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下徽县考取的进士和举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56
颗粒名称: 科举制度下徽县考取的进士和举人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3
页码: 268-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科举制度下徽县考取的进士和举人。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徽县

内容

科举取士起源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其制度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终止于清光绪30年(公元1906年)。在这1300年间,全国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者近11万名,皇帝点状元700余名,考中举人而未中进士者百余万名。据《甘肃全省新通志》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自唐至清光绪30年(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甘肃共考中进士1039人,其中文进士642人,武进士397人。明清两代考中举人而会试未中进士者共计4078人,其中文举人2308人,武举人1770人。明代文举人977人,清代1331人。
  根据甘肃省旧地方资料和徽县明代及清代旧县志资料记载,徽县自宋代至清代共考取进士33人,其中宋代28人(含武进十),明代3人,清代2人。考中举人而未中进士者50人,其中文举人35人,武举人15人。35名文举人中宋代4人,明代24人,清代7人;而武举人15名,均为清代考取。相关资料分析认为,甘肃考中进士最多的是皋兰县46名,其次是武威县42名,天水37名名列第三,再次是兰州、陇西,徽县33人名列第六。一个位据陇南的人口小县,何以在甘肃86个县(市)、区中,科举考试能排名全省第六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三:
  其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科考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徽成盆地腹地,自古为陇东南产粮大县。这里气候温润,植被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白酒产业和治铁业历史上扬名省内外,至今以纯粮酿造的“金徽”系列白酒在全国享有盛誉,因此徽县被美誉为千年酒乡和陇上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科举考试名冠陇南,在甘肃全省亦排名前列。近代由于区划调整,徽县解放后人口增长缓慢,目前仅有常住人口23万多人,在陇南市9县中排名第七,高考生员相对较少,但历年高考升学率绝大多数年份在陇南名列前茅,这也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据徽县一中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高考统计资料表明,有3人考入清华,2人考入北大;十年间5次夺得陇南市高考理科“状元”县,4次夺得陇南市高考文科“状元”县;12人进入甘肃省全省高考百人榜;十年高考综合评定连续多年名列陇南市前三名,高考升学率往往进入一、二名。从近三年陇南市九县(区)高考成绩前100名学生所占比例来看,徽县文、理科考生所占比例远高于平均水平。
  其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科考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徽县地处秦蜀古道(青泥古道)和陇蜀古道的交汇处,自古商贸活动活跃,关中文化和巴蜀文化及陇右文化均对徽县有着深刻地影响。徽县东距西北的文化中心西安仅700多华里,去西安比陕北和陕南某些市县还方便。明清时期,西北的考试院设在西安,徽县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年许多州县的学子去西安参加举人科考都要路经徽县,无疑带动了徽县士子读书并参加科考的热情。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至清朝前期在徽县还设置“徽山试院”,以便利阶、文、成、两等县士子来徽州应试,参加秀才选拔。民国年间,徽县学子在西安读中学者远远高于在兰州上中学的比例,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文化和交通两个因素。
  其三,南宋时期徽县是西部抗金主帅吴玠川陕宣抚使司衙门驻地,南宋西部抗金的大本营司令部就扎驻在徽县。吴玠、吴璘兄弟二人及其子、孙三代,在徽县驻军70余年,周边川陕许多州县的部队都归其统领,他们经历了大小多次战斗,为保卫南宋半壁江山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其中发生在徽县南部虞关乡嘉陵江岸吴王城(亦名仙人关)的仙人关大捷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当时昊玠、吴璘统领三万多人击败了金兀术十万大军的进攻。正因为徽县是南宋抗金主力的大本营,这里集中了大批优秀的知识份子在此建功立业,他们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厚待,因此徽县在宋代选考进士28名,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南宋时取得的。南宋绍兴间(公元1131-1162年),吴师古、吴师直、吴师尹吴氏一家三兄弟同中进士,淳熙间(公元1174-1189年)王靖和其子王柄、王杞、王梿(王靖之侄)及孙子王焕王氏一门祖孙三代五人中进士,宝庆间(公元1225-1227年)栗亭人曹友闻、曹友庆、曹友谅兄弟三人同中进士。这些南宋时期的进士和举人,在宋金和宋元军事对抗中都为南宋朝廷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许多在带兵激战中献出了生命。
