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徽县一中英语教师胡惠生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95
颗粒名称: 记徽县一中英语教师胡惠生先生
分类号: K828
页数: 4
页码: 351-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一中英语教师胡惠生先生的人物事迹。
关键词: 徽县 人物传记 胡惠生

内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徽县县委、政府提出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全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中,徽县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先后引进了一批高学历人才,以改变教学和工程技术方面专业技术力量短缺的现状。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胡惠生先生作为我县1983年春季引进的“留得住,用得成”的优秀人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胡惠生先生,1927年3月11日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平等镇马回营村农民家中。自幼饱受苦难,但发奋读书,1945年9月考入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经济金融专业,1949年7月,22岁学成毕业。解放后,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但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先后两次遭受挫折。1979年春,他被聘任为陕西省武功县杨凌中学英语教员。四年后,1983年春被徽县一中聘任为高中英语教师。到龄退休后,因教学成果显著,长期被学校返聘任教,2012年1月14日去世,享年85岁,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徽县生活30年,桃李遍布省内外,先生的教学态度与人格魅力一直受到师生们的交口称赞。
  一、直面挫折,顽强进取的前半生
  1930年10月,适逢蒋、冯、阎中原大战,这场民国年间南北军阀的最大会战,给地处中原河南伊川的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父亲胡德润,母亲姜氏,全家九口人,胡惠生兄妹七人他排行老七。三岁那年,父亲和村中其他青壮年一道为了抵御兵匪的抢劫而失去了生命。丧父之痛给这家窘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任劳任怨的母亲和大哥带领八口人在艰难困苦中走了过来。
  胡先生自幼敏而好学,不负众望。1945年9月,18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对于农村人来说确实是光宗耀祖之事。在校期间,他始终保持着朴实淳厚的本性,努力钻研,积极进取。由于英语学业成绩突出,读书期间即勤工俭学以济家用,先后两次兼任过私人家庭和中学的英语教员。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他考入西南军大教导总队学习,后又调川东行署训练大队培训,之后被分配到重庆市长寿县新市区工作。1950年5月,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和大学所学经济金融专业因素,有幸被选调到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手下工作,并担任土改工作队队长。正当26岁踌躇满志,锐意进取之时,命运和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这个玩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1951年2月的一天夜晚,先生的一个同乡校友黄士杰以家中老母病危为由,向他借走了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0元钱。但先生的慷慨不但没有得到回报,而是给他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后因该校友潜逃台湾,先生因而受到株连。“协助特务逃跑”的罪名让他百口莫辩。在四川省重庆市永川县服刑的四年间,曾有过沮丧和悲哀,但他始终坚持信念,没有消沉而倒下。服刑期间坚持学习,如饥似渴的补充知识营养。虽缺少学习书籍,但他常常翻看随身所带的《英汉字典》,天长日久,这部字典竟被他翻旧了,也翻烂了。
  在此期间,先生还结识了人生的第一个伴侣、毕业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陈文藻女士。共同的命运和遭遇使他们结为连理,而对知识的渴望和爱情的力量又使他们在逆境中挺了过来。刑满获释后,先生两口的生活常常捉襟见肘。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更使他们的生活冰上降霜。这时,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妻姐陈文华女士伸出了援助之手,常常寄来大量食物和生活用品,接济他俩渡过了难关。胡先生八十多岁的表弟刘育卿先生,一直生活在台湾桃园县,原徽县政协委员黄家祥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去台湾访亲时曾应邀到其家里做过客。这种复杂的侨、台关系,使胡先生俩口在“文革”期间再度遭受冲击。天有不测风云,磨难交相而至,爱妻陈文藻女士此时患病辞世。
