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34
颗粒名称: 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4
页码: 435-4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其中包括了时代背景、主要事迹、相关记载等。
关键词: 曹友闻 青野原 徽县 抗蒙

内容

一、时代背景
  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的陇右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军事背景,这里长期处于战争状态。1127年金灭北宋以后,沿礼县盐官、秦州天水乡、平南镇亦即西汉水上游至西秦岭一线以北地区首先被女真族大金国占领,此一线以南地区仍为南宋辖地。此后大金国向南对今陇南地区和陕南及四川地区多次用兵,因此陇南一带百余年里兵祸不绝。在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中,中原地区涌现出了岳飞、韩世忠等抗金英雄,陇右地区则有王彦、刘子羽、吴玠等民族英雄。1141年11月宋金议和,金取得了宋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土地,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06年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蒙古又多次发兵长城以南,南宋、金、西夏、蒙古四方军政势力之间展开长期拉锯战。蒙古国西征军于1227年灭西夏,东征军于1234年正月联宋灭金。此后由于南宋毁弃宋蒙合约,攻占洛阳,意欲收复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失地,致使宋蒙正式大规模开战。一直至元朝建立,蒙军大举进军南宋时,陇右地区当其西路要冲。由此,陇右地区再次涌现出一系列抗蒙英烈,其中,曹友闻、曹友万、曹友庆、曹友谅等便是其中之一部分。
  南宋“毅节公”曹友闻及弟兄们的生平及抗蒙事迹在《宋史·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曹友闻传》《元史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二·汪世显》《元史卷二·本纪·第二·太宗》《徽郡志》《徽县新志》《徽县志》《巩郡志》《全陕通志》《中国通史》《宁强县志》等史书里均有相关记载,但版本之间有个别差异。
  曹友闻,字允叔,(注:《徽郡志》作光叔,为字误。)宋同谷栗亭(今徽县栗川)人。北宋开国元勋鲁国公武惠王曹彬第十二世孙(允字辈)。少年时即有大志,与二弟曹友谅千里寻师访友。宝庆二年(1226)中武进士,授绵竹县尉,后改任天水军教授(《宋史·地理志》注:天水军,隶利州路。)绍兴初,秦州陷落于金,宋金分置南北天水县。南宋《方舆胜览》:“铁堂山(峡)在天水县东五里。”铁堂峡在今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与平南镇之间。唐代大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南赴同谷时曾经此峡。1130年正月,金军曾攻略天水县,1135年宋川陕宣抚使吴玠派吴璘、杨政由天水县北伐秦州。1139年宋廷对金主动议和,吴玠宋军迫令南撤,秦州再次失陷。嘉定元年(1208)南宋为加强天水关地区的军事防务,升天水县为州级军事建制的天水军,十三年(1220)隶成州,辖西汉水以南地区。《元史·地理志·成州》:“.至元七年(1270),并同谷、天水两县入(成)州。”由此说明南宋所辖之天水县在今秦州区天水镇,宋元时期的天水县为成州所辖,即今天水镇而非今天水市秦州区。)
