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57
颗粒名称: 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8
页码: 98-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前期吴玠、吴磷、吴挺领导的抗金斗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吴氏 抗金 战略意义

内容

宋金和战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南宋前期吴玠、吴磷、②吴挺③领导的抗金斗争往往被人们忽略,世人多知道岳飞、韩世忠领导的抗金斗争,而知道吴玠、吴磷兄弟及吴磷之子吴挺领导的抗金斗争的人较少或较少有人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吴玠、吴磷是与岳飞、韩世忠同等重要的抗金英雄, “关陇地区是宋金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他们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兹论述之,敬请方家教正。
  一、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对其他抗金力量起了战略配合作用
  吴玠、吴磷、吴挺等忠于朝廷、顾全大局,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们对国家一片忠心,尊重南宋朝廷,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尊重主战人物,不居功自傲,不卷入政治斗争,不争战功,不炫耀战绩,获得了高宗等皇帝的好感与肯定,也赢得了广大士兵与民众的爱戴与尊重。 ⑤《宋史》载:初,磷病笃,呼幕客草遗表,命直书其事曰:“愿陛下勿弃四川,勿轻出兵。 ”不及家事,人称其忠。 ⑥
  吴磷病重期间,感觉到自己不行了,就命部下起草给皇上的遗表,命令执笔者直书当时的宋金战事,并且奉劝皇上,无论如何,不要放弃对朝廷安危关系甚大的四川,也不要轻易出兵与金兵作战。但遗书中没有提及家事,所以当时知情的人们都认为吴磷对国家忠心耿耿。为什么秦桧、赵构之流重用岳飞而后来又杀害了岳飞?因为他们需要岳飞抗金以苟延残喘,但由于叶公好龙,嫉贤妒能,杞人忧天,害怕岳飞等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对金朝软弱屈膝,对“精忠报国”的将领丧尽天良,正当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及岳飞之子岳云、岳飞部将张宪⑦,与金朝签订了“绍 兴和议”①。为什么没有对吴玠、吴磷、吴拱、吴挺下手?因为吴氏的名声和力量没有显赫到岳飞那样的程度,但他们是抗金的中坚力量之一,朝廷还需要他们的效忠。
  吴氏兄弟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们领导的抗金斗争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吴氏兄弟博览兵书、熟谙兵法。吴玠“少沉毅有志节,治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意 ”②。《宋史》载:
  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虽身为大将,卒伍至下者得以情达,故士乐为之死。选用将佐,视劳能为高下先后,不以亲故、权贵挠之。 ③
  吴玠能虚心学习前人的作战经验,注重军事战略,统御部下恩威并用,上下通达,一视同仁,深得士卒爱戴。
  吴氏兄弟在抗金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作战经验和理论丰富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军事思想宝库。能够做到“所向克敌”,“勇冠三军 ”, “鏖战终日,敌不能支,歼夷殆尽 ”④。《宋史》载:
  (吴磷)尝著《兵法》二篇,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蕃汉所长,兼收而并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则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以远克近,以强制弱。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左右翼,以马军为左右肋,拒马布两肋之间;至帖拨增损之不同,则系乎临机。 ”知兵者取焉。 ⑤
