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徽宝地话嘉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05
颗粒名称: 金徽宝地话嘉陵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370-3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徽宝地嘉陵的概况、历史、河流、无产、人物、交通等。
关键词: 嘉陵 徽县 景观遗迹

内容

概况
  嘉陵位于县城东南22公里,是进出县境的南大门,也是徽县与外地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嘉陵地形复杂,群山壁立,峡谷幽深,因位居嘉陵江畔而得名,自古为入蜀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嘉陵江蜿蜒行于峰幽深谷中,蜀道高峰青泥岭巍然耸立。这里山有珍禽奇兽,地有丰富矿藏,珍稀的原始动物“羚牛”分布在严坪一带,千年活化石——白果树生长在田家河两岸。地势由西北河谷区向东南逐渐上升到县境最高处东界山(海拔2504米)。徽县大小645条河流,嘉陵江是最大的一条河流,境内铁山(青泥岭)以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而闻名于世。
  历史
  嘉陵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县境内东北部的永宁河谷地带依山傍水,繁衍生息。据柳林镇庙坪村四坪山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水阳乡关坪村、虞关乡尖崖村等地出土的文物证明,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活动的足迹已由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境内逐渐形成了古人群定居的村落。
  虞关乡西十华里处,东岩石壁高阔,若排列仙人,眉目鬓须有自然飘动之致,故名仙人关。这里东西山悬崖对峙,一泓中流,乃天然之关隘,人蜀之门户,吴王城遗址即在于此。此处为南宋名将吴玠屯兵处。后人追思吴玠功绩,在这里建吴公祠,俗称吴王城。城垣因修宝成铁路而损坏,现有长6米、高2米左右的石城垒数阶和安公祠记断碑残存。仙人关古战场在虞关乡以南的长丰县(陕西省略阳县管辖)。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6月,宋川陕宣抚处置军使张浚任命吴玠为陕西诸路军都统制,并派刘子羽驻守河池(徽县),协助吴玠调遣各路军马。绍兴二年(1132),金兵大举进犯仙人关,吴玠在虞关穆坪置关,大败金兵。后人为纪念这次胜利,将该地改名杀金坪。绍兴三年(1133),宋分陕西秦凤路到洋州(陕西省洋县)之地为吴玠统辖,吴玠仍率军屯守仙人关,6月,吴玠驻守河池。绍兴四年(1134)2月,金大将兀术率兵经两当进犯仙人关;3月,吴玠率杨政、吴璘、田喜等与兀术大军在仙人关激战7天,金兵惨败,吴玠率兵追杀至河池收兵。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与金人议和,奖赏将士,赦免天下。吴玠被授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6月,吴玠在仙人关病逝,享年47岁,被赠少师,谥号武安,后追封为涪王。徽县最低海拔(吴王城)704米,最高海拔(东界山)2504米,均在这一地区。民国35年(1946)8月,王震三五九旅17团经陕西略阳进入徽县,沿嘉陵江北上,经严坪,住谢坪,出太白,去天水,部队过境两天,秋毫无犯,吃了百姓的嫩包谷,把钱挂在包谷杆上,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河流
  著名的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三十二公里处的秦岭之巅景区内海拔2800多米的嘉陵谷中。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亦是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嘉陵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也是徽县过境最大的河流,纵贯徽县东南部,自凤县、两当入徽而至南边界线吴王城出境,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6964.6平方公里,水流清澈,森林茂密。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古称渝水。因流经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上源为白龙江和西汉水,前者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的郎木寺;后者发源于秦岭西南,因在汉江之西,故称西汉水。直至陕西省略阳县两河口以下始称嘉陵江,与白龙江相汇于四川省广元县昭化,全长1119公里。昭化以上为上游,行经高山地区,多暴雨,有“一雨成灾”之说;昭化至合川为中游,有航运之利;合川以下为下游段。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超过汉江,居长江支流之首,河口流量2120立方米/秒。嘉陵江切穿华蓥山南延三支脉后,形成风光奇丽的沥鼻、温塘、观音三峡谷,于重庆汇入长江。《徽郡志》载:“徽州街陇蜀之间,塞奥得中,物产略备,又为水陆通道。商贾辐辏,故四民乐业,百务皆兴。”这里所说的水陆通道,就是指嘉陵江水运航道。在清末之前,嘉陵江一直通航到永宁,可以说,永宁就是嘉陵江在徽县境内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也是嘉陵江航道最末端的一个码头。从四川沿江而上运的丝绸、茶叶、食盐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永宁上岸,然后被成群的马队运往秦陇各处,远走西域;而从秦陇各地运来的牛羊、皮货、鸦片以及一些山货也源源不断从永宁下水,沿嘉陵江而下,进蜀入川。
