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蜀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20
颗粒名称: 三、蜀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分类号: G122
页数: 3
页码: 218-2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为一条典型的“文化遗产廊道”,蜀道是连接陕、甘、川三省的重要交通要道。只要三省联合统一部署,充分摸清家底,本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确定符合世界级文化遗产特征的具体申遗点,政府各部门、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系统全面地实施正确的保护和利用措施,蜀道申遗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关键词: 蜀道 文化遗产 研究

内容

蜀道是人类古代交通史上的伟大奇迹,是筑路形式的发明创造。蜀道盘旋于高山峡谷之间,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或凿山为道,或修桥渡水,或依山傍崖修筑栈道。蜀道上最能体现人类创造精神的是栈道,栈道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和创造精神的结晶,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文中对蜀道的论述如下:便在今天,连通四川和陕西的现代化公路所穿越的地区依然极为险峻壮观,在古代定然更加莽荒艰险。这一地区见证了秦汉工程师最宏伟壮观的杰作。①蜀道作为一条文化线路,早在商朝时期就已是代表黄河文明的商朝与代表长江文明的古蜀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自周秦汉唐以来,巴蜀文化与三秦、陇右的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南北文人骚客、商贾游客、达官显贵以至贩夫走卒都穿梭于此,留下了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蜀道文化印记。这足以表明,蜀道这一文化廊道历史悠久,历久弥新。
  “蜀道文化遗产廊道”作为以古道为载体,将古道沿线的风物遗迹、历史事件、风俗习尚等众多单体资源串联成为一个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带,需要朝廷整体保护。“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方法”。查尔斯(Charles)对“遗产廊道”给出了定义,即“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②。“遗产廊道”强调廊道,是线性的文化区域。
  为对文化遗产廊道进行整体性保护,蜀道申遗首先要保持其完整性。这需要陕、甘、川三省联合申遗和制定能使其保持完整性的可行性措施。三省应该加强联系,为蜀道申遗做好准备。首先,陕、甘、川三省应将蜀道名称统一化,不能再各执己见,提出什么“秦蜀古道说”“陇蜀古道说”。不管是从甘肃进入四川的阴平道,还是从汉中通往成都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都是古代历史上的蜀道遗存,构成了完整的蜀道。具体申遗需要确定哪些路段,需要大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蜀道遗存的文化遗产进行评估,按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和《操作指南》明确具体的申遗点。
  这里的蜀道线路完整化包含三方面的意思。①对蜀道各条路段的构成要有清晰的认识,比如从长安出发经褒斜道、金牛道、剑阁道到成都的一条完整线路,类似其他的蜀道分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蜀道网络交通路线。②对蜀道线路上的古建筑、石窟寺、石刻、遗址等不同的申遗点需要进行详细的考古调查,并保证各个申遗点本身申遗价值的完整性。比如蜀道经甘肃陇南地区的《西狭颂》摩崖(成县)、《新修白水路记》(徽县)等摩崖石刻就保存得相对完整,作为申遗点,都应加对其以保护。③蜀道线路与周围环境的完整性保护问题,线路经过的一定范围内的遗物、遗迹和周围的环境都属于完整性部分,应避免开发。如广元翠云廊,就是蜀道线路完整性的具体申遗点组成部分。
  再者,在操作层面,陕、甘、川三省需通力合作,由政府文物部门主导,研究学者参与组成合作小组,作为申遗总的领导机构,做好申遗准备。最后,陕、甘、川三省制定申遗方案,建立统一机制。不同省市、不同部门要各自做好申遗准备工作,省市县各级要按照要求做好部署工作,尤其文物部门要加强考古工作,为蜀道完整性提供准确的资料。同时,还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断跟进指导和研究工作。
  蜀道申遗要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提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求①,做好蜀道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必备工作。完整性上文已经提及,这里需要涉及蜀道遗产的真实性及其保护问题。
  不管是四川剑门蜀道还是甘肃阴平道,其真实性的见证有很多方面。剑门蜀道上的石窟艺术就是其典型代表,广元的千佛崖、皇泽寺摩崖造像,为广元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摩崖佛教造像位于江的西岸,千佛崖摩崖佛教造像位于江东岸,两处摩崖造像隔江相望。还有经考古发掘发现的古遗址、古墓葬,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蜀道的悠久历史,其中绵阳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在原始社会时期蜀道就有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剑门蜀道上的古墓葬也有独特之处,在宝轮镇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船棺葬,这种特殊的墓葬方式对于研究古代巴蜀的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中外驰名的阴平古道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中间有摩天岭苍茫横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要道。《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②从此留下了阴平古道的历史遗迹。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与胡宗南部队展开殊死血战,中国工农红军歼灭了胡宗南部队,取得了懋功会师的大胜利;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经阴平古道进军的。这条古道的重要位置,不仅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在中外享有盛名,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类似剑门蜀道和阴平道这样同属于蜀道的其他段落,也是蜀道真实性的见证。
  为了保证蜀道申遗的真实性,我们应该做好蜀道文化遗存的原真性保护,注重对其整体性的保护,尽量避免开发。当前这一问题在蜀道文化遗产保护上问题较为突出。纵观世界各地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很少遭受人为的改造或者建设。当前,蜀道申遗与地方政府的文化旅游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突的,与国家、省、市的交通建设及城乡建设规划是背离的,这导致蜀道沿线的古文化遗存几已失去自身的真实性,剑门关的旅游开发即是一例。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所谓的文化遗产附加产品问题。
  真实性,就是保证它的本来面目,确保蜀道上的具体申遗点的真实性。首先,古城整体保护应注重历史风貌的真实性,避免过度开发,失去历史韵味;对于古建筑应该避免人为的、因发展经济而造成的破坏。如蜀道上重点古镇昭化古城、普安镇等,明确其传统城镇的定位,避免因不当建设造成的破坏。对于现存古迹,应以保护为主,不能过度利用,不要人为建设遗址公园等。其次,在注重保护古蜀道沿线的现存遗产的基础上,要求文物保护部门开展古蜀道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在申遗前的预防性保护,包括路面、道路设施、关隘、沿线自然环境格局、古城古建筑等,使其不要因缺乏专门的保护措施而被破坏。对于古蜀道道路本体,我们也应遵循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做好前期资料、考古工作的准备,利用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古蜀道遗存现状进行系统普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保护点,为申遗做好必要的准备。最后,对“古蜀道”现有的遗产进行合理利用,避免其劣化,利用是文化遗产存在的次要方面,然而当前却存在过度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消费的问题。
  作为一条典型的“文化遗产廊道”,蜀道是连接陕、甘、川三省的重要交通要道。只要三省联合统一部署,充分摸清家底,本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确定符合世界级文化遗产特征的具体申遗点,政府各部门、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系统全面地实施正确的保护和利用措施,蜀道申遗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