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粮运输与修堰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17
颗粒名称: 军粮运输与修堰屯田
分类号: K245
页数: 4
页码: 31-34
摘要: 本文讨论运输前线的军粮问题、筑堰活动和屯田问题。
关键词: 军粮运输 修堰 屯田

内容

前线军粮的筹集,依当时人的说法有三方,一是营田,二是籴买,三是运输。米玠波动不定,籴买不确定性很多,与运输相连,不另论。这里讨论军粮运输与筑堰、屯田问题。
  先说运输前线军粮,主要依靠西川两路(成都府路和潼川府路),有水路和陆路。史载:“自重兵聚关外以守蜀,而饷道险阻,漕舟出嘉陵江,春夏涨而多覆,秋冬涸而多胶。绍兴初,创行陆运,调成都、潼川、利州三路夫十万,县官部送,激赏争先,背道而驰,昼夜不息,十毙三四。”③长期战事,四川百姓负担极为沉重。绍兴八年(1138)三月,御史中丞常同言:“蜀汉之师,艰于运粮,从古已然。今吴玠屯师兴、利,而乃取粮西川。水陆漕运, 是民力未有息肩之期也。 ”①
  绍兴六年(1136)八月,朝廷要求四川都转运使李迨 “以每岁收支之数 ”上奏,李迨后来上报说:
  今四川区区一隅之地,榷盐、榷酒岁入一千九十一万,过于刘晏所榷之数多矣。并诸窠名钱,已三倍刘晏岁入之数。于大军岁计,阙一百六十一万。彼(按此指唐刘晏)以一千二百万贯赡六师恢复中原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赡一军屯驻川、陕而不足。
  李迨发现,四川官员之数仅及军兵之数的六分之一,然而官员军兵请给钱不及官员的十分之一,官员不仅冗滥,而且巧立名目收括百姓钱财,乃请“裁节冗滥”,得到朝廷“诏书奖谕”。李迨发现,军需虽有保证,然而蜀人为之甚苦,“蜀人所苦于折估钱犹未为甚,其所甚者,籴买、搬运也。盖缘籴买不科敷,则不能集事。苟科敷则不能无扰,搬运事稍缓则搬户独受其弊,或稍急则税户皆被其害。绍兴四年、六年,两次支移,陆运至军前,死损人夫甚多,劳费犹不足道也 ”②。折估钱是以军需的名义在四川收的杂税,而籴买、搬运却长期困扰蜀中百姓。
  孝宗时,员兴宗上言说:“陕西者,蜀之捍蔽也。数戍重兵,兵恃食,食恃漕运。凡漕运之出此途最艰畏者,舟楫无施,人力难继故也。”深感漕运之艰,而蜀民负担极为沉重。员兴宗又说:
  凡巴、蓬、剑、阆,上自三等,每户有出一夫者,出两三夫者。一夫之费为钱一十八万,一夫所荷,私载之外,不过六斗。计其米数,则是六十钟而致一钟也。夫以役一夫而费十八万,运一钟而用六十钟,前军所得,不过毫丝,民间所损,已甚丘山,有司亦太拙矣。..当时运粮之夫,同日俱发,俱发则无次舍,同招流民则素寒饥。以寒饥之民,居无次舍之地,其死道路、死霜雪者相踵也。未逾数月,臣已见申宣抚司,死者近二千人,其他则臣不能计也。
  所以他担心一旦有事西陲,籴买不足以办大事,粮运当预为之谋。时有茶马贸易,二十里为铺,铺有兵,兵日有粮,月有给,故而员兴宗要求 “仿运茶之法以运军粮 ”“既可以息西民困苦之役,又可以免道路流亡之忧,又济年前缓急之用,所谓一事治而三,利具者也 ”③。
  再说修堰
  实际上此前吴玠军队已在四川前线发展农业,不仅帮助农户恢复生产,更组织军队屯田,已经初见成效。兴元府褒城县北山下有一座汉代兴修的山河堰,宋时在此立有山河军,嘉祐三年(1058)废。当时官府对山河堰进行了整修,百姓按亩出工,疏通河道,岁用赖此。绍兴三年, “汉中被兵,民多惊扰,而堰事荒矣。既而复业,稍寻旧役,则户版凋稀,功绪鲁莽,堰既疏漏,渠亦洿浅,每秋潦猥盛,即败堰堙渠,下民告病,田收十六七,旱岁尤盛 ”④。又史载, “兴元府有六堰,引褒水溉民田至数千顷,故汉中地极膏腴。兵兴以来,岁久弗治”。其后有帅臣杨政的修复,“川陕宣抚使都统制杨政率众修复,偶夏水堤决,政亲往督向。其后堰成,岁省漕运二十余万石。又汉江水数至城下,政仍作长堤捍之,水遂趋南岸,咸赖以安 ”①。修堰前后坚持了较长时间,乾道年间再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堰活动。