  物产
  嘉陵物产丰富,当地羚牛是十分稀有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其特征介于山羊与羚羊之间,加之角型特殊,也是稀有的展览动物。为了保护好徽县的羚牛资源,1981年12月,头滩、二滩、三滩被列为甘肃省羚牛稀有动物保护区。羚牛在徽县境内约有140-170头。1979年2月4日,经甘肃省林业厅批准,农林局及有关部门组成20人的捕捉队,在严坪、上滩一带给五泉山动物园捕捉羚牛幼仔15头。
  嘉陵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气候条件为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1959年,徽县嘉陵、永宁、高桥、太白等乡镇开始种植党参、生地、当归等。1968年,嘉陵大滩村在215亩石坎梯田地里栽上了水稻,成为徽县“高山梯田”栽水稻的典型,事迹曾被载入《甘肃省水土保持手册》。1984年春,甘肃省供销社给徽县提供8.5万元扶持养殖甲鱼,在柳林江口村、嘉陵周嘴村、水阳高楼子村建小型养殖场3个,有水面积25亩,从湖南调甲鱼试养成功。嘉陵银杏产业目前已成为主导产品,雅龙公司生产的“银杏茶”“银杏软黄金”“银杏果仁”“银杏酮速溶茶”“银杏营养粉”等系列产品对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胆固醇和高血脂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成为理想的保健食品。
  嘉陵矿藏丰富,优质铁矿和金矿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民国27年(1938)甘肃矿业公司收买了徽县“福顺祥”“福顺水”“积成茂”三大铁矿商号,在黄沙河杨寺坝兴办甘肃矿业公司徽县冶炼厂。现在,徽县鸿远公司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有色冶金企业。
  人物
  嘉陵人民勤劳朴实,历来就有先人后己、公而忘私、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良好传统和美德。1968年3月26日,虞关乡三岔村民兵连指导员周克文在回家途中因抢救19名乘船渡嘉陵江遇险的群众,不幸身亡。1972年7月24日,嘉陵大滩村渡口木船上摆渡的9名村民和千余斤粮食翻入江中,撑船者谈礼陵为救人而身亡,其余9人脱险。1977年11月13日,虞关乡阳坪村青年民兵阎树军在宝成铁路上奋不顾身救列车,保护了国家财产的安全,被天水地区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
  交通
  嘉陵自古为巴蜀咽喉、秦陇要塞,是蜀道之天险,交通十分不便,给嘉陵江两岸乃至全县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从古到今人们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早在西汉武帝元鼎年间,河池县(徽县)就是陇南故道的枢纽,是由甘入陕、入川的重要通道。据《徽县志》载,河池有三条故道可入秦、陕、巴蜀,一是西出陈仓(宝鸡)经凤州过故道(两当)沿嘉陵江越徽县,两当交界之天门关,南折严坪之黑水城进入阳坪关(勉县);二是南出嘉陵江,经青泥岭过长丰县(略阳辖区)到略阳县;三是西南行过小河经大河店,南折白水江到略阳县,两路均可通西秦、巴蜀两省。《元和郡县志》记载了故道的走向和里程,唐朝中期由陕西关中沿故道通往陇南的交通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由丝路陇西段南线到天水,再由天水故道经礼县、成县,到徽县再直接南行到四川。另一条是由长安起始西行310华里到风翔,南行280华里到凤州,再西南行沿故道450华里经徽州(徽县)到成州(成县),行走380华里到武州(武都),再沿阳平关南行250华里到文州(文县)进入四川。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西南寿置武都郡,设河池县,为加强陇南与四川、陕西、关中的联系,从天水南行经祁山(礼县管辖),西和、成县、徽县、两当,这是由陇入蜀的大道,称祁山道。三国时诸葛亮先后六次出师北上伐魏,俗称六出祁山。唐代诗人杜甫(公元前759年秋)弃官西行,沿关陇大道至天水客居三月后,由成县红川经徽县栗亭南折木皮岭、庙山、小地坝、小河厂,东行越青泥岭,经三泉、武家坪到虞关沿嘉陵江入川。
