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茶马贸易与徽州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98
颗粒名称: 二、茶马贸易与徽州经济
分类号: F729.2
页数: 3
页码: 171-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茶马贸易与徽州经济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包括茶夫地与茶脚费、付给驿站、茶印工资、明嘉靖年间徽州经济衰落的原因等。
关键词: 茶马贸易 徽州 徽州经济

内容

(一)茶夫地与茶脚费
  明嘉靖年间,徽州火钻镇新修巡察茶院行台,对茶马贸易进行专门管理,“州北六十里火钻峪,系运茶要路。旧制设有花引所衙门在焉,其汉中府所属五州县课茶俱由此地运送秦州三十五里店交割”④。由于贸易繁盛,就“在秦州、秦安、清水、礼县四处佥编运茶脚户刘文光等百有余名,住居本镇”⑤。这些茶脚户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和地方百姓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奉两院批允查明茶夫地粮数目》一文给出了部分答案。
  茶脚户们“除支领工食外,任其开垦荒山,砍伐林木”⑥,划给他们耕种范围,“自本镇至滴水崖,南北亘七十里,东西阔二十里,地未入册,粮未起科,是以相传为茶夫地云”⑦,开垦荒山必就近进行,划了七十里长、二十里阔的范围,由此可知当时徽州境内的茶脚户当在数百人之多。后来茶马贸易一度中落,但茶脚户们的茶夫地则由子孙继承,成为祖业,历代耕种,并未征粮。
  “至万历三十三年,西乡县复运茶到州,议添茶脚。前任知州申请布政司批允在本州一十八里每年派银二百六两三分,刻入条鞭规则内,遂为岁额,州民苦之。”①“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新法把茶脚户们的运茶费用摊到徽州老百姓的头上,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而茶脚户们则继续耕种茶夫地且不用征粮。于是王秉等知情人士状告到两院,这就有了礼县知县尹焕查明茶夫地的经过。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将土地分为川地、坡地、陡地三等,共计茶夫地57888亩,每亩又分别折合银两为三厘、二厘、一厘,“共该银一百一十七两一钱六分九厘五毫九丝六忽,内除去有主原粮一十一石四斗一升九合四勺,每斗该价银一钱四分,共银一十六两一厘一毫六丝外,实该征银一百一两一钱六分八厘四毫三丝六忽”②。茶夫地应征银两几乎占全县派银的一半,可见茶脚费用之巨、茶夫之多、运茶数量之大。查明亩数、折合银两后,“每年征收在官,如遇汉中府运茶,官到州令茶店户照数支领,取领状附卷以查盘;如无茶到将银贮库,以听申请。茶院别项支销,永不派及”③。
  (二)付给驿站、茶印工资
  明郭从道《徽郡志》有关茶马贸易人员俸禄分类梳理如下:
  黑松林驿馆夫五名,银三十两;
  徽山驿馆夫三名,每名准银四两;
  九股树弓兵一十五名,银七十五两;
  虞关巡检司弓兵三十名,每名准银二两五钱;
  茶引所秤子六名,每名准银二两五钱;
  安山递运所防夫二十五名,银二百二十五两;
  茶夫,银二百六两三分;
  察院门子二名,每名准银一两五钱;
  火钻公馆门子,每名各准银三钱。④
  从这份俸禄名单中,可以看出不同职位茶马人员的俸禄情况,由茶引所秤子六名也可以窥见徽州茶马贸易的规模。
  (三)明嘉靖年间徽州经济衰落的原因
  郭从道曰:“徽,辐辏之地,水陆之衢也。往昔颇称繁华,大抵久则人情乐便。而近来川蜀之货,欲东者皆自阳平关出凤翔,欲西者皆自置口出临巩,登白水江而来徽者才十之二三耳。昔花马池之盐由徽入蜀者,全蜀食盐皆为之仰给。今蜀中有井盐,而盐利又阻矣。於戏,市井萧条、民无生理,殆不可以昔日之徽视徽焉可也。”①
  从郭从道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交通路线的变更、物产的变化,导致了明嘉靖年间经济的急剧衰退。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