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46
颗粒名称: (一)科技
分类号: G322.742
页数: 18
页码: 250-267
摘要: 本文概括了徽县地震史料辑存、三次极端气候对徽县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后果、农业科技论文、徽县“水稻卷秧”现场会始末与影响等。
关键词: 徽县 科技 工作

内容

徽县地震史料辑存
  李滦云
  吾爱读史书,也爱辑存有关徽县的地震史料。现从读书笔记中整理抄录一份,供读者研究参考。
  1.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186年)正月,陇南武都、成县、徽县发生7级地震,余震持续8个月,受灾严重,但无详细记载。
  2.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陇南发生地震,震级、强度、灾情无记载。
  3.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九月,河池(徽县)地震,民房毁坏严重,人畜伤亡甚多。
  4.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六月,西和县祁山发生6级地震,波及徽县,有房屋倒塌,人畜伤亡。
  5.前秦符坚建元二年(366年)徽县地震,无详细灾情记载,只载地面裂缝,泉(黑)水喷涌。
  6.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徽县地震,地裂山崩,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惨重。
  7.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天水地震,山崩屋倒,隆隆有声的震动多达8次,徽县灾情严重,但无记载。
  8.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三月,天水发生7级地震,有声有雷,城墙毁坏多处,倒塌房屋千余间,地有裂缝,百余人伤亡。徽县灾情严重,无详细记载。
  9.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年)8月,徽县地震,山崩地裂,灾情严重,无细载。
  10.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10月10日,陕西西安府及徽县地震,守臣以闻。(震中位置:徽县;震级、烈度无记载。)。
  11.明嘉靖二年十月(1523年)11月,徽县地震。(震级、烈度、灾情无记载)。
  12.明嘉靖十二年(153年)徽县地震。(灾情无记载)。
  13.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5月,徽县地震,5月14日晚雷雨交加,城北城楼一男子被雷电击死。(震级、烈度、灾情无记载)。
  14.明嘉靖二十一年十一月(1542年)12月18日,徽县地震,(灾情无记载)。震中位置:天水,东经10606′、北纬33048′,震级4.42,烈度6度。
  15.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2月12日夜,徽县地震,声如雷吼,长达一小时。18日再次发生地震,多间民房被毁,人畜伤亡无记载。次年1月26日,陕西华县发生地震,波及徽县。
  16.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徽县地震。震中位置:经度陇右(纬度、震级、烈度均无记载)是年,徽县地震10余次。
  17.明崇祯四年(1631年)徽县地震。震中位置:徽县南,经纬度为东经106012′、北纬33042′,震级5.5级,烈度7度。坏民庐舍,有人畜伤亡。地震波及略阳县兼水灾,塌毁城墙200余丈。
  18.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八日(1654年),徽县地震。震中位置:天水。经纬度为东经105030′、北纬34018′,震级8级,烈度11度,徽县大震数日,毁坏房屋城墙,压死男女牲畜无数。此次地震波及甘肃的礼县、西和、武山、甘谷、清水、两当、兰州、巩昌、庆阳、静宁、庄浪、通渭、会宁、成县,陕西的西安、延安、汉中,河南的陕州、东明,四川的通江,山西的翼城、永济、介休等市县。
  19.清顺治十一年六月九日(1654年)7月22日地震。震中位置:天水南,经纬度为东经105030′北纬34018′震级6级,烈度8度。(此次为7月21日余震),波及徽县、两当、秦安、礼县、甘谷、临洮、西安、南郑、镇巴、泾阳、永寿、风翔等市县(灾情无记载)。
  20.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地震。震中位置:徽县。(经纬度、震级、烈度、灾情均无记载)《甘肃古代史》只记清康熙十一年徽县地震。
  21.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6月,通渭发生7.6级地震,波及徽县,县内房屋倒塌严重,有人畜伤亡。
  22.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1879年7月1日),徽县地震。震中:武都至文县之间。经纬度为东经104042′、北纬33012′,震级7.5级,烈度10度。波及徽县、两当、礼县、成县、西固、同州、秦安、天水、清水、泾州、平凉、崇信、灵台、安化、宁州、固原、海城、静宁、西和、隆德、化平、洮州、陇西、安定。对徽县受灾记载原文是“白塔寺,在城西四十里,系清道光间重修,有一塔甚古,外用瓷砖,八方十一级,高约六丈五尺,自光绪五年地震后,只存九级”。
  23.清光绪八年九月初十(1882年10月21日),徽县地震。震中:礼县东南。经纬度为东经105018′、北纬33042′震级5.5级,烈度无记载。徽县、礼县、两当、清水、秦安、三岳及武都之西固(舟曲县)、文县等处同时地动,唯文县、西固到农历初十一,两次强震动,其声如雷,房屋动摇。各县共计倒塌房屋千余间,数百人伤亡。
  24.中华民国九年十二月十六日(1920年12月16日),徽县地震。震中位置:宁夏海原、固原两县。经纬度为东经105012′、北纬为36030′,震级8.5级,烈度12度。据《中国民报》载: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所未见,被震之区计一万五千方英里,自泾州以西至会宁、自海城以南至于秦州(天水),三百里以内之地均受影响,有四大城完全被毁,死者甚重。海城倾陷,葬身其中者七万余人,估计地震区内人民死者三分之一,计不下二十七万人。海原、固原地震波及整个甘肃及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对徽县受海原地震的记载为:12月16日晚7时地震,响声如雷,檐瓦乱抛,屋尘烟起约七、八分钟,远年土墙房屋倒塌数百间,西门外龙首山、风凰山庙宇倒塌更甚。城墙上营房土墙倒数处,城墙垛口倒塌四十九个。北门城墙裂开,全县压死九十六人、牲畜七百多头。
