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红军》等多首徽县红色革命民谣的来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24
颗粒名称: 《想红军》等多首徽县红色革命民谣的来历
分类号: I276.2
页数: 3
页码: 412-4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想红军》等多首徽县红色革命民谣的来历。
关键词: 徽县 红色革命民谣 民俗文化

内容

2014年1月22日,从原徽县县志办主任科员职位上退休在家的李滦云老师因事来徽县县志办,我借机向李老师询问2003版《徽县志》与《徽县文化志》等地方志书上收录的徽县红色革命民谣《想红军》的来历。李老师通过回忆,结合笔记本上与其他资料上的记载,给我陆续介绍了这首红色革命民谣与其他相关民谣的搜集经过。
  1956年前后,李滦云老师任徽县县委机关报《徽县报》的记者。1957年夏季,时任中共徽县县委副书记的李永吉(籍贯天水市,1957.2—1958.9期间在徽县任职)主持和分管徽县农业工作。6月20日这一天,李永吉副书记带《徽县报》记者李滦云前往柳林公社江口大队(今为柳林镇江口村)检查夏收工作。中午时分,李永吉副书记与记者李滦云约见了江口大队党支部书记闫满仓,在江口大队的碾麦场检查了当年新收进场的小麦存放、打碾情况。李永吉副书记听取完闫满仓的夏收工作汇报,查看麦场里社员们的新麦打碾情况后被安排去午休。因为午饭时分参加打碾农活的社员们回家要做午饭,已吃完午饭的李滦云与闫满仓留在麦场,负责值守管护摊晒在麦场上的麦子,以防失火造成损失。两人坐在阴凉处闲聊期间,闫满仓书记看到还是小青年的记者李滦云熬不住中午的疲乏而瞌睡打盹了,就主动提出给他唱一些民歌提神。其中,有一首名为《想红军》的民谣,反映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来徽县时当地老百姓对红军的欢迎以及红军离开徽县后老百姓对红军的怀念。
  “天爷(外)刮怪风,霜杀(外)草不生;
  天晒(外)了庄稼没收成,一斗麦十两银子。
  二月(外)刮春风,天上(外)降神兵;
  天下(外)了五谷得了命,神兵是红军。
  九月(外)刮秋风,神兵(外)又出征。
  云雾(外)罩天爷黑沉沉,百姓心里明。”
  李老师曾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文艺兵,熟悉乐理知识,会识记音乐简谱。在闫书记唱完后,他被这首民歌的优美曲调与朴素无华的歌词所吸引,当即用随身携带的新闻采访纸笔现场记录下了这首革命民谣的词曲。随后闫书记又给李老师哼唱了另几首柳林乡周围老百姓口中当年传唱下来的革命民谣,李老师逐一作了记录。
  1936年9月17—10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长征进驻徽县,其中的红6军18师驻防于永宁乡永街、罗河、岳王与柳林乡江口一带,9月23日成立了永宁苏维埃政府。红军不仅对徽县老百姓秋毫无犯,还用募捐得到的一些钱粮衣物赈济穷人。二十多天的相处,军民之间结下了深厚友谊。至今在柳林镇的江口村一带,还流传着一位红军将领在棋盘山真空寺养伤的故事。红军开拔时,驻扎在柳林的红18师沿洛坝青阳山、榆树麻庄、高桥白腊峡一线离徽北上,有700多名徽县青年随军参加了革命。红军走后不久,徽县民间悄悄传唱开了思念红军的歌谣。
  这首《想红军》歌谣的曲谱使用的是流传于柳林当地的社火曲,比兴式的歌词是老百姓借鉴传统的社火词与山歌词在口头传唱中固定下来的,旋律为F调、四二拍节拍,演唱速度稍慢,唱来充满忧伤与思念之情。后来,甘肃省征集红色革命歌曲,李滦云遂将这首歌曲整理后上报,首先在《甘肃民间小调》一书中被刊出。
  李老师曾三次参与过搜集徽县民歌的活动。1955年夏,甘肃省音乐家邸作仁派人来徽县搜集民歌,县委指派记者李滦云带路陪同,在南路一带搜集到一些民歌。1958年,省群艺馆女干部黄莺来徽县,李老师再次陪她搜集了民歌。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对群众文化事业和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视,徽县文化馆开始搜集整理民歌民谣社火曲。李滦云、王忠孝、金瑄等老同志当年采集整理出许多徽县民歌,1980年12月,整理编印出《徽县民歌选》一书。