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徽县图书馆
陇南徽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陇南徽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杜甫陇右诗寺中与徽县有关的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杜甫与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87
颗粒名称:
杜甫陇右诗寺中与徽县有关的资料
分类号:
K05
页数:
19
页码:
88-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杜甫陇右诗寺中与徽县有关的资料内容。
关键词:
历史史料
研究
杜甫
唐代
内容
一、有关积草岭的资料
积草岭,今无考。旧志《秦州志》作东北三十里。杜甫诗“山分积草岭,路异明水县”。“明水县”,今白水江,岭当与江相接,其在西南而不在东北也,明甚。《郡国志》谓此岭之外,东西别行,东则同谷,西则鸣水,说或近是。《通志》:“在天水同谷之间”,更误矣。
《徽县志·疆域志》第一册
旧唐书:鸣水县属兴州。蔡注:从此岭分路,东则同谷,西则鸣水。
清·杨伦著《杜诗镜铨》294页
积草山,在徽县北四十里,与成县接。杜甫诗:山分积草岭。
《古今地名大辞典》1233页
如果老杜一来就把家安在栗亭,那末,仇兆鳌关于《积草岭》“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的如下解释不仅可通,甚至可取:“言路近同谷,得有依托也。诸彦,投宿之家人。”
陈贻著《杜甫评传》637页
《积草岭》题下原注:“同谷界”。蔡梦弼谓从此岭分路,东同谷西鸣水。浦起龙说:“按:鸣水,今为汉中之略阳县,在同谷东。蔡说非是。”今方志一说积草山在今甘肃徽县北四十里,杜甫入蜀经此,有诗。一说在成县境,旧天水、同谷之间,唐杜甫有诗。说法不同,实指一山。在徽县北四十里,约当天水、同谷之间。自此西南行往同谷,东南行往鸣水(今略阳),故有“山分积草岭,路异鸣水县”之句。
陈贻焮著《杜甫评传》602页
二、有关栗亭的资料
成州同谷县、栗亭县:后唐清泰三年六月,秦州奏:“……州东界有胜仙、泥阳、金砂、栗亭四镇。东至凤州姜瞻镇界十五里,南至果州界二十里,北至高桥三十五里,西至同谷界三十五里,北至秦州界六十七里,欲并其四镇地于栗亭县。其征科委县司,捕盗委镇司”。从之。
《旧五代史》卷一百五十
成州,中下,同谷郡。开宝六年,升为团练。崇宁户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四,口三万三千九百九十五,贡蜡烛、鹿茸。县二:同谷,上,有骨鹿、马邑、赤土、平泉、滔山、胡桃六寨,栗亭,中。
《宋史》卷八十七《九域志》:栗亭在成州东。按:成州即今成县也。其附郭县曰同谷,则栗亭不在秦州审矣。《杜臆》乃谓公在秦州寓此,去东柯谷不远,彼盖误认此段为仍指秦州言耳。仇氏既知此为预述同谷,何仍其说以自矛盾耶?
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74页
朱云:“汉源”等句,言同谷风土之暖,利于无衣。“栗亭”等句,言同谷物产之嘉,利于无食。愚按:“伤远”、“遂游”作一束。
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74页
栗亭,县名。北魏置,属广业郡,后废为镇。五代后唐复置,元又废。其地在今甘肃成县东。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十七发秦州:“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参阅嘉庆一统志二七六阶州二。
1988年版《辞海》842页栗亭词条
栗亭县:后魏置,寻废。五代唐复置,元废,故城在今甘肃成县东。杜甫诗:“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按甘肃通志,栗亭废县,在成东七十里。清会典图,栗亭在徽县西北,有栗河自此南注泥阳河,即古栗亭川。九域志:栗亭川,即浊水也。
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707页
栗亭县:北魏正始中置,治所即今甘肃徽县西北伏家镇。后废。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年)复置。元废。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711页
杜甫钓台,元观峡内。唐乾元中,甫居同谷,过夏栗亭(按:此处语意有误),垂钓于此。逾河五里,有杜公祠。明御史潘公梦见甫,乃建。