  25.民国二十五年八月一日(1936年8月1日),徽县地震。震中位置:天水南。经纬度为东经105048′、北纬为34024′,震级6级,烈度8度。波及秦安、西和、礼县、徽县、成县、清水、漳县、平凉、通渭、泾川、海原、武都、陇西、隆德、泾川、兰州、西安、临潼。据甘肃地震研究资料上载:上列等四十余县均有剧震,各县城及乡村房屋多数倒塌,伤亡人畜甚多,受灾甚重,余震持续近一年。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烈度9度。继于8月22日05时49分、23日11时03分发生6.7级、7.2级强震,波及南坪、文县、北川等地,长沙、昆明、甘肃高台县、内蒙古包头等地有震感。天水地区的2个(市)县震感强烈,环扣响动,电灯摇晃,房屋颤动,人站立不稳,个别住户围墙有倾倒的。震后,震中地区大雨滂沱,狂风大作,山崩、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极为严重。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8秒,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波及陇南各县(区),震灾非常严重。灾情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人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先后来陇南视察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安排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三次极端气候对徽县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后果
  苏怀礼
  极端气候是指不正常的低温、雨涝、干旱、霜冻等重大自然灾害。解放后,徽县有完整记载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后果的特大自然灾害有三次。
  第一次是1961年的麦收期间,6月15日至7月14日,徽县境内一个月时间三个连降雨过程,23天降雨量达313.2mm,占当年降雨量903.9mm的34.7%,占常年降雨量745.8mm的42%。连阴雨持续了全县小麦收割的全过程,收割、拉运、打碾、凉晒都沉浸在雨涝之中,小麦有的在田间发芽霉烂,有的在麦垛上发芽霉烂,有的在凉晒过程中发芽霉烂。县委、政府号召全体社员剪麦穗,在教室、仓库里晾晒。但是,全县24万亩小麦到底有多少仓库、教室可供凉晒?且当时种植的小麦品种大部分是碧码1号,最易霉变出芽。全县24.24万亩小麦当年只收芽麦846.55万公斤,单产仅35公斤,总产、单产分别比上年减产21.7%和28%。农民吃芽麦,居民供芽麦,记忆犹新,教训深刻。
  第二次是1979年4月小麦拔节孕穗阶段,两次寒流袭击,徽县越冬作物、早春作物普遍遭到冻害。第一次寒流降温从3月31日开始,4月2日结束,日平均气温由9.8℃降到﹣0.5℃,三天连续降温10.3℃,极端最低温﹣6.9℃,地面最低温度﹣8℃,积雪9cm以上,0℃以下持续时间24小时,其中﹣5℃以下持续时间10小时。第二次降温从11日开始到12日结束,日平均气温由14.1℃降至2.7℃,降温11.4℃,极端最低气温﹣1℃,0℃以下持续时间1.5小时,积雪2.5cm。冻害主要是第一次寒流造成,第二次寒流加重了冻害的程度。小麦受冻面积占64%,受冻的16.8072万亩小麦中,全部冻死的3866亩,死苗7-8成的23030亩,死苗4-6成的80022亩,死苗2-3成的61154亩。油菜受冻面积3558亩,占油菜总面积的84%。胡麻共种10540亩,出苗的1547亩全部冻死。
  小麦在春季之所以易受冻害,主要是春暖后恢复生长,抗寒性降低或丧失。灾害发生后,全县各级领导深入抗灾救灾第一线,带领群众积极浇水拔草,追施化肥,但也无法弥补冻害造成的损失,全县26.27万亩小麦总产仅3254.79万公斤,比上年3962.46万公斤减产17.89%;单产124公斤,比上年149公斤减产16.7%。
  第三次是1981年秋季,徽县遭到特大雨涝灾害的袭击。8-9月35天共降雨547.9mm,占当年降雨量的57.3%,较常年同期降雨量253.4mm多1.2倍。8月14日至23日9天共降雨340.8mm8月21日降雨102.2mm,造成全县特大洪灾。该年的早霜又出现在10月9日,较常年早21天,洪灾、早霜,造成大秋作物减产,小秋作物及核桃、向日葵几乎绝收,粮食单产、总产降到了70年代以后的最低水平。全县复种的12.35万亩黄小豆,总产仅收261万公斤,比1980年复种总产672.8万公斤减产411.8万公斤,减产61.2%,单产由上年的56.2公斤减至21.2公斤,单产减少35公斤,减产62.3%,是解放后三次特大自然灾害中减产幅度最大的一次。
  附件:《甘肃省农业科技》1979年第5期《对徽县1979年春季小麦冻害的调查研究》。
  (苏怀礼:原徽县科委主任)
  对徽县一九七九年春季小麦冻害的调查研究
  徽县农技站
  今年3月32日和4月11日由于西伯利亚寒流的两次袭击,我县越冬和早春作物普遍遭到冻害。第一次寒流降温和重雪从3月31日开始至4月2日结束,日平均气温由9.80降至﹣0.5℃,三天连续降温10.3℃,极端最低温度为﹣6.9℃,地面最低温度﹣8℃,积雪9厘米以上,0℃以下持续时间近24小时,其中﹣5℃以下持续10小时。4月初,温度之低,持续时间之长,积雪之厚,均为历史上所罕见。第二次降温从4月11日开始至12日结束,日平均气温由14.1℃降至2.7℃,连续降温11.4℃,极端最低温为﹣1℃,0℃以下持续1.5小时,积雪2.5厘米。冻害主要是第一次寒流造成的,第二次寒流又加重了冻害程度。
  据统计:全县小麦受灾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70%。其中全部冻死的3866亩;死亩七、八成的23030亩;死苗四至六成的80002亩;死苗二、三成的61154亩。油菜受灾面积3558亩,占油菜总面积的84%。胡麻共种植10540亩,出苗的1547亩全部被冻死。
  调查表明,春季小麦冻害最普遍的症状之一是叶子形成干尖,旗叶最重,越往基部越轻。孕穗之前受冻的小麦,一种是叶片受到冻害,但分化小穗没有冻死,到条件适合时可以很快恢复生长,另一种是心叶幼穗冻死,不能抽穗,生出许多新分蘖。孕穗期小穗冻死的也不能抽穗。抽穗期的花药,雌蕊受冻后不能授(受)粉,形成不实白穗。还有一种情况,小麦全株外观基本没有受害症状,但不抽穗,剥开检查,可见分化幼穗冻死在心叶中。不论哪种情况只要冻死分化幼穗,茎基部就都呈褐腐色。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的看法和建议是:
  一、春季小麦遭受冻害的规律
  小麦在春季之所以易受冻害,主要是因为春季转暖后,小麦恢复生长,抗寒性降低或丧失。这时遭到强寒流的袭击,就会冻伤或死亡。因各种条件不同,小麦受冻害程度常有很大差异:
  1.壮苗与弱苗的耐寒性大不相同。水地肥足、适期播种的壮苗的耐寒性比旱瘠缺肥、播期不当的弱苗强得多。柳林公社柳林大队马黄生产队的二十亩阳山步麦,品种587—2,同期播种,亩施50斤碳铵作底肥,其中一部分地又加施底肥铵水80斤,另一部分未施铵水。结果小麦冻害死亡率,施铵水部分为21.7%,未施部分为53.3%。永宁公社庙湾大队郭家湾生产队两块相连的麦地,品种都是587—2,一块地耕两遍,亩施土肥万斤,底肥碳铵50斤,适时播种,苗强苗壮,冻害死亡率为28%,邻块地耕一遍,施肥相同,播种过迟(立冬后三天的11月11日),形成弱苗,冻害死亡率45%。
  2.品种不同耐寒性大不相同。永宁公社永街大队受冻害较轻,大队农科队试验田海拔821米,共种小麦四十个品种,生长茁壮,后不同程度受到冻害。对十二个品种做了重点调查,主穗死亡率最轻的2.5%,最重的23%。五个冬性品种冻害死亡率为2.5—8%,平均为4.4%;六个半冬性品种死亡率为12-23%,平均为17.1%;春性品种大红芒死亡率为22%。
  3.不同的发育阶段耐寒力不相同。一般发育早的抗冻性差,发育晚的抗冻性强。调查表明,这次冻害山地最重,半山次之,川地最轻。主要是山地积雪厚,所以冻害最重。与七五年冬季冻害相反,这次中、南部地区冻害比北部地区重;阳山冻害比阴山重,主要因为阳山小麦返青起身早;中、南部地区小麦发育早,大部分已进入孕穗、部分进入抽穗阶段。永宁公社三泉大队吕河生产队玉塘山梁上的一百多亩阳山小麦是全队历年最早收割的地块,冻害最重,平均死亡率超过80%。植株的不同部位耐寒力也不同。其耐寒力由弱到强的顺序:穗部、茎节、秆部、叶尖、叶身、分蘖节。分蘖节耐寒力最强且有土壤保护,所以不易冻死。