  二、主要事迹1227年至1236年间,蒙古西征军向甘肃东部的巩昌府等处进军,所过州县或战或降。相关史料对曹友闻的抗蒙事迹记述如下:
  当时天水城被蒙军所围(约为1227-1230)。因为1227年7月,成吉思汗西征时病死于六盘山(今天水市清水县哈里川行营),3日后西夏请降未许被灭国。依据前面所列史料及相关史料也可推知,此天水军城并非天水市秦州城,为今小天水镇土城。曹友闻单枪匹马深夜入城,与天水城守御张维组织兵民坚守城防。蒙军退去后,制置使大人特意制作了一面旌旗,上书“满身胆”表彰他。1230年8月蒙军再犯天水,曹友闻捐家财招募了五千忠义之士,制置使李埴(音zhi)令他统帅人马扼守仙人关(在徽县东南70里虞关乡,沿嘉陵江西岸南下约十里,穆坪村西南)。且行且战,前军统制屈信率军夺回了被蒙军掠去的四州人畜。至秦镇(疑为今陕西勉县秦家坝),又派左军统制杜午迎敌。兵退后,李埴命令曹友闻部镇守七方关(在康县云台镇白马关东五里的大山岔)。
  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太子拖雷带兵借道宋所辖的兴元府(汉中地区),经秦岭南侧向北意欲攻占金占据的关中地区。因宋军曹友闻部闻讯烧毁连云栈道(今凤县留坝县境内),兵至大散关(在宝鸡西南的秦岭山内)受阻。蒙军改经两当县南出鱼关(今徽县虞关)攻占宋军驻地武休(今陕西留坝武关河)、兴元等地。又攻破七方关,进军至沔州(治在驿安,今略阳县)的金牛镇(今宁强县大安镇)、大安军(今宁强县唐渡乡擂鼓台)。10月从嘉陵江的木皮渡口突出于何进军之后。何进战死,蒙军长驱剑门关。曹友闻与弟曹友万各率部下翻越毡帽山(略阳县西北九股树村南帽儿山),到达青蒿坝,两军交战于白水江中游(徽县大河乡及略阳县一带)。蒙军撤退后,制置使命曹友闻驻守阆州(今四川阆中市),后又继领天水军。
  1232年7月,蒙军再次攻陷凤州(州治在今凤县龙口镇),进攻河池(徽县),兵至同谷(成县),被曹友闻协同王汉臣、张祥用谋所大败,并收复了河池等失地。
  宋理宗端平初年(1234),曹友闻又派曹友万与忠义军(今成县)总管时当可分兵于碎石头、青蒿谷,与蒙军大战数场。制置使为其请功,曹友闻被破格提拔为承务郎,全权节制天水军。后来蒙军又进犯西和、阶州(武都),曹友闻联合友军,命令陈庚、曹友万、曹友谅作前锋督战,围遂解。制置使赵彦呐让曹友闻统领利州(广元市)兵马,驻守石门(留坝北石门子),控扼七方关。
  1235年,蒙军攻克武休关(留坝武关河)进入沔阳(略阳),利州路(唐宋时行政区划,辖今凤县至广元市一带广阔地域)提刑官高稼战死。制置使赵彦呐率军屯守青野原(《徽郡志》等注:在徽县东南70里花屏山之阳,古屯田坪,今嘉陵镇通天坪)被围。曹友闻告诫部下:“青野原是进出蜀地的咽喉要道,绝不可轻视。”于是派曹友万领兵从冷水口渡过嘉陵江,直达九股树(在略阳西北、仙人关南。个别书籍误写为六股株),数战有功。曹友万又带兵奔袭青野原,曹友闻也赶来增援,三军合力遂解围。上司又特封曹友闻为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依旧兼利州路御前诸军统制。
  蒙古军再一次攻破沔州,直捣大安,曹友闻又协同摧锋军统制王资,踏白军统制白再兴速至鸡冠隘(《徽县新志》等注:徽县东南60里鸡冠山之南,下有平原,宋称鸡冠隘;县东南70里为花屏山,山势环列如屏,山麓为青野原、屯田坪)。王进占据阳平关(在宁强县阳平关镇黄家坝)、曹友闻登上溪岭排兵布阵。与王刚、陈庚、时当可等在青野原、阳平关一线全力破敌。此役后,宋廷加封曹友闻为眉州(四川眉山)防御使。依旧任左骁骑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兼任沔州驻扎,关外(剑门关以北)四州(即利、凤、成、西和州)安抚使,全权负责沔州事务,节制本府兵马。其弟曹友万被授于同庆府(成州州治,今成县)知事,四川制置使帐前总管,总管忠义军,节制屯戍军马。在黄仙(疑为成县黄渚关镇,此处北通天水军之天水关,当时为由陇入蜀要道之一)驻扎,专门与沔州、利州两司负责关外防御。
