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卢照邻诗意观照青泥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24
颗粒名称: 三、从卢照邻诗意观照青泥道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23-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卢照邻《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首提青泥道,并非偶然为之,而是建立在作者在青泥道上行走后形成的诸多非同一般的感性体验和深刻认识上的。从内容与艺术层面看,此诗系赠别诗,显然是作者与长安诸多好友惜别后所作。
关键词: 蜀道 青泥道 卢照邻

内容

卢照邻《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首提青泥道,并非偶然为之,而是建立在作者在青泥道上行走后形成的诸多非同一般的感性体验和深刻认识上的。从内容与艺术层面看,此诗系赠别诗,显然是作者与长安诸多好友惜别后所作。首句便点出诗人与京城以及友人的难舍难分,回首自己一路走来命运多舛,年华老去却功业难就,心中不免感伤。遥望前方的漫漫征途,心有不甘而又无可奈何,只得含泪踏上入蜀的“青泥道”,往昔与京城好友畅游灞水的欢乐场面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此作抒发了身为游子的诗人在跋涉途中的羁旅愁思与怀乡之情。“愁鹭”与“狎鸥”的画面更反衬出诗人旅途上的寂寞,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可谓水乳交融,代表了卢照邻羁旅怀乡诗的艺术风格。玄灞,灞水,在长安以东,这里代指京城。诗末两句写在青泥道途中辗转前行,虽是空思,却可以反观作者对京城好友的思念之情。
  我们从卢照邻的著录情况和作品本身可以发现其在青泥道上的相关经历和认识。唐张鷟撰《朝野佥载》及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本传均称卢有文集二十卷,宋代《崇文总目》等书目均著录为十卷,今存的《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均为七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两卷。今人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徐明霞据七卷本《幽忧子集》点校《卢照邻集》并作《补遗》。这些著录中,卢照邻写到入蜀之途的诗句不少。如《送郑司仓入蜀》:“陇云朝结阵,江月夜临空。”《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入秦川界》:“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陇头水》:“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大剑送别刘右史》:“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相逢属晚岁,相送动征鞍。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送梓州高参军还京》:“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赠益府群官》:“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早度分水岭》:“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缄愁赴蜀道,题拙奉虞薰。”《怀仙引》:“回行遵故道,通川遍流潦。”《送二兄入蜀》:“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从这些诗作的记述看,在长达六年的蜀中任职时期,卢照邻往返于关中与蜀地,主要走了褒斜道、陈仓道(凤兴道)和陇蜀陇山道,经祁山道接青泥道。相较而言,他的诗作事关褒斜道的最少,陈仓道次之(《至陈仓晓晴望京邑》),而涉及祁山道最多,述及陇云、关山、陇阪、关河、关梁、陇头等地和诗歌意象。他的《赤谷安禅师塔》显然与经过秦州有关,《明一统志》:“赤谷,在巩昌府秦州西南七里,中有赤谷川。”南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曰:“秦州陇城县有大陇山,亦曰陇首,其坂九回。公前《赤谷西崦》诗云‘脐险不自安’,此诗又云‘险艰方自兹’,盖是登大陇,历九回坂也。”由此可知,卢照邻走祁山道接青泥道入川,和近百年后乾元二年(759)杜甫入蜀的路线是一致的。他之所以多走陇山道—祁山道—青泥道,是因为虽然此道“回远”但通畅度高,颇为兴盛,能保证交通行旅目标的达成。而陈仓道或有阻断,通畅度相对较低,虽路途较近,却难以保障行旅计顺利实现,故少走。
  从上述分析看,《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首提青泥道,实际在诗人看来,既包括陈仓道(凤兴道),也包含了陇山道—祁山道—青泥道,再经剑门到成都一线。
  历史上,青泥道别称青泥路,二者对等互替的情况也有。比卢照邻稍晚,张说(667—730)著《畏途赋》说:
  青泥路,白马关,云足蹑,霞手攀,忠臣往兮孝子还。陟羊肠,临鸟道,搏绝岸,援蔓草,悬梁娈娜以树接,虚阁穹崇而烟抱。风雨栉汩兮崩泉而险湍,图画诡屈兮红峰而碧峦。林黝黝而人静,山参寥而地寒。客有梦兮在城阙,背芳萱兮心不歇。悯秋草之坠露,吊穷崖之飞月。闻哀猿之一鸣,忧人宿昔兮生白发。①
  此赋描述了青泥路的艰险和僻远难行,“委婉表达了自己外放之时欲建功立业而不得的惆怅”①。辛弃疾词《御街行。山中问盛复之提干行期》:“山城甲子冥冥雨,门外青泥路。杜鹃只是等闲啼,莫被他催归去。”以畏途青泥路为意象,表现了前途的凄冷和渺茫。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青泥岭和青泥路是古代秦陇入蜀的必经之地。②《巩郡志》云:“徽州界陇蜀之间,寒煴得中,物产略备,又为水路通道,商贾辐辏。”《秦州志》:“徽县故州也,地又近南,物产独丰,固宜华而鲜实。顾蜀道久塞,富商大贾之所不至。”③
  从笔者考察的文献资料看,历史上称“青泥道”者众,而称“青泥路”者寡,这也是一种比较有趣的人文史料现象。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地名

卢照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