  二、小麦受冻死亡的几种情况
  1.生理死亡。当低温持续时,小麦细胞内原生质水分逐渐渗到细胞膜外,如低温达到冻结点,细胞间便会形成冰晶,这时原生质会因缺水干旱、或因冰晶挤压而死亡。如继续降温或骤冷原生质也会冻结,成为不可逆反应,细胞因而死亡。
  2.受冻导致病害。小麦虽未冻死,但生机衰弱,寄生菌会乘机为害,常造成大片死亡。如秆枯病、根腐病就常借冻害趁虚而入。
  3.机械死亡。拨节后的小麦,被重雪压断茎秆造成死亡。
  三、冻害的预防和抢救措施
  1.改善小麦营养状况,培育壮苗。必须施足底肥,巧施追肥,按我县土肥状况,还需增施磷、钾,适当控制氮肥。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改撒播为条播,播深5厘米,以使分蘖处于土内较深位置。
  2.选用抗冻良种,作到合理布局。川道河谷地区以天选763.阿魁雷为主体品种,搭配种植中引一、二号;浅山干旱地区以天选17号、召麦二号为主体品种,水肥条件较好的川、腰地搭配种植天选763.阿魁雷,阳山搭配天选15.33.34号;高寒阴湿山区以中引一号、二号为主体品种,低山河谷地搭配阿魁雷、天选17号,阴湿高山地搭配保10.长武7125。坚决淘汰天农1号、甘麦系、山梁系品种,根据品种特性尽量作到合理布局。
  3.灌水防冻。据华东农科所在山西闻喜县调查:两块条件一样的接边麦田,一块在冻害前两天灌过水,冻害死亡率29.9%,另一块后灌水,冻死率高达92.8%。土壤含水率越高,冻害程度越轻。因为水的热容量为空气的3300倍,降温较慢,当冻害发生时,水温往往高于附近气温好几度。灌水麦田温度较高,因而冻害较轻。
  4.冻害后的抢救措施。春季寒流侵袭毕竟时间较短,气温回升较快,土壤受降温影响小,一般根部与分蘖节没有冻伤。小麦新蘖滋生力强,即使主茎受冻死亡,只要及时施肥灌水,新蘖就会迅速生长。新蘖生长好坏,全看麦田水肥情况,而且灌水施肥越早,效果越好,肥水地可恢复冻前的70-80%,旱瘠地也可恢复约30%。
  冻害发生后,我县各级领导深入救灾一线,带领群众采取得力措施抗灾救灾。全县共给小麦追肥63600亩,补追肥4529亩,拔草5000亩,灌水1470亩。柳林公社党委紧急动员救灾,两天内扫雪打冰、撒草木灰4200亩。对死苗七成以上的改种包谷2567亩,改种黄豆824亩;对缺苗严重的点种包谷、黄豆、小豆4661亩;还扩种包谷6283亩、黄豆1653亩。本着夏田损失秋田补的精神,全县计划扩大夏种面积二万亩,在增加夏种指数的同时各社普遍开展了种葵花,种瓜、豆的活动。柳林公社种葵花88万株,包谷地带种葵花1400亩、种瓜8900窝。
  一篇二十六年前的农业科技论文
  苏怀礼 李尚俭 马本忠 邓如彬 李秀军
  引言:我们几位在徽县多半辈子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同志,曾在1982年8月6日召开的、有四百五十名县、社、队三级干部和全体农技人员参加的徽县小麦生产会议上,听取过当时分管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黄凡宗同志所作的《大力推广短期绿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夺取小麦稳产高产的战略措施》的报告。这个《报告》后经整理,被农牧渔业部干训班西北农学班编辑的《干部培训经验选编》(第一集)登载,题目是《试论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途径》。(黄凡宗同志1981年在农牧渔业部干训班西农班第四期学习结业)。该书前言说:“这些领导干部,经过培训,管理水平、领导艺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所管辖的地区,农牧业生产不同程度的有新的起色,真可谓‘培训开红花,科学出智慧,培训一个人,带动一大片’。为了总结经验,交流情况,汇报成果,推动工作,将结业学员学习收获论文、报告、应用效果汇集成册,供交流参阅。干部培训经验选编编辑部,1983年3月。”
  我们现在把它作为一篇文史资料推荐给政协文史委,并与广大读者见面。它的文史价值不言而喻,它的现实意义不可低估。附原文如下:
  试论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途径
  第四期学员 甘肃徽县县委副书记 黄凡宗
  一、土壤肥力与小麦生产的关系:
  小麦生产的实质,就是在阳光的参与下,小麦植株通过叶绿素把无机物(水、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如淀粉、脂肪、蛋白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起来的过程。人们的农事活动,只能是为小麦提高光能利用率创造一个良好条件。它的最后结果完全表现在小麦产量的高低上。而人们的农事活动几乎大都围绕在土壤上进行,其目的大都是为了提高土壤供给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影响小麦生产的因素很多,然而土壤肥力是影响小麦生产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小麦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土壤肥力高,能够满足小麦“胎里富”的要求。冬小麦从种到收,在我县气候条件下,大约需要二百三十天左右。它的一生大体经过种籽萌发、幼苗出土、分蘖、返青、拔节、孕穗、扬花、灌浆、成熟等九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都要求土壤及时地、源源不断地供给营养物质。如果在某一阶段,营养不足,就会影响正常发育。其后,也难以弥补。所以,培养高肥力的土壤就能满足小麦“胎里富”的要求。
  2.土壤肥力高,能提高小麦的抗灾能力。高肥力的土壤不但可以满足小麦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而且可以提高小麦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高产稳产。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根系的发展,增强小麦的抗逆性。肥沃的土壤理化性能好,疏松,空隙度较大,水肥气热协调,初生根扎的深,次生根发达,这就扩大了水肥吸收的面积,使小麦地上发育健壮。在干旱的时侯,初生根可以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尤其是磷素,增强了小麦的抗旱能力。同时,肥力高的土壤由于活土层深,水稳性团粒结构好,每一个团粒就是一个小水库,能大量接纳雨水,防止径流。由于团粒在水中稳定不散,在雨涝时仍可保持一定的空隙,透气良好,防涝性能强,土壤和养分流失少,能有效地贮蓄水分,供小麦生长中使用。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小麦的抗冻性。壮苗在冬前可积蓄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以糖的形式贮备在分蘖节中,提高了小麦的抗冻能力,使麦苗安全越冬,避免越冬死亡。
  肥力高的土壤,小麦生长健壮,在锈病流行年份耐锈性能强,可大大减少损失。
  3.搞好土壤肥力建设,保持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小麦生产稳步发展。
