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吴玠碑亭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00
颗粒名称: 重修吴玠碑亭记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
页码: 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嘉庆十三年秋,知县张伯魁主修县志,访考遗迹至钟楼山,见吴玠碑临崖将坠,遂虔心祈祷,亟令石工前移四十步,捐俸禄,筑围墙,立墓门以识之。徽县吴山之吴玠墓、碑,历尽沧桑,几度颓废,盛世重修,其意深远。余亦为修茸事多方奔走、事毕,文化馆刘君嘱予作文以记之。
关键词: 吴玠碑亭记 徽县

内容

吴山旧时称“钟楼”,今谓吴山,因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墓在其上而得名。山顶平台上,古柏森森,吴玠墓、碑肃然掩映其中,为游人寻幽觅胜之去处。吴玠墓土冢,高1.4米,直经9.3米,吴玠墓志铭碑在墓之正西约9米处,高2.96米,宽1.53米,厚0.31米,碑额篆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十个大字。铭文村四川宣抚使安丙所撰,寸楷正书,共二十一行,每行七十余字,然大部已漫漶不可辩识,幸有《徽县志》《陇右金石录》《秦州志》著录全文,弥补原碑之缺憾。
  据《宋史》载:吴玠、字晋卿、宋德顺军陇干(甘肃静宁)人。少沉毅,有志节,善骑射,知兵法。南宋初年,与其弟吴璘扼守川甘陕防线,抗击金兵入蜀、与敌对垒近十年,杀敌甚众,屡立战功,尤以蜀口仙人关(甘肃徽县虞关)战役最为著名。吴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猛,金人闻其名而却步。吴玠因功高名著,数受爵赏。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议合,宋廷加封吴玠开府仪同三司,延任四川宣抚使,不久,吴玠病逝于仙人关军中,时宋金战事再起,吴未及归葬故里,遂葬于河池,时年47岁,谥号“武安”。孝宗时,追封为“涪王”。吴氏兄弟在徽县抗金多年,至今县境内遗迹甚多,其人其事,国载青史。
  清嘉庆十三年秋,知县张伯魁主修县志,访考遗迹至钟楼山,见吴玠碑临崖将坠,遂虔心祈祷,亟令石工前移四十步,捐俸禄,筑围墙,立墓门以识之。并在碑阴镌刻五言诗二首:“独立高原上,岿然见一碑。阴风号鬼卒,暮雨隐神旗。迟我西来日,怜公北伐时。屡朝颁爵赏,枉自数功奇。”“六百年前墓,艰难百战身。弟兄溥旧泽,南北依孤臣。哀角秋声乱,奇兵地势屯。宣扬惭德薄,五言欲通神”。
  解放初,墓区建筑毁坏殆尽,仅存封土冢和墓碑。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将吴玠墓、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吴山及其附属设施为保护范围。1978年县上文化部门又将墓碑扶正并建四角碑亭一座,使吴玠碑得到妥善保护。经十数年风雨侵蚀,吴玠碑亭倾斜残损,渐见凋零。1992年至1994年,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先后两次拨款四万元,将原碑亭拆除,新建仿宋代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六角亭一座,飞檐斗拱,气势浑雄;亭之六面皆安装铁棚栏,游人不能随便入其内;1992年2月,由省财政厅出资,县财政局、文化馆组织人力从仙人关挖掘出石人石马各一对,安置于碑亭前,皆宋时故物,使墓区更显庄严肃穆之气。
  徽县吴山之吴玠墓、碑,历尽沧桑,几度颓废,盛世重修,其意深远。余亦为修茸事多方奔走、事毕,文化馆刘君嘱予作文以记之。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士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