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峡谷及其支流栈道与关陇古代交通主要路线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50
颗粒名称: 渭河峡谷及其支流栈道与关陇古代交通主要路线分析
分类号: K928.6
页数: 9
页码: 291-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期以来由于地域偏狭、资料乏载,史学界对关中通往西北的通道之一——陈仓渭水道及其支流辅道很少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是有限的几条记载,当中对其路线亦说法不一。故笔者欲以近年来实际调查的渭河峡谷古栈道遗迹为物证,结合文献记载来分析陈仓渭水道之主要路线及其在西北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渭河峡谷 古代交通 路线分析

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地域偏狭、资料乏载,史学界对关中通往西北的通道之一——陈仓渭水道及其支流辅道很少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是有限的几条记载,当中对其路线亦说法不一。故笔者欲以近年来实际调查的渭河峡谷古栈道遗迹为物证,结合文献记载来分析陈仓渭水道之主要路线及其在西北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关于陈仓渭水道
  在筑路水平有限的古代社会,交通运输主要以河谷水道为主。陈仓渭水道指陕西宝鸡(古陈仓)至甘肃天水(古秦州)之间,由巍峨的秦岭和绵长的陇山南北相夹形成的以渭河峡谷为主要路线的关中通西北的170余公里险峻道路。文献对此仅有零星记载。《尚书·禹贡》最早记载了全国水道交通网的基本轮廓,渭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禹贡》叙述雍州“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其水运路线“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雍州在黄河上中游今陕、甘地区,当时的荆山、岐山治理以后,终南山(秦岭)、惇物(太白山)一直到渭河的发源地鸟鼠山都得到了治理。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到达龙门、西河,与从渭河而上的船只会合在渭河以北。夏、商、周三代虽都邑屡迁,多滨于河。从《史记·秦始皇本纪》可知,秦时驰道西及陇西,其路线大略如下:西出咸阳,沿着泾、渭二水谷地,分路到鸡头山(今甘肃平凉市西)及陇西(今甘肃临洮县)。①《宝鸡市志》中也记载了这段重要的通道:“‘渭水峡道’是关陇间另一条古道,由左陈仓(今宝鸡市治)南关过渭水陈仓古渡,沿南岸西行,经太寅、献头领、码头,渡东岔河至三岔城,直通上邽。”②据《宝鸡县志》记载,宝鸡至天水是一条驮道,其基本路线是:“宝鸡、硖石—六川河—车辙镇—城隍庙—灵宝峡—香泉镇—赤沙镇—通河—黄家十字—通关河—白峪嘴—天水县。”③通关河在凤阁岭境内,白峪嘴即现北峪嘴栈道所在,此二地均位于渭河峡谷。
  近人研究渭河峡谷陈仓渭水道的论著也很少见,目前仅看到刘明科先生等的《渭河峡谷的秦文化遗存与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路线蠡测》①,徐日辉先生的《秦早期发展史》②、《秦文公兵进“汧渭之会”线路考》③等论著中提出“陈仓渭水道”或“渭水峡道”。刘明科先生等认为,“燔史关”(建河、三岔、凤阁岭一带,其地理位置“南控秦岭,北跨渭河,为陕川咽喉”④)向南可以到达麦积山再通汉中,在秦的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从拓石、凤阁岭往西逆渭河而上,渭河两岸地形逐步开阔。拓石往东虽有险阻,即不好继续再沿渭河而下,但往东北可进入香泉河谷和六川河谷,或者再向东进入金陵河谷,最终走出渭河峡谷。⑤徐日辉先生指出陈仓渭水道的具体路线:礼县(西垂宫)—天水—麦积山—吴砦—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宝鸡(汧渭之会)。也就是从甘肃礼县的西垂宫出发,经甘肃的天水、麦积山、吴砦至甘、陕交壤的陕西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最后达到宝鸡境内的汧渭之会。交通部《公路交通偏史研究》1984年5期说:从关中到天水“宝鸡峡渭水河谷”(安夷关道)是一条比“千陇通道”更古老的道路。“其路沿渭河出燔史关可直达中国腹地”。对此道研究最为深入和全面的当是陕西考古研究所张天恩教授,其在《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路线考略》⑥中认为从陈仓至吴砦的路线是:陈仓—硖石—六川河—车辙—城隍庙—赤沙—通洞—拓石(或凤阁岭)—吴砦;或者是:陈仓—太寅—甘峪—晁峪—坪头(或码头)—城隍庙,再到拓石渡渭河,经吴砦到天水。