是小股出击,以逸待劳;三是集中兵力,擒贼擒王。顺昌之战,刘锜以不足两万之众,击破金兵数十万,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亦使刘锜成为一代著名的军事家。 ②
  安徽省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刘奕云与司学标合著《宋金顺昌之战与刘锜的战略战术》一文从军事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刘锜在顺昌之战中所用战术战法,以及刘锜治军和作战指挥的主要特点,阐明顺昌大捷宋军取胜的原因所在。 ③
  此外,王竹楼著的《谈顺昌之战》和杨玉彬、刘建生著的《顺昌之役外援新说》等文也对顺昌之战做了介绍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④张荫麟的《 “顺昌战胜破贼录 ”疏证(附:顺昌战前之刘锜)》就史籍中关于顺昌之战的记载做过相关考证工作,可资参考。 ⑤
  二、张俊研究
  张俊,字伯英,甘肃天水人(南宋初为凤翔路成纪县)。俊与岳飞、韩世忠、刘锜并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在历史上曾有过耀眼的功绩。但后来却伙同秦桧一伙害死岳飞,背上了千古骂名,后世文入学者因此耻言之,当代史家研究亦不多见。
  笑竹的《张俊何以沦为秦桧一伙》一文简论张俊沦为秦桧一伙的主要原因,指出张俊个人性格旨趣的弱点及在抗金斗争中的嫉贤妒能的本性最终使其沦为后世罪人。 ⑥
   王哲《张俊、杨沂中“奉诏”班师考》和《张俊、杨沂中“奉诏”班师考辩》二文,通过对《宋史·岳飞传》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关于岳飞“奉诏”班师的原因及张俊、杨沂中所部班师时间记载不一现象的考证,指出《宋史》中关于岳飞郾城之战及张俊、杨沂中部班师时间、原因记载的不实之处,肯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所载之真实。 ①
  三、吴玠、吴磷研究
  吴玠、吴磷兄弟,宋德顺军陇干人(今甘肃静宁县),二人同为南宋初一代抗金名将,曾先后领导指挥了和尚原之战和仙人关战役等著名的抗金战斗,为保南宋偏安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吴氏兄弟研究方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杨倩描先生著有《吴家将 ——吴玠、吴磷、吴挺、吴曦合传》一书,以吴玠、吴磷兄弟为中心,对其家世、生平事迹、主要军事活动等都有详尽介绍与评述,是研究吴玠、吴磷的较为权威的著作。书中将吴氏兄弟的军事活动和宋金在西北几十年的对峙局面相结合,首先将从关中穿越秦岭到蜀口的几条通道加以介绍,并附有和尚原、仙人关等著名战场的示意图,使人们对吴氏兄弟所领导的抗金战争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本传以吴氏兄弟为中心,着意描述了他们在和尚原、仙人关、饶凤关诸战役中的军事活动。同时对他们治军、作战的特点加以介绍分析。此外,通过深入介绍南宋朝廷投降派同吴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对宋朝专制主义制度的腐朽性痛加揭露和批判。②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流畅,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亦有很强的可读性。已故宋史研究泰斗漆侠所作《杨倩描同志〈吴家将 ——吴玠、吴磷、吴挺、吴曦合传〉序》对此有详尽、客观的评价,兹不赘述。③西北师范大学郭厚安、陈守忠主编《甘肃古代史》一书,也对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吴氏兄弟的抗金事迹及历史功绩有较为细致的论述。④
  在学术文章方面,杨倩描《吴玠、吴磷家族考》着重考证吴玠、吴磷兄弟的后代世系及南宋中期吴氏家族集团的覆灭结局。⑤关于吴玠、吴磷兄弟所领导指挥的著名战役和尚原之战和仙人关之战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曾瑜先生著有《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一文,就两次战役的进程及吴氏兄弟的军事成就做了较详尽的介绍、评价。在对两次战役的介绍上,正文引用了不少除《宋史》《金史》之外的文献资料,如《宋会要》《鹤林集》《中兴小记》等史著及文人笔记,对关于正史中对两次战役记载缺漏和不实之处进行考核与补证。文尾又通过对所谓南宋绍兴五帅(即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吴玠)军事成就的比较,指出吴玠在抗金名将中,军事成就仅次于岳飞,而在其他诸将之上,理属公允。 ⑥