  《宋史·吴磷传》载:乾道元年(1165),吴磷诣阙,被知兴元府,“磷至汉中,修复褒城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吴磷于乾道三年去世,第二年,吴玠子吴拱出任知兴元府,利州路安抚使、御前诸军都统制等职。后受四川宣抚王炎之命,主持修筑了山河堰。《宋史》卷九五《河渠志》:
  兴元府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萧何所作。嘉祐中,提举常平史照奏上堰法,获降敕书,刻石堰上。诏中兴以来,户口凋疏,堰事荒废,累曾修葺,旋即决坏。乾道七年,遂委御前诸军统制吴拱经理,发卒万人助役,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准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四川宣抚王炎,表称拱宣力最多,诏书褒美焉。
  阎苍舒记其事说:“合六堰,袤一千二里五十步,外增修二垠,皆精坚,可永勿坏。二渠若新港,一万一千九百四十步,悉力浚之。..其渠分流,为筒跋者九十有九,凡溉南郑、褒二十三万三千亩。”②可能这次修葺是将六堰连起来,以便发挥更大作用。《宋史·食货志》载:“宣抚司及安抚、都统司共用钱三万一千余缗。”③此次重修,取得了重要成就,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营田的粮食生产,蜀民负担因此得以减轻。
  三说屯田
  前引李迨上言后提出,李迨建言:“欲省漕运,莫如屯田。”屯田是解决蜀民劳作的最好办法。绍兴六年(1136),朝廷得报,“陕西路屯田顷亩共六十庄,计田八百五十四顷七十九亩 ”。李迨翌年上报说:
  当时已种七分以上,今年耕种既遍,又有增垦顷亩不少。汉中之地,自古沃野。访闻屯田,尽系膏腴。且据前项顷亩会计,每亩除出种粮,止以三石为率,约收二十五万余石。若将一半桩充自来不系水运应副去处岁计米,一半对减川路籴买搬发岁计米,亦可少宽民力。兼臣近体问得利路兴元府、洋州、陕西路岷州夏麦大熟,皆可就籴。除兴元府、洋州已委利路转运副使勾光祖措置就籴五十万石外,岷州缘宣抚司属官异议,措置未得,若属官肯于岷州就籴二十万石,兼用营田所收一半之数十二万石,三项共计五十七万石。每年水运应副阆、利州以东岁计米五十八万石,愿得此三项,岁计足矣,可以尽数蠲免川路籴买、搬运。 ④
  吴玠在当地整修水利,发展农业,绍兴七年,“川陕宣抚副使吴玠、知兴元府王俊、知洋州杨从仪等部兵修筑梁、洋废堰就绪”,得到“诏书奖谕”,这是组织军队完成的。杨从仪洋州治堰的情况:“初,洋州有杨填等八堰,久废不治,公皆再葺之。溉田五千余顷,复税租五千余石。又增营田十四屯,公私以济,民为立祠。 ”又,杨从仪在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胡世将乃请朝廷并得到认可:“因此风厉诸将帅,各务究心水利,措置营田。仍命利路监司,候成熟日,具梁、洋渠堰所溉顷亩、所增租税,复实以闻。将俊与从仪并加旌赏,以为忠劳之劝。 ”①杨从仪在凤翔时亦然。 “公至凤州,首创营田四十屯,民力减省,军食充足。 ”②