  从农业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土地培肥与其它环境(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闭合性的生态系统。实践证明:搞好农业,要把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土地培肥和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经营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说,要把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改善与提高结合起来,要把种植业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结合起来,要把土地的利用与地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要在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全面持续增产。我们都知道,小麦作为植物,它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不仅需要太阳能、热量以及二氧化碳和水,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太阳能、热量由宇宙空间源源不断地“免费”供应,二氧化碳和一部分水在地球的对流层被循环利用。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则是随着小麦的收获输出而脱离土地,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物质对地力进行培养,将引起地力的衰竭。土壤肥力的丧失,不仅仅是营养元素的减少,还有土壤有机质的消耗与土壤良好结构的破坏,这样就形成了营养物质的恶性循环。相反,如果抓好土壤肥力建设,使营养物质得到不断的补充和输入,并使其大于输出,即可保持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小麦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二、我县土壤肥力的现状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耕作栽培技术的改进,畜禽饲养业的发展,农家肥料增多,特别是商品肥料的大幅度增长与应用,我县土壤肥力与解放初比较,是有了一定改善的。但与目前优良品种对土壤养分的要求和整个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来衡量,现有的土壤肥力远远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和需要。这一点在小麦生产上的反映尤为突出。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县良种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保持多年包谷亩产超千斤,小麦持续稳产高产,八零年亩产743斤,去年全县小麦减产,而他们却创造出历史最高水平,亩产869斤,今年又上升到918.8斤,再创新记录。柳林公社柳林大队苜蓿轮作地,土壤有机质仅仅超过了1%,从而保证了远山地小麦亩产稳定在400斤左右的水平。但就全县而言,土壤有机含量少,肥力水平很低。据柳林公社柳林大队和城关公社凡塄大队等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区测定,一般川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0.74—0.82%;腰地为0.79—0.99%;山地只有0.55—0.62%。土壤肥力低的另一表现是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比例严重失调。根据七六年全县土壤营养测定结果:不缺氮的土壤占38.9%,不足和极缺的土壤占61.1%;不缺磷的土壤仅占7.1%,不足和极缺的要占92.9%;不缺钾的土壤占62.2%,不足和极缺的土壤占37.8%。总的趋势是:氮不足,磷极缺,钾有余。这种状况反映在小麦生产上表现为:大部分山地和边腰地抗灾力弱,产量低而不稳;一些川坝近庄川腰地倒伏青干,熟籽不好,产量也不高。产量高而稳定的地块是极少数。形成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作物从土壤里吸收带走的养分多,给土壤偿还补充的少,造成土壤养分的“超支”。二是大面积山地和边远腰地,不施有机肥料。三是化学肥料养分单一,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四是自然流失严重。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我县土壤肥力低下,小麦生产长期以来不能摆脱“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近几年中,多数年份小麦生产计划完不成,以致影响到全年农业计划完不成。如果不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迅速扭转这种状况,长此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三、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几种主要途径
  衡量土壤肥力最基本的标准是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给土地施入有机肥料。
  目前可供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有机肥源大体有:农家肥、作物秸杆、割草沤肥、草田轮作和短期绿肥压青四个方面。以人畜肥为主的农家肥是我县传统的养田肥源。根据当前人口、家畜、家禽的数量科学推算:人畜肥的年总排泄量为9.3479亿斤(精肥),折合化肥硫酸铵2094.73万斤,过磷酸钙788.88万斤,硫酸钾753.62万斤,可给土壤提供有机质24289.31万斤。作物秸杆年产量可达四亿斤以上,夏秋季,杂草遍野可作为割青沤肥的原料。另外紫花苜蓿近年面积六千多亩,在部分地方对解决远山地肥料起了很大作用。以上这些肥源是提高我县土壤肥力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要抓紧抓好。通过近年来的试验、示范,我们认为在全县大种以柽麻、小豆为主的短期绿肥压青,采取在轮歇地或麦收后耕地播种,生长五十天左右,出花期前后翻压,当年种小麦具有不占面积,不乱茬口,不费劳力,投资小,简单易行,不影响种麦,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产效果好的优点。这是在近期内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四、大力推广柽麻和小豆短期绿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小麦稳产高产的战略措施。