1981年1月24日,天水地区文化局发出了“关于抓紧进行搜集编选《民间歌曲集成》的通知”。为了充分发挥李老师的音乐专长而促进民歌整理工作,春节后的1982年初,李老师被借调到徽县文化馆,专门与王忠孝、金瑄等文化馆干部一道采风搜集徽县民歌与社火曲。至年底,由王忠孝、金瑄搜集,李滦云编审的《想红军》《插秧号子》《滚滚花》《一去不见郎的面》等十首民歌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李滦云搜集的革命歌谣《想红军》与王忠孝采编的民歌《滚滚花》等入编《甘肃民间小调》,三人同共采编的《摘豆角》《接状元》和《出门曲》入编《天水民歌集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老师与徽县文化馆干部下乡采集到的时政民歌还有许多。1980年11月26日,王忠孝、金瑄在永宁乡采集到何向伟演唱的《燕麦青》。10月17日,在水阳乡采集到刘宗禹演唱《放缠足》,赵合璧演唱的《戒烟曲》。1987年7月,秦琏在伏家镇采录到《盼解放》。12月5日李彦明在泥阳镇苟家庄采录到张大女演唱的《劝哥戒烟》。1988年8月,徽县文化馆在编印《徽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甘肃卷》)时,这些歌谣连同当年采编的优秀社火曲一并被编入了《徽县民间歌谣集成》卷。后来徽县县志办在编纂解放后的新一轮《徽县志》时,《想红军》又被采编于2003年版《徽县志》第十七编的文化民歌内容部分。
  八十年代,在一次原吴山脚下的徽县人民礼堂召开的政协会议上,李老师将自己从伏家镇、栗川乡一带搜集整理到的三十余首红色歌谣的词曲交给负责会议的一位政协工作人员,希望县政协能够保留下这些反映当年革命事迹的珍贵资料。但会后这些词曲下落不明,至今没见在任何徽县资料上出现过,以致《想红军》之外的其他徽县红色歌谣失传了。
  2014年夏季,李老师鉴于他年事已高,又约我到他家,把他搜集于五十年代的另外一部分红色歌谣手稿传给我,以免丢失。这些徽县民谣歌词如下:
  一、红军开进徽县城
  高粱叶子青又青,红军开进徽县城;
  红帽徽、红领章,身背大刀肩扛枪;
  见了百姓满脸笑,口口声声叫老乡。
  买东西、先给钱,分文不少不耍蛮;
  都说红军是亲人,比起国军好十分。
  (1958年9月28日官井巷袁婆之子袁重遥口述)
  二、开大会才知是贺龙
  身穿灰军装,腰扎皮带挂手枪;
  精脚片、穿麻鞋,说话一口南方腔。
  见了百姓先问好,拉家常中把革命讲;
  百姓敬烟他说谢,烟斗一掏自点上。
  见了娃娃就抱上,比亲爷爷还慈祥;脸蛋亲的叭叭响,问名问姓问家长。百姓当他是红军兵,开大会才知是贺龙;百姓实心敬贺龙,至今想起热泪盈。
  (1958年10月2日搜集于北门外丁家马车店丁店主)
  三、支前谣苏维埃主席作安排,号召妇女做军鞋(hai);
  打了背子贴墙晒,晒干就把鞋底裁。
  鞋底一层又一层,鞋底厚了脚不疼;
  红军开到陕北去,上前线去打日本。
  (1957年搜集于东关乡)
  麻绳衽进针鼻管,锥子给鞋底扎个眼;
  一针一线针角密,要把鞋底纳结实。
  一天一夜纳两双,新鞋让红军早穿上。
  (1957年搜集东关乡袁湾)
  你纳鞋底我做帮,李婆宋姨上鞋忙;
  一夜做鞋二十双,天明让红军穿脚上;
  穿上新鞋去抗日,把日本鬼子消灭光。
  (—1957年搜集于后西街宋婆之口)
  徽县的锅盔黄又香,香香的锅盔慰劳忙;
  锅盔要用炭火烙呀,军队要靠老百姓帮。
  红军同志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1957年搜集于东关乡)
  徽县的凉粉香又软,红军同志你吃一碗;
  吃饱肚子身有劲,下乡扩军有精神。
  红军吃完给我钱,把我急的开了言;
  “你们是穷人的好队伍,收钱我的心不安。”
  红军说:“群众纪律要遵守,吃凉粉应该来给钱。”
  推来让去好一阵,钱放下红军跑了个远。
  至今想起这件事,睡梦里常梦见这些好同志。
  (1957年搜集于东关乡)
  尚家哥、魏家哥,张王李赵各位哥;
  你们都是栢木梁,报名去把红军当。
  脱汗褂、穿军装,背大刀、扛起枪;
  操练杀敌本领强,跟着红军上战场。
  国恨家仇不要忘,多杀鬼子多缴枪。
  (1958年搜集于步行街,由1950年复员的徽县红军战士李春口述)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曹鹏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