  又是一个十年,眼看韵华已逝,梦想褪色。1979年春季,胡先生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二、善待学子、誉满教坛的后半生
  1979年,对于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胡先生来说,人生的春天似乎刚刚开始。等得太久了,一切都容不得放慢脚步,他十分珍惜这迟来的春天。这年2月,52岁的胡先生怀揣梦想,携妻带女,应邀风尘仆仆地来到陕西,开始了在陕西省武功县杨凌中学的任教生涯。那时候,教育事业百废待兴,英语师资尤为稀缺,胡先生的到来无疑给杨凌中学增添了亮点。在杨凌中学的四年间,他始终把教学作为自己的神圣事业。风雨无阻,敬业爱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该校最佳成绩。与同行研讨教学法,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悉心辅导学生成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杨凌中学教英语的四年中,仅非常工整的教案就撰写了30多本,每本上都增添了许多批记和补注。时至今日,查看这些教案如同观看一部已往的记录片,镜头里记载着先生播撒爱和充满希望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先生朴实、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杨凌中学受先生业务帮助过的青年教师一个个成长起来了,对他十分敬佩,受业于他门下的不少学生敲开了清华、北大、西安交大之门。
  1982年秋,分管徽县教育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刘满长同志(后任徽县县长,又升任为天水师专党委书记)在西北农学院培训期间,应邀在同学黄嘉英家中作客,突然被隔壁传出的流利而地道的英语朗读声所吸引,难道杨凌中学还聘了外籍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胡老师被请到徽县来试教。试教结束后,徽县一中老校长李钟承感慨地说,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英语教师?胡老师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口语特好!这就更加促使刘书记下决心要将胡先生调到徽县来。如果说徽县一中是一棵梧桐树,那么栖居于它上面的胡先生就是远道而来的金凤凰。这位曾经饱受风霜的中央政治大学高材生终于在徽县安了家,他把自己后半生的智慧和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里的英语教学事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直至生命终结。
  在教学中,他练就了高超的教学艺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说英语教学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即“要我学”与“我要学”(兴趣问题);“主体”与“主导”(填鸭式与启发式问题);“学会”与“会学”(抱着走还是扶着走的问题)。这些真知灼见,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令人赞叹!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他总是事先创设教学氛围,开展趣味英语活动,寓教于乐,如唱英语歌、学格言、猜谜语、进行日常英语对话等。徽县一中高八五级毕业生杨海军同学,开始不爱学英语,后经胡先生帮助,以92分的高考英语成绩考入大连工学院,现任教于兰州商学院。
  胡先生教学课时多任务重,但他从未有过抱怨与敷衍。1984至1993年十年间,先生担任三个班的课程,每周课时最少18节。加上每周三个早自习辅导和一个晚自习辅导,除备课和改作业外,还开展第二课堂英语课外活动,日平均工作时间十小时以上,对于一个瘦弱年迈的老教师来说压力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每天早晨六点前,他都第一个进入办公室,为学生认真备课。由于他全身心的付出,赢得了全体师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退休后仍被长期返聘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为了教学,他长期与疾病做斗争。1989年夏天的一个早上,62岁的他在讲台上因心脏病突发而昏迷,校领导和学生含泪将他送进医院抢救,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场面!几日后,他又站在了讲台上。这种无声的教育如细雨般滋润着求知者的心田,也感染着每个师生。