  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对敌我双方的长短优劣事先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战场上与敌对阵时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克敌制胜。善用奇兵,出其不意地给敌人以重创;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不失时机地歼灭敌人;既继承古人的有效军事经验,又能推陈出新,创新战法与作战理论;因地制宜,防守或争夺战略要地,善于利用有利地势地形打击敌人;不拘泥于已有战法,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创造出一些著名战例,在和尚原之战、饶凤岭之战、仙人关之战、杀金坪之战中大败金兵,取得辉煌战绩。 ⑥《宋史》载:
  初,胡盏与习不祝合军五万屯刘家圈,磷请讨之。世将问策安出,磷曰:“有新立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 ‘叠阵 ’。 ”⑦
  这种新创的战法很有杀伤力,且能减少伤亡。
  高宗绍兴元年(1131),金兵进攻和尚原,有人劝吴玠退守汉中,吴玠则说,“保住和尚原,就保住了入川的大门”①。绍兴二年(1132),吴玠、吴磷奉命屯守河池(今甘肃省徽县),次年,金兵10万人发动进攻,绕过和尚原,在夺取了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后,欲图夺取饶凤关(位于今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西北),进而长驱入川。②吴玠率轻骑疾驰并扼守饶凤关,打退了金人的进攻,粉碎了金兵人川的企图。《宋史》载:
  时金人废刘豫,归河南、陕西地。楼炤使陕,以便宜欲命三帅分陕而守,以郭浩帅鄜延,杨政帅熙河,磷帅秦凤,欲尽移川口诸军于陕西。磷曰:“金人反覆难信,惧有他变。今我移军陕右,蜀口空虚,敌若自南山要我陕右军,直捣蜀口,我不战自屈矣。当且依山为屯,控其要害,迟其情见力疲,渐图进据。”炤从之,命磷与杨政两军屯内地保蜀,郭浩一军屯延安以守陕。③
  吴挺具有极强的判断力,深知金人反复无常,他虑事周全,谨防他变,认为宋军当居要害,待敌疲惫,伺机进据,全力保蜀,以此而行,卓有成效。《宋史》载:
  挺至,首陈利害以闻,乞岁市五百匹,诏许七百匹。..密修皂郊堡,增二堡,缮戎器,储于两库,敌终不觉。..成州、西和岁大侵,挺力为振恤,谕总赋者分军储以佐之,全活殆数千万。蜀自诸军宿师,凡廪赐,官率籴三之一,视价高下给之,名曰‘折估’随所屯地相为乘除。岁久屯他徙,廪赐不易旧,至有同部伍而廪相倍蓰者,挺裒为中,制上之。..而西和、阶、成、凤、文、龙六州器械弗缮,挺节戎费,屯工徒,悉创为之。御军虽严,而能时其缓急,士以不困。郡东北有二谷水,挺作二堤以捍之。绍熙二年,水暴发入城。挺既振被水者,复增筑长堤,民赖以安。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挺少起勋阀,弗居其贵,礼贤下士,虽遇小官贱吏,不敢怠忽。拊循将士,人人有恩。磷故部曲拜于庭下,辄降答之,即失律,诛治无少贷。磷尝对孝宗言,诸子中惟挺可任。孝宗亦曰:“挺是朕千百人中选者。”岁时问劳不绝,被遇尤深厚。光宗赐内府珍奇,以示殊礼。 ④
  吴挺作为抗金名将,具有远见卓识。率先开辟马市,为朝廷购置良马,以备战争之需。构筑堡垒,勤俭节约,修缮兵器,创制器械,做好御敌战争准备。赈济灾荒,存活百姓,言而有信,公平公正,造福当地人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平时就很注重粮食的储备,以防饥荒和战争之亟须。兴修水利,消除隐患,保证当地人民的安全。虽然出身于名将、官宦之家而没有优越、高贵之感,待人有礼,尊重士人和贤才,对待高官和卑微的官吏一视同仁,故深得上司的好感和下属的尊重与爱戴。所以,吴挺不仅为其父吴磷所看重,也为宋孝宗所赞赏。试想,有了这样一位通情达理,文武全才,智勇兼具,胸有成竹,有备无患,坚持原则,宽严相济,品德高尚,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将领,能不为备边、却敌、保蜀、安民做出巨大贡献吗?