  在古代,嘉陵江沿岸以水运航道运输各类物资,贞元十五年至二十一年间(公元799—804),节度使严励自长举县而西疏嘉陵江200华里。唐代诗人杜甫用诗赞美徽县“清池可方舟(两舟并行)”。从史志和嘉陵江沿岸遗留在悬崖峭壁上的凿孔(修栈道、拉船系缆绳)的痕迹证实,略阳县到永宁的嘉陵航道存在无疑。嘉陵江、永宁河在聂家沟火焰山脚下汇合,穿越徽县境内40公里跨三个乡20多个村庄,有汉、回、满三个民族在江边居住。嘉陵江在徽县境内流域面积280.6平方公里,沿江的群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小渡船”在虞关、高崖、谈家庄、黄沙河、聂家湾等处设渡口摆渡两岸的过往行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驿归邮后,徽县设邮政代办所,以畜班、步班传递信件,开展为民众寄信、汇款业务。民国23年(1934),设有徽县至天水(驮班)、徽县至白水江(步班)、徽县至两当(驮班)三条邮路进行进出口邮件交换。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省建设厅组织测量徽白公路,六月测峻;同年九月,成立徽白公路工务所,组织开工,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六月底,便道打通试车。徽白公路起自县城以西(体育场),经嘉陵江上游至白水江,全长37公里。但因同年七月连降暴雨,洪水成灾,交通中断。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一日,徽白公路由西北公路管理处接管,继续办理未完工程,终因财政困难、材料缺乏、技术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徽白公路一直不能正常通车。1954年4月份,宝成铁路开始施工,作为支援铁路建设的建筑材料和员工生活必需品要从公路运送,使得公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铁道兵8510部队奉命驻防徽县,担负铁路施工任务,为保证铁路施工,首先修通了徽县至白水江37公里、徽县至黄沙河26公里的两条公路。徽白公路是徽县的南出口,东延150米与国道316线相连,南延56公里与省道307线接头,全长55公里。2004年11月19日,徽县至白水江公路开工奠基仪式在徽县嘉陵镇举行。经过历时两年时间,2006年10月27日峻工,总投资2750万元的徽虞白(徽县——虞关——白水江)公路全面完工。徽白公路属县际路网改造工程,其主干线是陕甘两省的省际经济通道和旅游大道。该公路的建成,标志着徽县南出口正式打通,成为徽县交通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宝成铁路通车在嘉陵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宝成铁路隶属西安铁路分局、宝鸡分局、凤州车务段管辖,自陕西宝鸡市至四川成都市,跨越陕、甘、川三省,是联结秦、陇、蜀乃至西北、西南通向全国的交通大动脉,是我国一条重要的铁路交通线。宝成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个重要建设项目。1954年3月,为配合宝成铁路北段工程的实施,省邮电管理局在徽县谈家庄设立临时邮局,为铁路工地办理流动业务服务。自1954年4月,铁道兵8510部队进驻徽县开工建设,该线在徽县境内沿嘉陵江由东向西南方向横跨嘉陵、虞关两乡,境内长28公里,基本上是沿古代由陕入甘进川的故道修建的。沿线重峦迭障,群峰巅连,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江河两岸,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施工过程地势险要,多为隧道工程,工程艰巨,但铁道兵8510部队指战员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1956年建成通车,在徽县黄沙河接轨,10月1日国庆节举行全线通车典礼。国务院第七办公室主任王首道、苏联专家契契金分别讲话。铁道部部长腾代远、陕西省省长赵寿山、甘肃省省长邓宝珊、四川省省长李大章参加通车典礼。陕、甘、川三省代表登上火车进行试车,邮电局密切配合,调度徽县至西安的载波电路,将典礼会场实况录音及新闻电话迅速传至北京,播放全国。宝成铁路通车后,于1958年11月1日设立谈家庄(1974年更名为徽县火车站)、虞关两个车站,均为四等站。
  嘉陵江横跨徽县南部山区的嘉陵、虞关两乡,将其隔为两半,群众隔江相望,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难。七十年代作为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先后修建嘉陵江人行吊桥,有效地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一是虞关吊桥:1972年11月由西安铁路局凤州工务段龚复廷设计,1973年建成,1981年8月2日水毁。造价35.5万元。该桥全长104.65米,净跨99.65米,净宽2.55米,桥高11.7米。二是谈家庄吊桥:1973年1月建成,1980年7月2日水毁。该桥由嘉陵镇杨正华设计负责施工。桥长120米,净跨80米,桥宽3.8米,净宽3.25米,桥高11.05米。三是聂家湾吊桥:1971年2月20日开工,同年6月20日峻工,1980年7月2日水毁。桥长105米,塔柱高2.90米,侧宽1米,上宽0.6米,桥面宽2.06米,桥高10米。四是高崖吊桥:1978年5月建成,1980年7月2日水毁,1981年12月修复至今完好。桥长90米,净跨75米,净宽3米,桥宽3.5米。五是谈家庄嘉陵江汽车吊桥:1982年列入国家支援不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建桥处江宽150米,桥全长152.48米,桥面净宽4.5米,1982年动工,1983年12月峻工,实际造价51万元。六是徽县虞关嘉陵江汽车吊桥:于1982年列入国家支援不发达地区建设项目,1982年6月动工,1983年11月峻工,实际造价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5万元,省交通厅从养路费内拨14.1万元,水毁款中拨3.4万元。桥长123.08米,桥面净宽4.5米,载重15吨。