《徽县志·疆域志》第一册
徽县,古河池,从来用武之地也。襟要陇蜀,形胜险阻,百二疆场,实有赖焉。封内山川秀美,若杜甫之美栗亭,李白之赋青泥,灵踪胜迹,脍灸人口。
《徽县志》第一册
杜公祠在县西三十里栗亭镇。唐杜甫居同谷避暑栗亭元观峡。明御史潘公按部栗亭,梦甫,乃为建祠。知州左之贞、康熙中观察童华祖、乾隆初知县牛运震,相继修葺。嘉庆十三年,知县张伯魁重修,增其门楼一间。
《徽县志》第三册
元郭氏先茔,在伏家镇南廓,咸称帖木耳坟。郭从道碑记,茔地即今栗亭废县堂基。
清·张伯魁编《徽县志》
栗亭在成州(即成县)东五十里,有二乡、泥阳一镇,骨鹿、马邑、赤土、平泉、滔山、胡桃六寨;有雷牛山、栗亭川。
《阶州直隶州续志》
名嘉亭,在栗亭县。宋建。邑令赵洋取杜甫“栗亭名更嘉”之句为榜。贺铸诗:“少陵昔避地,幽栖凤凰川。始原获其所,赋诗此终焉。胆彼美林麓,荫膏腴上田;阳坡饶珠垂,阴谷繁玉延。长铲勤未斸,服食攀飞仙,兵侵夺和气,力耕无害年。林垌开冰雪,浃旬断疱烟;呜呼歌七章,暮节西南迁。环堵乍芜没,斯亭名尚传;茂宰怆怀古,增崇殊过前。雕甍揭长帘,下容十客筵;嫩兰隔春丛,清竹鸣夏蝉。风月有高兴,写兹武城弦;狂客属〓废,弩筋难强鞭。何暇远登览,但哦鲸海篇;尚苦八口累,依稀同曩贤。余龄寄幻境,未断东西缘;江湖木价贵,一舸去悠然。幸此岁丰乐,浮游吾所便;异时访陈?,复使后人怜。”(《庆洲集》)
清·叶恩沛 幼芝 修
吕震南 海鹏 纂《阶州直隶州续志》126页
杜甫听说同谷县的栗亭下面,有肥沃的良田,盛产薯蓣(山药),山崖上很容易采到蜂蜜,风景优美,还有竹笋可吃。于是,他决定到同谷去。
金启华、胡向涛著《杜甫评传》122页
白塔所在之地,是一个青瓦幽舍,沃田片片,溪水莹莹,栗树环绕的自然村庄。很早以前,这里茂密的栗树林中就建有亭子,故取名栗亭。北魏时曾在此置栗亭县,唐设栗亭军,元置栗亭管民司,是个小有名气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杜甫发秦州到同谷也在此小居,写下了“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的栗亭长诗。宋代诗人赵抃为此留诗一首:“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记今何有。”清代杭州吴三涛任职徽县时,曾在此建过杜甫祠,可惜现已圮毁。
马天彩著《天水史话》180页
老杜来同谷后寓居何处?案:清乾隆二十九年费廷珍纂修《直隶秦州新志》收牛运震《重修杜少陵祠堂记》载:“栗亭川拾遗祠者,明御史潘公创建以祀唐诗人杜少陵子美者也。……今之栗亭川者,实惟有唐同谷之故界。子美历秦窜蜀,扰壤艰难,风尘之际,盖尝淹处喘憩于兹,短衣山雪,乱发天风,负薪拾橡,号饥呻寒,文士穷愁,莫为此烈。”栗亭县,后魏置,寻废。故城在成县东五十里(一作七十里),徽县西(一作西北)。其地唐属同谷(故《少陵祠堂记》谓“实惟有唐同谷之故界”),后隶徽县。有栗河自此南注泥阳河,即古栗亭川。杜甫祠在栗亭西(见《甘肃通志》、《九域志》等)。据《少陵祠堂记》所载,祠虽创建于明代,但早已相传老杜“历秦窜蜀”“尝淹处喘憩于兹”也就是他“寓居同谷县”的所在,所以作记的牛运震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七歌》中所描写的短衣山雪,乱发天风,负薪拾橡,号饥呻寒诸情事,都发生在这里了。那末,这传闻最早可追溯到何时?根据现存资料至少可追溯到唐末。《太平寰宇记》载:同谷县有栗亭镇,咸通中(860—873)刺史赵鸿刻石同谷说:“工部题栗亭十韵,不复见。鸿诗曰:“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记今何有?”《成县新志》“艺文”类除此首外更沿旧著录赵鸿《杜工部同谷茅茨》:“工部栖迟后,邻家大半无。青羌迷道路,向社寄杯盂。大雅何人继,全生此地孤。孤云飞鸟升,空勒旧山隅。”据此可知:赵鸿作诗刻石时酌定于咸通十四年(873),上距乾元二年(759)老杜来同谷时一百一十四年,差六年,计其成数,无妨称“二甲子”。(二)前引赵二诗当同为凭吊同谷栗亭茅茨而作,因为后诗“空勒旧山隅”和前诗“题记今何有”就是“工部题栗亭十韵,不复见”的意思。(“不复见”,“今何有”不就是“空勒”了吗?)老杜“栗亭诗”今虽“不复见”,而其诗仍在人口留传:“诗人多在口”。(三)杜工部题栗亭十韵已“不复见”的那首诗,就内容而论,是“孤云飞鸟升”。他的《别赞上人》共十二韵,中有“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归鸟尽敛翼”之句,所题或即此诗(“十二”言“十”,取整数而已)。(四)“工部栖迟后,邻家大半无”说明赵鸿来此凭吊曾作调查。百多年过去了,“邻家”见过老杜的人当然一个也不会活在世上。可见指的是旧邻的子孙。既说“邻家大半无”,总会有“小半”,至少有一两家当年邻居的子孙会留在这里。这样的一些村民说他们的爷爷、老子曾经见到过杜甫和他的石壁题诗,能说这是毫无根据的附会、编造吗?老杜在启程时写的《发秦州》中就明确地提到他去同谷将卜居于栗亭:“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途中写的《积草岭》则表露即将到达卜居地的欣幸之情:“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看起来,同谷县里的“佳主人”确乎已为他预先找好了栗亭这卜居之地(正因为如此,他才不禁由衷地感到“来书语绝妙”了),他们全家一来就住在这里,是合情合理的,是很有可能的。
