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末至北宋时期地缘政治与丝绸之路线路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69
颗粒名称: 一、唐末至北宋时期地缘政治与丝绸之路线路的变化
分类号: F729.2
页数: 4
页码: 116-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由于受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中国境内丝绸之路的线路和贸易主体、贸易特点及市场分布都发生了变化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川茶贸易 线路变化

内容

在9世纪中期至13世纪初期蒙古西征的近四百年内,丝路西段与东段因大国衰落,割据政权林立而同时走向衰落。在丝路西段,9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帝国度过了其百年“黄金时代”,各地诸侯和突厥将领日渐壮大,割据称雄,帝国版图上先后出现了阿拔斯王朝、伊德利斯王朝、法蒂王朝、图伦王朝、绿衣大食、黑衣大食、布维希王朝、塔黑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几乎在阿拉伯帝国解体的同时,蒙古高原上的回鹘汗国统治崩溃,其部众分为三支西迁:一支西迁河西走廊,建立甘州回鹘政权,后为西夏攻灭;一支在新疆建立西州回鹘政权;一支西奔中亚,在10世纪初期建立哈拉汗王朝。此后加兹尼王朝、古尔王朝、赛尔柱突厥帝国、西辽、花刺子模先后在丝路西段展开角逐。在丝路东段,9世纪中期,吐蕃帝国的统治由于内讧而土崩瓦解。张仪潮于大中二年(848)乘机发动起义,大中五年(851)携河西、陇右十一州归唐。大中三年(849),唐朝收复秦(治今天水市)、原(治今固原)、安乐(治今中卫)等州。然而,由于唐王朝势力衰微,河陇各地处于群雄割据的半独立状态。半个世纪后,大唐帝国由于藩镇割据而解体,中原王朝进入了五代十国割据与辽、宋、夏、金分裂对峙时期。由于受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中国境内丝绸之路的线路和贸易主体、贸易特点及市场分布都发生了变化。
  安史之乱(755—763)后,因吐蕃占领陇右、河西,传统的秦陇南道、河西丝路干道通西域的交通受阻,唐通西域被迫改走回鹘道。回鹘道从长安出发,北经坊州(治今黄陵)、鄜州(治今富县)、延州(治今延安)、夏州(治今白城子)至丰州(治今五原)①,此道与严耕望先生考证的河上军城通回纥的道路在中受降城相连接②,构成长安北通回纥的主道,此道一度成为唐与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武宗会昌(841—846)以后,回鹘、吐蕃王国相继瓦解,回鹘一部南下迁居甘州(今甘肃张掖),建立政权。宣宗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沙州(今敦煌)起义,以瓜(今甘肃安西县)、沙地区归唐,唐封其为归义军节度使。河西大镇凉州(今甘肃武威)则由吐蕃人团聚为六谷族建立地方政权。传统的秦陇南道仍然被散处于秦陇地带的吐蕃各部族隔断,灵州遂成为联结河西的交通枢纽。灵州道由东京开封西行,经洛阳至西京长安,由此北上至邠州(治今陕西彬县),循马岭河而上经庆州(治今甘肃庆阳)、环州(治今陕西环县)至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自灵州渡黄河,出贺兰山口西行,穿越瀚海(今腾格里沙漠),趋白亭海(今石羊河终端湖,已干涸)、白亭河至凉州(治今武威),或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溯额济纳河(今黑河)南下至张掖绿洲,然后顺河西旧路经肃州(治见甘肃酒泉)、瓜州(治今甘肃安西)、沙州(治今甘肃敦煌)抵西域。③五代十国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也并未完全中断,中西贸易仍在继续进行,只是贸易路线稍有变化,贸易额已经不能与唐时相比了。从贸易路线看,主要变化在东段,西段的路线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路线。东段主要与秦州的归属变化直接相关,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在唐末五代初期归岐王李茂贞管辖,李茂贞与后梁对峙,不与其通声气。后唐、后晋时期,秦州虽然隶属于中原王朝,但时隔不久,又被前蜀夺去,直到后周显德年间,又重新归于中原王朝。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故经过秦州进入关中的道路并不十分畅通。在秦州道阻之时,由于灵州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下,遂使这里成为这一时期通往中国内地的必经之处,灵州道逐渐发展成为唐末五代乃至北宋初年的丝绸之路的干线路段。④