  为了活跃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使全县人民看上电视节目,1978年9月,徽县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在铁山建成,输出功率为10W,接转陕西省凤县庙王山转播台六频道电视信号,使县城和中南部水阳、银杏、嘉陵等九乡镇看上了中央台一套节目,当年底全县有电视机23台。为了对水资源有效地利用,预防水灾的发生,1974年1月,甘肃省谈家庄水文站建成投入使用,为嘉陵江最上游水文站。
  景观
  嘉陵四季景色美不胜收,春天满山杜鹃如霞似火,馨香遍野;夏天林海碧浪无边无际,清风送爽;秋天红叶飘逸,诱发无限遐想;冬天银装素裹,纯洁迷人,山清水秀。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嘉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三滩自然风景区,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处,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青山巍峨,峡谷深幽,山溪纵横,飞泉流瀑,草木葱郁,茫茫林海,碧草连天,雨润雾泽,一尘不染,妩媚多姿,古老神奇。因有三个森林草甸相连,故名“三滩”。尤其是分布于沟壑峰岭之间的大小滩池,高山草甸,奇泉怪石,竹树杜鹃,妙趣横生,自然天成,使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发源于太阳山的月亮河,跌宕回曲,留下无数飞瀑碧潭。三滩风景名胜区属古生代泥盆纪褶皱山地,由海拔800米逐步增至2504米,气候在亚热带和北温带过渡带上。年均气温10℃左右,降雨量1000-2000毫米。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常年空气新鲜。由于地质构造及岩性的差异,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地貌,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之为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南部在构造断裂的基础上,流水切割成峡谷;中部的砂岩和板岩在长期的剥蚀作用下,形成众多的高山平台和岩溶地洞,号称72滩;北部山峰耸峙,林木茂密,为高海拔原始森林区,区内80%的地域被原始森林覆盖。头滩、二滩、三滩一带是县内唯一的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和金矿资源十分丰富,高大的乔木丛中,有珍稀树种十多种,其它木本植物上千种。有羚牛、金钱豹、小熊猫、猴、麝、大鲵、黑熊、鹿、锦鸡等野生保护动物40多种,其中一、二级保护动物10多种,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就有100多头。
  三滩山泉众多,水质优良,形成了多处瀑布、溪潭,较大者有梅崖瀑布、椒树坪瀑布和三眼泉、江涡潭等。其中位于严坪村南的梅崖瀑布,高300余米,每年雨季飞瀑高悬,如从天降,水雾弥漫,哄响如雷,气势逼人。三滩人文景观众多。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三次借道于此,月亮峡至今仍存有古栈道遗迹约4公里。唐时,更成为官道和商道,唐玄宗、唐僖宗入蜀均走此道。青泥岭是蜀道天险,也是文化名山,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731年)诗人李白送友人入蜀时写了《蜀道难》长诗,诗中对青泥岭的高峻奇险,山路曲折,作了形象的描述,赋出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恋”的佳句。诗圣杜甫的“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更给这里的山川景观以极高的评价。此处有岩洞、南天门、黄羊岭、青羊洞、月亮峡、奠缸潭瀑布、双龙崖古栈道遗址、双龙无字碑、椒树坪瀑布、三眼泉、江涡潭瀑布、梅崖瀑布、乌龙喷珠、燕子洞、狮子洞、石花洞、四方洞等景观近百处。
  沿嘉陵江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铁山,是青泥岭最高峰,海拔1746米,地处古蜀要津,为徽县南境屏障。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唐代因此而得名,又因远望山色如铁,宋代改为铁山。位于嘉陵江边庙垭村的火焰山,距县城18公里,此山三面临水,山势高峻,古柏苍翠,环境幽美,并与其东南面的石垒古堡、南面的鹰嘴崖、西南的狮子崖、江对面的象山相映成趣,遥相呼应,素有“古堡、苍鹰、青狮、白象一条龙”之说。
  当人们站在嘉陵江边仰望蓝天、观光赏景的时侯,永远不会忘记在这块沃土上曾辛勤耕耘的先民们;当人们站在嘉陵江边聆听涛声,忆古叹今的时候,永远不会忘记前辈们谱写的一曲曲催人奋进的赞歌。它将激励着全县人民豪情满怀、锐意进取,在嘉陵江畔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铸就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田炜:徽县民政局局长)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田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