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民兵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28
颗粒名称: 第九节 民兵建设
分类号: E279
页数: 8
页码: 424-4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徽县的民兵建设,其中包括了徽县武装基干民兵连的创建、以劳养武谱新篇、千人搜“敌”青泥岭等。
关键词: 民兵建设 徽县

内容

徽县武装基干民兵连的创建
  丁渤
  徽县武装基干民兵连成立于1958年10月。当时国际形势很紧张,由于国内遭遇饥荒,盘据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叫嚣要反攻大陆。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了“大办民兵师”的伟大号召,县武装部和县委、人委决定成立一个以复退军人为主的快速反应武装民兵连。
  当时徽县、成县、两当县三县合一县,水阳、银杏、城关三公社合为城关公社,丁存良同志当时担任城关公社武装部长。筹建工作就落在了城关武装部,民兵连的住址定在了银杏高家磨。县武装部任命了连长、指导员和三个排长,同时任命丁存良同志为全县民兵军事指导员兼任武装民兵连副连长。民兵连武器配置有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人员按照正规部队的数字编制。士兵的武器是三八大盖和七九步枪,排长、司号员的武器是日式小马步枪,连长、指导员的武器是驳壳盒子枪,连部接通了电话,由文书和通信员轮流守着电话,以防突发事件发生。
  民兵连的框架拉开了,可这一百多人的吃、喝、拉、撒、住就成了问题。他们不等不靠,自己动手,盖草房,搭鞍房,就这样安下了营。这时已是1958年的冬天,抽来的民兵来时带的口粮已吃完,地里种的粮食最早也要等到来年夏收。光靠给民兵连划拨的土地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他们就自己开荒种地。劳动强度特别大,都是年轻人,食量又大,吃不饱,住的草棚鞍房,无法取暖,可以说是又冻又饿。晚上睡不着时有人发牢骚,有人骂娘,有人就动摇逃跑了。就连任命的连长也借口有病当了逃兵,直到1961年民兵连解散再也没有任命连长。
  怎么办?不能眼看着民兵连垮掉。丁存良同志白天在公社工作,晚上赶到民兵连开会,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稳定军心,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派人上山采野果、挖野菜、打猎来解决吃饭问题;晚上冻的睡不着,就集合大家拢着大火照明开荒地,就这样度过了1958年的冬天。第二年春天,在开垦的荒地里种上了玉米,夏收之后又种上了白萝卜。到了1959年秋收之后粮食不但够吃,还给国家缴了一部分购粮。虽然民兵连达到了自给自足、“以劳养武”的目标,可是徽县像全国一样仍处在大饥饿当中,生活相当困难,已经开始饿死人了。这时,个别有家属的民兵思想上又产生了波动,为了稳定军心,丁存良同志决定有家属的同志只要表现好,可以让家属来民兵连,还为家属专门成立了一个女民兵排,这样就起到了表扬先进、促进后进和稳定军心的作用。同时,民兵连搞起了养殖业,养有鸡、鸭、猪等,自己动手盖起了房子,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吃住问题解决之后,穿衣随后也成了问题。当时来民兵连时有些人穿的旧军装,有的穿的是老百姓的服装,这些都在平时训练时和生产劳动中弄的破破烂烂。当时扯布要布票,棉花要棉票,一百多号人解决穿衣问题就是大事情了。丁存良同志向县上求援解决了票证的困难,钱由民兵连人出售购粮和交售生猪的款项中解决。每人一套黑棉衣棉裤,头上缠一条白毛巾,这样就解决了统一着装的问题。
