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76
颗粒名称: (三)白水路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宋时代青泥岭地区的白水路通行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白水路 茶马贸易 唐宋时期

内容

“白水峡,西南六十里,江岸石壁镌宋李虞卿《新修白水路记》,明高应夔(注:梦夔张应登)有诗。”“白水江,西南五十里。自下店之西,两川合流。东行里许,南达李家河,石渚峪细流入焉。自此入山口,经木皮、地坝诸山,左麓绕出大河堡,又折东南流达白水峡,曰白水江,入略阳界。又迂回而东十五里,乃与嘉陵江合而南流。《水经注》:浊水南经盘头郡东,而南合凤溪水。案浊水,今白水江上游,凤溪即嘉陵江。舟楫所经也。”“城西南十五里姚家坪,又五里马房坝,又二十里大河店。自此折东南行,五里王家河,又东南十五里至大石碑,距城七十里(自王家河经大石碑至江口,人马厉度,单身负贩者由石碥行)交汉中府略阳县界。”②
  白水峡位于徽县西南四十余华里的大河店镇境内,东北接青泥岭山脉,南通嘉陵江白水江口,西北连木皮岭地坝诸山。峡谷长六十余华里,因内有白水江而得名。白水在《水经注》等史地文献中被称为浊水,“横川、栗亭两水会合,是为白水上游,旧志称浊水,取白而浑浊之意”③。白水自栗川合河口入峡,曲折南行,经官桥坝、小河关、大河堡,接纳源自木皮岭之南的左溪水、地坝水,再经王家河、大石碑,于略阳县白水江镇汇合嘉陵江。
  白水峡一带自古以来是陇右沟通荆、楚、巴、蜀的必经之道和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武都太守虞诩入武都,东汉大将冯异出击隗嚣,三国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南北朝时河池氐杨氏政权与刘宋、北魏之间的战事,宋代吴玠抗金,曹友闻抗蒙斗争均发生于此。唐僖宗时期为防御黄巢起义军入蜀,王铎在此置小河关、木皮关。这些历史,见证了白水峡路径的重要历史地位。
  在位于今大河店乡北部的小河铁厂(古称兰皋戍、盘头)白水中游小河村有古渡口,白沙古渡口是自成州道、木皮道东来跨越白水江必经的渡口。成县飞龙峡有成州知州晁说之宣和六年(1124)三月撰写的杜公祠碑文《发兴阁记》,其中载:“(杜甫祠)庙之东有地可建小阁,其南则栈道窈窕,抵凤凰台,往西崖以及白沙渡,实杜子美入蜀之道也。”①小河村古渡口因大诗人杜甫乾元二年自成州栗亭镇出发远赴成都时途经此地并遗诗《白沙渡》而闻名天下。《杜甫与徽县》一书记载:“白沙渡,系指洛河中游的官桥坝渡口。过去这里沙滩为茫茫一片白沙,随手一抓,白沙如水一般从指缝滑落。‘官桥坝’别称‘白沙渡’,因杜甫的《白沙渡》诗而得新名。”②按晁说之《发兴阁记》的记载与杜甫《白沙渡》诗的写实性记述,白水峡西段西连木皮道、东接青泥道的白水路旧路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以公元1055年为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与节点,以李虞卿主持新修白水路为标志,通往嘉陵江的具体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至和二年(1055),利州路水陆计度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主持改道新修白水路,此路北起凤州河池县西十五里的银杏镇河池驿(今银杏树村),经河池县城、观沟、五里铺、十里墩、佛爷崖、文家池、照壁崖、王半山、赵家沟而入白水峡,再经大河店、王家河至大石碑处路线折上瓦泉山,经石坎栈道翻山,抵达嘉陵江边位于虞关(仙人关)下的长举驿(今白水江镇长丰村),全长五十余华里。经过青泥道改道修通的白水路,自河池驿—大河店—大石碑—长举驿抵达嘉陵江边,路径相较于青泥旧路短而平易,减省了青泥旧路的通行里程与养护开支,降低了通行难度,保障了古蜀道在青泥岭地区的畅通,为当时官方邮驿的传递、陇蜀茶马经济贸易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繁荣提供了交通保障。正因如此,新修的白水路与青泥旧路相较,“一旦避险即安,宽民省费,斯利害断然易晓,乌用听其悠悠之谈邪!”③青泥岭地区的两条道路先后成为官方首选的通蜀官道。