  绍兴六年,吴玠为宣抚副使兼营田使,治废堰于梁洋,率军民营田凡六十庄,计田八百五十四顷。其初,因兵火后民多失业,故募人耕之,量收租利。李子公为大漕,奏言:汉中之地,古称沃野,每亩除出粮种外,止收三石为率,约收二十五万石。乞付本司赡军,可省内部水运。朝廷难之,但赐玠诏书奖谕。 ③
  南宋朝廷对蜀口营田表现出了高度重视,绍兴八年(1138)十月十九日,“官僚言:蜀汉之师艰于粮运,然顷年吴玠讲营田于汉中,愿降玺书,问以大意,谓‘兵不可不养,粮不可不足’。今日粮运在赵开时其数几何?在李迨时几何?自降营田以来积谷几何?减损馈运之数几何?俾制司、都转运司、同宣抚司系具以闻,仍乞以法颁示诸军,使为矜式。”诏札付吴玠,仍令冯康国同共条尽以闻。九年七月十四,宋高宗再次对辅臣曰:“陕西土疆已复,兵食最为急务,首当经理营田,以为积谷养兵之计。”④希望对一个时期以来的军粮供应和营田情况做一个总结,以期一举解除川陕守军的兵食之优。战时不论,平时养兵的粮草供应就十分巨大,如《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
  自休兵后,三大将之兵就粮分屯十七郡(兴、成、阶、凤、文、龙、利、阆、金、洋、绵、房、西和州,大安军,兴元、隆庆、潼川府),至乾道末,有名籍者凡九万七千三百三十八人,马一万三千一百四十二匹。都统制至准备将共二百八十人,岁用钱一千七十八万一百二十四缗,帛六十一万八千七百七十匹,粮一百五十八万七千六百七十三斛八斗,料二十五万一千一百四十斛。 ⑤
  此三大将之兵指原兴州、兴元府、金州三都统司之兵,本为曲端、吴玠、关师古三司之兵,曲端死、师古叛后,兵皆归吴玠名下,玠死后,吴磷守兴州(今略阳),杨政守兴元(治今汉中),郭浩守金州(治今安康),其中以兴州为最重,始终坚持在抗金前钱阵地。

附注

③(宋)李心传:《要录》卷 118,绍兴八年三月丁未。 ①(宋)李心传:《要录》卷118,绍兴八年三月甲辰。 ②(宋)李心传:《要录》卷111,绍兴七年五月壬午。 ③(宋)员兴宗:《请以铺兵运粮疏》,《历代名臣奏议》卷261。 ④(宋)阎苍舒:《重修山河堰记》,参见傅增湘辑、吴洪泽补辑的《宋代蜀文辑存校补》卷61,原载康熙《汉南郡志》卷18,重庆大学出版社。据阎记,乾道五年,王炎宣抚四川,第二年移府汉中,命修山河堰,次年正月堰成,说明山河堰就是乾道七年修成的。 ①(宋)李心传:《要录》卷 145,绍兴十二年六月己丑。 ②(宋)阎苍舒:《重修山河堰记》同上。 ③(元)脱脱:《宋史》卷 173《食货,志一》。 ④(宋)李心传:《要录》卷 111,绍兴七年五月壬午。 ①(宋)李心传:《要录》卷111,绍兴七年五月戊寅。 ②(宋)袁勃:《宋安康郡开国侯杨从仪墓志铭》,原载王昶《金石萃编》卷148,此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41册,卷6395,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版。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 16。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之二一。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兵马·关外军马钱粮数》。三大屯驻地的具体情况可参见何玉红的《南宋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失衡与吴曦之变》,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8年第 1期。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