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徽县图书馆
陇南徽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陇南徽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13、民国时期徽县邮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858
颗粒名称:
13、民国时期徽县邮政概况
分类号:
F632.9
页数:
3
页码:
152-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甘肃省徽县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邮政
通信
民国时期
徽县
内容
徽县的邮政通信,于民国五年只在县城西街设过代办(私人),办理邮政业务。民国十年,徽县创建邮政局,属甘、宁、青邮政管理局管辖。首任局长杨绍勤(天水人),办事人员窦迎春,当时邮件全靠牲口驮运至天水。第二任局长王纯青(天水人),于1923年离职。1923
年至1951年间,邮局历任局长是:冯克恕、安锡龄、董鉴潭、施宪章、薛庆余、张彦彬、张承伟、姚曦明、程楠等。
1946年以前,只有天水至双石铺汽车邮路一条,途经两当、永宁、徽县、江洛等地,都设有代办所,1947年至1949年,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忙于军运,迫使民邮改为驮班邮路。昼夜兼程运输邮件。另外,徽县至自水江(属陕西略阳)有隔日步班邮路,邮差王成德。
民国时期,我县农村没有邮路。1944年以前,仅在江洛镇设有邮政代办所一处,伏家镇信柜一处(只售邮票,收寄平信)。1944年之后,陆续在大门、高桥设立代办所。当时,外地邮来的信件,凡属城郊农村的,均由四街私人商号捎转。如东街的“复春堂”、北街的“太和堂”、“同春鹤”、“复盛合”和南巷子的“天锡涌”(酒业)等。这些商号较讲信誉,顾客盈门,分别捎转四乡私人的信件,给商家也赢来了更多的顾主,使他们的生意更加兴隆了。偏僻乡村的民众通信,极为不便,广大村民颇有“家书抵万金”之感。无论古时的邮驿,还是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都是专为官府传递文书的,不办理民间私人往来信件,邮政成为统治者工具之一。
民国时期的邮政人事制度极为严格,不论员佐差工,都是经过严格考试录用的。邮务员(分甲、乙等级)、邮务佐(属于职员最低级),如小县的邮政局长,必须是邮务佐、乙等邮务员担任。专区或较大的邮政局长,只有甲等邮务员才能任其职。局长以下的为“信差”(即今之市内投递员),工龄长者,可在内部任营业、分拣封发之职,新入局者专作市内投递工作。
笔者是1943年就业于徽县邮政局直至解放。当时,只有邮政局长薛庆余(兼财会)一人,信差张汝鑫、王仁泉、孙继先三人,张、王二人在内部办理业务,孙继先专搞市内投递。那时的市投工作、异常艰苦,既无自行车代步,又无工休日。全城仅我一人投递,每天一次,东至东关清真寺,西至师范(今党校),北至山神庙,南至旧城三官村。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点灯吃饭,当时最辛苦的要算“邮差”(驮班),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凡有病事假,雇工费用自负。邮差终年辛苦,难得温饱,若病假长者,就被解雇。如丢失信件、酗酒、闹事、打架..,即被开除。
1949年12月,徽县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邮政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员和设备不断改善;城乡邮路,四通八达,投递邮件,准时无误,真正成为人民的邮政了。
知识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出版者:甘肃省徽县档案局
本书记载了甘肃省徽县民国时期馆藏档案的情况,反映了从1911年到1949年12月间的徽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继先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