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城故址河池县城的位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06
颗粒名称: 徽县城故址河池县城的位置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375-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建置,渊源于汉代河池县。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在武都郡下设置了其所辖九县之一的河池县,县境在今徽县辖区内。关于徽县城故址汉代河池县城的位置,传统史学观点认为在今徽县城西15里的银杏树乡银杏村一带,但近年徽县有人提出河池县城故址在永宁镇的说法。
关键词: 徽县城故址 河池县城 位置

内容

徽县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建置,渊源于汉代河池县。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在武都郡下设置了其所辖九县之一的河池县,县境在今徽县辖区内。关于徽县城故址汉代河池县城的位置,传统史学观点认为在今徽县城西15里的银杏树乡银杏村一带,但近年徽县有人提出河池县城故址在永宁镇的说法。依据各种史料记载与两地地形、河流、文物等证据判断,位于永宁镇的说法在文献、理论与实物方面的证据不足,在银杏树乡一带的传统说法证据充分。
  徽县城故址汉代河池县城位于银杏树乡银杏村一带有相关历史地理文献记载可以佐证: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一第八下》记述“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莽曰乐平亭。”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述“河池县:泉街水,入沮,合汉也。沮县:河池水所出东狼谷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一漾水·丹水》记载:“《续汉书)〉:浊水即白水之异名也。浊水又东南,埿阳水北出埿谷,南径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径河池县故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径河池成东,西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径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以置戍。”
  明末杨守敬《水经注疏》记载“仇鸠戍在徽州西。今有水出徽县西北数十里,即仇鸠水也,南迳河池县故城西,(守敬按:两汉、三国、晋,县并属武都郡。《元和郡县志》“永嘉后,没於氏羌,县废。在今徽县西十五里。)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注》称水出河池北谷,河池在今徽县之西,今有田家河,出县东北,即河池水也),南迳河池戍东,(守敬按:《地理志》,河池戍在河池县城中。)水出河池北谷,西南入浊水。”
  成县在北魏时名白石县,成县东河古名白水,《水经注》称浊水。根据《水经注》与《水经注疏》的记载可知,由白石县浊水至两当水(故道水)之间,自西向东依次有自北南流的泥谷水、仇鸠水、河池水、两当水,这四条古河流与今天成县东河以东的徽县洛河、伏镇河、银杏河、嘉陵江完全对应。
  据《水经注》等史志可知,徽县的洛河古名泥谷水,在今成县店村东界南流入红川镇。洛河下游为东西流向的红川河,东流至徽县栗川乡南境后与自北南流的伏镇河(下游即栗亭河)在合河口交汇,又经栗川乡元观峡东流。进入银杏树乡南境的河段又接纳了北来的李家河,再进入水阳乡南山胡家河地段转为南北流向,一路南入大河店乡境始称白水江,之后在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地界南入嘉陵江。这点与《水经注》“浊水又东南,埿阳水北出埿谷,南径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的记载一致。由于古代人们的地理知识有限,误以为白水东流进入白水江,所以成县的红川河与下游徽县大河店乡的白水江古代皆称浊水。但泥谷、泥水的古地名明显指向今泥阳镇泥阳川。
  伏镇河的上游分别为西北侧的游龙河与正北方的榆树河,与《水经注》“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径河池县故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相符合。
  源于徽县城西三十里以上紫烟峡(别名冻青峡、云烟峡)的徽县西河,明清之时称页水河,在今银杏树乡一带名银杏河,在唐庄、樊塄一带名罗家河、在城关镇桥西一带名西河,出城东南五里流入水阳乡牟家坝,经石家峡在嘉陵镇田家河汇入嘉陵江。这些现实地理与《水经注》“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径河池县故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径河池戍东,西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的记载完全吻合。与杨守敬的《水经流》“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注》称水出河池北谷,河池在今徽具之西,今有田家河,出县东北,即河池水也),南迳河池戍东,(守敬按:《地理志》,河池戍在河池县城中。)水出河池北谷,西南入浊水。”的记载也是完全吻合的。
  地理上的山河布局,除非经历了强大的地质内力作用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相对于几十亿年的地质历史而言,短暂的几百年之内山河布局不会有根本变化。因此,由《水经注》《水经注疏》中的水系记载与今天的水系记载对照可知:埿阳水即今流经江洛镇、泥阳镇的洛河;仇鸠水即今日的伏镇河、栗亭河;河池水即今日的银杏河;两当水即嘉陵江之两当段;河池水(今银杏河)经庆寿寺银杏树乡一带南流,过徽县城西南入石家峡,最终在嘉陵镇的田家河归入嘉陵江。
  由“仇鸠水发鸠溪,南径河池县故城西”与“河池水出河池北谷,南径河池戍东”所对应的地理位置可知,公元970年以前的河池县就在银杏镇的银杏河西岸。
  河池旧县在永宁镇的说法,源于个别人对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关记载的片面理解: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一卷第二十一·山南道三》记载“凤州、河池:《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秦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汉高祖分陇西郡置广汉郡,武帝分广汉、陇西郡置武都郡,领县九,其属有故道,河池二县,今州即二县之地也。管县三:梁泉、两当、河池。河池县东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汉旧县,属武都郡。……今县所处,谓之河池川,故取以为名。永嘉后,没于氏、羌,县名绝矣。后魏于此置广化郡广化县,隋开皇三年男郡,县属风州,仁寿元年改为河池县,复汉旧名,皇朝因之。固道水径县城西,去城三十步。河池戍,在县城中.”故道即今两当县,故道水、故道川即流经两当县境的嘉陵江。因此,此处所说的“固道水径县城西,去城三十步。”的县城根据《水经注》与《水经注疏》的记载以及水系判断绝不是河池县城,而是古代的故道县城。“河池戍,在县城中”这句话与《水经注》《水经注疏》里的记载对照来看是一个笔误,其本意应该是“河池戍,在河池县城中”。《元和郡县志》里并没有关于永宁河的记载,若把永宁河认为是河池水,则《水经注》里的四条河与现实地理完全对应不上。
  古代聚落与城市起源的区位因素一般有二:其一为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其二是交通枢纽。城市往往位于交通枢纽之地,徽县的银杏树村恰好处在古代北通秦州、西通武都郡郡(今成县、西和一带)的歧路口处。另外,银杏树乡银杏河两岸台地宽广,具有修筑城池的地理条件。据老年人回忆,上世纪70年代前,银杏河一带河流较大,河滩两岸分布有许多荷花池塘,“农业学大寨”过程中才被整修成了地块,这些有“河”有“池”的地理信息与“河池县”的地名含义一致。银杏树乡一带不乏文物古迹,如作为汉代以来古道路——“故道”路标的“银杏树”,闻名而古老的佛教寺院“庆寿寺”,作为敬奉古河池水神的“水官殿”都遗存至今。徽县永宁河在永宁镇的地段,东岸地界不开阔,西岸地域狭小,不具备修筑城池的地域条件。在永宁镇也无相关的文物古迹可佐证其曾经作为河池古县的历史。
  综述而知,古河池县应当在银杏树乡一带,并不在永宁镇。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曹鹏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