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泥道《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及相关问题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10
颗粒名称: 明代青泥道《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及相关问题考述
分类号: K928.648
页数: 10
页码: 198-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青泥道《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及相关问题考述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介绍了明代的茶法、徽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明朝的马政和茶马司、关于新修巡茶察院行台官员、《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的学术价值等。
关键词: 明代 青泥道 巡茶院

内容

以往,众人以为“茶马古道”仅存在于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直至2009年,在康县望关乡发现了半截残存石碑,碑上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字样。该石碑的发现,证明“茶马古道”不仅存在于西南地区,在陇原的崇山峻岭中,也绵延盘旋着一条“以茶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古老商贸通道”。该线路从四川、陕西进入甘肃,最远可达青海和西藏。
  从唐代茶马交易兴起后,茶马古道甘肃段便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境内的茶马古道大致走向如下:茶叶由四川进入文县,沿白龙江到达武都,经宕昌到岷县进而进入藏区;由陕西进入陇南,经徽县、成县、西和到天水,经甘谷、武山到达临洮,在此可以分出两条路径,向北可达兰州等地,往西可进入临夏,进而进入藏区。此外,在五代、宋、西夏时期,陇东地区存在着一条“灵州古道”:从西安出发经彬县、长武,北上经宁县、庆城、环县到宁夏盐池(盐州)、灵武(灵州),过黄河通往河西、西域,这也是当时茶、盐等与马交易的主要通道。还有通常所说的古“丝绸之路”,在黄河以东甘肃境内,大致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即关陇北道、关陇南道,以不同的走向交错分布,途经庆阳、平凉、天水、白银、定西、兰州、临夏等地区,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茶马互市贸易的交通功能;河西地区武威、张掖、酒泉占据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唯一的交通走廊,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①
  陇南古道一直是“南茶”与“北马”交易的重要路段。目前,在陇南境内已经发现了几十处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历史遗存,包括石碑、摩崖石刻、廊桥、古宅院落和马帮用品等,为进一步研究陇南茶马古道提供了实物佐证。
  一、明代的茶法
  以茶易马是唐宋以来许多王朝的边陲要政,而明代尤为突出。为了制衡少数民族,茶叶成为明朝官方的战略物资。在茶马互市过程中,无论是官茶还是商茶,从种到收、从加工到销售,都由政府直接控制,专门用来交换马匹,不得私自贩卖。