  虽然民兵连解决了吃、住、穿等问题,可国家仍处在困难时期,每人每月的定量不够吃,在“共产风”的影响下大锅饭已无米下锅,老百姓以瓜菜代粮和树叶充饥。民兵连发扬当初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野菜、野果和萝卜叶子加在少量的面粉中当口粮,将节约出的口粮支援劳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和文艺工作者。即使在极度困难中,民兵连每天晚上还要派出一个排的兵力在县城巡逻,为政府部门站岗放哨,维护社会治安,配合公安维持会议秩序、实施戒严等,为徽县在特殊环境下治安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为徽县武装民兵连办的好,“以劳养武”为全省民兵工作带了个好头,受到了天水地区和省上的表扬。丁存良同志被省上和地区评选为先进民兵工作者,于1960年4月参加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并授予半自动步枪一支、子弹一百发。当有人问丁存良同志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咋把民兵连办得这么好,他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在上甘岭战斗中,天上有美国飞机的轰炸,地上有美国兵的机枪扫射,我们仍然能够坚守阵地,直到战役的胜利。现在的情况要比那时好多了,再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就不配做一个共产党员。”
  以劳养武谱新篇
  张从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根据毛泽东主席“解放军学全国人民,学工、学农”的号召,徽县武装部就开始在周主山、北关樊塄村河滩开垦荒地、兴办农场、种粮、种菜、改善伙食。1983年,开始在武器仓库院内种天麻、木耳、蘑菇,在机关院内开展养蝎子、蚯蚓等生产经营项目。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经验,除木耳和天麻有些收入外,其他项目都血本无归。
  1988年初,武装部根据解放军三总部关于“部队要搞好生产经营,减轻人民负担”和“开展以劳养武、富民强兵”的指示精神,为改变武装部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弥补民兵经费短缺的困难,我把徽县铅锌矿的资源情况和通过开采铅锌矿来改变武装部面貌的想法,向刚从边防部队转业下来任副政委的张结晶同志(后不到一年改任为政委)详细介绍一遍,并带他和办公室主任张传州,用一月时间上矿山,下洞子,对徽县向阳山、谢家沟矿山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和找地质队咨询。尤其是甘肃省军区在向阳山正采矿的洞子,对我们很有启发和震动,最后决定:开采铅锌矿,以劳养武。
  武装部要开矿,说是容易,干起来很难。最大的难度是:没有钱。武装部移交地方后,干部职工的工资有时都不能按时发放,办公经费更少得可怜。我清楚记得,当时后勤的账上只有4.7元,而要开一个洞子,最少也要10万到20万元,而且风险很大,成功了一本万利,失败了血本无归。怎么办?而刚上任的张结晶同志从部队复原不久,也想干番事业,所以和我反复探讨,一拍即合,决心:只有赌一把,才有成功的可能,只有干一场,才能彻底改变武装部的破烂现状。于是,我们向全体干部职工作动员,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部尚继权、骆智芳主动要求上山办矿,对大家鼓动很大。缺资金,我们采取:一借、二贷、三集资。即由我出面,向县上有关单位和陇南军分区借。经找县林业局、民政局、粮油议价公司和军分区共筹集八万元。我和政委商量后分工:我主管应酬县上和上面军事部门的各项工作及民兵、联乡驻村等中心工作,他主抓机关、后勤保障和矿山工作。决定后,我们说干就干。给一月时间个人准备后,我们专门召开全体人员集资交款会议,我和政委带头把自己仅有的3000元转业费全部拿出来,其他人最少500元,多者不限,共集资两万多元。上马的第一个矿山,就是谢家沟4线矿,即毕家山山顶。每次上山要绕到成县,翻越两架大山,车只能停到距矿洞一公里的地方。所以,每次上山我们都要带上干粮。一次,我们上到山顶坐在那里看到眼前全是绿菌如碧的美景,脚下就是徽县谢家沟铅锌矿区,我们一边吃着干粮,喝着泉水,一边听着山下隆隆的炮声,我高兴地吟了首《西江月·艰辛之路》:“山上郁郁葱葱,山下炮声隆隆。饿啃干粮饮清泉,且莫笑咱无能。要想摘掉穷帽,唯有携手敢雄。咬定青山不放松,何愁开矿不成!”大家高兴地说很好,一定能成功!经近三个多月掘进120多米到位后,结果打到成县一家已采空的洞子里,只好扑空下山。已投入八万多元,血本无归,怎么办?如果就此罢休,借人家的钱怎么办?