  首先,推广柽麻和小豆绿肥压青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大。柽麻作为绿肥,由于它枝叶繁茂,植株高大,产草最多,有机质和农作物所需养分的含量高,翻压腐熟以后,不仅可以满足小麦当年生长发育的养分需要,从而达到当年增产的目的,而且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土壤有机质,起到培养地力、利于持续增产的作用。同时,用于柽麻的投资少,柽麻增产的收益大,经济效果十分可观。1979年试验测定结果,县良种场翻压一季柽麻绿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5%,而对照田为1.06%,柽麻压青比对照有机质增加31.9%。柽麻绿肥的养分含量在豆科绿肥中也比较高,增产幅度也很大。据测定,每千斤柽麻鲜草中,含纯氮4.3斤、磷1-1.3斤、钾4.2斤。如果亩产鲜草3500斤,其氮、磷、钾的含量相当于尿素28斤、过磷酸钙70斤、硫酸钾30斤。据马庄、凡塄、柳林等地试验,麦收后夏播柽麻,生长40—50天,亩产鲜草达三千斤以上,翻压绿肥以后,小麦平均亩产增长20%以上。这是一个大幅度的增产。如果全县推广十二万亩,小麦亩产基数按280斤计算,平均亩产增长20%,仅此一项,每年净增小麦692万斤。
  其次,我县推广柽麻和小豆绿肥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柽麻适于在20℃以上的天数79天,这四个月历年平均总降雨量为436.3毫米。春播留种,全生育期170天左右,而我县无霜期长达180-220天。可见,柽麻春播留种不成问题。夏播压青同样具备了高温天数多,降雨量多,适于柽麻速生和压青腐熟的良好条件。次外,徽县全县每年有26万亩小麦,其中步麦就有16万亩左右,还有3万多亩的轮作地,除个别高寒阴湿、小麦晚熟地区,其余都可夏播压青。轮歇地不受季节限制,还是柽麻最好的春播留种地。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管理条件大为改善,各个农户还能充分利用地头、地埂、渠旁、路边春播留种。这件事,只要我们抓住不放,坚持数年,小麦有机肥面积可以大幅度增加,山腰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地肥力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小麦定会有一个稳定的增产,从而推动整个农业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将会使全县农业生产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观。我们只所以提倡大力推广柽麻短期绿肥,其战略意义就在于此。
  李尚俭:原徽县种子公司经理,享受政府特殊岗位津贴
  马本忠:原徽县农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邓如彬:原徽县农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李秀军:原徽县农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徽县“水稻卷秧”现场会始末与影响
  荣耀先(口述)黄凡宗(补充)李步霞(整理)
  1971年初春,甘肃省革委会通知:“在徽县泥阳镇公社召开全省水稻卷秧现场会”。当时县上曾派了一名大学生丁某先去银川学习水稻育秧试验,回来后县上要求推广。但他本人讲“以前没有学习过水稻,也没有实践经验,怕搞不好”。那时我(荣耀先)在县农技站任技术员一职,所以县农业科科长就直接点名要我去泥阳公社完成这个任务。
  我到泥阳镇后,和当地党委取得联系。当时公社书记王映春(兼武干)在乔王大队正抓民兵训练,由副书记黄凡宗主抓这项工作。黄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他和我经过座谈、商讨后,成立了一个“卷秧、育秧技术小组”十五名组员是李磨大队专门挑出来的农业科技爱好者,都是有文化的农民,由该大队支部书记李振中负责召集,黄副书记统一管理,由我进行技术指导。
  上级通知,召开“全省卷秧现场会”的时间定在3月28日。徽县的三月初天气还不暖和,我们在大田测到的气温、水温、地温,均在摄氏10℃左右,而水稻育秧最低的温度要求有摄氏15℃以上,这样我们就无法及时地育好秧。
  为了解决“气温、水温、地温”三低困难,黄凡宗同志召集全体参与人员开会讨论,通过大家献计献策,集思广益的探讨,最后决定在社员家中盘一个大火炕,把苗床设置在火炕上,炕下生火加热,控制温度育秧,解决“三低”难题。
  第一步工作:盘炕。我们盘了一个16片炕面子的大头炕,点火烘干后,用温度计控制温度保持摄氏20℃左右,又在炕面上撒铺了一层一寸厚的土粪,再用酒壶把土粪喷湿、喷透。然后用45℃的温水对选好的稻种进行流里温荡浸种,浸泡10分钟后捞出种子,放在铺篮里。
  第二步工作:用56℃的温水把捞出的稻种再次浸泡5分钟,我亲自卡时间、要求必须准确,5分钟后捞出放在铺篮里,再把铺篮放在一尺厚的麦草上保温,上面用一条干净麻袋在浸过种的温水里浸湿,浸透,用它把铺篮盖严实。
  第三步工作:两个小时后,揭开麻袋,把种子翻一下。要求翻匀、翻透。翻好后用洒壶装入30℃的温水把种子喷洒一遍,喷后再捂严盖好。目的是让种籽吸收足够的水份,还要保温,有利于种籽胚芽生长发芽。
  第四步工作:3小时后再把上述工作重复一次。
  第五步工作:改为两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原来的工作,直到第六次以后,我们才开始新的工作内容。
  在我的指导下,小组成员把炕上的粪土喷湿、用大姆指粗的草绳在炕的四周围了个圈,以免粪土溢出火炕,搞好这项工作后我们开始撒种。
  我把铺篮里的种子均匀地撒在火炕上秧畦里,黄副书记和大家把竹条曲成拱形后插在炕土中,拱形高度为2尺,竹距为1尺,共用了9根,中间又用3根麻绳串连固定,再在上面盖上塑料薄膜。以后每隔3小时揭开膜,洒上30℃的温水,炕洞里的火一直在烧,定时、定人检查温度,按时、按温度喷洒水。这一工作由小组成员每二人一组轮流去做,黄副书记和我在这间育秧房里面共同值班,寸步不离,按时检查温度、湿度,生怕一不小心出现差错。
  我们3月14日开始准备工作,胚芽出生后,我们加强了喷洒与温度的检查和管理。第二天开始出芽、第十天后秧子开始发绿。我们把塑膜两边撑开,让苗通风、通气、进行炼苗。在炼苗时逐渐降温,至大田的气温,火炕下减火,直到停火。3月26日全部揭掉薄膜,继续浇上温度稍低的水,直至与室外气温相等为止。这件工作每隔3小时做一次,认真检查,仔细掌握温度,决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们派出技术小组的成员做好大田的准备工作。我们把准备插映的水田耕细,耙平并浇上浅水(2—3寸)。至此,万事俱备,只等召开全省的现场会,那时已是3月27日。
  3月28日这天,风和日丽,徽县泥阳镇蚕种场彩旗飘飘,喇叭声响。省上来人主持召开了全省水稻卷秧现场会。省上领导有张忠同志,省农业厅厅长白庆祥,地区领导有王治帮同志,还有农办的马兆麟等人,全省各市、县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三百余人。
  会议开始后,由省革委副主任张忠及其他省地领导先后讲话。下午所有参会人员到我们的育秧房参观育好的秧苗,然后回蚕种场会场,由泥阳镇公社副书记黄凡宗同志向大会做汇报。
  29日天色晴朗,所有代表轮流进入育秧房,观看起秧。我们育秧小组的农民把育好的秧苗连同炕上的土粪苗畦(每畦一尺宽)一起卷成筒状全部送到已准备好的大田边,与会代表们也都跟到田边,当地的许多社员也来参观,水田边地埂上站满了人。科技小组的农民把卷秧铺到地边,又用木刀裁成10—15cm小条,从新卷起,移栽在大田中。直到把所有的卷秧全部移栽完毕,大家才回蚕种场继续开会。李磨大队书记李振中介绍经以剑,后来由我为大家讲解提前育秧和卷秧的好处。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提前育秧、卷秧可以省工、省肥,二是温水浸种、室内育秧可消除大田温差、并能争取将近两年的生长期。三是可以达到不烂种、不烂秧的目的。四是可以加速生长,使苗壮、苗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五是可以使水稻提前成熟,并达到增产的目的。通过这次育秧的成功,我觉得一件事只要脚踏实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后来又由李振忠同志表扬了新浸种法,他起名为“两开一凉”即渤种的水温在没有温度计时就用两盆开水,一盆凉水兑匀后即可。