  明朝建立伊始,在北方面临着元朝蒙古残余势力的巨大军事压力。因此,朝廷非常重视茶马互市,一方面可以交换到大批战马,以此来对抗擅长骑兵作战的蒙古军队;另一方面针对“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的生活特点,继承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的国家战略,严格管控茶叶外销,无论官茶还是商茶,皆贮边易马。官茶间征课钞,商茶输课略如盐制,欲以此达到“以茶易马,固番人心”的目的。①所以有明一代,茶法马政与明王朝如影随形,相伴始终,成为明王朝“御番”的重要策略。
  明代茶法大致经历了太祖朱元璋的严厉、成祖朱棣的松弛、武宗朱厚照宠信番僧茶法败坏、世宗朱厚熜重新整顿茶法、神宗朱翊变通茶法及思宗朱由检的放任自流等几个阶段。
  明太祖初年,“太祖令商人于产茶地买茶,纳钱请引。引茶百斤,输钱二百,不及引曰畸零,别置由帖给之。无由、引及茶引相离者,人得告捕。置茶局批验所,称较茶引不相当,即为私茶。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后又定茶引一道,输钱千,照茶百斤;茶由一道,输钱六百,照茶六十斤。既,又令纳钞,每引由一道,纳钞一贯”。洪武初年还规定:“凡卖茶之地,令宣课司三十取一。”洪武四年,户部言:“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余株。四川巴茶三百一十五户,茶二百三十八万余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士薅采,十取其八,以易番马。”朝廷采纳了户部建言,于是在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在秦、洮、河、雅渚州设置了茶马司,茶叶自碉门、黎、雅运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②
  而此前的制茶方法,“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③改团为散,简化了喝茶程序,节省了时间,影响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六百余年。人们把这种以茶叶原汁原味沸水冲泡的形式称为撮泡法,其得到了文人的极力推荐和社会各层的普遍认可。比起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斗茶法,撮泡法更为实用,延伸到普通民众,普及到千家万户。
  其实,在元代的时候,游牧民族就喜欢饮用起来十分方便的散茶,而不喜欢造价颇高的“团茶”。为了用茶叶换取更多更好的蒙古马,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1391),朱元璋下令废除团茶,改为芽茶,就是“改团为散”,这就大大降低了制茶的成本。明朝政府希望百姓通过大量饮茶来抽茶税,增加税收。这一诏令不仅赢得了游牧民族的欢心,也受到了汉人的欢迎。下诏的这一年,也是中国人改变饮茶习惯的第一年。
  明正德时期成为茶法推行的分水岭,茶法从此江河日下。
  二、徽县境内的茶马古道
  徽自汉魏以来为河池地,往迹可考。元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明兴,置郡。顾山河佳丽,风物宣朗。且介于陇蜀之间,天然四塞,实称形胜,视他郡亡多让焉,故首志舆地。①洪武二年四月直隶行省。领州三,县十四。东距布政司千六十里。洪武十年六月降为县,属府,后复升为州。东南有铁山,南有嘉陵江,又有河池水流入焉。又南有虞关巡检司。西南有小河关。西北距府四百八十里。领县一(两当县)。②
  徽县处于陇蜀之间茶马贸易通道重要节点上,是茶马古道向西北延伸段的主要站口。自唐宋以至元明清以来,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西部茶马贸易,都绕不开徽县。
  据考证,徽县境内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从陕西略阳县白水江镇进入徽县境内,经过白水峡到达大河店镇,再一分为二,一条向西北经白沙渡,翻木皮岭,过栗亭,到达成县,再从祁山道到达天水;另一条从大河店向北至今黑沟门,过老庄,过马房坝,经十里墩到达徽县县城。第二条南起陕西略阳县九股树进入徽县境内的三关店,经十八盘过石峡栈道到八渡沟,或从中川过柳家河至锅厂崖翻桃园梁到八渡沟;然后到虞关过水会渡经太和庵至青泥村到达徽县。再从徽县城过银杏树镇到峡街村,沿峡谷直行,翻山到火钻;再从榆树乡到高桥乡,经渭儿沟翻山出白音峡,到天水地界的李子园;经骆驼巷、稍子坡到天水三十五里店。③