  关于一代名将吴玠的死因,文献记载有不同说法,后世学者对此亦有争论。上海博物馆陶喻之《吴玠死因辩诬》一文引述宋人洪迈《夷坚志》的观点,认为吴玠盛夏出师误饮不洁生水,进而引发寄生虫病,死于非命,而不是《宋史》及其他史籍所载死于挟妓及服食丹药。①针对这一观点,上海师范大学顾吉辰在《也谈吴玠死因》一文中提出不同看法,文中通过大量征引文献资料,并以洪迈所著《夷坚志》属小说志怪为由,论证《宋史》等史籍关于吴玠死因的可靠性,驳证陶喻之《吴玠死因辩诬》一文观点之误。②四川大学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一书中谈到吴玠死因时赞成《宋史》中的观点。③杨倩描的《吴家将 ——吴玠吴磷吴挺吴曦合传》一书亦持此说。④这两种观点何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一面,看来还需要学者专家们进一步去挖掘史料,深入论证。
  如前所述,从近代对陇右抗金名将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就集中在刘锜、吴玠、吴磷兄弟及张俊等少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功绩评价上,至于对其他抗金名将如王庶、王德、郭浩、杨政、李彦仙等人的研究,则绝少提及,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期待学者们在今后的宋史研究和地方史志研究中,有更多的关于陇右抗金名将研究的成果,以丰富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理解。

附注

①魏国忠、赵刚、魏建华:《从顺昌大捷与郾城之战的比较谈历史人物的评价》,《北方文物》 2001年第 2期。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 1956年版。 ①王云裳:《刘锜家世考述》,《文献》 1992年第 4期:徐规、王云裳:《刘锜事迹编年》,《岳飞研究》第3集,中华书局 1992年版。 ②王云裳:《(宋史·刘锜传〉补正》,《浙江学刊》 1995年第 5期。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点校本 1985年版。 ④王云裳:《西北边的骁将刘锜》,《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 4期。 ⑤王云裳、贾燕凌:《“精于吏事 ”的父母官—抗金名将刘锜政绩及宋金“和议 ”后行述考》,《台州师专学报》 1995年第 4期。 ①王云裳:《刘锜与绍兴末年的宋金战争》,《杭州大学学报》 1997年第 2期。 ②陈培坤:《试论刘锜抗金斗争的意义及历史功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 2期。 ①陈桂炳:《略论刘锜被罢兵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 4期。 ②何兆吉:《试论顺昌之战的用兵艺术》,《绵阳师专学报》 1997年第 3期。 ③刘奕云、司学标:《宋金顺昌之战与刘锜的战略战术》,《军事历史》 1998年第 5期。 ④王竹楼:《谈顺昌之战》,《江淮论坛》1981年第5期:杨玉彬、刘建生:《顺昌之役外援新说》,《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⑤张荫麟:《 “顺昌战胜破贼录 ”疏证》,《清华大学学报》 1941年第 1期。 ⑥笑竹:《张俊何以沦为秦桧一伙》,《光明日报》 1994年5月30日。 ①王哲:《张俊、杨沂中 “奉诏 ”班师考》,《社会科学战线》 1985年第 1期;王哲:《张俊、杨沂中“奉诏”班师考辩》,《镇江师专学报》 1985年第 1期。 ②杨倩描:《吴家将 ——吴玠、吴磷、吴挺、吴曦合传》,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③漆侠:《杨倩描同志〈吴家将 ——吴玠、吴磷、吴挺、吴曦合传〉序》,《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 3期。 ④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⑤杨倩描:《吴玠、吴磷家族考》,《河北学刊》 1990年第 2期。 ⑥王曾瑜:《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 2期。 ①陶喻之:《吴玠死因辩诬》,《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 3期。 ②顾吉辰:《也谈吴玠死因》,《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年第 3期。 ③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巴蜀书社 2000年版。 ④杨倩描:《吴家将 ——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强文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