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徽县图书馆
陇南徽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陇南徽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历年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民政志》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3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年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9
页码:
119-1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徽县近八十多年中,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水、冰雹、干旱、霜冻、低温、病、虫害等,而尤以干旱和水灾最为突出。
关键词:
徽县
自然灾害,种类
内容
1953年4至5月,暴雨、冰雹及病虫害三灾交加,曾3次由大成、汪川、伏镇、江洛、泥阳、榆树、永宁、嘉陵、大河等区、乡普遍发生。被洪水冲走五人,四人得救,一人丧生。倒塌房屋 70余间。淌走水磨 12座。损坏麦苗 1.6万亩,秋田 9.6万亩。受重灾 650户,无家可归的 39户。 1957年,伏旱秋旱相连,全年降水量只有 579毫米,秋田严重减产,且有部分绝收。
1958年,夏秋雨涝,小麦损失严重。
1963年, 10月11日晚,高桥、太白发生暴雨,冲走耕牛 11头,羊35只,生猪 5头,倒房 16间,受灾农民 306户,冲走 12人,伤2人。
1964年7月21日上午2时左右,江洛、泥阳等12个公社暴雨持续7小时,河水猛涨,成为五十多年来徽县最大的洪水灾害。伏镇河除两岸高地外,川地几乎全被淹没。大部村庄全部受灾。泥阳、江洛、榆树、游龙、伏镇等公社山坡崩溜,沟洪倾泻,电杆冲倒,县内电话中断。华双、江武等公路干线被毁,交通闭塞。各河两岸被水淹淤,房屋大量倒塌。根据12个公社统计,受灾的有134个大队,493个生产队,许多群众无家可归。
受灾的农作物面积达 43万亩。损失粮食 628.93万斤,侯家坝酒厂同小河铁厂合计损失人民币 20多万元。冲断公路 48公里,桥梁 18座,涵洞 21个。路面淤泥 3万立方,路基塌陷 1.4万公尺,塌方 34106立方。电讯方面损失 1.8万元。
1965年6月13日和 16日,银杏公社庆寿、马庄两个生产大队遭雹灾,受灾面积 1100亩,麦穗麦粒多被打掉。
1970年8月5日,城关附近 6个公社受暴雨灾害,冲走庄稼 1900多亩; 5000多亩秋粮减产一半。
1972年5月13日,麻沿、虞关、两个公社受雹灾,1230亩小麦被打。7月19日夜,狂风暴雨夹冰雹,10个公社受灾,大秋作物倒伏,13952亩秋庄稼绝收。
1973年6月3日至 12日,县境内 13个公社 35个大队遭受暴雨、冰雹袭击,受灾作物面积达 14万多亩。其中绝收的 258亩。
同年7月19日,城关、水阳等10个公社142个大队601个生产队暴雨夹冰雹,受灾面积4.78万亩,绝收1.34万亩。冲毁农田、河堤、渠道多处;冲断果树 319棵;冲倒房屋 11间。
1974年7月2日傍晚,天色突变,霎时风雨交加,冰雹亦有,大者如杏、小者如豆。银杏公社所属中川、峡门、宏化、刘河、五七等大队受灾最重。冰雹过后,气温降到0℃以下。冰雹所经之地,包谷、黄豆无收、核桃、柿子、苹果全被打落。并打死一些家畜家禽及鸟兽,有只野狼也被打死。
1975年6月15日,柳林、虞关、大河等公社7个大队25个生产队遭受雹灾。受灾面积1162亩。其中小麦800亩,玉米195亩。损失粮食2.6万斤。栗川、虞关、城关、太白等14个公社84个大队275个生产队同时下了暴雨,落了冰雹。据气象站测定;城关降雹12分钟,雹重1.1克至4克,直径达1.2厘米。栗川、虞关、太白乡受灾最严重。降雹20分钟,雹粒直径3厘米,牲畜被打死5头、鸡百只、毁房42间、桥3座、受灾农田5.26万亩。其中小麦 3.6万亩,玉米 1.5万亩,水稻棉花共 300亩。损失粮食 890万斤。此为徽县解放后最重的一次雹灾。
同年秋季由于雨量过多,当年冬天与次年春交替之际,气温变冷,徽县境内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冻灾,冬小麦大面积被冻死。全县28万亩冬小麦,有8.63万亩因冻死而翻种。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0%。其中受灾最重的有麻沿、榆树、高桥、虞关、太白、栗川、江洛等七个公社,44个大队, 152个生产队。缺口粮社员 3452户, 1.5万多人。
1977年6月底至7月初,暴雨夹冰雹,城关降雨量达138.2毫米,13个公社受重灾,275个生产队损失严重。洪水冲毁塘坝24座,受灾农田2.3万亩,绝收的小麦秋田 1.4万亩,仅粮食损失达 890万斤。多年开修的河滩良田,几乎冲光。
1979年7月4日天降暴雨,永宁降水量 142.5毫米。山洪暴发,造成人畜伤亡。冲毁公路、桥梁,邮电交通中断。
1980年,连续受涝,小麦霉变、发芽,全县仅小麦一项就损失1000万斤。部分社队当年连种籽都靠外地调入。同时又影响小麦的适时下种。复种作物玉米、黄豆、小豆、荞麦,由于雨涝光照奇缺,热量不足,致使这些作物受粉不良,空壳秕籽。
1981年8月21日,徽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水灾。12日至21日10天中降雨341.2毫米,21日一天就降雨102.2毫米。由于山洪暴发,河水猛涨,21日嘉陵江水流量为 12万立方米 /秒。是历史上最大的洪峰。