  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对岳飞、韩世忠等领导的抗金斗争起了战略配合作用。
  陕、甘、川交界地区吴玠、吴磷兄弟领导的抗金斗争有助于稳定战争全局,加强宋军力量①,分散金朝兵力,吸引金军注意力,消灭或削弱了金军的有生力量,促成多个战场同时给金军以打击,沉重打击了金军嚣张气焰,弱化了金人的进攻意志,增加了金军进攻的难度,降低了金兵进攻的猛烈程度,牵制着大量金兵的南下或在其他方向对宋军发动的进攻。南宋政府甚至将作为抗金主力的岳飞部队调去镇压杨幺起义军,并派右相张浚督战,一度削弱了抗金宋军的兵力,增加了宋军在抗金战争中的军事压力,但吴氏兄弟都能沉着应战,多次取得辉煌战绩。包括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在内的各地抗金活动也使金朝在北方的统治长期不能安稳。粉碎了金军进入川蜀、迂回包抄南宋统治中心、促使南宋迅速败亡的图谋。从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中部、东部战场由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张俊、胡铨、杨沂中、王德、刘锜等领导的抗金斗争以及北方各地义兵的抗金斗争,从而“使南宋王朝得以巩固”②,在南宋抗金斗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有力地支持了南宋中部与东部的抗金斗争,捍卫了南宋政权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金朝一心想灭亡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南侵在中原地区及江南地区遭遇到了重大失利后,就改变了战略,把重兵集中到陕西一带,进攻宋将张浚据守的西线,攻下了陕西南部的一些州县,准备由陕甘进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游、占领川蜀地区后,然后顺江东下,用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夹攻南宋,最后灭掉南宋,所以就将军事进攻的战略重点放在了向川蜀地区挺进上,于是宋金较量的重点转移到了陕甘、关陇地区。由于得到了南宋统治者的支持,吴玠、吴磷的个人才干,宋、金之间力量对比发生的很大变化,关陇地区的地理优势和关陇人民的支持等,因而吴玠、吴磷在关陇地区领导的抗金斗争取得一系列胜利,成功地抵挡住了金军的进攻,保卫了川蜀的完整,捍卫了南宋的统治,这在抗金战争中是不多见的。 ③
  宋金战争,宋军胜亦胜,败亦胜,比如富平之战,尽管宋军失败,但牵制了大量的金兵,损耗了金兵的力量,等于是拖住了金兵的右腿,拖延了时间,“故关陕虽失,而全蜀安堵,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其安”④,对保卫川蜀、维护南宋的统治是有利的,因而虽然暂时看是失败的,然而从全局看实质上是有利于最后取胜的,换言之,战役上失败了而战略上胜利了。《宋史》载:
  金人自起海角,狃常胜,及与玠战辄北,愤甚,谋必取玠。娄宿死,兀术会诸道兵十余万,造浮梁跨渭,自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夹涧与官军拒。十月,攻和尚原。玠命诸将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稍却,则以奇兵旁击,绝其粮道。度其困且走,设伏于神坌以待。金兵至,伏发,众大乱。纵兵夜击,大败之。兀术中流矢,仅以身免。张浚承制以玠为镇西军节度使,磷为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兀术既败,遂自河东归燕山;复以撒离喝为陕西经略使,屯凤翔,与玠相持。 ⑤
  金兵进攻南宋军队,原来经常获胜,但与吴玠作战却经常失败,尤其兀术为金朝名将、开国功臣,智勇兼备、胆略过人,曾多次打败宋军,尚且在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中大败于吴玠军,兀术遭受了他从军以来最惨重的失败,可见吴玠、吴磷兄弟指挥作战确有过人之处,是兀术等金军统帅、将领的 “劲敌 ”。 “对于南宋朝廷来讲,和尚原之战获胜,并不仅仅是一次战役上的胜利,其战争格局上的胜利是远超预期的 ”“证明了依据陇蜀特殊地理位置可弥补军事、经济面临诸多困难而坚持抗金的可持续性,具,有战略意义”①。在陕西宝鸡境内发生的和尚原之战和在甘肃徽县境内发生的仙人关之战,绝不仅仅是一两次战役本身的胜利,最重要的是挫败了金朝计划进入川蜀、迂回包抄南宋的战略企图。
  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前的宋金战争,金军居于优势,宋军取得的胜利多数是局部性、暂时性的,唯独陕甘地区吴玠、吴磷、吴挺领导的抗金斗争胜利者居多,由于吴玠、吴磷、吴挺长期坚持抗金斗争,粉碎了金人南下川蜀、迁回包抄南宋、迫宋投降的痴心妄想,这种胜利的影响是长期性的,这在此前的宋金战争中是没有的。②使金朝感到入蜀东进灭宋无望,因而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虽然南宋与金朝相继签订了《绍兴协议》(1141)、《隆兴协议》(1162)和《嘉定协议》(1208),宋朝基本上均居于屈辱的地位,但是终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南宋王朝的相对独立性,保持了东南半壁江山的暂时稳固。这无疑首先应该归功于包括吴玠、吴磷、吴挺在内的抗金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归功于、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对抗金斗争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这一斗争创造了历史性成就。
  三、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保护了陕甘部分地区的安全,保障了蜀地的完整
  因为陇南是控扼金人欲图入川的战略要地和交通咽喉,所以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的历史作用,进一步证明了陇蜀、川陕通道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陇南东与汉唐古都之地三秦相连,南与巴蜀相通,有些重要关口是历来兵家争夺之地。”③《宋忠烈吴公祠记》日:
  仙人关,古用武之地,北控吐蕃,东连岐、雍,西通蜀、沔。忠烈吴公玠五世世守于此,以备金虏。 ④