关于陈仓渭水道的以上记述众说不一,概有三类:一类表述比较粗略,路线不具体,如《尚书·禹贡》《史记·秦始皇本纪》《公路交通偏史研究》等;二类表述明确,路线与渭河峡谷部分重合,如《宝鸡县志》《渭河峡谷的秦文化遗存与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路线蠡测》《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路线考略》;三类表述明确,与渭河峡谷完全重合,如《宝鸡市志》《秦文公兵进“汧渭之会”线路考》等。对于以上种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路线的选择都是古代人生产生活或军事的特殊需要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一般不会存在错误的记载,事实上这些路线都是人类所使用过的,只是使用早晚和频繁与否的问题,所以并不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些路线中总会存在一条相对便捷和重要的路线。按照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当文献不足辨时,考古资料可以进一步佐证。渭河峡谷的古栈道遗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证明陈仓渭水道的主要路线及其重要性。
  二、渭河峡谷古栈道遗迹
  栈道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种创造性建筑,一般在河岸、岩壁上凿孔架木而成,是古代山区险要地段交通的主要形式。关于古栈道,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关中通往蜀汉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等,而对渭河峡谷的古栈道鲜有考论。笔者自幼生长于渭河峡谷,现又工作于渭水河畔,2005年至今,以地利与职业之便对宝鸡至天水渭河峡谷及其支流多处古栈道进行了实际考察,并撰写了《渭河峡谷古栈道初步考察》①等论文,其中详细介绍了渭河峡谷古栈道的基本情况、特点以及研究意义。2008年至今,在渭河主流及支流又发现了几处栈道遗迹,本文将依据考查资料勾画出陈仓渭水道的路线。
  渭河峡谷全长一百多公里,史家窝栈道、北峪嘴栈道、阎西栈道、麻家湾口栈道、关桃园栈道、金龙山栈道、板桥栈道、平套栈道、马宗山栈道、石门栈道、坪头栈道等遗迹就由西向东分布于其间元龙至坪头段的陡峭崖壁之上。
  1.史家窝栈道
  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史家窝村处于渭河南岸,西距天水四十五公里,东距宝鸡一百二十五公里。宝兰二线、310国道都从村前经过。村西的栈道遗迹因修310国道已被炸毁。村东现存古栈道遗迹呈东西走向,距渭河河床约一百米,正好在宝兰二线史家窝隧道西口正上方二十米处。此处栈道东西长三十余米,遗迹风化严重,栈孔无法计数(见图1)。史家窝到葡萄园、元龙之间应该还有几处栈道遗迹,有待考察。
  2.北峪嘴“挂牌处”栈道
  在史家窝对岸的北峪嘴现存有名曰“挂牌处”的栈道遗迹,呈东西走向,断续长约五百米。其中西边四百余米为木栈道、石碥路、土筑路和石凿路的结合路段。最东边几十米是保存最完好的石栈道,此栈道至今仍然使用(见图2)。
  3.阎西栈道
  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阎西村西距天水五十五公里,东离宝鸡一百一十五公里,村东崖壁上修有古栈道。距离现路面3~4米,长约十余米,有近十个斜上圆栈孔,孔内插1.5~2米长的柏木棒,上铺木棒和土石,至今可用(见图3)。
  4.小川村麻家湾口栈道
  小川村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以东五公里(按照310国道里程计算东距宝鸡103公里),与关桃园村相邻。小川村麻家湾口栈道共有水平方孔十二孔(见图4),顺渭河北岸崖壁由西北向东南分布。
  5.关桃园崖道古栈道
  关桃园村属拓石镇管辖。关桃园崖道栈道在小川村麻家湾口东五百米处。共有六个人工开凿的栈孔,其中两个为凿于倾斜45。石崖上的圆孔,4个为水平方孔(见图5)。该遗迹受自然力量破坏严重。
  6.金龙山栈道
  从关桃园沿渭河南岸向东六公里处(距宝鸡92公里)设有310国道金龙山收费站,此地原名白清。南距收费站二十米的崖壁上,有两个水平方形栈孔遗迹(见图6)。
  7.漆树崖“板桥”栈道
  位于宝鸡市西九十公里的陈仓区拓石镇石家滩村(在渭河北岸)以西一公里处的漆树崖上,有名曰“板桥”的古栈道遗迹(见图7)。共有23个栈孔,由西北向东北分布于呈半圆形突出的漆树崖崖壁上,跨度三十余米。
