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渡度》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杜甫与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75
颗粒名称: 《白沙渡度》赏析
分类号: I06
页数: 4
页码: 27-30
摘要: 本首《白沙渡》是诗人从同谷赴成都写的第三首诗。翻过木皮岭后,迤逦来到了白水峡的白沙渡。从来到江边、登船、上岸的过程,极写所见、所感、所想,抒发了诗人对茫茫前路的迷惘,和江岸临风,“揽辔澄清”的胸怀。
关键词: 《白沙渡度》 文学评论 吴家风

内容

畏途随长江②,渡口下绝岸③。
  差池上舟楫④,杳窕入云汉⑤。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⑥。
  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礌礌⑦,沙白滩漫漫⑧。
  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⑨。
  高壁抵嶔崟⑩,洪涛越凌乱⑪。
  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⑫。
  《后汉书·范滂传》:“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按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白沙渡》是诗人从同谷赴成都写的第三首诗。翻过木皮岭后,迤逦来到了白水峡的白沙渡。从来到江边、登船、上岸的过程,极写所见、所感、所想,抒发了诗人对茫茫前路的迷惘,和江岸临风,“揽辔澄清”的胸怀。
  全诗十六句,分三段。第一段为开头四句,写诗人渡口登舟时所见。首句“畏途”概括了从同谷出发后翻山越岭的艰难行程。“艰险不易论”的木皮岭,虽然已翻越过来,但并没有战胜艰险的喜悦,这种艰险又伴随着诗人来到了白沙渡口。山之险刚过,水之险又至。“渡口下绝岸”以江岸的陡峭,衬托出江水之险。离岸登舟,只见江岸如削,,江水直通霄汉。水之险,也正是“畏途”的延续。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担惊,还是酸楚,真是难以分辨。
  第二段为中间八句,写登舟后所见的景色,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觉。“天寒荒野”“日暮中流”,勾画出一幅肃杀景色。映衬出诗人凄冷、悲苦的心情。“我马向北嘶,山猿
  饮相唤”,诗人由视觉转为听觉。通过“马嘶”,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同谷境)山水的依依眷恋,而猿鸣又回应了“马嘶”,由此及彼,托出眼前的悲凉。“水清石礌礌,沙白滩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杜甫毕竟不是陷于悲苦不能自拔的诗人,大自然绮丽的景色,会使他的心灵颤动,并从中汲取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清澈见底的江水,净人灵魂;急流下那坚卧的累累卧石,又给人以力量;而漫漫的白色沙滩,像一条坦途,给人以希望、信心。于是诗人“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了。“洗愁辛”三字,峰回路转,进入了新的境界。
  第三段为最后四句,写弃舟登岸后的所见所感。“高壁抵嵚崟,洪涛越凌乱”,是写登岸后所见。江岸与远处高峻的山峰相接,蜿蜓起伏,连绵不绝;大江激流澎湃,其势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这山这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它正是力量的化身。诗人独立江岸,临风慨叹,“揽辔澄清”之志,勃然而兴!

附注

注释: ①白沙渡:《钱注杜诗》说:“《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下辨(今甘肃徽县境)东三十余里有峡,峡中生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诩使烧石,以水灌之,石皆碎裂,因镌去焉。诗云水清石礌礌,当即此也。’”北宋宣和六年,成州知州晁说之《发兴阁记》云:“抵凤凰台望西崖以极白沙,实杜子美入蜀之道也。”按:《钱注杜诗》和晁说之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今徽县城西南三十余里有白水峡,离木皮岭不远。白水峡的上游为呼家河、栗亭川、伏镇河,属嘉陵江水系。因上游山峦多石英石、花冈石,日久风化,故沙滩为白色,白水峡的渡口亦称白沙渡。 ②畏途:可怕的道路。这里指翻越木皮岭以后的道路。长江:指嘉陵上游的另一水系。③绝岸:陡峭的江岸。 ④差(cī疵)池:参差不齐。《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舟楫:船的统称。 ⑤杳窕:深远。云汉:天河。 ⑥中流半:江心。 ⑦礌礌(lěi蕾):分明的样子。 ⑧漫漫:没有边际的样子。 ⑨疏散:驱散。 ⑩嶔(qīn钦)崟(yīn银):山势高峻。 ⑪洪涛:巨大的波涛。凌乱:急流奔腾。 ⑫揽辔:扣住马缰。语意双关,有“揽辔澄清”之意”。

知识出处

杜甫与徽县

《杜甫与徽县》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杜甫由同谷城赴成都的路线及有关纪行诗作了考辨,对历代有关资料作了选汇,并收入重建杜少陵祠记及有关杜甫的传说。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家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