  活到老学到老,先生一直如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生是徽县小县城第一个坚持订阅英文版《中国日报》的读者。每天早上六点前,他都要晨读,或低吟或朗读。一位年逾花甲的先生领着一群学生在校园内花园旁晨读的场景是多么的美丽动人!县教育局陈主任在一次教师会上回忆说,如果我们今天的老师能像胡惠生老师一样,拿着书本带学生在校园高声朗读,我想校园的读书风气会好许多。
  先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盈车嘉穗,硕果累累。他一生发表教研论文数篇,先后获得省、市、县表彰奖励多次。1986年获徽县人民政府授予的先进教师一等奖,他将所得奖金300元捐给了徽县一中;1988年他又荣获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省园丁奖”。
  三、乐于助人,朴实宽厚的人格
  大爱无疆,君子之德风。先生在徽县一中的教学岁月,如同一篇厚重亲切,情感饱满的散文,读之回味无穷,感人至深。
  1997年夏末的一个夜晚,一位高考名落孙山的农村小女孩胆怯地敲开了先生的家门求教于他,先生数语即赶走了女孩沮丧、卑怯的情绪,命中注定了这位瘦弱单薄的老教师将成为女孩生命中的贵人。一年来,先生不分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为她义务辅导英语两小时。如今女孩已大学毕业,接起了先生的未竟之业,执教于徽县一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先生生前帮助,义务辅导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他特别喜欢有苦学精神的学生。“用绵薄之力帮助学生完成梦想”这是他身体力行的终生诺言。先生退休后义务辅导过很多学生,许多成功人士的身后都有他辛勤的付出。1987年考入兰州医学院的王辉同学现供职于徽县人民医院,他常说没有胡老师就没有我王辉的今天。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张东平,在信中感激胡老师:“每当想起您在大年初二过年的日子,大冷天还来给我辅导英语,我就庆幸遇到了您这样一位好老师。我能考入北大,其中您花费了多少心血,放弃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啊!”是的,他正是用这样的爱心为每位学子搭起了一座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这座桥使过来人受益无穷。
  日常生活中,先生节衣缩食,粗茶淡饭,住房简陋。但他乐而忘忧,从不攀比或计较。工资收入除一半养家糊口外,另一部分资助了老家大哥正在上学的两个孙子,以报答大哥当年供养之恩。他既感恩家人,也感恩社会。虽经历了人生磨难,但从不怨天尤人,而是竭尽己力资助贫困学生。现定居于加拿大的马馥东学生,1988年因家境贫困即将辍学,先生拿出将近8个月的工资500元资助了他,圆了其读书梦。许多受惠的学生,逢年过节或来看望先生,或以书信和来电方式寄托对恩师的感念之情。先生的知遇伯乐、原徽县县长、天水师专党委书记、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满长退休后,2013年国庆节来徽县故地重游,当着一些老领导和教育界人士的面说,胡老师1983年来徽县后对徽县英语教学工作所做的贡献是很大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他的为人,他高尚的师德令人怀念。为了圆好每位上进学生的求学梦,他不分贫富,不计报酬,一丝不苟地义务给学生补课,特别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是难能可贵的。
  先生与人交往没有架子,也不分贫富贵贱和年龄长幼,一律赤诚相待。凡来访之人,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求助之人,他都尽力相扶,但他自己有困难,却生怕麻烦别人。也从不自我炫耀或以朋友抬高自己。先生与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同志是忘年之交。他在陕西杨凌中学教英语时,时任西北农学院教师的张宝文同志也在该校兼职教英语。两人虽年龄相差20岁,但共同的专业和其它爱好使他俩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分开后他们经常在信中交流学习心得,互相鼓励提高。1984年12月27日,留学美国的张宝文在信中写到:“胡老师,从来信中我能看出你现在的工作很忙,但这种在事业道路上的奔忙你是乐意的。凭你的学术水平,相信你能把徽县的英语水平促进得更高。我总感到你在事业上有一股用不完的劲,这一点是我永远要向你学习的……”1994年,时任西北农业大学副校长的张宝文同志还先后寄来了其主编的书籍《英汉兽医学词汇》《美国的家政学》等著作和几张生活照片。
  先生注重生活细节,珍惜世间真情。在其书柜中,不仅珍藏着他和学生、同事、朋友、亲人之间的大量书信,而且还完好地保留着学生寄来的贺卡、教过学生的花名册,以及与学生谈话的日记等。难怪他教过的许多学生,多年后他都能直呼其名。
  蓦然回首,斯人离开我们已三年了,谨将此文作为我们对胡先生的怀念吧!
  (梁晓明:副编审,档案局正科级干部;张文君:徽县一中教师)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晓明
责任者
张文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胡惠生
相关人物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