借钱不能不还,大家的血汗钱咋交代?我们这情况就叫:“碌碡拉到半山腰,不上也得上。只好横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我们又经反复考察、论证,并经中间人接触地质队工程师(当时地质队对外还未公开咨询)介绍一柳林梁家山21线铅锌矿点,设计只有斜井105米见矿,需投资六万多元。我们决心再拼一把,所缺资金由我再出面找有关单位筹借。经三个月的掘进到位后,又出现了问题,见矿只有矿洞顶部十公分宽的一条品位较高矿线。这让我们又傻了眼——怎么矿总是在捉弄我们这些没钱的穷光蛋呢?我们不信!就又约在晚上去矿山偷偷地找设计的工程师,他说应该能见矿,让我们继续沿矿线追。山里找矿没个准,追多少米?工程师也说不上。而且,每前进一米,都是要钱干的。没办法,没处借了,有时工程队进城办生活没钱,找我和政委,只要家里有一百、二百,身上有几十元的都给工程队拿去办生活。后来,我只好又去找县信用社贷款,要担保单位,我找县烟草公司罗经理,他很痛快帮忙担保。真是办法想尽,好话说尽。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又追了四十多米,矿带已开始变宽到一米多,我们天天盼望着矿山的好消息。又打了二十几米,五米多宽的矿带出现了。矿的品位高达38%,有的高达40%以上。我们和矿山的同志高兴得鸣放鞭炮,杀鸡庆贺。就连一直牵挂我们办矿的武装部每个家属,都上山为我们庆贺助兴。
  随后,矿越打越好,矿带宽达15米以上,不到一月时间,就采挖了两千多吨高品位的铅锌矿。按当时每吨400元左右的价格,一次销售收入达80多万元,一下子还清了我们所有的借款和个人集资。后来,用一年多时间就开采了12000多吨,除给县上缴纳各种税费110余万元外,净收入达300多万元。我们的梦想终于成功了。我高兴得吟了一首《如梦令·坚持》:“一难接着一难,难难象是考验。只要肯坚持,唯有携手再干。再干,再干,迎来风光无限。”这时,我们谢家沟4线的空洞子又以10万元转让给沈阳军区一家,我们收回本钱后,略有剩余。
  当我们开矿成功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彻底改变武装部的居住条件。武装部所住的房,还是解放前国民党的旧县衙。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从办公到住宅及家属房几乎都是危房。1987年初,甘肃省军区陇南行署准备拨款七万元建民兵训练基地,因款不够,未能动工。同年底,我们和县财政局长把武装部的破烂房、房内的老鼠洞、危房裂缝、墙角垮塌处和办公楼在建没钱停工的场面,全部拍照放大贴成厚厚一本相册,拿到省财政厅让领导看,又要来八万元。这样,我们急用建训练基地和办公楼的资金大缺口都无忧了,连前面计划装修办公房的资金都全部到位。我们先后用两年时间改造武装部,建起了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和美化的前后大院;建起了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的街面民兵训练基地和1700多平方米的干部职工家属楼2栋,共投资140多万元。投资3万元对军械仓库进行改造完善;投资5万元改造机关办公设施、硬件设施及乡镇武装部正规化建设;投资21万元购置了213北京吉普车和130客货车1辆。共花费一百八十多万元,使原来的旧貌一下全部变成新姿。
  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武装部为县上捐建房资金21万元,投资江洛小学、柳林小学和县幼儿园、县西街小学、公厕建设等公益事业15万元,为县委供暖建锅炉房投资7万元,共计43万元。
  我们在花大气力抓好硬件建设和武装部机关规范化管理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又下功夫抓好民兵预备役的基层工作。如民兵军事训练和民兵武器装备的规范化管理及县委安排的联乡驻村等中心工作。经一年扎扎实实的工作,使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和大的转变,机关的旧貌换新颜。三层办公楼的建成和装修陈设配套;训练基地楼建成后房间陈设配套;彩色电视等统一按正规化、标准化、规范化配套齐全;武装部机关院、训练基地院、家属院全部水泥硬化,彻底改变了武装部办公和住宅环境,改变了“晴天尘土扬,雨天两脚泥”的局面。