陈贻焮著《杜甫评传》607页
他去同谷,将卜居于栗亭。诗中所写主要是传闻栗亭的种种好处。栗亭在成州(同谷)东五十里,离秦州一百九十五里(见《九域志》)。
陈贻著《杜甫评传》595页。
三、有关木皮岭的资料
《方舆胜览》:在同谷县东二十里。杜甫发同谷、取路栗亭南入郡界,历当房村,度木皮岭,由白水峡入蜀,即此。黄巢之乱,王铎置关于此以遮秦陇,路极险阻。《一统志》:木皮岭在巩昌府徽州西十里。
清·杨伦著《杜诗镜铨》302页
《方舆胜览》:在同谷县东二十里。杜甫发同谷,取路栗亭,南历当房村,度木皮岭,由白水峡入蜀,即此。
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83页
十月,铎濬壕于兴平,左抵马嵬,使将薜韬董之。由马嵬、武功入斜谷,以通周至,列屯十四,使将梁琚主之,置关于沮水、七盘、三溪、木皮岭,以遮秦陇。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
在甘肃成县东。与两当县连界。为入陇险要处。杜甫诗:“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方舆胜览》:“岭外郡东二十一里。黄巢之乱,王铎置关于此,以遮秦陇,路极险阻。”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58页
地坝山,西南六十里,突兀高峰,云烟万叠,为邑之西南屏障。唐杜甫诗“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是也。其山多蕙,亦名兰山。
《徽县志·疆域志》第一册
木皮岭,西南三十里,一名柳树崖,脉与龙洞山联属,石径层沓,人马登陟,崖坎艰于行。木皮岭,在河池西。杜甫发同谷,取路栗亭,南入郡界,历当房村,度木皮岭,由白水峡入蜀。黄巢之乱,王铎置关于此,以遮秦陇,路极险阻。
《徽县志》第一册
他的《木皮岭》一开始就说:“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从同谷入蜀,须东南行径栗亭西至今陕西略阳境,与长安入蜀路线会合。这次老杜“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当他逶迤到县南百里的木皮岭,想着前半天就是取路栗亭西而南下的,不无感触,便在首句中着重点出,这是很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
陈贻焮著《杜甫评传》611页
诗人一家,经过栗亭,向南走过了当房村,来到凤凰村的木皮岭,半山腰有废弃的栈道,山高入云,道路艰险: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木皮岭》)
他曾经攀登过泰山,遥望过“崚嶒”的华山,不知道五岳外,还有别的高山。这一次登上木皮岭,他才懂得: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木皮岭》)
杜甫那匹病马,这次又在为他“尽力”。他们走到嘉陵江上游的白沙渡,马也怀念故地,向着北方嘶叫,使诗人也临风叹惜起来。他们在一个月亮已经隐没的半夜,坐船横渡宽阔的水会渡,船夫(篙师)笑唱船歌,不把那汹涌的波涛放在眼里,他肃然起敬,不禁赞美道:
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
金启华·胡问涛著《杜甫评传》129页
《成县新志》载:“木皮岭在县南百里,疑今白马关。《通志》载黄巢之乱,王铎治兵于此,以遮秦陇,路极险阻,入蜀要路。”老杜离开同谷城东不远他家寄寓的凤凰村,东行经初来时小住过的栗亭之西逶迤南下,到木皮岭,作《木皮岭》,记述冬日行旅的苦辛和木皮岭的艰险、西崖的秀发: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高有废阁道,摧折如断辕。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忆观昆仑图,目击玄圃存。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寒冬腊月也走得汗流浃背,可见爬山越岭的艰苦。