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徽县图书馆
陇南徽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陇南徽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杜甫与栗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杜甫与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83
颗粒名称:
杜甫与栗亭
分类号:
K820.42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杜甫和他停留过的栗亭的介绍。
关键词:
杜甫
传记
唐代
内容
栗亭在甘肃省徽县城四十多华里的栗川乡境内。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冬季,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携家流落陇右,寓居同谷(今成县)期间,曾在栗亭作过短期停留,并从这里启程入蜀。这里有杜公祠、杜公钓台等遗迹,历来为杜诗研究者所注目。
据《徽县志》记载,栗亭在后魏时开始置县,后唐置栗亭军,元时置栗亭管民司。它南通巴蜀,北控秦陇,自古为入蜀之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民风淳朴,当年杜甫举家客居秦州时,就对栗亭佳名有所闻,在《发秦州》中诗人写到:“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这虽然是杜甫在贫困交加之时对栗亭的听闻,但这细腻的描写却丝毫没有夸张之辞,确实是对栗亭风物的真实写照。正是栗亭有如此佳名,杜甫在“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空囊》)的困境中,才“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发秦州》),萌发了旅寓同谷的念头,虽然道路遥远,或许此去可以实现自己平生游览四方之志。栗亭胜境确如杜甫诗中所言,它南对“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的木皮岭,东望“百步九折萦岩峦”的青泥岭,栗川水、横川河在此相会,经白水峡汇入嘉陵江,这里平田沃野,茂林修竹,樵歌牧笛,莺啼鸟啭,正如清知县牛运震在《杜公祠记》中所言,“周览斯川之体势,翠岫迥环,平田广敞,秋沼双清,沃泉可稻。凡所谓竹木薯蓣之属,靡不繁衍,周布其中,唯子美之诗,于今可证也。窃意子美有灵千载,后犹乐思此地。”栗亭有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无怪乎杜甫不畏“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而毅然举家迁徙同谷了。
据《寰宇记》载,杜甫当年曾在栗亭题诗十韵,广为流传,但百二十年后,已不复见。唐懿宗咸通年间(860—974),成州刺史赵鸿在同谷刻石曰:“工部题栗亭十韵,不复见。”并题诗一首,“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记今何有”?对诗人失传的诗篇,深为惋惜,现在人们虽然已不可能再见到杜甫的栗亭十韵,但我们依然够够想象到诗人描绘栗亭山川胜迹、风土人情、自然物产的传神妙笔。只要细细品味一下诗人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就不难体会到栗亭十韵一定是与《秦州杂诗》相媲美的陇右力作。栗亭十韵的失传,无疑是后代研究杜甫陇右诗及其入蜀路线的一大憾事。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木皮岭》)诗人在这首诗中清楚地告诉人们,他们全家在寒冬季节,首先从栗亭起身上路,从而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蜀道之行。而栗亭南面的木皮岭,刺天裂地,其艰险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使诗人大开眼界,写出了“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这样寓景于情,寓情于理的佳句,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颇能激发读者的丰富联想,诚如乔亿所说:“岂惟山哉,学问之道亦然。”杜甫于公元759年12月1日(见《发同谷县》题下原注)从同谷出发,在栗亭稍事休息,可能一是留恋栗亭的奇山异水,以了平生壮游之愿;二是为了做好入蜀的准备工作。从《发秦州》到《木皮岭》关于栗亭的诗句中,我们似乎领悟到了杜甫的苦心所在,杜甫在诗中也多少给后人透露了这么一点信息,可以说,栗亭才是诗人自秦陇入蜀的真正起点。
杜甫由秦陇入蜀,前后共写了24首纪行诗,栗亭分别出现在《发秦州》和《木皮岭》这两首诗的显著位置,并非偶然,这是诗人早就对栗亭佳名的神往以及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栗亭在唐代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但它却是由秦陇入蜀的必经之地。况且,诗人是亲临其境,栗亭丰饶的物产、壮丽的山川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才使他写出了闪烁千古的诗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栗亭以它绮丽的风光牵动了杜甫的诗情,从而使这个不起眼的陇南小镇留名于青史,这不能不说是栗亭的荣幸。
知识出处
《杜甫与徽县》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杜甫由同谷城赴成都的路线及有关纪行诗作了考辨,对历代有关资料作了选汇,并收入重建杜少陵祠记及有关杜甫的传说。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士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