第二个变化是,从1989年开始至1996年我退休,连续八年被陇南地委、行署、军分区评为“先进人武部”;党委班子建设经验被陇南军分区总结推广全区九县学习;民兵预备役建设的经验被陇南军分区、甘肃省军区连续三次评为“基层民兵工作先进单位”;民兵武器装备管理1991年被兰州军区检查验收评为“率先达标单位”;民兵军事训练1989年至1995年,连续七年被陇南军分区和甘肃省军区考核验收为“民兵军事训练先进单位”。以劳养武,从1989年开始,先后三次在陇南地委、行署、军分区民兵工作会议、议军会议上,安排徽县县委书记和徽县武装部领导重点介绍经验;四次在甘肃省军区召开的全省民兵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1992年9月,甘肃省军区在泾川县召开的民兵工作现场会上重点发言,并被树为“以劳养武”标兵,会议期间,参加会议的陇南军分区副司令员王毓周专门给我传话,说省军区李忠政委给他讲:“明年(即1993年)准备在徽县召开‘全省民兵以劳养武现场会’,问我是啥意见?”我当时处于已交地方管理,就说:“千万不要在徽县召开”。同年11月,陇南军分区司令员袁景楠来徽县检查工作时,又正式征求我的意见,我没答应。袁司令也说:“我也不想开,那就不答应算了”。1993年9月,徽县武装部在甘肃省敦煌召开的“民兵以劳养武”工作现场会上重点发言,介绍经验。1994年10月,政委张结晶代表徽县武装部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的县人武部参加兰州军区在陕西榆林召开的民兵工作现场会,并介绍“以劳养武”的先进经验。从此,我和政委到陇南或省军区开会学习时,因我俩都姓张,大家都把我俩叫“张百万”,这大概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吧!
  我们把挣来的钱都花在了武装部的自身建设和民兵工作上,从不乱花一分钱,就连在关键时候冒着极大风险,动员大家集资办矿,我们也只按高利息,连本带利一次还清,再不参与分红。虽然大家不理解,有意见,但我们讲清“只为共渡难关帮一把,每年给大家搞些福利就行了”,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1990年6月,根据陇南地县矿山整顿总体规划,要徽县武装部将柳林21线矿山无偿移交给徽县经济委员会,至此,我们人员全部撤回。
  1992年9月,甘肃省军区在泾川“民兵工作现场会议”后,徽县武装部再次启动“大搞生产经营,以劳养武”。经考察,于1993年3月,徽县武装部在徽县谢家沟和军事科学院、徽县电力局联合开采6线矿,按照徽县武装部45%、军事科学院25%、徽县电力局30%的投资比例,武装部又投资40多万元。1994年,徽县武装部和军事科学院联合在柳林2线开采铅锌矿洞一个,武装部占20%股份(不投资),至1998年,上级规定“军队退出生产经营”。当时,在任的徽县武装部领导将谢家沟和柳林两矿山股份全部转让撤出。
  千人搜“敌”青泥岭
  杜发恭
  1970年8月12日至13日,徽县“战备领导小组”组织大河店、嘉陵、虞关、水阳、城关、银杏树等6个公社和县直机关单位的7个武装基干民兵连1300多人,进行了拉练演习。演习项目分昼夜百华里往返行军、行军中的疏散隐蔽、行军中的遭遇战、防空对空射击、围歼空降之敌等。
  演习中还组织了1支随军文艺宣传队,7个战场救护小组,1个通讯班,动员担架30付,驮马十匹。
  (一)进入“战备”年代
  1969年2月初,前苏联觊觎我国领土,在黑龙江珍宝岛发生军事冲突,我边防军两次击溃苏军妄图袭占我方领土的入侵行径。珍宝岛之战,使前苏联在国际社会脸面扫地,也使自60年代中期日趋恶化的中苏关系骤然雪上加霜,成为敌对关系。前苏联很快在苏中、蒙中边境集结百万重兵,对我进行军事威慑,并对我进行核示威,声称对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进行摧毁性的大手术”。
  配合重兵压境的军事行动,苏联又派遣特务潜入新疆,策反边民外逃,煽动民族极端分子制造冲突,破坏新疆地区的社会治安。与此同时,与我国的南邻印度,错误的估计形势,趁苏联在北方对中国形成军事威胁之际,而兴风作浪,频频挑起中印边界冲突。
  “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严峻的国家安危形势,毛泽东主席在1969年4月初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史称九大)上,警示和告诫全党“加强战备,准备打仗”,以应对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军事挑衅。