  “仙人关大捷,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 ” “就是和尚原大战和仙人关大捷,奠定了吴玠为首的军事集团在陇蜀之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基础 ”⑤。 “吴玠、吴磷与金人多次大战,力保巴蜀之地与今陇南西和、礼县、成县、徽县、武都、康县以南之地,其功甚巨。⑥金人入侵陕甘、向川蜀挺进的意图,吴氏将领领导的陕甘地区的抗金斗争史实再次验证了陇蜀、川陕通道的极端重要性,是陇蜀、川陕通道战略地位的又一代表性历史事例。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派兵灭蜀,东汉刘秀得陇望蜀而后得蜀,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曹魏邓艾沿阴平古道入川灭蜀汉。南宋末年,蒙古蒙哥、忽必烈通过攻取川蜀、云南、荆襄以大迂回包抄战略围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陆秀夫背负帝昺投海而死,南宋遂亡。金军没有能够灭亡南宋,但元军达到了这一目的。这些都说明,陇南,陇蜀古道、秦陇古道、秦蜀古道一一或者说现在陕、甘、川三省交界一带,是经由甘、陕入川的通道。南宋时,蒙古兵进攻陇南,西和州知州陈寅等殉难。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宋西和州知州陈襄节公暨推官贾公神道碑》记载陈寅殉节时叹道:“臣力守孤城,为蜀藩篱计,城之不存,死有余责。”①陈寅所言,是以一个实战者、陇蜀守护者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包括西和在内的陇南地区,“为蜀藩篱”,系通往川蜀的门户,其重要意义非同一般,明确了守卫陇南即守卫通往川蜀的大门,守卫川蜀即保卫南宋。
  关陇地区的战略地位及重要性,宋人就有清醒的认识,汪若海说:“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②吴玠、吴磷、吴挺领导的川、陕、甘地区的抗金活动,挫败了金人南下入蜀的军事行动,保持了南宋全国的大局稳定,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
  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具有复杂性。无论是金军南下,还是蒙古军、元军南下,都遇到了南宋军民的强烈反抗。正是由于忽必烈注意使用 “汉法 ”、重用汉人,才使他在蒙古内部的夺权斗争中获得胜利,终于称帝建元;正因为元朝借鉴、采用了一些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才使得元朝的统治得以延续;正因为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始终很尖锐,所以元朝的统治不上百年便结束了,明朝取而代之。总之,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根基与格局并没有被撼动,得以延续、传承。中华文化虽几经曲折而兼容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境内各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都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仙人关之战,金军被吴玠指挥宋军打得大败,损失惨重,无奈后退,这对他们打击巨大,最终被迫放弃了入蜀的计划,川蜀地区于是得到了保护。 ③“本谓蜀可图,既不得逞,度玠终不可犯,则还据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自是不妄动。 ”④《宋忠烈吴公祠记》云:
  西土之人免受左衽之苦、得安且乐者,咸公所赐也。厚惠深恩,盍若为祠以报,不亦可乎?于是建祠三楹..⑤
  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保护了陕、甘南部地区以及川蜀地区的安全,当地人民生活的安定实有赖于斯,故“西土之人”之所以免于沦陷金朝、过着安宁而快乐的生活,这种幸福完全是因吴玠抗金胜利、保护他们而赐予的。吴玠、吴磷兄弟 “倾注毕生精力,为反抗金 朝奴隶主贵族的侵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保境安民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人民心间”①。《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曰:
  会公以偏师起西鄙,奋孤忠,抑大难,保川陕共百十六州,以重上流之势,屏翰王室,屹如长城。方敌国深侵,判臣僭窃,道路阻绝,公未尝得一见天子,独其精忠上达。圣主明见万里之外,谓公可属大事,当方面。凡军事不从中御,而赏罚付之不疑,以卒成却敌固圉之功者,惟天子之明,而公之忠也。 ②
  吴玠领导的抗金斗争,秉持尽忠报国的精神,加强了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力量,宛如长城坚固、巍然屹立,好在朝廷方面对于军事指挥不加干涉,遂肩负重责,能独当方面,克服了各种危险和困难,奋力抗击,打退了金兵的进犯,保全了陕甘部分地区,保卫了川蜀的安全,捍卫了南宋朝廷的统治,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中原和江南的制度与文化。《宋史》载:
  吴玠与弟磷智勇忠实,勠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挺累从征讨,功效甚著,有父风矣。 ③
  由此可知,吴玠、吴磷、吴挺都为抗金保蜀做出了巨大贡献,南宋的保蜀战略是成功的,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永世长存。
  从《吴挺碑》文也可看出吴氏抗金斗争的突出历史地位。《吴挺碑》④,俗称《吴王碑》,亦称《吴挺神道碑》,全称《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碑文详尽记述吴氏三代抗金保蜀事迹,吴挺家世和他参与的宋、金在甘肃境内的几次战役以及保境筹边等功绩,比《宋史·吴玠吴磷附吴挺传》1300字多出7000多字。此碑系笔者迄今所见最为宏大、最令人震撼的石碑。国内罕见、世上少有。造型雄奇伟岸,碑文翔实生动,图案精美华丽,书法遒劲挺拔,刻工流畅古朴,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依据。⑤此碑迄今得以完好地保存足以证明:有功于国家和人民者,国家和人民永远是不会忘记的。吴氏领导的抗金斗争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赞扬和充分肯定,也得到臣民尤其是广大人民的肯定与颂扬;不仅得到当时人们的肯定与褒扬,而且得到后世人们的肯定与传颂。