《礼记·五制》:“五岳视三公。”张昶《华山碑》:“山莫尊于岳。”传说五岳为群神所居,历代帝王多往祭祀,唐玄宗更封五岳为王,所以备受尊崇,其实山都不算高。老杜度陇时惊讶地发现吴岳竟然比西岳莲花峰和崆峒山还高:“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东笑莲花卑,北知崆峒薄。”如今在自陇右入蜀途中,又不禁再次宣称“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可见他真被这些从未见过的崇山峻岭怔住了。“远岫”争着来“辅佐”它,“千岩自崩奔”,在它面前简直要五体投地。往上一望,它塞满了整个天空;往下一瞧,万丈深渊,大地裂开了口。就是这样,他大刀阔斧地将“五岳”外“他山”无比的尊严和惊天动地的势派充分表现了出来,令人读了不觉目瞪口呆。人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写景绝妙,复含哲理。“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同样富于哲理意味。求知、习艺,每当飞跃到另一新境界时,岂不是往往有这种感觉么?“虎豹斗”,“风水昏”,“废阁道”“如断辕”,拉杂写来,见旅情物状,不求工求精而自佳,是杜诗老境。“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长根而走于石上,语拙而奇,其状闭目便可想见。蜀地黄桷树根甚长,多裸露于外。山岩间多石少土,露根的树木自然不限于黄桷树一种了。《六一诗话》引“县古槐根出”句,写树根亦饶别趣。末写西崖的秀发,以灵芝的繁茂形容其光彩炳焕,以金碧之气形容其清润绝尘,从而引出垂老暗伤羁旅的感叹。蒲起龙认为“结入妙,又转出好景,使人留恋。才动足,便思住足。是作者有意留西崖于后作翻身势,是谓波澜老成”。
陈贻焮著《杜甫评传》620页
诗人笔下的木皮岭,波澜壮阔,色彩斑斓,展现出大自然固有的雄奇壮美:“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面对这有声有色,争奇竞秀,大有“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之势的壮丽奇观,诗人似游仙境,依恋不舍:“忆观昆仑图,目击玄圃存。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
在水会渡,诗人把嘉陵江夜渡情景写得惊心动魄,声情并茂:“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诗人在风急霜浓、夜色苍茫中渡江,感觉到汹涌澎湃的江水像大海一样宽阔,天地万物乃至星月云雾全被波涛吞没,渡江后攀上高山眺望,才知道星星还闪烁在天上。“始知众星干”中的“干”字,真是千锤百炼,精警无比,把夜渡中的惊险场面和诗人在船上颠簸中的错觉,表现得生动逼真,可触可感。
总之,诗人咏赞陇右山水的诗篇,确实如前人所高度评价的,“秦州纪行诸诗,笔力变化,当与太史公诸赞方驾”,“杜公纪行诗,从《发秦州》至《万丈潭》(按:《万丈潭》不应列入纪行诗),从《发同谷县》至《成都府》,入天穿云,万壑千岩,雨雪烟虹,朝朝暮暮,一切可怪可吁可娱可忆之状,触目惊心,直取其髓,而犁然次诸掌上”。“古今诗人殆无可拟者”。
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著《杜甫陇右诗注析》第34页
我们再看他从同谷入蜀途中,登木皮岭,远望近观,俯仰瞻视,是:“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木皮岭》)这是把山势写得无以复加了。气盖五岳,上遮日影,下插地底。写山的高绝,真叫人叹为观止。
金启华著《杜甫诗论丛》140页
四、有关白沙渡的资料
旧据《方舆胜览》以白沙、水回二渡俱属剑州,误也。剑州在剑门南,此去剑门尚远,当即成州渡嘉陵江处。
《一统志》:嘉陵江,源出巩昌府凤县,东历两当、略阳,会东谷等水,流经四川,入大江。
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83页
白沙渡:在四川剑阁北百四十里,接昭化县界,即清水江津济处。两岸有白沙如雪,杜甫有白沙渡诗。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249页
白水江所称小河口者,源发徽境西北,一自老白水,经立斗峪、包家峡、伏家镇,即在河池县,有笔记唐杜甫寓,有祠在焉。河沂上下栗亭川东南山脚,注归徽南之打火店。
清·张伯魁纂《徽县志·艺文卷下》
“水清石礌礌。”(《白沙渡》)
仇注引《楚辞》:“石礌礌兮葛蔓蔓。”
按:汉乐府《艳歌引》:“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注杜此诗,当引此文,方见“水清石礌礌”字字有来历。若只引《楚辞》,虽言“石礌礌”,然与“水清”无关。礌同累。