  封建社会,在中国科举制度之下的读书人把出身和功名视同生命。“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认为是人生最大的喜事,考中进士、举人,是古代所有读书人的追求与梦想。“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是旧时读书人命运的真实写照。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穷苦命运将被改写,鲤鱼跃过龙门将化为龙族。《儒林外史》中写到的范进中举,主人公因中举高兴而发疯,平时看不起范进的岳父胡屠夫为治疗女婿犯傻而打了他一耳光,竟自觉打了文曲星的手掌也暗暗发痛。就连朝廷重臣心雄万夫的曾国藩,也会斤斤计较金榜上的排名,因他考中进士第三甲,赐“同进士”。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在一次晏席上有人作对联斗酒。一人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人无意应对“同进士”。曾大人竟一时变脸,使席间气氛非常沉重,“同进士出身”始终是曾国藩心中的忌讳。可见,在封建社会世人对金榜题名的重视程度。
  徽县进士、举人绝大多数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刚正不阿,廉洁自律。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初王靖中进士后,任太原紫光禄大夫。他纯孝忠信,生平谦逊,从不做违逆国家民众之事。严于律已,亲慈百姓,被同僚和邻里推为长者。他教子有方,两个儿子王杞,王柄和侄子王梿及孙子王焕都先后中进士,王氏一门五进士被传为佳话,其子孙为官在任都颇有政绩。徽县水阳乡新寺村水沟郭家庄,明正德丙子(公元1516年)科考中的举人郭从道,在顺天府同知任上以自己的俸禄修补长城关口,使当地百姓能安心生活。百姓用他的名字为修复的这段长城命名,有“宇宙不凋经国绩,姓名永勤郭公关”之句。他一生勤学敬业,做了许多修桥补路的好事。晚年退休回家还为家乡撰写了《徽郡志》,为甘肃留下了地方志珍品。其孙子郭庄,为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以庶吉十授御史职务。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巡视按察四川。四川某地一富豪叫胡里七,勾结权贵,无恶不作。放高利贷,并私设水牢残害欠债百姓,地方官吏不敢过问。郭御史查访清楚后,即捉拿了胡里七。胡的家人赶到徽县新寺郭家庄给郭家贿赠黄金,被郭庄的大儿子郭师曾赶出家门。郭御史将此事一并上报朝廷,皇帝大怒传令将胡里七乱棍打死以平民愤。剪除胡里七之后,其党羽伺机报复,后来郭御史在任上回家省亲时,被胡里七党羽设伏杀害于徽县西水阳乡十里墩附近的滚豆坡(一名滚头坡)。四川和陕西略阳的百姓知道消息后感伤不已,许多庙宇里挂起郭御史的像来纪念他,至今略阳县北白水江南一带的庙中还供奉着郭御史的塑像。郭庄在任间积极疏通徽县入川的白水道,开凿了朝天驿大峡谷,大河店白水峡至略阳的道路,被后世称为郭公神道,就是为纪念他的政绩。郭御史的儿子郭师游是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考中的举人,在临城县知县任上,听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后,因过度悲伤而逝。郭师游廉洁为官,以致于死在任上而其妻儿无钱将其灵柩送回徽县安葬,上司念其清苦出资送回家乡,临城百姓沿途设祭吊唁者不绝。
  徽县城南下先农村(下旧城)人张绶,人称张翰林。自幼聪慧过人,文思敏捷。乾隆45年(公元1780年)乡试(省试)中举,第二年经会试和殿试中进十,皇帝点为翰林院庶吉十。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授翰林院检讨,负责《四库全书》词垣分册校集任务。嘉庆二年(公元1799年)春,升任右春坊赞善大夫。后因才思敏捷,工作尽责,深得嘉庆皇帝赏识,被任命为日讲起居注。嘉庆5年(公元1800年)升任为国史撰修、文渊阁校理,九月迁升为侍读学士,次年又任咸安宫总裁。张翰林在京城任职,深得乾隆、嘉庆两代帝王赏识,收到皇帝的奖品很多。其父母和妻都受到皇帝的敕封,其受封的圣旨一直被族人保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流向市场不知去向。嘉庆6年(公元1801年)秋,张绶出任广西学政,上任后革除了送礼拜见的陈规,每到一地课考生员他严把质量关,连同僚谢巡抚也密奏朝廷赞扬张绶的品行。可惜,不久病死于广西学政任上,终年54岁。他为人淡泊自安,不善奔走争逐,担任词垣校集近20年,工作之余总是读书学习。著有《梨雨书屋古文集》和《梨雨书屋今文集》及古文、馆课、诗赋等。任嘉庆侍读学士间,侍奉皇帝左右。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内珍藏一本手抄孤本《徽县志》约4万余字,字迹刚柔洒脱,时间截止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我疑为张绶所著。2012年,我将此书拍摄的图片抄写整理,点校印刷,编入《清代徽县志集校》一书。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晓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