  现场会后,我们受到了省、地、县的表彰,卷秧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当时全甘肃省稻田面积5万余亩,徽县占一万余亩,后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技术非常实惠。我们在泥阳、伏镇推广后,秋收时水稻亩产从原来的300—400公斤提高到了800—900斤,并且还有1200—1300斤的高产田。水稻秧技术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徽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荣耀先:徽县农技中心离休干部)
  徽县佳酿创部优
  傅俊英
  1984年12月的一天,从北京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徽县酒厂生产的陇南春酒和金徽大曲酒在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酒类质量大赛中,双双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获铜杯奖!它宣告:在全国性酒类质量评比中,甘肃省没有奖杯的历史从此结束了!
  喜讯传来,徽县酒厂全厂欢呼雀跃,心潮澎湃,徽县全县人民为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听取了徽县酒厂的汇报,鼓励我们继续提高产品质量,争金夺银。省经委发来贺电,勉励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作出更大贡献。天水地委和行署致电嘉奖,并奖给二万元奖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的领导接待了我们的报喜,并登报向全厂职工表示热烈祝贺。有关厅、局、委等70个单位也都登报表示热烈祝贺。
  陇南春酒和金徽大曲酒争创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工作,前后历时6年多,自1978年8月4日科研组组建至1983年8月12日我任副厂长,这期间的大量工作由科研组完成;其后至1984年12月创部优获得成功,这期间的工作由创优领导小组负责。前段我任科研组组长,后段我任副厂长兼任创优领导小组副组长,亲历了创部优的全过程。
  一、加强陇南春酒质量的研究
  1979年8月24日,科研组上报了《提高陇南春酒质塄的研究》项目,主要内容是:老窖泥培养的研究;酿酒原料科学搭配的研究;高、中温曲合理配比的研究;改进酿酒工艺的研究;贮存和勾兑的研究;低度陇南春酒的试制和新酒人工老熟的研究等。
  厂部任命我为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天水地区科委和徽县科委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地区科委把该项目确定为1980年重大科研项目,省科委和地区科委都拨了科研经费。
  陇南春酒是1967年元月在省轻工科研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试制出来并一举夺魁的酒坛后起之秀。它以浓香馥郁、绵柔甘爽、诸味谐调、尾净香长等独特风格,博得广大消费者的称赞。在西北五省(区)酿酒协作会议上和省内历次评酒会议上,都受到普遍赞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1978年省旅游会议上,被定为旅游产品之一,1981年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自此,陇南春酒便以地方名酒的身份出席各种宴会,款待中外来宾,备受客人的青睐。
  但是,当时的陇南春酒还存在着放香不足、纯净度不够、风格不突出等缺陷。为此,科研组进行了多项有针对性的研究。
  1.老窖泥的培养及人工老窖的养护
  陇南春酒是用人工培养的窖泥建窖而生产的,其质量相当于几十年老窖所产酒的质量水平。我们拟定了混合培养的科学配方,于1980年8月4日培养了一批,用于陇南春酒车间建窖。1982年4月1日,我们拟定了4个不同的配方进行培养试验,从中优选出最佳配方并依据此配方进行了多批次的培养,用于建窖。
  生产中,我们特别注意老窖的养护,每次酒醅出窖后,便把窖墙和窖底残留的酒醅清扫干净,泼入一定量的酒尾和大曲粉。
  2.提高培曲品温
  大曲的类型和质量,不仅决定着大曲酒的香型和出酒率,而且直接影响着大曲酒的质量。普遍认为提高培曲品温是提高大曲酒质量的一条重要措施。我厂传统的培曲品温一般不超过40℃,为了提高陇南春酒和金徽酒的质量,自1978年8月9日-10月29日的80天中,我们试制了6房中高温曲,培曲品温控制在55—60℃之间。自1981年4月20日制曲原料改为纯小麦后,我们进行了批量培养。1982年9月15日用于生产,为提高陇南春酒和金徽酒的质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酿酒原料的科学搭配
  高粱是大曲酒生产的主要原料,它经蒸煮,疏松适度,熟而不黏,有利于正常发酵,蛋白质含量适中。高粱中少量的单宁在发酵过程中,可转化为丁香酸等芳香物质,赋予酒一种特殊的芳香。
  玉米的各种成分含量适中,又含有丰富的植酸,在发酵过程中,可水解为环己六醇及磷酸。环己六醇可增加酒的甜味,磷酸在发酵过程中可促进甘油的生成,甘油味甜。玉米经蒸煮后,也疏松适度,有利于发酵。所以有“高粱酿的酒香,玉米酿的酒甜”之说。我们拟订了高粱和玉米不同比例的配方,与纯高粱为原料作对比,从1980年7月25日至1982年9月25日进行了26个月的试验。经多次组织品评优选出玉米占15%的酒绵甜、醇厚,名列前茅。
  4.提高质量的一些其他研究
  双轮底,把已发酵好的底醅加曲再发酵一个周期,其实质就是延长发酵期,所产之酒用于调香。回酒,粮醅入窖发酵一个月后,将原度酒(或稀释)回入窖中,其实质就是利用窖中的优越条件,促进酒的酯化作用,所产之酒也用于调香。
  回醅,把成熟酒醅兑入粮醅中,入窖发酵,其实质就是扩大培养兼延长发酵期。
  灌黄水(窖底渗出的黄色浆水),黄水中含有多种呈香呈味物质和各种微生物,把黄水灌入已发酵一个月的窖中,扩大培养并促进酯化。
  严格工艺操作,辅料清蒸半小时后用,以减少邪杂味。低温入窖,缓慢发酵,所产之酒绵柔甘爽。缓火蒸馏,定温流酒,掐头去尾,按质摘酒,分级储存,精心勾兑。采用这些技术措施后,陇南春酒的质量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二、加强金徽酒质量的研究