  文献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新修的巡茶察院行台,建于徽州火钻镇的火站村(今徽县城北60里之榆树乡火站村),其是古代秦陇入蜀青泥道上的重要驿站。该行台由陕西巡茶御史沈越于嘉靖十八年五月主持动工修建,同年九月落成。包括正厅三楹,东西厢房共六楹。后厅三楹,东西厢房亦六楹,二门、大门各三楹。若大使之宅第则行台之西,亦不下一二十楹,器用诸物皆具。行台的建成化解了于所无衙、于官无事的困扰。此年七月,徽人恳请礼部侍郎吕柟撰文。吕柟听闻沈君美政,欣然挥毫撰写了《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其详细记载了明嘉靖年间徽州新修巡茶察院行台之缘由和经过,为研究明代茶马贸易之重要资史料,弥足珍贵。碑刻立于嘉靖十九年(1540)。由于年代久远,且屡屡遭受战火动乱与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如今,行台已不复存在,碑刻亦不知所终。
  嘉靖四十二年(1563),郭从道主笔编纂成《徽郡志》一书,最早录入《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其后清代、民国版诸志书俱录其文,为后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④
  新修巡茶察院行台建于明嘉靖年间,而明代是茶马互市的黄金时期,也是秦蜀道茶马互市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该记明令有六:一是令汉中府岁办地亩课茶五十四万,依期起运;禁茶园、店户盗卖欺隐;而中茶商人领引之后,不得辗转兴贩,别务生理,久不完销,以稽国课。二是令洮、河、西宁三道督察三茶马(司)官吏,于运到茶斤,不得收粗恶者于库内以易马,而以甘美之茶给商人。三是令守巡参将诸官责各衙门巡捕官,即理巡茶。而西戎土番、叠溪、松茂以至西宁、嘉峪诸处私贩茶徒,不得肆行潜通番人易其马。四是令甘肃二行太仆寺及陕西都行二司,严视官军马匹,不得走失。疮瘭而桩棚,地亩、马价亦皆及时完征。并禁官马不得驮载私物、减其粮料。五是令派定空闲牧军守候,茶马一到,即时表领,勿得守至旬月,致马瘦损,至啮柱槛。其各苑亦必相水草之宜,而腾驹游牝,各得其所。圉长、群头皆不得惰偷闲旷,以废其业。六是令苑马寺通行分管三路官员,亲诣各该监苑,巡视寨堡,务必高墙深堑,坚实完厚,保障地方,收敛马匹,勿致损失。六项政令,行之数年,效果颇佳,遂为之记,以彰其行。
  在世宗朱厚熜整顿茶法的倡导下,嘉靖十七年(1538),巡茶御史沈公越檄知州王时雍创建青泥道火钻镇巡茶察院行台。火钻镇御史行台有堂,有室,有门,有屏。分司在行台右,即批验所旧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茶御史梁公札来徽州巡视茶院事务,严禁川、汉茶通过青泥道、成州道走私入番地,强化茶引管理,遂将徽州城西街茶院迁至白水江口。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州孟公鹏又在木庐镇修建了公馆,有亭,有序,有门。此后不久,出于交通、管理的缘由,将该巡茶察院行台迁至徽州城西街。
  当时徽山驿在北街,有堂。后堂东西序,有库狱,有门,竖驻节坊,驿丞一员(吏名)。虞关巡检司,在州南五十里,堂序门垣如制。巡检一员,吏一名。批检茶引所,原在火钻镇,移于州治西街。尽管机构健全,但其时茶法马政一如进入暮年的明王朝,已垂垂老矣,举步维艰。正如郭从道所说,尽管“徽,辐辏之地,水陆之衢也。往昔颇称繁华,大抵久则人情乐便。而近来川蜀之货,欲东者皆自阳平关出凤翔,欲西者皆自置口出临巩,登白江水而来徽者才十之二三耳。昔花马池之盐由徽入蜀者,全蜀食盐皆为之仰给。今蜀中有井盐,而盐利又阻矣。於戏!市井萧条,民无生理,殆不可以昔之徽视徽焉,可也”①。