这次水灾,冲毁了嘉陵,虞关的两座吊桥;淹没了姚坝、许坝、虞关三个村子。由于滑坡,使宝成铁路中断。全县灾情较重的有虞关、嘉陵、大河、水阳、永宁、城关、柳林等7个公社。重灾生产队77个。2383户,11721人。虞关、嘉陵、大河等公社在遭受洪水袭击之后,又发生滑坡。据统计全县损失达 1200万元。具体情况经调查核实,主要分以下十个方面:
一、全县被洪水冲走滑坡死亡 10人。大牲畜 36头,生猪 92头,羊38只,家禽 364只。
二、冲走社员、居民房屋 286间,倒塌房屋 2090间,冲毁国家集体房舍 1244间。
三、受灾农田面积 10万多亩。其中绝收的 21.8万多亩。损失粮食 16.23万斤。
四、多种经营:损失葵花籽 114万斤,胡麻 15万斤。蔬菜 87万斤,药材(黄连、天麻)2434斤,木耳 36架,大麻 1.1万斤,铁矿石 1027吨,用材树 8500棵。
五、冲毁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 205处,冲倒高压电杆 1083根,冲毁耕地 15.3万多亩。
六、四条主干公路塌方422处,缺口76处,水沟填塞42公里,共计土方10.37万方。两条专用公路,五条县社公路,28条社队公路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七、冲毁广播电杆 7997根,毁坏线路 842公里,电线杆 16根。
八、15个工厂停电、停产,计减少产值109万元。酒厂18个酒精发酵罐,160个酵池投放粮食444吨,辅料147吨,由于停电,工艺流程中断,发酵过期,绝大部分报废。损失达 29万元。
九、冲走和水淹化肥 279吨,受潮变质 124吨。由于停电,停产,财政收入相应减少。
十、冲走学校教室 54间,倒塌 173间,险房 160间,倒墙 2981米,冲走桌凳 308套,计20所学校不能按时开课。
1984年6月下旬,阴雨连绵,大雨暴雨连降,时间长达一月之久。尤其是 8月2日至 3日,暴雨更猛,各河大涨,全县各公社普遍受灾。伏镇河八处决堤,川道一万多亩水稻,全被淹没。全县 327户社员受灾,死亡 3人,受伤 11人。毁坏河堤 165处,长达 24420米。冲毁农路 97处长达 388华里。冲倒广播电杆 250根,低压电杆120根,高压电杆12根。滑坡27处。受灾农田20.78万亩。需要国家救济对象3336户13640人。倒塌民房 555间,死亡耕牛 9头,猪3232头,羊14只。主要公路多处塌陷,造成交通阻塞,电讯中断。
1990年7至8月连续狂风暴雨。 7月5日3时20分至 6日13时17分共持续暴雨 33小时 57分,总降水量达 154.2毫米。其中一小时持续最大降水量
20.3毫米十分钟最大降水量达 8.2毫米。这次降水量大,时间集中,来势迅猛。是近十年所未遇见的。
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仅城区西河流量就达 102m3/秒,是正常流量 0.2—0.3m3/秒的340倍。全县大面积受灾。部份房屋、圈舍及农田被冲毁。水利、农电设施被毁坏,交通电讯中断。秋粮作物倒伏,出现人畜伤亡事故。大河、虞关、嘉陵、伏家镇、栗川、银杏、城关、东关、游龙、江洛、水阳等 11个乡(镇)受灾最重。
根据调查,全县 18个乡(镇)普遍受灾。受灾村委会221个占全县村委会总数的88.8%。受灾村民小组1046个,占村民小组总数的85.5%。受灾户数15690户,受灾人口65611人。全县倒塌房屋351间,冲毁农田4234亩。粮田受灾面积93298亩,因受灾减产粮食1224.63万斤。毁坏县乡公路14条153公里。毁坏乡村道路132条,82.6公里。毁坏高压线路11基,2640米,低压线路77基,10461米。毁坏邮电线路17基,850米。因山体滑坡埋没房屋和洪水冲走等原因造成8人死亡,一人重伤。大河乡柳树村,因山体滑坡,村民刘义章家房屋全部埋没,全家5口人,除一人抢救脱险外,其余全部遇难。邻居蒋士民的四岁儿子亦因房屋倒塌当场砸死。全县死亡牲畜 4头,猪羊 62头(只)。洪水冲毁水利工程 81处,伏镇跃进渠首滚水坝损失达 30万元。冲毁河堤 49处,9173米。渠道28处,3200米。淹没双河口机电提灌工程一处;冲毁微型电站6处;冲毁城区供水水源一期工程串井11眼,滤水管回填滤料被冲走。 4眼检查井、闸门井被泥沙埋没,损失 7万多元。
同年 8月3日,泥阳、游龙、榆树等乡(镇)又遭受暴风雨夹冰雹袭击,风力达 7—8级。全县12个村委会受重灾。玉米、黄豆,全被风吹雹打,致使2.2万多亩秋田作物遭灾。其中减产五成以上的有4765亩,减产秋粮达 329.29万斤。
纵观徽县近八十多年的历史,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水、冰雹、干旱、霜冻、低温、病、虫害等。而尤以干旱和水灾最为突出。根据徽县山川气候差异的特点,群众素有“川里不收,山里收”之说法。即大旱之年,川区欠收,山区丰收;多雨之年,山区不收,川区丰收。究其原因:森林植被破毁严重,林线不断后移,大气候失调,空气中水分量减少。故经常造成干旱;同时,由于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又易造成涝灾。
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领导人民发展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建,坚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各种自然灾害,比之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省大部分地区, “禾苗干死,颗粒无收,赤地天地、十室九空 ”的惨景,有着天壤之别。
知识出处
《徽县民政志》
本书记述了徽县的民政工作,徽县民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