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保护了陕甘部分地区的安全,保障了蜀地的完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60
颗粒名称: 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保护了陕甘部分地区的安全,保障了蜀地的完整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4
页码: 102-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陇南是控扼金人欲图入川的战略要地和交通咽喉,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的历史作用,进一步证明了陇蜀、川陕通道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保障了蜀地的完整。
关键词: 吴氏 抗金斗争 蜀地

内容

因为陇南是控扼金人欲图入川的战略要地和交通咽喉,所以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的历史作用,进一步证明了陇蜀、川陕通道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陇南东与汉唐古都之地三秦相连,南与巴蜀相通,有些重要关口是历来兵家争夺之地。”③《宋忠烈吴公祠记》日:
  仙人关,古用武之地,北控吐蕃,东连岐、雍,西通蜀、沔。忠烈吴公玠五世世守于此,以备金虏。 ④
  “仙人关大捷,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 ” “就是和尚原大战和仙人关大捷,奠定了吴玠为首的军事集团在陇蜀之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基础 ”⑤。 “吴玠、吴磷与金人多次大战,力保巴蜀之地与今陇南西和、礼县、成县、徽县、武都、康县以南之地,其功甚巨。⑥金人入侵陕甘、向川蜀挺进的意图,吴氏将领领导的陕甘地区的抗金斗争史实再次验证了陇蜀、川陕通道的极端重要性,是陇蜀、川陕通道战略地位的又一代表性历史事例。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派兵灭蜀,东汉刘秀得陇望蜀而后得蜀,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曹魏邓艾沿阴平古道入川灭蜀汉。南宋末年,蒙古蒙哥、忽必烈通过攻取川蜀、云南、荆襄以大迂回包抄战略围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陆秀夫背负帝昺投海而死,南宋遂亡。金军没有能够灭亡南宋,但元军达到了这一目的。这些都说明,陇南,陇蜀古道、秦陇古道、秦蜀古道一一或者说现在陕、甘、川三省交界一带,是经由甘、陕入川的通道。南宋时,蒙古兵进攻陇南,西和州知州陈寅等殉难。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宋西和州知州陈襄节公暨推官贾公神道碑》记载陈寅殉节时叹道:“臣力守孤城,为蜀藩篱计,城之不存,死有余责。”①陈寅所言,是以一个实战者、陇蜀守护者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包括西和在内的陇南地区,“为蜀藩篱”,系通往川蜀的门户,其重要意义非同一般,明确了守卫陇南即守卫通往川蜀的大门,守卫川蜀即保卫南宋。
  关陇地区的战略地位及重要性,宋人就有清醒的认识,汪若海说:“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②吴玠、吴磷、吴挺领导的川、陕、甘地区的抗金活动,挫败了金人南下入蜀的军事行动,保持了南宋全国的大局稳定,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
  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具有复杂性。无论是金军南下,还是蒙古军、元军南下,都遇到了南宋军民的强烈反抗。正是由于忽必烈注意使用 “汉法 ”、重用汉人,才使他在蒙古内部的夺权斗争中获得胜利,终于称帝建元;正因为元朝借鉴、采用了一些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才使得元朝的统治得以延续;正因为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始终很尖锐,所以元朝的统治不上百年便结束了,明朝取而代之。总之,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根基与格局并没有被撼动,得以延续、传承。中华文化虽几经曲折而兼容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境内各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都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仙人关之战,金军被吴玠指挥宋军打得大败,损失惨重,无奈后退,这对他们打击巨大,最终被迫放弃了入蜀的计划,川蜀地区于是得到了保护。 ③“本谓蜀可图,既不得逞,度玠终不可犯,则还据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自是不妄动。 ”④《宋忠烈吴公祠记》云:
  西土之人免受左衽之苦、得安且乐者,咸公所赐也。厚惠深恩,盍若为祠以报,不亦可乎?于是建祠三楹..⑤
  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保护了陕、甘南部地区以及川蜀地区的安全,当地人民生活的安定实有赖于斯,故“西土之人”之所以免于沦陷金朝、过着安宁而快乐的生活,这种幸福完全是因吴玠抗金胜利、保护他们而赐予的。吴玠、吴磷兄弟 “倾注毕生精力,为反抗金 朝奴隶主贵族的侵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保境安民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人民心间”①。《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曰:
  会公以偏师起西鄙,奋孤忠,抑大难,保川陕共百十六州,以重上流之势,屏翰王室,屹如长城。方敌国深侵,判臣僭窃,道路阻绝,公未尝得一见天子,独其精忠上达。圣主明见万里之外,谓公可属大事,当方面。凡军事不从中御,而赏罚付之不疑,以卒成却敌固圉之功者,惟天子之明,而公之忠也。 ②
  吴玠领导的抗金斗争,秉持尽忠报国的精神,加强了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力量,宛如长城坚固、巍然屹立,好在朝廷方面对于军事指挥不加干涉,遂肩负重责,能独当方面,克服了各种危险和困难,奋力抗击,打退了金兵的进犯,保全了陕甘部分地区,保卫了川蜀的安全,捍卫了南宋朝廷的统治,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中原和江南的制度与文化。《宋史》载:
  吴玠与弟磷智勇忠实,勠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挺累从征讨,功效甚著,有父风矣。 ③
  由此可知,吴玠、吴磷、吴挺都为抗金保蜀做出了巨大贡献,南宋的保蜀战略是成功的,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永世长存。
  从《吴挺碑》文也可看出吴氏抗金斗争的突出历史地位。《吴挺碑》④,俗称《吴王碑》,亦称《吴挺神道碑》,全称《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碑文详尽记述吴氏三代抗金保蜀事迹,吴挺家世和他参与的宋、金在甘肃境内的几次战役以及保境筹边等功绩,比《宋史·吴玠吴磷附吴挺传》1300字多出7000多字。此碑系笔者迄今所见最为宏大、最令人震撼的石碑。国内罕见、世上少有。造型雄奇伟岸,碑文翔实生动,图案精美华丽,书法遒劲挺拔,刻工流畅古朴,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依据。⑤此碑迄今得以完好地保存足以证明:有功于国家和人民者,国家和人民永远是不会忘记的。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赞扬和充分肯定,也得到臣民尤其是广大人民的肯定与颂扬;不仅得到当时人们的肯定与褒扬,而且得到后世人们的肯定与传颂。

