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秦州》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杜甫与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72
颗粒名称: 《发秦州》赏析
分类号: I06
页数: 6
页码: 12-17
摘要: 本文描写的是诗人从秦州出发到同谷境的最后一首诗。诗中抒写诗人经过积草岭时的行旅之苦,和即将到达“乐土”的欣喜。
关键词: 《发秦州》 文学评论 吴家风

内容

我衰更懒拙,生事①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②。
  汉源③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④。
  充肠多薯蓣⑤,崖蜜⑥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⑦。
  虽伤旅寓远,庶⑧遂乎生游。
  此邦⑨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谿谷⑩无异石,塞田⑪始微收。
  岂复慰老夫?惘然⑫难久留。
  日色隐孤戌⑬,乌啼满城头。
  中宵⑭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⑮星月高,苍茫⑯云雾浮。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诗人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入秦州。在秦州住了三个月左右,于同年十月又携眷南下,旅居同谷县的栗亭、凤凰村。《发秦州》一诗,就是诗人赴同谷写的第一首诗。
  诗的第一段为四句,写作者为生事所迫,离开秦州前往南州。一开头诗人就直述:“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离开秦州是为“生事”所迫,其原因是诗人“衰弱”、“疏懒”、“笨拙”,连基本的生活也无法维持,以致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于是诗人问讯何处是“乐土”,向往“南州”。如此落魄,作者把它归结为自己的“懒拙”,看似自责,实是激愤之语。诗人向往“乐土”、“南州”,与其离华州去秦州有相同的原因。诗人在《秦州杂诗二十首》曾写道:“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这就是说,杜甫因为当时战祸连年,生计艰难,才投靠亲友做远游的。杜甫在秦州三个月,饥寒交迫,生活更加艰难,寻置草堂住地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同时秦州又面临着吐番的威胁。正当诗人徘徊无计之时,同谷县的一位儒生写信邀他去同谷,说同谷县的栗亭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青水秀。杜甫喜出望外,决计离开秦州到同谷去。
  诗人如此落魄,其根本原因是政治上受到打击迫害。唐肃宗即位后,重用新贵,打击旧臣,房琯、杜甫都在排斥之列。房琯被罢相,杜甫(当时任左拾遗,是接近皇帝的谏官)上疏为房琯辩护,这就更触怒了唐肃宗。幸亏宰相张镐等人营救,才得免去一死,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与此同时频繁的战事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必然给诗人带来生活上的重压。诗人弃官,四处辗转流徙,饥寒交迫,也就是必然的了。
  诗的第二段,写对同谷、栗亭的向往和离开秦州的原因。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同谷气候温和,可解“无衣”之困;物产丰富,可解“无食”之苦;景色宜人,可遂游览之志。“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三句是写气候;“况闻山水幽”是写山水之美。写气候是推断,写山水是听别人的介绍。杜甫在此之前未到过同谷,所以诗中紧扣一个“闻”字。第二层对栗亭一带物产丰富,景色宜人的描写,也从“闻”字来。“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如此丰富的物产,如此优美的景色。对饥寒交迫,处境艰难的杜甫来说,是很有引吸力的。这样,同谷县的栗亭便成了他心目中安身立命的好地方。因此,诗人在这一段里,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他对栗亭的热烈向往之情。以上两层,写同谷,是泛指,略写;详写栗亭是为了旅寓栗亭。
  以下八句写他离开秦州的原因,为第三层。“此邦俯要冲,更恐人事稠。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这是说,秦州地处交通要冲,又是边防重地,人事繁杂,难以应酬,且应酬接待又不是他所乐意的事;这里虽有山水可以登临,但心中对国事、人民、自己生计的忧虑,也是难以消除的。“谿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这四句承前进一步陈述:这里土地贫瘠,收成微薄,人民生活困苦,自己也难以维持生计;同时,也没有“异石”可观,难遂游览之志。由于以上三种原因,感受不到宽慰,便决然要离开秦州了。
  第三段写诗人启程前后的情景,抒发心中的感慨。“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启程前,只见太阳就要落山了,孤零零的戍楼笼罩在暮霭中,城头聚集的乌鸦啼叫着。一片悲凉的景色,正映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中霄驱车去,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半夜驱车,饮马寒塘,仰望夜空,只见星月高悬,云雾迷茫。这景色饱含着诗人难以表达的内心感情。为生计所迫离开秦州,那么所向往的“南州”真的就是可以安身立命的“乐土”吗?回想自己的坎坷经历,此行也是前途迷茫啊!诗人不由得触景生情,发出了“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的感叹。
  这首诗前面极写对同谷、栗亭的向往,而登程时又感叹
  身世寥落。由此可见诗人去同谷是迫不得已的,其中饱含着政治上的失意、弃官流寓外地不能“致君尧舜上”的苦闷及抱负不能实现的幽怨。
  这首诗感情深沉,以对比的手法说明秦州该离,同谷县的栗亭宜往。末段以浓厚强烈的气氛,烘托和表达了诗人羁旅奔波、前途未卜的茫然愁绪。结句为点睛之笔,极其凝练,它集中地概括了诗人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也隐含着屈赋《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

附注

注释:①生事:生计,即衣食之事。②南州:指同谷,在秦州之南,属成州管辖,故曰南州。 ③汉源:即汉源县,唐时属成州同谷郡,后废。一说为栗亭别名,待考。 ④畴:耕治之田。 ⑤薯蓣:俗名山药。有野生、家生二种,此处指野生的山药。 ⑥崖蜜:又名石蜜、岩蜜,土蜜蜂在石壁上筑巢酿的蜜。 ⑦方舟:指两舟并行,此处指“清池”可泛舟。 ⑧庶:表希望或推断的副词,意为“或许”、“或可”。遂:遂愿、实现。 ⑨此邦:指秦州,秦州是陇右重镇,俯临西北要冲。 ⑩谿(xī溪)谷:两山之间的狭谷。 ⑪塞田:边塞地区的田地,实是贫瘠的土地。 ⑫惘然:失意的样子。 ⑬孤戍:孤零零的戍楼。戍楼亦称敌楼,边塞瞭望敌情的楼。 ⑭中宵:半夜。 ⑮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 ⑯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

知识出处

杜甫与徽县

《杜甫与徽县》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杜甫由同谷城赴成都的路线及有关纪行诗作了考辨,对历代有关资料作了选汇,并收入重建杜少陵祠记及有关杜甫的传说。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家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