  1236年秋7月,蒙军阔端部50多万人经沦陷后的河南、湖北西趋汉中兴元府,又向西南进攻凤州曹友闻军扼守的仙人关(徽县虞关西十里东崖)、利州路,意欲南下入蜀。蒙军首先击败驻守武休关的李显忠部,又深入到兴元,企图深入大安。制置使赵彦呐向曹友闻一日七次求援,曹友闻分析敌情后认为兴元府在平川地带,无险可守,阳平关一带为敌入川必经之路,遂派弟弟曹友万、曹友谅率军疾驰鸡冠隘(另据《宁强县志》注:鸡冠隘在宁强县阳平关南之鸡冠山),遍插旗帜,以示坚守。又派精兵万余趁夜渡江前往流溪(在今宁强县曾家河乡北,嘉陵江东岸,阳平关北)设伏。敌至,曹友万身先应战,与敌将八都鲁、达海的万余军往来搏杀。箭石如雨,曹友万身中数创。曹友闻派选锋军统制杨大全(天水人,叙州守将,1242年战死。其弟杨大渊当时为阆州总兵,1258年11月为保全军民性命投诚于蒙古政权,天水杨姓人至今立庙祭祀二人)、游奕军统制冯大用,引本部在东菜园(待考)击敌后队;敢勇军总管夏用、西和神劲军总管赵兴率军出水岭(宁强县烈金坝乡西的分水岭),击敌中队;天水军总管陈庚、安边军总管吕嗣德率所部在龙泉头(待考)出击敌前队。曹友闻亲率精锐三千,疾驰仙人关下,先派保捷军统制刘虎率领敢死队五百人冲击敌前军,未能奏效。又将三百骑兵伏于道侧,令刘虎部下再次偷袭。曹友闻率军在大雨中进入龙泉头地区,曹友万部五更时分冒雨出鸡冠隘,内外夹击。两军殊战,血流二十余里。宋军一向以棉衣为甲,一经雨淋,沉重不利战斗。天明时分,蒙古援军来的更多。汪世显部汉人铁甲骑兵将曹友闻部团团包围,曹友闻仰天长叹:“此殆天呼!吾有死而已。”边战边骂,又杀掉战马,以示血战到底。曹友闻、曹友万、曹友谅弟兄皆战死于青野原杨家地(徽邑人之说法),宋军全军覆没。蒙军于是长驱直入四川。
  消息传至京城临安(杭州),宋廷追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从四品上阶文散官职称,多数志书记“大中大夫”系笔误)。赐庙号“褒忠”,表彰其忠义,赐谥号“毅节”。两个儿子被封为承务郎(25级文散官),女婿被封为迪功郎。曹友万被追赠为“武翼大夫”,谥号“忠节”,两子被封为成忠郎。
  三、相关记载
  曹友闻在青野原、仙人关、阳平关抗蒙的事迹,还有以下史料记载佐证:
  《元史·本纪·第二·太宗》:“.八年秋7月,(太宗)率汪世显等入蜀,取宋关外数州,斩蜀将曹友闻”。即1236年7月,蒙古国太子阔端(后来的元太宗)偕同巩昌府汪世显部降蒙汉军与宋军交战,曹友闻等战死。
  《元史·列传·第四十二·汪世显》:“.及阔端至城下,世显以城降,祈活数万人。即从南征,断嘉陵,捣大安。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扰之。宋曹将军潜军相为犄角.黎明,大军四合,杀其主帅,入武兴,遂进资、普.”。汪世显,字仲明,大金国巩昌府盐川(漳县)人。在大金国任镇远军节度使,巩昌府便宜总帅。1235年11月,蒙古皇子阔端兵围陇西城下,为保全军民性命,汪世显献城投降了阔端。此后汪世显继任原职,随蒙古军南征四川。1236年7月,所率汉军参与了与宋军在青野原、阳平关一带的恶战,致使曹友闻全军覆没。他与曹友闻是生前友好,曾以名马赠友闻。1237年夏,汪世显大军因军中流行痢疾,从四川北撤经过战地,感慨而言:“蜀曹将军真男儿汉也!”亲自进行了祭祀。其次子汪德臣(又名田哥、田帖木哥,《徽县志》有记载)于1258年11月随(宪宗)蒙哥南征四川,在大获山劝降了宋阆州总兵杨大渊(兄杨大全,天水人,皆仕宋)。
