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云栈道开辟的政治、经济和自然因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46
颗粒名称: 三、连云栈道开辟的政治、经济和自然因素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268-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连云栈道开辟的政治、经济和自然因素的介绍,唐代之所以对褒斜道改线,使之形成后来的连云栈道,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关键词: 连云栈道 蜀道 自然因素

内容

唐代之所以对褒斜道改线,使之形成后来的连云栈道,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自晋室南迁至隋统一,全国的政治中心由关中移向江东。特别是南北朝时,秦岭南北为不同的分裂政权所管辖,而且多次更替,穿越秦岭的褒斜道常常成为南北政权较量的战场,栈道时通时塞,毁复无常。唐统一后,在兴修道路时,发现维修褒斜旧道困难太多,代价太高,因而“凤翔斜谷路馆驿停废”④,一度放弃此道。在褒斜道新线开通前,仅见于史籍记载的唐代两次对褒斜道的整治,相隔时间很近,且重点都在驿馆建设上。元和元年(806)正月,为平定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复置斜谷路馆驿”⑤,复置驿馆,当然要同时对道路进行必要的整修;仅仅过了二十年,到了宝历二年(826)正月,又有“兴元节度使裴度奏修斜谷道及馆驿”⑥,“创置驿三所”⑦。显然,褒斜道及其馆驿的损毁率很高。而整个褒斜谷道四百七十里,除了南口的褒城县(今陕西汉中市西北)和北口附近的郡县(今陕西眉县东),中途再无县级建置,若馆驿不全,就将成为一条“死路”。
  其次,盛唐时玄宗奔蜀,增加了褒斜道新线的权重。“安史之乱”中,唐玄宗经此道辗转入蜀,任命治路官员,委派宗室和亲信任职汉中,加强防卫力量,使褒斜道新线披上了特殊的政治色彩,提高了朝野对这条道路的关注度,使其“与骆谷、商岭同视为山南通关中之三大干线,而褒斜古道不与焉”⑧。故当兴元元年(784),唐德宗出奔至兴元后,陆贽奏曰:“商岭则道迂且遥,骆谷复为贼所扼,仅通王命,唯在褒斜。此路若又阻艰,南北便成隔绝。”⑨自此,由朝廷下诏修筑道路已呼之欲出。
  同时,唐代的气候特点,也对旧褒斜道不利。气象专家研究表明,“4—7世纪中国(降水)连续偏少”“8—14世纪,中国的降水连续偏多”⑩,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中国进入多雨的时期,这对多数路段傍水过河,在水中立柱、水上架桥的旧褒斜道来说,构成的威胁巨大。同时,行旅的心理需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旧褒斜道素称“阻险”“深险”,多数路段在高山之间,行经时心理压力很大,汉末曹操经此路到汉中,其感觉就是“南郑直为天狱中”①。唐代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化活跃,人们有愿望、有条件要求更好的出行道路。此时,千百年来主要作为军事通道的褒斜道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褒斜道新线在各种因素的促进下应运而生。褒斜道新线开通后,“急宣之骑,霄夜不惑,郄曲稜层,一朝坦夷”,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状况,提高了利用率。自此而后,这条道一跃成为自关中经汉中到成都的首选之路,至近当代仍为通衢大道。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