  北宋初年,西域贡使、商旅、僧侣主要取灵州道抵达宋境。宋初因与夏州李氏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故由夏州亦可以通往西域。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李继迁叛,此后和宋朝的交往时断时续。淳化五年(994),宋朝放弃夏州,还其民于绥、银等州。夏州道即被西夏隔绝。⑤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西夏李继迁大集蕃部,攻陷宋西北重镇灵州,从此灵州道隔绝。
  夏州、灵州二道被阻绝之后,宋朝通往河西的道路以故原州(唐代原州)即宋代镇戎军为枢纽,东南至渭州(今平凉)、泾州(今泾川),西北至凉州(今武成)以通西域。北宋朝廷为了恢复中西交通,镇抚西北吐蕃,招徕西域商旅,在开通泾原路的同时,逐步打通了秦州路与青唐道。宋朝建国之初,自秦州伏羌寨(今甘谷城)以西沿渭水过洮水直至青唐城,均有吐蕃部族分居。仁宗皇祐四年(1052),宋朝力量延伸至古渭州,筑古渭寨。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大举攻宋,宋遣使臣诏谕唃厮啰出兵,从侧面牵制西夏。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宋将王韶开拓熙河,从其行军路线,得悉这条路径的详细走向,即从古渭寨至渭源城,分两路:一路越鸟鼠山(指高城岭)经庆平堡,循东峪沟到临洮城(吐蕃称武胜军,宋朝改称熙州);一路经竹牛岭(渭水与洮水支流抹邦河的分水岭,在今五竹乡),循抹邦山过会川城至临洮城。过洮西则又合为一路,经康乐寨、当川堡至定羌城(今广河县城),往西越南阳城入牛精谷(今地名仍旧)到河州。由河州经北塬至安乡城(旧永靖县城,今没入刘家峡水库),由炳灵寺渡河(渡口在寺东一里处,今没入水库),上一条山梁经现在的杨塔(有古城名宋家城)、川城至邈川,循湟水至青唐城。经陈守忠先生调查,宋代康乐寨(今康乐县城北六里处)出土了大量汉瓦片,最早为汉城。汉大夏县在今广河县城西十华里古大夏河西岸。由康乐至今临夏市,又由今永靖县盐锅峡以西经杨塔、川城直至乐都有一条烽隧线,每十里一烽墩,现均保存,为汉代保护交通线的军事设施。自河西走廊被西夏阻隔,青唐城(在今西宁)及其西四十里之林金城(在今西宁市西多巴镇),就成为西来的贡使、商人往来宋朝必经之中转枢纽。
  从林金城出发,过日月山至青海湖南面的大草原(唐代称大非川),然后循昆仑山北麓、柴达木盆地南沿,一直向西至茫崖镇以西,穿越阿尔金山至新疆若羌、且末以达于阗。①秦州路、青唐道与伊吾(治今哈密)路相连接,确保了河西南侧新交通路线的畅通。唃厮哕、于阗、龟兹、高昌、回纥商人和东罗马帝国(拂菻)使臣多经青唐道、秦州路至北宋境内。李远《青唐录》:“自青唐西行四十里至林金城,城去青海,善马三日可到。……海西皆平衍无垄断。其人逐善水草,以牧放射猎为生,多不粒食。至百铁堠,高丈余,羌云,此以识界。自铁堆西皆黄沙。无人居,西行逾两月。即入回鹘、于阗界。”另据《长编》记载,元丰四年(1081),拂菻国(西亚地中海沿岸地)贡方物。其贡使尔厮孟令厮孟判言其东来的行程是:“东至西大食,及于阗新福州,次至旧于阗,次至约昌城,乃于阗界。次东至黄头回纥,又东至种楹,又东至董氈所居。次至林檎城,又东至青唐,乃至中国界。”②“西大食”当为大食国西部,看来大食国当时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根据拂菻使者所经国家和地区看,“大食国”也在于阗国以西的不远处;“新福州”又译作“新复州”,其地在旧于阗之西,当在今新疆喀什市或叶城县一带;“旧于阗”故址在今
  的古城;“黄头回纥”为撒里畏兀儿(SarigUigur)的意译,指当时的龟兹回鹘国,位于罗布泊南;鞑靼为蒙古高原的鞑靼部族分支,又称“草头(黄头)鞑靼”,当时是黄头回纥的属部;“种榅”又译为仲云、众熨、重云,由臣属于回鹘汗国的西突厥处月部落演变而来,当时立国于罗布泊东南的草原中;“董毡”是青海地区的吐蕃首领,因其政治中心在青唐城,历史上又称之为青唐政权;“林檎城”故址在今青海多巴镇,“青唐城”故址则在西宁市区:“中国”指宋朝。从拂菻使者的行程看,他们一过大食国,即走西域南道和青海道。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