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祠千载缅少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杜甫与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89
颗粒名称: 杜祠千载缅少陵
其他题名: 徽县栗亭杜公祠寻踪
分类号: K05
页数: 3
页码: 116-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栗亭杜公祠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 史料 栗亭杜公祠 徽县

内容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弃官华州,携妻带子,远涉陇右,苍茫陇坂,崎岖蜀道,留下了诗人风尘仆仆艰难跋涉的足迹,也留下了诗人讴歌陇蜀山水,抒发爱国豪情的不朽诗作。陇右人民为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兴建了杜公祠,以寄托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徽县栗亭杜公祠就是其中之一。
  栗亭,在徽县西南二十公里处的栗川乡境内,唐中叶时为同谷县(今成县)所辖一小镇。这里自古为秦陇入蜀必经之地,它南依“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的木皮岭,东望“百步九折萦岩峦”的青泥岭,周遭翠岫环抱,茂林修竹,橡栗满山,崖蜜易求。平畴沃野,物产丰富,横川水、伏镇河如两条彩带环绕交汇于斯。渔樵互答,山光水色,俨然似人间仙境,其佳名远播陇右,为文人墨客所倾慕神往。杜甫寓居秦州时就欣闻其名,故在《发秦州》诗中用明快流畅的笔触写道:“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栗亭秀丽的山水、丰饶的物产,牵动着诗人的脚步,杜甫一家为求衣食温饱,毅然离别秦州,向着他心中的“乐土”走来。
  然而,“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是严重的,“华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秦州见敕目》)杜甫理想中的“乐土”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诗人一家在同谷陷入了空前的绝境。尽管诗人在风雪山谷里掘黄独、拾橡栗,仍难以维持一家人最低的生活,儿女号饥呻寒,闾里爱莫能助。诗人只有“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在栗亭稍事休息后,便“首路栗亭西”,“南登木皮岭”,开始了更为艰险的西蜀成都之行。
  杜甫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栗亭的山水风光未能留住诗人急行的脚步。而杜甫却把“光焰万丈长”的诗作馈赠给了陇右人民。它至今仍在天地间发出振聋发聩的激愤之声,这就是被前代学者赞誉的“其声慨然,其气浩然”、“风骚极致”的《同谷七歌》以及《凤凰台》《木皮岭》诸诗。而
  “栗亭”这个在中国版图上找不见的区区小镇,也因了杜甫脍炙人口的佳句而得以著芳名于史册。
  栗亭杜公祠经过前后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当地士绅百姓苦心经营,虽屡修屡圮,但始终保持着其宏大的规模。苍松翠柏掩映着古朴典雅的杜公祠堂,黄菊紫藤缠绕于庭院围墙,门楼巍峨,乐楼高耸,游人不绝于路,墨客纷至沓来,镌有多种书体的修葺祠堂的碑记,文人凭吊诗圣的题咏以及杜甫诗碑达几十通。栗亭杜公祠规模之大,自有载录于《徽县志》中的碑文、诗歌为证。
  栗亭杜公祠早已被前贤史哲写进了史籍,祠堂所在的自然村也以“杜公”命名,县文化馆内保存着一通珍贵的“百代诗宗”石碑,这些都是历史的有力见证。现在依然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学者名流,不顾寒暑、千里跋涉来到栗亭,或考察杜甫入蜀路线,或凭吊杜祠遗迹。在杜公钓台,在木皮岭下,他们在倾听着诗人千古绝唱的绕梁余音,寻觅着诗人当年去国离乡、奔波于陇山蜀水间的足迹。

知识出处

杜甫与徽县

《杜甫与徽县》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杜甫由同谷城赴成都的路线及有关纪行诗作了考辨,对历代有关资料作了选汇,并收入重建杜少陵祠记及有关杜甫的传说。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士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