  《宁强县志》对曹友闻的这次抗蒙事迹概括为“曹友闻阳平关之役”,捐躯时间为1236年9月28日。曹友万9月29日战死于龙门(阳平关之龙门洞)。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概括为:阳平关之战——宋蒙战争重要战役之一,端平三年(1236)蒙古军攻四川,宋将曹友闻率军迎击于阳平关,力战阵亡。陇南地区由此沦为蒙古军辖地,蒙古军继而长驱入川。此后南宋丧失蜀道天险,制置使赵彦呐退守川东山区。为保长江门户,南宋启用余玠主持蜀境军务,以广修城堡之法与蒙对抗,一直呕延至1279年钓鱼城陷落战事乃终。
  《中国史纲要》(伯赞主编下册)记载为: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兵由汉中向四川进攻,南宋守将在大安军的阳平关顽强抵御,终以众寡悬殊,全军壮烈牺牲。蒙古军占领了剑门关以外的地方后即长驱入蜀。
  《徽郡志》载:“宋曹氏,河池人,父戍青野原,元人攻围,城陷父死。女徒步号泣潜入获其尸,恸毁而卒。敌怜之,并其父而瘗焉。乡人建祠祀之。”明嘉靖年间,徽州知州高斗南,知县任旖、知州孟鹏年在文庙建乡贤祠,为曹友闻立忠义祠于其中。
  《徽郡志·忠义·友闻传》记载:曹友万、曹友谅皆友闻弟。1227年中武进士,先后驻防天水、利州路。1236年7月战死于青野原。曹友万号“忠节”,墓在栗亭曹家沟。今尚有曹姓居住。
  《徽郡志·祀典志》:乡贤祠……祀宋都统制曹友闻……
  《徽郡志·舆地志》:青野原,县南60里,曹友闻与元太子阔端战败死地。
  《徽县新志·兵防志》:鸡冠隘,鸡冠山之阳。宋曹友闻兄弟戍兵于此,居人相传杨家地即友闻战殁处。
  《徽郡志·建置志》:忠烈祠,俗称吴王庙.前建五贤祠,祀宋曹友闻、刘子羽……
  四、后记
  关于曹友闻的抗蒙事迹,史书上详细而确切的记载有七次,分布于秦州区南部、西和、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武都及陕南的凤县、略阳、宁强、留坝一带广阔地域。曹友闻因为时任南宋利州路御前诸军统制,全权负责剑门关外抗蒙军防事务,因此其抗蒙事迹也就不限于一时一地。但其中最大最惨烈的搏杀为1236年7月发生在青野原至阳平关的战役,其主要战场按古今地名对照和考证,与位于嘉陵江以东的陕西省宁强县对应性较大。甘肃的史志家将其命名为曹友闻青野原仙人关之战,陕西与国家相关史书大多命名为曹友闻阳平关之役。由于历史已经久远,一些地名至今存在争议。如对于鸡冠山、鸡冠隘,徽县人及其志书认为在今嘉陵镇通天坪古屯田坪地区,故其倾向于青野原仙人关之战说;宁强人认为在阳平关之南的鸡头山,故其倾向于阳平关之役说。
  “栗亭山色凤鸣冈,南宋季年作表式。
  道车师儒卒为将,一战再战贼皆北。
  允文允武业非常,力竭捐躯只报国。
  电光石火一寓形,鸿毛泰山衡自则。
  太上立德兼立功,后世称述哪可得。
  白水江头隐伏骑,鸡冠隘里失佐翼。
  大厦将倾一木支,丈夫毕命衔须黑。
  但看墓上多榛棘,愤气犹能呼杀贼。”
  (嘉庆版《徽县志·艺文·谒曹忠节公〈友闻〉墓》〈清人诗〉)
  同谷栗亭人曹友闻是继吴玠之后又一殊死捍卫汉民族利益的民族英雄。由于吴玠父子经营陇右地区达七十余年且抗金取得大胜,故而其功业在历史上多受颂扬,其声名在今日的陇南地区尤其在徽县家喻户晓;曹友闻弟兄虽捐躯抗蒙,但因为仕宋驻守陇右仅十二年,故而其声名影响远没有吴氏父子显赫。然其业绩历史上一直受政府与乡人的立祠祭念,只是近代以来由于祭祠被毁,他才被邑人们有所遗忘了。但无论如何,他们弟兄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是徽县人的骄傲,他们弟兄的舍生忘死、壮怀激烈,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曹鹏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