  8.平套北崖栈道
  在东距宝鸡七十余公里,西距天水一百公里的宝鸡市陈仓区东口和胡店中间有一处名为平套的地方,此处有矗立于渭河南北两岸的南崖和北崖(见图8)。渭河由西向东从两崖间呈“S”形流过。古栈道由西向东开凿于北崖崖壁之上,总长约四十米,由54个排列并不规则的水平方形栈孔和其下两行百余个水平圆形小栈孔构成。
  9.马宗山栈道
  马宗山栈道位于正在修建的胡店镇颜家河村马宗山水电站以西渭河南岸崖壁上,有水平方栈孔十余个(见图9)。此栈道距离宝鸡六十多公里。
  10.石门栈道
  从胡店镇颜家河村马宗山栈道向东行两公里,就是由南北两座悬崖相对而立形成的渭河天然锁钥——石门,有15个水平方栈孔开凿于长三十余米的北崖上,南崖壁原也有栈道遗迹,从修路时炸塌的巨大石块之上的栈道孔可知(见图10)。
  11.坪头栈道
  在距宝鸡三十多公里的坪头镇渭河大桥到官竹园村之间数百米的渭河北岸石崖上,亦开凿有石砭道、方孔栈道等数处(见图11)。
  12.大沟河栈道
  大沟河古栈道遗迹位于东距宝鸡一百二十公里、西距天水六十多公里的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太碌村西一公里的一条源于西秦岭北麓由西南向东北流入渭河、全长三十公里的渭河支流——大沟河河道两岸崖壁之上。栈道遗迹5处,栈孔66个。栈道最晚开凿于明清时期,栈孔保存较为完好(见图12、图13)。
  13.仙伦沟栈道
  仙伦沟是渭河支流,其古栈道遗迹位于东距宝鸡四十余公里、西距天水一百四十公里的胡店镇仙伦村仙伦沟河道两岸崖壁之上。栈道遗迹七处,栈孔二十余个,栈孔距离河床较近,有方形和圆形两种(见图14)。
  三、陈仓渭水道的路线及其重要地位
  据调查,渭河峡谷两岸以前有多处栈道遗迹,后为自然力或人力所破坏。但即使依据以上几处有限的栈道遗迹,亦可勾勒出陈仓渭水道的大体路线图。若将史家窝、北峪嘴、阎西、小川麻家湾口、关桃园崖道、金龙山、石家滩漆树崖、平套北崖、颜家河马宗山、颜家河石门、坪头等栈道遗迹连接起来,再把天水和宝鸡串联在一起,就构成了陈仓渭水道最基本、最重要的路线:天水—麦积山—元龙(北峪嘴栈道、史家窝栈道)—三岔(阎西栈道)或凤阁岭—拓石(麻家湾口、关桃园崖道栈道)—石家滩(漆树崖板桥栈道)—东岔或胡店(平套北崖栈道)—颜家河(仙伦沟栈道、马宗山栈道、石门栈道)—坪头(坪头栈道)—晁峪—甘峪—宝鸡。此外,渭河支流也形成了一些辅助通道,如东柯河、大沟河、小沟河、磨沟河、吴砦河、通关河、建沟河、通洞河、东岔河、香泉河、仙伦河、黑潭河、林光河、马宗山河等多有零星栈道遗迹。通过东柯河、大沟河、小沟河、东岔河、仙伦沟河、林光河、清姜河可向南翻越秦岭,经党川、利桥、黄牛铺等,再经凤县到汉中以通四川;亦可向西由墁坪经散岔、石咀头、麦积至天水;通过磨沟河、通关河、建沟河、香泉河、六川河、金陵河等,向东北经通洞、赤沙、香泉、六川、县功,到宝鸡;也可经山门镇、清水到张家川。这就证明了陈仓渭水道主道依渭河峡谷而行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了其他辅助路线记载的合理性。
  史家窝、北峪嘴、阎西、小川麻家湾口、关桃园崖道、金龙山、石家滩漆树崖、平套北崖、马宗山、石门、坪头栈道以及渭河支流大沟、小沟、仙伦沟等栈道的开凿提升了渭河峡谷交通负载的能力和地位,使其成为沟通陇山东西和南下蜀地的重要通道。陈仓渭水道是我国古代开通最早的道路之一。渭河峡谷及其流域诸如大地湾遗址①、天水西山坪遗址②、天水师赵村遗址③、关桃园遗址④、北首岭遗址⑤、石嘴头遗址⑥等都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也印证了史念海先生的精辟论断:“如果把这些遗址联系起来观察,显然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是以渭水河谷作为东西交通的要道。”⑦愚以为像内涵如此丰富成熟、传承如此绵延不绝的文化遗存,其前期发展至少在两三千年以上。也就是说,在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渭河峡谷及其两端渭河流域就已经有了人类文化的存在、碰撞和交流,因而也就有了交通的往来。通过交通,文明可以充分地传流、扩展,同时也能够促进本地文化对其他素质文化的吸收,为本地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通过对渭河峡谷在历史时期联通关陇地区交通情况的考察,可以深刻地认识关陇地区文化具备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几个盛世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都是以完善交通运输系统为前提的,也都对关陇地区道路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心力。