  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徽州知州左之祯奏请《奉两院批允查明茶夫地粮数目》,说州北六十里火钻峪系运茶要路,旧制在那里设有茶引所衙门,汉中府所属五州县课茶俱由此地运送至秦州三十五里店交割。左之祯在奏章中还说,早年在秦州、秦安、清水、礼县四处佥编运茶的脚户刘文光等百余人全都居住在本镇。这些运茶的脚户除支领工食外,政府还任由其开垦荒山,砍伐林木。自本镇至滴水崖,南北亘七十里,东西阔二十里,地未入册,粮未起科,相传那些土地都是茶夫地。后运茶议罢,而茶户之子姓相沿开垦,遂为世业,并未征粮。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西乡县复运茶到州,议添运茶脚户。前任知州申请布政司批允在本州一十八里每年派银二百六两三分,纳入一条鞭法的规则之内,遂为岁额。州民苦之,王秉查知前地,于三十八年(1610)间状告。两院批行,分巡道董暨本府刑厅转委礼县知县尹焕,不惮劳瘁,履亩丈量。计实在川地共一万二千九百一拾六亩七分四厘,每亩折银三厘,核银三十八两七钱五分二毫二丝;坡地共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七亩九分七厘三毫,每亩折银二厘,核银六十六两八钱九分五厘九毫四丝六忽;陡地共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三亩四分三厘,每亩折银一厘,核银一十一两五钱二分三厘四毫三丝。以上三则共核银一百一十七两一钱六分九厘五毫九丝六忽,其中除去有主原粮一十一石四斗一升九合四勺,每斗核价银一钱四分,共银一十六两一厘一毫六丝外,实核征银一百一两一钱六分八厘四毫三丝六忽。每年征收在官,如遇汉中府运茶官到州,令茶店户照数支领,取领状附卷以备查盘。如无茶到,将银贮库,以听申请。茶院别项支销永不派及,阖州百姓呈府转道,申请两院。先蒙按院徐批茶夫田地如议三等,起科永为遵守。又蒙茶院张批火站峪茶夫田地,从来远矣。后茶夫虽撤,茶地故在。小民视为闲田,开垦耕种据为恒产,不纳官租,以致运茶脚价贻累州民。官吏曾不查其原委,岁岁编派。刘印等耕无粮之地,而阖州民有额外之征,此王秉等不平而鸣也。今该道着意清查,再三批驳。尹知县不避劳怨,履亩丈量,使六万余湮没之田、数十年不决之事,一旦清明,舆情大快。据议三等起科,甚为妥当,仍立碑入志以垂永远。杜异日告辩之端,缴本州知州左之祯遵奉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间,督刊附入。①
  该碑文反映了茶院初设时运茶脚户生产生活的基本现状,以及在万历年间茶院发展壮大、当地政府对茶运的关注等具体情况。
  三、明朝的马政和茶马司
  史载:“初,太祖起江左,所急惟马,屡遣使市于四方。正元寿节,内外藩封将帅皆以马为币”“……以时入贡”。此后“狃于承平,驾驭之权失,马无外增,惟恃孳生岁课。重以官吏侵渔,牧政荒废,军民交困矣。盖明自宣德以后,祖制渐废,军旅特甚,而马政其一云。”②
  从永乐年间开始设马市。马政属内厩者,曰御马监,牧于官者,为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及各军司;牧于民者,大致在应天、山东、河南等府。牧地又有草场、熟地之分。民牧生驹,尚有免除草粮之半的惠政。嘉靖六年,营马专仰秣司农,岁费至十八万,户部为诎,而草场益废。议者争以租佃取赢,侵淫至神宗时,弊坏极矣。草场的兴废,马市的兴起,边防军务的急需,以致马政弊端丛生,到神宗万历朝时,马政已败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至于茶马司,洪武年间就在川陕设立了机构,听任西番纳马易茶,赐金牌信符,以防诈伪。每三岁,遣廷臣召诸番合符交易,上马茶百二十斤,中马七十斤,下马五十斤。而番人之市马也,不能辩权衡,止订篦中马。篦大,则官亏其直;小,则商病其繁。十年巡茶御史王汝舟酌为中制,每千斤为三百三十篦。①
