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交通战略地位论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09
颗粒名称: 陇南交通战略地位论要
其他题名: 以徽县宋金对峙为中心
分类号: F512.9;K245.05
页数: 4
页码: 25-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秦巴山地的南北过渡、东西演替使其在自然、人文方面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徽县所在的徽成盆地正是这一过渡带西部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关键词: 交通 战略地位 陇南

内容

作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岭 -大巴山是控制中国地理格局和空间变化的枢纽。秦巴山地是由秦岭和大巴山双列山地组成的完整的地理单元,具有多维地带性变化的特点,呈现高度的复杂性、多样性、过渡性和敏感性。东西向延伸的秦巴山地,不仅引起了南北方向的地理分异,更有大坡向(侧翼)、小坡向(阴阳坡)的分异,垂直分异和东西方向上的变异,几乎覆盖了自然地理学中所有的地域分异类型。也就是说,纬向地带分异、经向地带分异、垂直地带分异、坡向分异,相互叠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秦巴山地环境的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异质性。因而,认识秦巴山地的地理结构需要从多种分异的作用去理解,才能比较深入地抓住问题的实质。①但最基本的南北过渡、东西演替使其在自然、人文方面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徽县所在的徽成盆地正是这一过渡带西部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以前,人们对秦巴山地过渡带的南北差异或过渡作用多有关注和研究,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特点,相对揭示得比较清楚,而于东西之间的通道作用却鲜少注意。如果说东西向的秦巴山地在人文方面更多地造成南北间的阻隔的话,则在东西方向上就成为相互通达的廊道。在自然地理上,秦巴山地连续不断地从青藏高原延展到中国东部平原,为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植物的相互扩散提供了巨大的通道。正是这种廊道的作用,造成了区域高度的生物多样性。与之相对应,在人文地理上,这种盆地、河流相贯通的东西便利地形,就成为中原与西部之间人口迁移、民族融合、交通军事、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这是我们认识陇南交通战略地位的地理和人文背景。基于此,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宏观认识。
  第一,以徽成盆地为中心的陇南地区是进一步揭示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有人指出:“西秦岭内部以成徽盆地为主体的陇南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貌以中低山、丘陵、宽谷为主,喀斯特洞穴发育,特别是处于多条大河上游甚至源区,极为符合上古人类生活和生存的需要,也与绝大部分古文献记录的上古‘神话’人物及活动区域极为吻合,无疑是研究中华上古文明的关键地区。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汉之前古籍记载的昆仑山,与现代昆仑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关于昆仑的众多神话是指古昆仑山,范围很小,极有可能分布在成徽盆地附近,而非现代的昆仑山。西汉水在汉朝之前是现代汉江的源区,汉朝早期由于武都地震的结果,才改道入嘉陵江(周宏伟,2010)。因而西秦岭的西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价值一直被严重低估,它很可能是上古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今后需要特别关注和深入挖掘。 ”②此论甚当。
  第二,徽县等地是古代东西交通交流的重要通道。例如,早在帝尧时代,就有一次东夷部族沿汉水谷道的西迁,陈平认为在颛顼、帝喾时期东夷集团重黎族或祝融氏部分成员从海岱向皖北、鄂东的第一次迁移,与当地三苗相融合,成为其新成员。约在尧舜时代,融合后的三苗又自今湖北涢水和汉水中下游西进洮河流域的第二次西迁,并创造了寺洼文化。与此同时,他们又自古“三危”地区越岷山而沿岷江河谷南下,到达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大凉山地区,成为大凉山地区的彝族先民,这就是其第三次西迁。山东邹平丁公陶文资料发现后,人们不仅破解了古东夷文字被后来迁至西南的彝族所保留的民族迁移秘密,也使东夷的三次迁徙及其影响得以揭示。①这次东夷的西迁,与《尚书·尧典》记载的羲和测日活动时间一致,其中,和叔前往“西”地,在昧谷进行日落和太阳高度角的观测。