  秦人的祖先非子可能通过陈仓渭水道为周王室输送马匹,因为周孝王曾诏非子在汧水、渭水之间大力发展养马业。徐日辉先生认为:“公元前762年,秦文公从西垂宫出发至‘汧渭之会’,走的正是此道。”①渭河峡谷有建河、八米原、毛家庄、鸭限岭、关桃园、甘峪、晁峪、福临堡、益门堡等众多秦墓遗址以及大量的出土器物可以佐证。其中在甘峪秦墓中出土的青铜釜,也叫铜鍑,造型较少见,高圈足,圆腹,平沿外折,立方耳,耳上有一圆柱,光素面。这种器物在西北草原文化中较多见,是春秋早期西北戎人同秦人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二十七年(前220),首次出巡,便溯渭水而上,直达陇西。然后越六盘山口到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从回中(今宁夏固原县境),再沿泾水回到咸阳。这说明渭河峡谷在秦代很受统治者重视。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到汉武帝时期,再一次出现交通建设高潮,开通了东起长安,经天水到西域的古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大致可认为是由长安出发,西行经陇西或固原至金城(兰州),然后经过河西走廊、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至罗布泊地区的楼兰。这一路线又分为东、中、西三段。渭河峡谷居于中段主要干线。中段的南线就是途经凤翔、天水、陇西、临安、乐都、西宁至张掖。“著名的丝绸之路南道亦从境内(宝鸡)通过。”③南线主要是顺渭河峡道一路西进。渭河峡谷在这里就起到了连接丝路东段与西段的重要作用。交通建设的成就为统一的汉文化发展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东汉建安十九年(214),魏将夏侯渊讨伐马超经此道。三国时期,曹魏集团曾利用该道出奇制胜,成功地平复了陇右氐、羌、胡等少数民族的反叛,并于公元228年夏月在蜀相诸葛亮首次北伐中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街亭战役中取胜,为维护陇右地区的安定,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④唐玄奘西行取经亦经过此道。宋绍兴元年(1131),吴玠、吴璘兄弟也曾迂回此道,并在古之“燔史关”⑤筑吴砦城抗击金兵。
  大沟河、小沟河、吴砦河、东岔河、仙伦河河谷零星栈道的存在则能够反映出由先秦、秦汉到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期陕、甘、川交通方面,除了陈仓故道之外还有数条辅助道路。陈仓渭水道中部的元龙、吴砦、凤阁岭又是南北线的交汇点,可北上“秦汧”,南下“陇蜀”。当渭河涨水难以通行,或史家窝、元龙等重要关口为敌对势力所把守时,从凤阁岭、吴砦欲西上,吴砦河、小沟河、大沟河就成为绕开西陈仓渭水道,西通利桥、麦积至天水,南经利桥、凤县、汉中至四川非常重要的辅助通道。明初冯监生随其母由蜀入陇,定居于秦岭大沟冯家场,以三十多匹骡马的驼队往来于甘、陕、川地区就是重要证据之一。同时,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鸡西山凤阁岭酒歌中既有青海花儿,又有甘肃秧歌和宝鸡社火小调,更有四川号子和螃蟹拳,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证据。
  从军事上来讲,若陈仓渭水道是一条隐蔽的东西通道,那么大沟河、小沟河、吴砦(三岔)河、东岔河、仙伦河河沟就是一条条更为隐蔽的小道。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松木板地图上将吴砦一带称为“燔史关”,也就是《天水县志》所谓的南控秦岭、北跨渭河的陕川咽喉,而这些沟河处于比较开阔的凤阁岭、毛家庄、吴砦、建河等以西地势骤然收缩形成锁钥的北峪嘴栈道和史家窝栈道以东不远处,为咽喉中之咽喉,在战争中选择渭河支流河谷为通道无疑是出奇制胜的重要因素。这些河沟处处是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可攻退可守,可谓万无一失。河沟里乍看有景无脉,不易生存,其实秦岭物产丰富,给养无忧。每逢乱世,这里就会成为周围群众躲避土匪掳掠和战火侵扰的风水宝地。在解放战争后期,就有西北土匪和国民党残兵败将躲进大沟河河谷内,以之为避难之所。
  文化遗存和历史事实相互印证,充分说明了陈仓渭水道及其支流辅道的历史性和重要性。这是连接古老的羲皇文化、姜炎文化与巴蜀文化的金桥,也是当下联结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纽带,更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历史与现状应该为后人所共知。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岁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