  为了控制茶叶出口,朝廷严禁私茶出境,以私茶出者罪死,虽勋戚无贷。如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赐茶出境”,经人告发后,被朱元璋赐死。足见当时茶法之严格,皇亲国戚亦无幸免。太祖之禁私茶也,自三月至九月,月遣行人四员,巡视河州、临洮、碉门、黎、雅。半年以内,遣二十四员,往来旁午。到洪武末年,易马至万三千五百余匹。宣德十年,乃定三月一遣。永乐中,禁稍弛,易马少。乃命严边关茶禁,遣御史巡督,停止金牌信符。未几,番人为北狄所侵掠,徙居内地,金牌散失。而茶司亦以茶少,止以汉中茶易马,且不给金牌,听其以马入贡而已……正统末,罢金牌,岁遣行人巡察,边氓冒禁私贩者多。景泰中,罢遣行人。成化间,定差御史一员,领敕专理,成化三年命御史巡茶陕西。番人不乐御史,马至日少。乃取回御史,仍遣行人,且令按察司巡察。已而巡察不专,兵部言其害,乃复遣御史,岁一更,著为令。又以岁饥待振,复令商纳粟中茶,且令茶百斤折银五钱。商课折色自此始……十六年取回御史,以督理马政都御史杨一清兼理之……弘治间,大学士李东阳言:“金牌制废,私茶盛,有司又屡以敝茶绐番族,番人抱憾,往往以羸马应。宜严敕陕西官司揭榜招谕,复金牌之制,严收良茶,颇增马直,则得马必蕃。”
  正德元年,(杨)一清又建议,商人不愿领价者,以半与商,令自卖。遂著为例永行焉。一清又言金牌信符之制当复,且请复设巡茶御史兼理马政。乃复遣御史,而金牌以久废。卒不能复。后武宗宠番僧,许西域人例外带私茶。自是,茶法遂坏。面对前任武宗朱厚照宠信番僧败坏的茶法,世宗朱厚熜不遗余力地对茶法进行了整顿,同时上体国难,下忧民困,十分节俭。及杨一清督理苑马,遂命其并理盐茶。(杨)一清申旧制,禁私贩,种官茶。四年间易马九千余匹,而茶尚积四十余万斤。正德初,请令巡茶御史兼理马政,行太仆、苑马寺官听其提调,朝廷认可。御史翟唐岁收茶七十八万余斤,易马九千有奇。后法复弛。嘉靖初,户部请揭榜禁私茶,凡(茶)引俱南户部印发,府州县不得擅印。三十年,诏给番族勘合,然初制讫不能复矣。
  嘉靖三年,御史陈讲认为商茶低伪,建议悉征黑茶,但黑茶地产有限,乃第茶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书商名而考之。不久印制四川茶引五万道,其中二万六千道为腹引,二万四千道为边引。芽茶引三钱,叶茶引二钱。中茶至八十万斤而止,不得太滥。但食肉饮酪的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实在太旺盛,于是在嘉靖十五年时御史刘良卿言:“‘律例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盖西陲藩篱,莫切于诸番。番人恃茶以生,故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非可以常法论也。洪武初年,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用。弘治中,召商中茶,或以备振,或以储边,然未尝禁内地之民使不得食茶也。今减通番之罪,止于充军。禁内地之茶,使不得食,又使商私课茶,悉聚于三茶马司。夫茶司与番为邻,私贩易通,而禁复严于内郡,是驱民为私贩而授之资也。以故大奸阑出而漏网,小民负升斗而罹法。今计三茶马司所贮,洮河足三年,西宁足二年,而商、私、课茶又日益增,积久腐烂而无所用。茶法之弊如此。番地多马而无所市,吾茶有禁而不得通,其势必相求,而制之之机在我。今茶司居民,窃易番马以待商贩,岁无虚日,及官易时,而马反耗矣。请敕三茶马司,止留二年之用,每年易马当发若干。正茶之外,分毫毋得夹带。令茶价踊贵,番人受制,良马将不可胜用。且多开商茶,通行内地,官榷其半以备军饷,而河、兰、阶、岷诸近番地,禁卖如故,更重通番之刑如律例。洮、岷、河责边备道,临洮、兰州责陇右分巡,西宁责兵备,各选官防守。失察者以罢论。”朝廷采纳了御史刘仑、总督尚书王以旅等的奏请,虽未请复给诸番金牌信符,乃议定发勘合予之。此后,“茶法稍饬矣”。①
  终明一朝,除了一以贯之地践行完善茶法马政之外,亦始终如一地坚持了巡茶御史制度。
  巡茶御史,明清时期朝廷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茶换马的茶马贸易,除设有茶马司、茶课司负责茶马贸易事务外,又查禁私茶,还从都察院监察御史中派遣人员代表朝廷巡视茶法马政等事务。监察御史奉命巡视茶法马政时,一般称巡茶御史。因茶马贸易主要在陕西(明代陕西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故茶马御史也称为陕西巡茶御史。明朝的巡茶御史虽然也曾有过裁撤变动,但总的来说还是坚持了下来。明代巡茶御史的职能主要有:查禁私茶,整肃茶纪;茶引挂号;审计茶务;招番易马,均平茶课;兼理马政;建言茶政。而清朝仅在初期顺治、康熙年间设有专门的巡茶御史,后来即将茶马事宜交由当地督抚管理。