  为贯彻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备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相继发出通知、命令,对军队和地方的战备工作进行了相应部署。于是,从边疆到内地,从军队到地方,一场全民性的战备局面逐渐形成。1969年底,“徽县战备领导小组”和“战备办公室”成立,战备工作提上了县革命委员会(当时县委还未恢复)、县武装部的重要工作日程。
  1970年春,省军区司令员张忠在天水军分区政委、天水地委书记周昌举陪同下,视察指导了徽县基干民兵组训和战备工作情况。
  (二)军民拉练演习
  为了提高军民的战备意识,增强对敌斗争观念,演习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徽县革委会和武装部精心组织了一次1200余人参加,夜间行军远赴青泥岭,“搜捕敌特”的实战演习。1970年8月12日下午5时许,县武装部电话通知城关、水阳、银杏公社:紧急动员组织基干民兵带上武器(步枪、猎枪、大刀、长矛)和1天的干粮,于当晚12点前在公社集合,由公社革委会(当时公社党委未成立)主任和武装部长亲自带队,于凌晨1时半前赶到县城。在西门外体育场(今为金源广场)集中,执行紧急任务。另又通知大河、嘉陵、虞关公社交界地4个大队100多民兵于13号早上8点在铁山脚下的宋坝集合待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又逢“战备时期”,各公社不敢怠慢,立即派干部下队进村,连夜组织召集民兵。13日凌晨1时半,县武装部和县中队军人、城关、水阳、银杏3个公社的民兵、县革委会机关干部共1200余人,奉命在西门外体育场集中。面对如此阵势,大家猜想一定有什么情况发生,但又不敢互相打问,每个人都紧张不安。
  清点人数后,武装部副部长裴增良宣布命令:据可靠情报,在大河、嘉陵、虞关交界处的青泥岭山区发现苏修空降敌特,因此,紧急动员军队和6个公社的基干民兵前去搜山捕敌。敌情紧急,必须夜间行军。行进路线是进西寺沟,过西柳林、经十里墩、姚家坪、文池、黑沟、草滩,到铁山脚下的宋坝。此次行军一要坚决做到行动迅速,争抢时间,务必于早晨9点钟到达宋坝。二要坚决听从统一指挥,服从命令,做到令行禁止。三要遵守行军纪律,保持队形整齐,不得松松垮垮。不得高声喧哗,行军中不得抽烟。
  县革委会主任兼县武装部第一政委吕国齐作简短动员讲话,他说,当前正处在“战备”特殊时期,每个参战人员都要以坚强的对敌斗争意识和临战姿态参加此次进山搜捕敌特的行动,接受考验和锻炼。要求做到一要服从命令,听从裴部长指挥和调遣。二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三要严明纪律,对畏惧艰险怯战而临阵逃脱者,要以党纪政纪论处。武装部副政委王万全讲了行军中如遭遇敌机投弹、射击时,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就地疏散隐蔽,战地受伤如何转运伤员和进行自救等简单知识。凌晨2时,裴部长下达出发命令,武装部和县中队三十多名军人荷枪实弹(并有10匹骡马驮着迫击炮、轻重机枪、弹药箱、行军帐篷、灶具等)为先锋,依次是城关、水阳、银杏公社民兵,最后是县革委会机关干部队伍。
  尽管在行军中大家无人喧哗,但千余人马的队伍难免发生响动,在经过西柳林和黑沟村时,还是惊动了沉睡的群众,看到公路上黑压压的大队人马经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个惊恐不安的躲在远处窥视。
  进军到大河公社草滩村时,天已大亮,通讯兵传来警报:空中发现敌机侦察,命令部队就地隐蔽防空。于是,大队人马立即分散开来,钻进树林或包谷林中隐蔽,解放军战士还架起机枪,模拟对空射击。10分钟后,警报解除,队伍继续前进。
  经过六小时的急行军,早上9点部队到达大河公社宋坝村,与当地一百多民兵汇合。裴部长下达命令:就地休息20分钟、吃干粮。当地社员送来开水,但十几户的村子,一下子被突然而至的1300人挤满,几桶开水真正成了杯水车薪,口干舌燥的民兵只得各自寻找山泉、溪水解渴。