徐仁甫著《杜诗注解商榷》40页
又有《白沙渡》、《水会渡》二诗。旧注据《方舆胜览》以白沙、水回(会)二渡俱属剑州。浦起龙说:“剑州在剑门南,此去剑门尚远,当即成州渡嘉陵江处。”《白沙渡》说: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水清石礌礌,沙白滩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高壁抵嵚崟,洪涛越凌乱。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两岸渡口险阻,上下为难。入舟见水清沙白,风景可娱,不觉心神顿爽。既渡回首,见洪涛可畏,故又为之嗟叹不已。“一渡分作三层写,法密心细”(张上若语),妙在见境地,见情状,见心理变化之速。仇注:“长江,乃嘉陵江,即西汉水,故比之云汉。”“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烘托气氛,点染细节,富生活实感,写得很好。这首是写日暮渡江,《水会渡》则写夜渡: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长途跋涉,非到埠头无处“中伙安宿”,故有“常程”,故须夜渡。星光闪烁,惟见大江。“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着重写水写星空,而夜渡情境立呈。仇兆鳌说:“曹孟德碣石观海诗:‘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俯视水中之星。杜诗:‘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此仰视水外之星。又陆放翁诗:‘水浸一天星’,与‘水外众星干’参看更明。”渡江见水中星空倒影,恍疑众星皆湿,及登岸仰视,见众星在天,始知其仍干。杨伦于“始知”句旁评曰“险句”。句险意生,给人印象强烈。姚崇《夜渡江》:“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听草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又孟浩然《夜渡湘水》:“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识潭烟。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写夜渡俱佳,但不如老杜这首夜渡诗具有鲜明的时地特点和感情色彩。
陈贴焮著《杜甫评传》621页五、有关水会渡的资料
至子湘谓《发同谷县》后诗较《发秦州》更奇绝,此亦有说。前此皆山行景,至同谷后乃兼山水言之。如白沙渡、水会渡二渡,前首是昼渡,后首是夜渡。
清·郭曾炘著《读杜札记》144页
《一统志》:嘉陵江过略阳,会东谷等水,恐此处。
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84页
杜甫在诗歌里描绘劳动人民的形象,大力歌赞他们,这更是难能可贵,这在唐代其他诗人的诗歌里也是极为少见的。我们看杜甫在旅途中,在渡水、舟居漂泊的时候,他刻划了一些船工的形象,写他们和惊涛骇浪作斗争,勇敢智慧而又技术高超。如他在自同谷赴成都的途中,经水会渡时,夜色苍茫,波涛汹涌。杜甫为着赶路,必须作夜渡打算,那情景,是:“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水会渡》)必须摆渡过去,必须谨慎小心。我们看诗人笔下的船工是:“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同上)这两句诗,是把篙师的性格、神态勾勒出来,跃跃欲试,他把暗中准备撑船工具,他唱着、笑着动作,哪里把波涛放在眼里,从容不迫,胆大技精。
金启华著《杜甫诗论丛》136页六、有关杜甫陇右诗的资料
此外由秦州而发,至抵成都途中,所历山川奇险跋涉艰难,皆有纪行之诗。如《赤谷》、《铁堂峡》、《盐井》、《寒硖》、《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十余首;又发同谷县,有《万丈潭》、《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皆以其化工之笔,写造物之奇,泣鬼神之情,作惊人之语。然皆出于现前阅历,非托意造端,故皆不置一解。以人人读之可以心领神会,如置身丘壑间也。又居同谷时所作七歌,则自道其生平悲伤之情,皆可读之而涕零者也。
〔清〕佚名著《杜诗言志》