西方测日点“西”在今甘肃礼县境内。这次测日的队伍中,当有属于东夷的嬴秦先祖跟随而来并定居于此,这就是嬴秦的第二次西迁,也是其第一次到达西陲地区。②由此说明,在中国古代,沟通东西的陆路交通,除了黄河流域大致沿今陇海西安铁路的东西通道外,尚有长江流域沿汉水西进的通道,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三,以徽县为中心的陇南地区是中国西部沟通南北的枢纽地带。在沟通秦岭南北的几条通道中,位置最西的陈仓道开通甚早也最为重要。在宋金对峙的特定时代,其地位作用更显突出。此道北有大散关,南有仙人关,徽县处于此道和两关的枢纽位置。顾炎武指出:徽州“南四十里曰青泥山,又名青泥岭。五代李廷珪拒周兵,不克,退保此岭。唐道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会李茂贞寇蜀,道袭据此,以死守之。茂贞自是不复窥山南矣。 ”③徽州 “南六十里曰仙人关。其上为杀金岭。其关周二十里,军磊百余处,今遗迹存。 ”④又说:
  宋高宗建炎二年,金人寇熙、河,都监刘维辅逆击于新店,破之。陇右都护张严追战五里坡,败死。四年,张浚军兴州,遣吴玠守和尚原以拒金。时关陇大路尽陷于金,止余阶、岷、凤、洮及凤翔之和尚原,陇州之方山原而已。
  绍兴元年,金没立自凤翔,乌鲁折合自阶出散关,约日会和尚原。乌鲁折合先期至阵,北山索战,玠命诸将坚阵待之,更战迭休,金人大败,遁去。没立方攻岐山箭筈岭关,玠复遣兵击败之。兀术会诸帅兵十余万造津梁跨渭,自宝鸡接连珠营,垒石为城,夹涧与官军相拒,进薄和尚原。玠弟磷选劲弩,命诸将分番迭射,连发不绝。又以奇兵旁击,绝其粮道。度其困且走,设伏于神岔以待之。敌至,伏发,遂大乱。因纵兵夜击,大败之。四年,吴玠、吴磷与金兀术战于仙人关,大败之。十年,金人犯石鼻砦,磷选姚仲等破走之。十二年,和议成,割和尚原、方山原以畀金,以大散关为界。三十一年,金遣徒单合喜为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由凤翔取大散关。三十二年,吴磷遣别将彭青至宝鸡渭河,夜劫桥头大寨,破之,乘胜复秦、陇、洮州、大散关,分兵守和尚原,金人走宝鸡。 ⑤
  从以上宋金对峙交战和争夺秦陇蜀汉的整体形势可知,大散关、仙人关是宋军防守金人南北要隘,徽县对于两关的贯通和防守发挥着核心纽带作用。严耕望进一步指出:
  唐末五代有固镇,当驿道,南入蜀口至成都,东北通散关至长安,西行经成州通秦州,地当三条重要干道之枢纽,为军事之重镇,故周显德六年升置雄胜军,其地即在河池附近,或稍东(盖今徽县治)。而《云麓漫钞》述南宋时代陕蜀形势,现仍控扼蜀口咽喉。其地在河池、固镇东南南殆不逾五十里,在青泥岭东五十里,而交通形势则与唐、五代之河池、固镇相同,盖南宋内据山险为关耳。①
  他又说:“绍兴初,与金人大战与大散关外和尚原,后退营仙人关,为死守之计,大败金军,遂为西北防御第一重镇。”②又《云麓漫钞》云:
  自讲好,关中之地中分为界。如南关、大散、仙人、饶凤、武休等皆为我有。仙人关外,分左右二道。自城州(成州,即同谷)今天水县,出皂角堡,直抵秦州。顷年吴磷大军尝以出西道。地皆平衍,即其地为壕堑纵横,引水缕行,名曰地网,以遏奔衢。此仙人关左出之路也。自两当县趋凤州,直出大散关..此仙人关右出之路也。凤州之东,兴元之西,褒斜谷在焉。谷口三山翼然对峙,南曰褒,北曰斜,在唐为驿路,所以通巴汉。旁连武休关,又极东为饶凤关,地斗入,梁运难致。异时,独倚饶凤以迫控商、虢,由武休以达长安,故当关(仙人关)为蜀之咽喉。 ③
  这就清楚地表明,在宋金对峙之时,仙人关所在的徽县一带成为南宋在西北御金的第一军事重镇和控扼秦陇汉蜀的交通咽喉。
  第四,以徽成盆地为中心的陇南地区,是民族融合与区域文化的交汇中心。以高寺头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寺洼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文化众多遗址,包括昆仑山神话传说,秦人对西陲的经营等,表明这里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地区,许多文明成就和文化创造尚待进一步挖掘。古籍所载先秦时期的犬戎、犬夷和猃狁,秦汉魏晋时期的氐羌等,都曾广泛长期活动于这一地区,加之一些割据政权在这里的据守和对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影响,也使其成为民族融合的重要舞台。也因此,这一南北过渡、东西通达之区,就成为周邻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汇聚之地,秦陇文化、巴蜀文化、楚汉文化、羌藏文化在此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对当地及周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化合与辐射的双重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在宋金对峙的特殊环境中徽县的发展和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有四点值得注意:
  一是交通枢纽。前述所论陈仓道及其关隘兴筑和分布就能说明问题。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徽县不仅是关陇川陕的陆路交通中心,也是水运交通的重要节点。《肇域志》转引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御史大夫严公开,自长举北至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盛秋水涝,穷冬雨雪,深泥积水,相辅为害,颇踣腾藉,血流栈道。糗粮刍藁,填谷委山,牛马群畜,相藉物故。餫夫毕力,守卒延颈。若是者绵三百里而余。自长举而西,可以导江而下,二百里而至。乃出军府之币,以备器用,即山僦功。由是转巨石,仆大木,焚以炎火,沃以食醯,摧其坚刚,化为灰烬,畚锸之下,易甚朽坏,乃辟乃垦,乃宣乃理,随山之曲直,以休人力,顺地之高下,以杀湍悍。厥功既成,咸如其素。于是决去壅土,疏导江涛,万夫呼仆,莫不如志。雷腾云奔,百里一瞬,既会既远,淡为安流,烝徒讴歌,枕卧而至,戍人无虞,专力待寇。 ①
  这一水路在唐代的开通,不仅方便了交通,而且对于唐宋时期当地经济发展,军事防御能力的提升,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是军事要塞。顾祖禹说徽州“接壤秦陇,俯瞰梁益,襟带东西,称为要地。陇蜀有事,河池其必争之所矣。公孙述之并汉中也,聚河池以拒汉军,来歙克之而蜀人大震。五代梁贞明初,岐蜀相攻,蜀人出河池遂兼秦凤。宋保蜀口,亦置戍河池以绝女真窥伺之路。蒙古入蜀,河池降而凤州以南次第崩陷。河池介秦凤间,其可以散地视之欤”②。有人认为,陈仓道由周人所开。而春秋初年秦文公东猎进而将都城由西陲迁往关中汧渭之会,刘邦暗度陈仓入关,曹操南下进攻张鲁等,都是经行陈仓道,徽县地处此道最为关键的地段,其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是商贸中心。徽县不仅物产丰饶,而且曾是古代商贸的中心。无论是茶马贸易,还是盐、粮百货的贩运流通,徽州为必经之地和流通中心。
  如物产丰饶:“州界陇、蜀之间,寒燠得中,物产略备。又为水陆通道,商贾辐辏,故四民乐业,百务具兴,称乐土。近自人情趋便,旅不出途,川、汉之货,经东出阳平,抵凤、沔,西出置口,过临、巩。白水江遂无篙工之迹。 ”③
  如茶马贸易:秦州铁衣峡“其东南二十五里云台山,其上有云台观,其下有稍子站、茶引所。又十(五十)里为白鼠峡。又二十里曰大小山。高桥巡检司在焉。又三十里为火钻峡。有镇,有批验所,界徽州。”④宋明间徽州城内及县境茶引所、批验所的设置,正是这里地当茶马贸易要道的体现。
  如商贸中心:“徽,辐辏之地,水陆之衢也。往者颇称繁华,大抵久则人情乐便,而近来川蜀之货,欲东者皆自阳平关出凤翔,欲西者皆自置口出临、巩。登白水江而来徽者,才十之二、三耳。昔花马池之盐,由徽入蜀者,全蜀食盐皆为之仰给。今蜀中有井盐,而盐利又阻矣。市井萧条,民无生理,殆不可以前日之徽视徽也。 ”⑤
  四是文化繁盛。据统计,唐宋金时期甘肃地区共出进士66人,徽县(河池)仅宋代就有进士27人⑥,将近占这一时期甘肃全省进士的一半,雄踞这一时期甘肃各县之冠。无疑这是宋代徽县地区军事地位上升,水陆交通畅通,经济发展,货畅其流,进而促进当地文化教育兴盛的必然结果,故而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辉煌成绩。这也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附注

①张百平:《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 2019年第 3期。 ②同上。 ①陈平:《从 “丁公陶文”谈古东夷族的西迁》《中国史研究》 1998年第 1期。 ②雍际春:《秦早期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版,第 137页。 ③(明)顾炎武:《肇域志 ·陕西 ·巩昌府》,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501页。 ④(明)顾炎武:《肇域志 ·陕西 ·巩昌府》,第 1504页。 ⑤(明)顾炎武:《肇域志 ·陕西 ·凤翔府》,第 1711页。 ①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3卷,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第771页。 ②同上,第773页。 ③《云麓漫钞》卷一,转引自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第3卷,第773页。 ①(明)顾炎武:《肇域志·陕西·巩昌府》,第1504页。 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9《陕西八·徽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③(明)顾炎武:《肇域志·陕西·巩昌府》,第1501页。 ④(明)顾炎武:《肇域志·陕西·巩昌府》,第1495页。 ⑤(明)顾炎武:《肇域志·陕西·巩昌府》,第1505页。 ⑥雍际春:《陇右历史文化与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312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雍际春
责任者
王霭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陇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