  “宣宗时期派遣巡抚‘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已成定制。巡抚之制始于洪武二十四年敕‘懿文太子巡抚陕西’,这些巡视地方的监察官员若兼领其他专项事务,则称总督、提督等,权力比巡按御史更大,有‘便宜从事’之权。另外他们还有权处理地方事务,如劝课农桑、勘察灾情、兴修水利等本该由地方官员处理的事务,他们也有权过问。到明中期前后,出于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平定‘南倭北虏’的需要,这些总督、巡抚还可以提督军务……明朝监察官员位卑权重,因而吏部、都察院,甚至皇帝对其人选都非常重视,除了有严格的选任、考课、签转制度规定外,对监察官员本身亦有严格要求,如清廉耿介、刚正不阿、富有学识、熟谙法令,能表率官常,识达大体等。明朝言官大多由学识渊博者充任,这保证了监察官员有较高的素质。因此,他们能对朝廷大事和皇帝的过失多所匡正,有很大的发言权。明朝御史能行其职权,不避权贵,受到言官弹劾而丢掉官职甚至身家性命的官员不计其数,上有公子王孙、宗室贵戚,下有州郡县官,为明朝的吏治澄清、维护皇权起了很大的作用。”②
  《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中的巡茶刘君、沈中甫等,就是嘉靖时期陕西巡茶御史的代表人物。
  四、关于新修巡茶察院行台官员
  (一)关于碑文撰书者吕柟
  吕柟,《明史》中有传①,该传精当地概括了他的传奇人生。吕柟(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其启蒙老师是薛敬之。吕柟为正德年间进士,授翰林修撰。因宦官刘瑾窃政,引疾返乡,筑东郭别墅、东林书屋,以文会友,结交天下学者。刘瑾被诛杀后官复原职,进入史馆纂修《正德实录》。后来贬官为山西解州判官,代理知州,居住在解梁书院,从事讲学,来自吴、楚、闽、越等地的弟子多达百余人。嘉靖六年(1527)升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尚宝司卿,公务之余在柳湾精舍、鹫峰寺讲学,传道授业解惑。嘉靖十一年,升南京太常寺少卿,又在任所讲学。嘉靖十四年调任国子监祭酒,因为整顿监规维护朝纲,以至豪门显贵官宦之家的子弟纷纷前来聆听而声名大振。次年升南京礼部侍郎,仍在任所讲学。嘉靖十八年致仕返乡,再讲学于北泉精舍。终其一生以讲学为幸事,大江南北门生合约千余人。当时王阳明的心学广为流行,只有吕柟的学说可以与阳明心学相提并论。当时学有所成、仕途顺风顺水的后起之秀,相当一部分都是吕柟的门生。他为学注重躬行实践,“以格物为穷理”,强调“即事即学,即学即事”。提倡广见博闻,认为“四方上下山川草木皆书册”。针对科举弊端,提出“安贫改过”。“安贫”即不为科举陷溺,以务实为本;“改过”为脱去旧习,做“克己功夫”。主张教人“因人变化”,要依其资质高低、学问深浅而异,不可一概而教。他著述宏富,有《周易说翼》等。
  (二)碑文涉及修建巡茶察院行台的官员
  碑文涉及茶法马政的汉中府、茶马司官吏、守巡参将诸官、巡捕官、太仆寺、陕西都行二司、苑马寺等地方各级管理机构。有名有姓的人物3人:
  (1)巡茶刘君:即刘希龙(1494—1547),字仁甫,号云山,山东安丘人。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在监督乾清宫工程时,因不屈服于宦官刘养敷,被锦衣卫逮捕入狱。有人劝他贿免,仁甫曰:“我当直毙,何事栓全?”不久被贬为河间通判。刘养敷死后被启用为户部主事,负责运输军饷到辽东。又视察天津仓库,所经手的黄金数千两,一无所染,升为本部郎中。任内督粮储,严惩不法奸商。嘉靖五年出任卫辉知府,后任河南按察司副使。两年后终被谣言所伤,挂冠而归。
  (2)沈中甫:即沈越(1501—1570),字中甫,南京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罗田令,邑大治。移令平江(今江苏苏州市),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平江民为之立碑,罗田亦祀于名宦。为御史,持廉秉公,厘奸革弊。嘉靖二十三年以试事忤旨落职。出任开封府判,稍迁卫辉府推官,再迁德安府同知。因不附权贵,竟致归里。隆庆四年(1570)卒,年七十。著有《麓村诗草》《新亭漫稿》等,为明代诗人。