附注

③赵逵夫:《碑刻文献中的陇南军事记忆》,《档案》 2017年第 7期。 ④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第3册《碑碣摩崖·徽县·五宋忠烈吴公祠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1172页。 ⑤蒲向明:《论南宋对陇蜀的文武经略及预想实现 ——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为中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 1期。 ⑥赵逵夫:《碑刻文献中的陇南军事记忆》,《档案》 2017年第 7期。 ①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第 2册《碑碣摩崖 ·西和县·六三宋西和州知州陈襄节公暨推官贾公神道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 714页。 ②(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699页。 ③冯保魁、王娟娟:《论南宋前期吴玠、吴磷在关陇地区的抗金斗争》,《陇东学院学报》2014年第 4期,第 53—56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 366,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1412页。 ⑤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第 3册《碑碣摩崖 ·徽县 ·五宋忠烈吴公祠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 1172页。 ①陈自仁:《吴玠和吴璘:保境安民青史留名》《甘肃日报》 2018年 1月 30日,第 10版。 ②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第 3册《碑碣摩崖 ·徽县 ·六 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 1175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 366,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1424页。 ④此碑位于甘肃成县城关镇石碑寨村、县城以北1.5千米处,该碑和吴挺墓于1981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挺碑》立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碑体高4.41米、宽2米、厚0.46米,重约34.5吨,由整块巨大,青石雕刻而成,镶嵌于长3.10米、宽2.20米、高1.85米的四螭托碑碑趺上。纯用白石雕琢而成的螭龙碑趺,4条径粗0.7米的白螭鳞甲斑斑突起,盘踞于腾涌的浪花之上,巨目瞠然上视,4爪高举碑体,极为强劲有力。碑阳顶部鎏金篆额“皇帝宸翰”4字,字径0.22米,四周环刻二龙戏珠图案。中部刻楷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为宋宁宗所书,竖排2行,每行4字,字径0.20~0.30米,每字长0.46米、宽0.30米。行间刊印二方,篆书“敕令宝玺”“修正殿书”8个小字。四周环刻八龙腾云图。下部刻《铭曰》652字和寿字佛手图案。碑阴篆额“世功保蜀忠德之碑”,2行,字径0.12米,饰二龙斗宝图。正文凡61行半,前衔3行,后铭10行,长行120字,正书,字径0.015米。首行曰:“宋故太尉定江军节度使武功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七百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致仕累赐太师卫国公谥武穆吴公神道碑。”次行曰:“中大夫守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直学士院兼实录院同修撰臣高文虎奉敕撰。”又次行曰:“朝奉大夫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学士院赐绯鱼袋臣陈宗召奉敕书。 ”中部碑文共 8461字。 ⑤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甘肃古迹名胜辞典》,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页: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成县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 763—767页:罗卫东主编:《陇南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年版,第 224—225页;樊军:《吴挺碑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108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