杜甫度陇关、客秦州、游仇池、寓同谷、经徽县、赴四川的事实表明,唐朝中期陇南故迹和由陇南通往四川的道路上行旅是频繁的。杜甫在秦州还作了不少记述当时道路和运输情况的诗句,如“州图领同谷,驿迹出流沙”“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细泉兼轻水,沮洳栈迹湿,”等。杜甫由成县经徽县,选择捷,经入四川的路线是一条山区小道。沿路的栈道、险路、泥泞路段甚多,行路艰难,交通素称不便。
《甘肃公路交通史》第92页
第二组和第一组一样,《发同谷县》是一首序诗。这段路途比上一段更多险阻,诗人的眼界也更为扩大。他一起身便得翻度木皮岭——“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木皮岭》)夜半渡过水会渡——“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水会渡》)走过飞仙阁的云栈后——“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
(《飞仙阁》)到了绵谷县(四川广元)东北八十二里的龙门阁,这里在陡立的石壁上架着木梁,是阁道中最险的一段,所以杜甫说:“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龙门阁》)这些诗句里都提到“始知”、“始觉”、“从此数”,这足以说明他过去都不曾经历过。
冯至著《杜甫传》第81页
他(按:指杜甫)在同谷只住了一月光景,就在这年十二月一日出发到成都去了。这次南行到成都的途中所经各地也多有诗,自《发同谷县》诗里说:“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这是说公元759年一年内,他由东都到华州,由华州到秦州,由秦州到同谷,如今又由同谷到成都府,最后这段旅程越来越远了。沿途经过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以下入蜀)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等地,都各写一诗。《木皮岭》诗中说:“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刘开杨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杜甫》
第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8月版
诗人经过河池,翻越巾子山(又名铁山)和附近的入蜀要道青泥岭,来到嘉陵江和永宁河会合的河口,这里和两当县(今甘肃两当县西坡附近,当时两当县治所)毗连,他想起了在行都凤翔时和自己共过事,后被贬谪的侍御吴郁(吴郁事迹详见《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注释和解说),便专程绕道寻访吴郁。适逢吴郁不在,诗人对着吴十侍御江上旧宅,内心无限感慨,写成了《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检查了自己当年未能尽职尽责,为吴郁辩解冤屈的过失。
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著《杜甫陇右诗注析》第14页
赴蜀途中,道路更加险恶艰难,山水更为奇丽雄伟,诗人在跋涉攀登中,见前所未见之景,闻前所未闻之事,眼界更加开阔。他在纪行诗中一次又一次地惊叹:“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过了水会渡、白沙渡,诗人,进入现在的陕西地界,然后沿嘉陵江南下入蜀。
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著《杜甫陇右诗注析》第14页
凤凰村,仇注引《杜臆·地志》“凤凰山,在徽州(今甘肃徽县)城西一里,即杜诗凤凰村。”
王秉钧等选注《历代咏陇诗选》第70页
据史籍记载,诗人还在同谷县东部的栗亭镇题诗十韵,但百年之后,即唐懿宗咸通年间已不复见,当时成州刺史赵鸿曾在同谷县刻石记述:“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记何所有?”对诗人不传的诗篇,深为惋惜。
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著《杜甫陇右诗注析》第13页
知识出处
《杜甫与徽县》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杜甫由同谷城赴成都的路线及有关纪行诗作了考辨,对历代有关资料作了选汇,并收入重建杜少陵祠记及有关杜甫的传说。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全喜
责任者
王志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