  余论
  吴曦之叛固然可耻,然而改变不了吴玠、吴磷、吴挺等保境安民、世功保蜀、捍卫南宋的史实,不能动摇他们忠于国家、鞠躬尽瘁的历史地位,不能撼动人们心目中先入为主的意识与认识。然而笔者以为,吴曦之叛或与当时朝廷腐败、统治集团的政治斗争不无关系,抑或是吴的一种策略 ——当然,对吴曦的评论应以史实为依据。《宋史》云:“抑三世为将,酿成逆曦之变,覆其宗祀,盖有由焉。”①虽然金人后裔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员,我们现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倡各民族民主、平等、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繁荣,然而当时宋、金对峙,南宋与金朝就是并立与对峙的两个国家,金人南下侵略南宋、杀人掠地毫无疑问具有破坏性、反动性、非正义性,与此相对应,岳飞、韩世忠等及吴氏将领领导的抗金斗争、各地义军的抗金活动,毫无疑问是正义的和具有进步意义的,值得肯定,值得并必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和纪念。坚决并勇于抗金、抵御金兵南下,是当时所有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文臣武将的不二选择。所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我们就应该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待之。
  目前,庄浪县吴王庙,天水名将庙,宝鸡吴公祠,凤县涪王祠,徽县吴玠墓,徽县忠烈祠,略阳吴磷墓,成县《吴挺碑》、吴挺陵园和吴母陵园,宝鸡和尚原,徽县仙人关等基本上进行了保护,但有些似不容乐观,未予充分重视、宣传,一部分没有保护好。笔者建议,充分重视这些祠庙、遗迹、遗址、纪念地的建设与保护,进行绿化美化,开放旅游观光,并且倡议可以对忠烈祠、吴玠墓、吴磷墓、吴挺墓、吴王庙、吴公祠、涪王祠等进行祭祀或以其他方式进行纪念,缅怀先烈、教育后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附注

①基金项目:2017年度陇南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陇南石窟与佛、道、儒三教研究”(17LNSK04)的后期成果;2018年度陇南市市级科研项目“陇南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 18LNLF02)。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40811420页:冯保魁、王娟娟:《论南宋前期吴玠、吴磷在关陇地区的抗金斗争》,《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 4期。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42011424页:张旭辉、蒲向明:《论吴挺复起经营陇蜀与南宋保蜀战略的政争》,《甘肃高师学报》 2018年第 4期:蒲向明:《论南宋对陇蜀的文武经略及预想实现 ——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为中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 1期。 ④冯保魁、王娟娟:《论南宋前期吴玠、吴磷在关陇地区的抗金斗争》,《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 4期。 ⑤舒仁辉、陈仰光:《论吴氏抗金在南宋军事史上的地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 3期。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20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365,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375—11398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2,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279—2293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408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13页。 ④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第3册《碑碣摩崖 ·徽县 ·五宋忠烈吴公祠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1172—1173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420页:(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4,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870—2871页。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32、43、63、130、141、142,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29—2293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416页。 ①陈自仁:《吴玠和吴璘:保境安民青史留名》,《甘肃日报》 2018年1月30日,第10版。 ②同上。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15页。 ④同上,第11422—11424页。 ①冯保魁、王娟娟:《论南宋前期吴玠、吴磷在关陇地区的抗金斗争》,《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 4期。 ②舒仁辉、陈仰光:《论吴氏抗金在南宋军事史上的地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 3期。 ③冯保魁、王娟娟:《论南宋前期吴玠、吴磷在关陇地区的抗金斗争》,《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 4期。