  9点半左右,传来命令:迅速拉开队伍,进行搜山。一千三百余人立即分散成单列队形,对方圆十华里内的山林(包括铁山)展开自下而上发拉网式搜索。当时正值中伏,天气炎热,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密林中,人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体验到了李白“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艰难。而且为了避免被蚂蜂、毒蛇伤身,不得不小心翼翼,相互照应,探索前进。虽然如此小心防范,还是有许多人被林中的荆棘划伤手脸,扯烂衣服,有人被蚂蜂刺伤。水阳一青年民兵搜索中脚下踩空,跌落在七八米深的隐蔽漩坑中,大喊救命,闻声赶来的伙伴急中生智,就地取材扯来葛条拧成粗绳,费了很大劲才把人吊了上来。城关凡塄一民兵口渴难忍,发现一处山泉跑过去饮水,猛抬头看见草丛中一条大蛇要向自己扑来,吓得惊恐失措,从山崖上跌落下去,受轻伤,至今留有脑震荡后遗症。民兵们如此艰难的在山林“搜捕敌特”,不少人对“苏修空降特务”的情报心存质疑,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谁也不敢妄加议论,不敢畏难懈怠。
  大约下午1时许,猛听铁山顶上几声炮响,看到三发信号弹骤然腾空,几面红旗挥动,传来命令:空降敌特已被围捕,搜山任务完成,队伍撤下山在宋坝集中。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彭长寿即兴引用毛主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句比喻战斗胜利。
  十数户人家的宋坝庄子被一千三百余人挤得没有空地,十分疲倦的民兵们便急不可耐地在打麦场上、社员院子和路边树下横七竖八的躺下或背靠背席地而坐休息。解放军战士支起两口行军锅给大家烧开水,民兵们边休息边吃干粮。待大家体力恢复后,队伍重新集中。裴部长站在高处,手持话筒,进行简短总结讲话,他说:此次实战演习行动,由于参战军民的敌情观念强,政治觉悟高,应变能力过硬,组织纪律性好,行动快速,吃苦耐劳,因此,圆满完成了演习任务,总体上达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实战要求。为了庆祝搜“敌”拉练战斗胜利,随行的文艺小分队表演了短小精干的文艺节目,拉练部队和当地群众席地而坐观看表演。有位老农感慨地说,这样的热烈场面他们祖祖辈辈都没经见过。
  2点半许,当地民兵就地解散,大部队班师返回,行军路线是从宋坝出发,走青泥古道,经吊沟、青泥店、烂泥滩、店华山、石家峡,到水阳牟坝。进山时走的是公路,以连排为单位,纵队行军,返回时走的是崎岖的山林小道,不得不拉单线行进,头尾相距有四华里之长。因完成任务胜利回师,虽然仍跋山涉水,但大家心情轻松,文艺小分队还在路边唱歌、说快板、喊口号,为大家加油鼓劲。县革委会机关新来的女大学生陈勇兴致勃勃,还边走边朗诵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鼓舞士气,抒发豪情。如此豪壮的阵容和声势,打破了青泥古道千年来的历史寂静。
  大队人马走出石峡到达水阳牟坝,时已傍晚七点钟,裴部长宣布:水阳公社民兵可以离队回家,城关、银杏公社民兵和机关干部在此整队集合,鼓励大家打起精神,喊着“一二一”口令,高唱《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走过先农街进城。到达十字街头,城关民兵和机关干部、县中队战士就地解散,银杏公社民兵由郭建章、佘中央带领继续保持队形,出北门去银杏。至此,参加1300余人,历时两天(21个小时),声势浩大,往返行程110华里的军民实战演习行动圆满宣告结束。
  徽县千余人参加、夜行军挺进青泥岭“围捕敌特”的军民实战演习,受到天水地区革命委员会、天水军分区的通报嘉奖。作为我县民兵建设史上空前的一件大事,被载入《徽县军事志》(图1),存史资政,启迪后人。
  (注:此文根据2012年9月下旬,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勇回访徽县,与昔日共过事的老干部叙旧时,讲述四十年前拉练中的故事和亲历老干部郭建章,(时任银杏公社革委会主任)、冯冬生(时为银杏公社胡台大队插队知青)、革建中(时为武装部参谋)、陈建刚(时为两铺垭民兵排长)等人回忆整理。)
  参考资料:《徽县军事志》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