  1982年8月份以前由于指导思想上曾出现注重产值、产量,忽视质量的倾向,致使金徽酒曾出现短暂滞销。严酷的事实使全厂职工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要使产品具有竞争力,使企业在严峻挑战中继续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只有认真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把工作的重心由重产值、产量转移到提高质量上面来。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金徽酒工艺改进,严格工艺操作。自1978年8月28日至10月31日经过两个多月的试验,试验组的出酒率由8月份的38.2%(第五名)上升到10月份的43.3%,为历史最好水平,一跃而为全厂第一名,并且酒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省轻工业厅李维青工程师和天水行署公交处吴璧总工程师的指导下,1983年3月16日,酒厂制订了《金徽酒创优方案》,要求把金徽酒的质量提高到部优水平。在创优方案中,我们吸收浓香型大曲酒酿造工艺之精华,采用提高浓香、增加绵甜、除掉邪杂、达到纯净的技术措施。在酿酒原料中,增添占15%的玉米,这样既保持了高粱的醇香,又增加了玉米的绵甜感。提高制曲的温度,可增加酒的浓香和醇厚。辅料清蒸,低温入池,减少用曲量以减少酒的苦味,发酵期由14天延长到20天,缓火蒸馏,定温流酒,掐头去尾,延长贮存期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金徽酒的质量稳步提高,达到了芳香清雅、绵甜爽润、醇和谐调、余味纯净的特点,成为以清香为主,兼具浓香的独特风格。
  三、加强创优的领导
  1983年8月12日,徽县酒厂制订了《关于陇南春酒创部优质产品规划》,要求于1984年6月底前使陇南春酒和金徽酒的质量达到或超过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质量水平。为此,成立了厂创优领导小组,厂长谢克义同志兼任组长,分管生产的副厂长杨万春同志和分管质检和科研的我兼任副组长,全质办、生技办、白酒车间、大曲车间负责人参加,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协调各部门力量,齐心协力把创优工作搞上去。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抓产品质量和标准化工作,下设化验室、成品质量管理小组、原材料验收小组。化验室负责原材料、半成品、大曲和成品酒的理化检验。成品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新产酒的分级入库、勾兑和成品酒质量的感官鉴定等工作。原材料验收小组负责原材料质量的鉴定。我们壮大了质检队伍,从全厂职工中,选思想作风正派、能坚持全局观点、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者,调到质检岗位,增强了质检力量。
  四、制订企业的标准
  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我们加强技术标准工作,制订了陇南春酒、金徽大曲酒和金徽酒的企业标准。这在全省酿酒行业中,是第一家有自己的产品质量标准。有了标准就有了尺子,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产品技术指标是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技术依据。企业标准是国家三级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国家标准、部颁标准的基础,又是国家标准、部颁标准的补充。搞好企业标准的管理工作,对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陇南春酒和金徽酒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厂里从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都制订了质量标准,按照这些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和考核。坚持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不准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半成品不准流入下一道工序,不符合标准的成品不准出厂的制度,使酒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陇南春酒、金徽大曲酒和金徽酒,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抽样检查,理化指标均达到部颁优质标准。
  五、加强质量教育
  1984年以来,全厂职工立志改革,围绕“狠抓质量创名优,改革挖潜上水平,节约堵漏求效益,团结奋斗变面貌”的目标勤奋工作,努力把白酒生产的重心由重产值、产量转移到“质量第一”的轨道上来。为此,全厂进行了多次提高产品质量的教育,明确宣布“谁捣掉产品的牌子,就端掉谁的饭碗”。为提高产品质量,人人出谋献策,个个添砖加瓦,造成一个全员思考的是质量,讨论的是质量,出力的还是质量的氛围。
  六、设立创优奖
  为了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尽快实现“狠抓质量创名优”的奋斗目标,厂里设立了创优奖:陇南春酒获部优,分别奖给分管质量和生产的工程师14英寸彩电各1台,陇南春酒车间主任4喇叭收音机1台,全年未出现三类产品的陇南春酒班组长和辅助车间、办公室正副主任名牌自行车各1辆,陇南春酒生产组组员纯毛毯1条,其他人员每人加发1个月的平均标准工资。金徽酒获部优,参照上述规定执行,调动了全体职工创部优的积极性。
  七、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1984年,徽县酒厂参加了全国白酒技术协作组浓香型第一分部。全国白酒技术协作组以进行技术试点、技术攻关、技术会诊、技术交流等活动为主,突破和解决白酒行业薄弱环节和疑难问题,举办各种技术讨论会、讲座会、现场观摩会、质量检评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白酒行业间的技术交流,技术进步。
  金徽酒改型提质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一直供不应求。在1983年8月召开的全省白酒质量评比会上,陇南春酒保持着省优质产品的光荣称号,金徽大曲酒(金徽酒系列中之佼佼者)被评为其他香型白酒质量第一名。1984年8月,陇南春酒和金徽大曲酒再次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光荣称号。同年9月,省上推荐陇南春酒和金徽大曲酒,参加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白酒质量大赛,并于同年12月份双双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获铜杯奖。
  获奖后,厂部落实了创优奖,全厂职工每个人都获得了精神奖和物质奖。1985年2月4日,县委、县政府为表彰我在1978年至1984年的科学技术工作中成绩显著,颂发给我奖状和奖金,并晋升一级工资。此后,徽县酒厂的声誉提高了,产品销量扩大了,发展的步伐更快了。
  简述徽县农业生产气候条件
  苏怀礼
  徽县位于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国家规划其为秦巴山区,北纬33°29′—′—34°11,东径105°35′——106°25′,东邻两当,南依陕西略阳,西靠成县、西和,北与天水接壤,属省区划徽成盆地农林区。其气候条件:
  一、光照不足,光能辐射少。根据多年统计,徽县年平均日照时数只有1726.4小时,日照的百分率39%。比天水市少305.7小时,比两当少242.8小时,分别少17.7%和14.15%;比同纬度平原地区的河南省周口市少463.9小时,少26.9%,日照百分率少11%,年总辐射量102.8万千卡/2
  m,比甘谷县少11.15万千卡/2m,光能资源在全国五大分类中为四类区,是全省日照最少县之一。(见m,比两当少9.79万千卡/2表一)