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361,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301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366,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10页。 ①蒲向明:《论南宋对陇蜀的文武经略及预想实现 ——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为中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 1期。 ②冯保魁、王娟娟:《论南宋前期吴玠、吴璘在关陇地区的抗金斗争》,《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 4期。 ③赵逵夫:《碑刻文献中的陇南军事记忆》,《档案》 2017年第 7期。 ④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第3册《碑碣摩崖·徽县·五宋忠烈吴公祠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1172页。 ⑤蒲向明:《论南宋对陇蜀的文武经略及预想实现 ——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为中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 1期。 ⑥赵逵夫:《碑刻文献中的陇南军事记忆》,《档案》 2017年第 7期。 ①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第 2册《碑碣摩崖 ·西和县·六三宋西和州知州陈襄节公暨推官贾公神道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 714页。 ②(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699页。 ③冯保魁、王娟娟:《论南宋前期吴玠、吴磷在关陇地区的抗金斗争》,《陇东学院学报》2014年第 4期,第 53—56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 366,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1412页。 ⑤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第 3册《碑碣摩崖 ·徽县 ·五宋忠烈吴公祠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 1172页。 ①陈自仁:《吴玠和吴璘:保境安民青史留名》《甘肃日报》 2018年 1月 30日,第 10版。 ②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第 3册《碑碣摩崖 ·徽县 ·六 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 1175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 366,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1424页。 ④此碑位于甘肃成县城关镇石碑寨村、县城以北1.5千米处,该碑和吴挺墓于1981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挺碑》立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碑体高4.41米、宽2米、厚0.46米,重约34.5吨,由整块巨大,青石雕刻而成,镶嵌于长3.10米、宽2.20米、高1.85米的四螭托碑碑趺上。纯用白石雕琢而成的螭龙碑趺,4条径粗0.7米的白螭鳞甲斑斑突起,盘踞于腾涌的浪花之上,巨目瞠然上视,4爪高举碑体,极为强劲有力。碑阳顶部鎏金篆额“皇帝宸翰”4字,字径0.22米,四周环刻二龙戏珠图案。中部刻楷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为宋宁宗所书,竖排2行,每行4字,字径0.20~0.30米,每字长0.46米、宽0.30米。行间刊印二方,篆书“敕令宝玺”“修正殿书”8个小字。四周环刻八龙腾云图。下部刻《铭曰》652字和寿字佛手图案。碑阴篆额“世功保蜀忠德之碑”,2行,字径0.12米,饰二龙斗宝图。正文凡61行半,前衔3行,后铭10行,长行120字,正书,字径0.015米。首行曰:“宋故太尉定江军节度使武功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七百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致仕累赐太师卫国公谥武穆吴公神道碑。”次行曰:“中大夫守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直学士院兼实录院同修撰臣高文虎奉敕撰。”又次行曰:“朝奉大夫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学士院赐绯鱼袋臣陈宗召奉敕书。 ”中部碑文共 8461字。 ⑤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甘肃古迹名胜辞典》,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页: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成县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 763—767页:罗卫东主编:《陇南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年版,第 224—225页;樊军:《吴挺碑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108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 366,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1424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百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