  凤州河池驿在西汉所置河池县治所在地,驿站北接经冬青峡(峡门)、火站、高桥至秦州的河池古道。宋开宝三年(970),河池县城向东移至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先农),但驿站仍留在银杏镇原址。关于兴州长举驿,据《汉中府志》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置苌举县,在沔州(略阳)北八十里,属盘头郡。北周武帝(宇文邕)时,废盘头郡,苌举县改属落丛郡。隋改“苌举”为“长举”。传为长丰县所在地。唐贞观二年(628),迁移县治于兴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元至元二十年(1283)并长举入略阳。又据《徽县志》记载:“长举旧县在仙人关下临江岸。宋初无此县,开禧中复置长举县,隶属沔州顺镇郡。在长举驿旧址上。”①清代嘉庆年间,张伯魁《白水峡》诗后四句云:“踏遍青泥岭外程,枝枝叶叶送秋声。讹传旧有长丰县,半在江边半在城。”今略阳白水江镇北二十里的长峰自然村传为长举故址,此地紧邻宋代仙人关、吴王城,江对岸东侧台地有宋代长丰寺寺院遗址,遗留有若干与长丰寺、仙人关、嘉陵江沿江古道有关的历史信息。
  白水路白水峡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在白水新路取代青泥旧路沟通南北交通后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条峡谷连同白水新路在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演绎了众多的历史故事。
  在大河店乡王家河村瓦泉社北距“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一公里处有栈道遗空一排,栈道孔距全长25米,现存栈孔13个,栈孔分上下两排,该遗址为白水古路的重要见证。王家河下游白水路路径起初在瓦泉山上,其原因在于通过栈道翻越瓦泉山抵达嘉陵江边的长举县、长举驿是一条捷径。宋代以后,随着虞关西南侧长举县的废弃,驿站改建江镇(今白水江镇),故而通往嘉陵江边的路线改由王家河以下沿白水峡顺流抵达白水江镇驿站。白水路至略阳白水江镇后,一方面可与江镇南侧小八渡山(今大梁子老爷岭)的通略大道相通,经栒林驿、磨坝、吴家营南下兴州略阳;另一方面,也可沿略阳地界的嘉陵江河道走向,由两河口—明水坝(今徐家坪)—街口驿站—周家坝—白崖栈道—横现河镇路线,最后抵达兴州略阳、利州广元。在今白水江镇九家山小河村对面,北距江镇古街600米处的嘉陵江东岸马莲垭口绝壁上有南北走向的栈孔16个,孔径20~24厘米,间距1~2米不等,距水面2~3米。遗迹呈一字形线状排列,长30余米,位于江镇与封家坝之间。栈孔上方约3米高处,沿江走向又有石碥道一条。这段古栈道遗迹当为嘉陵古道的一段,是嘉陵江行船的拉纤“纤道”。江镇自古以来就是陕、甘、川交通中转站,是蜀道上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无论是唐代的“青泥道”还是宋代的“白水路”,江镇都是其必经之地。江镇古街上今遗存古城门一座,门内外分别砖刻“秦蜀襟带”“嘉陵保障”四字。从江镇古街越东南方向的马莲垭口,进入麻柳塘沟大路口,沿河沟向东翻过老爷岭可到达略阳,为古“徽略”(徽县—略阳县)大路。顺着这条古栈道,沿江向南两公里左右为封家坝,其西侧是麻柳塘沟大路口。至此,青泥道与兴州地界古道接通。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