  嘉靖二十三年以试事忤旨落职,即指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场大案。涉案当事人位居当朝首辅,涉罪案犯累及十余人,甚至录取授职的都要追查到底。案发后,嘉靖帝大怒之下将会试时副主考江汝壁和作弊考生家长、首席大学士翟銮削职为民。负责会试纠察的监察御史王珩、沈越失职,各降一级,调任地方官。
  (3)徽守刺史王时雍:字允化,号石村,垣曲(今山西省垣曲县)胡村人。明正德十一年进士。曾任陕西省山阳县知县、咸宁知县、武城令尹、华阴知县。在山阳县爱民如子,借粮施粥、严惩恶吏、巧息匪患,口碑极佳。省署巡抚寇大人荐语:“才识明敏而政务修举,操持严慎而吏民畏服。”任华阴县令时,曾率民整修道路,政绩显赫,贤声尤佳,连获优良荐语七纸。嘉靖十六年(1537)升任徽州知州。剖决明敏,与人言无遁情。当是时囹圄空虚,人多畏服,一时称才能者皆云王徽州。闻在山阳时,百姓谓之清王即其,在徽亦不失其所守。然不屈谄上官,尤人情所难者。后又官拜奉政大夫、西安府同知之显职。暮年,挂绶辞职,返回故里。教书育人,怡享田园之乐。
  (三)《徽郡志》编纂主笔郭从道
  郭从道,字省亭,一字汝能,徽州(今徽县伏镇古称栗亭)人,正德丙子年(1516)举人,被授任直隶大名府判,后升任山西应州知州,转任潞安府同知。时遇母丧丁忧,服满后被补授为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同知。他到顺德府上任时,顺德府古北口一带常有战事发生。顺德府是中央直隶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保一方百姓安宁,主动捐出自己的俸禄,并发动地方士绅出资修复了古北口马岭关的长城,使古北口防务得到加强,百姓生活恢复安宁。当地百姓十分感念他的功德,将他修复的这段长城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刻石立碑将他修复长城的经过如实记录,其中有“宇宙不雕经国绩,姓名永勒郭公关”之句。后升任户部员外郎,又转任贵州按察同兵备佥事。后因年老辞官,归乡赋闲。嘉靖四十一年(1562),河南洛阳人孟鹏年由滦州知州调任徽州知州,为创修《徽郡志》,遂敦请省亭先生主笔。省亭踏遍徽州山山水水,并搜寻、参考残存的古老典籍,倾全力编纂,完成了最早、最完备的徽县地方志书,为弘扬地方文化做出了贡献。①
  五、《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的学术价值
  往事如烟,世事沧桑。数百年后,行台不在,碑刻难觅。唯有传世华章为我们提供了有据可查的文字依据,使今人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茶马互市历史演变、巡茶御史所作所为,以及新修巡茶察院行台的壮美和历史作用。
  (1)为研究明后期茶马互市、茶马贸易以及陕西巡茶御史发展演变,提供了翔实的背景资料。碑铭的作者及碑铭中人物的传世文集,为发掘地方文化,了解明代文人交游和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2)青泥道上众多的古代交通遗存和碑铭、诗歌、民谣、民俗文化等能再现历史场景,对复原古建筑、古栈道、古民居,保护摩崖碑刻,实现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打造文化徽州、魅力徽州,提升旅游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含金量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明代《徽郡志》主笔郭从道,为保一方百姓安宁,主动捐出自己的俸禄,并发动地方士绅出资修补了古北口的长城,使古北口防务得到加强,百姓生活恢复安宁。其为民请命、恪尽职守的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兴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