  二、气候温和,生育期较长,能满足各类粮食作物对积温的要求。徽县年平均气温12℃,7月份最高23.4℃,元月份最低﹣0.7℃,全年≥10℃的天数206天,80%的保证率192天;活动积温3791.7℃,80%的保证率3650℃,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15℃,平均无霜期202天,80%的保证率183天,平均无霜期初日4月11日,无霜期终日10月29日。徽县气候总的特点是冬不冷,夏不热,没有明显的严寒酷暑,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发育。
  三、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匀。我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养农业,年平均降水745.8mm,年最多雨量956.2mm,最少雨量526.8mm,最多与最少相差429.4mm,一般雨量高度集中在夏秋季7-9三个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56%,其余9个月仅占44%,年降雨量变率15%,春旱、夏雨、秋涝为徽县农业气候的一大特征。在全国水资源分布中属第三类,属丰水带向少水带的过渡带。(见表二)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徽县的气候特点可以这样概括:热量资源丰富,生育期长,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匀,光照不足,日照百分率低。
  一个物种能否在该地很好的生长发育,丰产丰收,完全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相匹配的增产措施能否满足作物各个生育阶段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就大增产大丰收,基本满足就平收,不满足就减产甚至绝收。
  我县是农业生产大县,气候条件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求,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给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我县棉花生产也有400多年种植的历史,但产量一直不高,面积连年下降,1949至1980年二十二年间,最高单产只有30斤皮棉,最低单产只有8.8斤皮棉。1975年粮食生产大丰收,但棉花绝收。制约我县棉花生产的瓶颈究竟在哪里?棉花是长日照作物,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积温,一生中最适合的气温是25-30℃,我县7月份的平均气温只有23.4℃,生育期间温度低,影响早开花,早结桃,多结桃,结好桃;棉花成熟阶段需较多晴天,而我县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气温下降,造成落花、落铃、落桃,产量不高,效益较低,被历史淘汰。
  远隔千里的敦煌县是我省的重点产棉县,亩产皮棉连年超百斤。那里年平均气温只有9.8℃,年降雨量只有42mm,是灌溉农业,年日照时数却在3200小时以上;虽然年平均气温比我县低2.2℃,但棉花生育期间的5-8月白天气温一般在25℃以上。长日照、高气温、灌溉水给棉花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棉花生产连年丰收。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是反季节蔬菜生产的主要手段,河西推广面积最大,效益最佳。1995年由县委书记、县长带领全县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去全国冬暖棚蔬菜生产最好的山东省寿光县参观学习,并高薪聘请了两位土专家来我县指导冬暖棚蔬菜生产,但也无法生产出反季节蔬菜,只能生产春季大棚蔬菜,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我们的光照不足,我县11月至来年2月,四个月日照时数只有465.3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27%,反季节蔬菜这四个月要求光照时数在900小时以上,这是我县不能生产反季节蔬菜的主要原因。
  我们也曾经设想引进武都县的柑桔种植。但听了武都农科所的专家介绍,种植柑桔要求元月份平均气温在3℃以上,全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经科技人员论证,予以否决,这是明智之举。
  我县也能生产苹果、梨,但质量很差,主要是挂果期阴雨连绵,光照不足,霉菌滋生;我县种植西瓜在陇南最早,面积最大,但糖分含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较小,不利于糖分积累。我们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干果生产上,种足种好核桃、板栗。
  徽县气候有它的特殊性,我们要根据徽县气候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发展我县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提高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陇南春酒诞生记
  傅俊英
  金徽酒在侯家坝生产时,利用的是泥窖,酒质香浓、醇厚,1965年搬到伏家镇后,建的新窖是砖墙土底,对酒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甘肃省轻工业厅给徽县酒厂和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下达了“提高金徽酒质量试验”的计划。
  接到计划后,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便派倪汝敬和卢国胜二位酿酒技术人员来徽县酒厂开展试验工作,以后又派来张月华同志。首先成立了由徽县酒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杨俊美同志兼任组长的徽县酒厂、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组(以下简称试验组)。
  倪汝敬同志和我家住同村,从小一起长大,既是童年好友,又是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同学,我们过从甚密。他们搞试验期间,我正好在车间跟班劳动,我们朝夕相处并时常参与品尝试验所产的酒,对试验情况了如指掌。他们翻阅了浩如烟海的资料,测试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夜以继日地监测数据,废寝忘食地搞试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借鉴他厂的经验,便于试验工作顺利进行,由杨俊美同志带队,试验组于1966年春南下四川,到泸州曲酒厂等名酒厂考察取经。四川省所产酒的质量和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1963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评出的8个国家名白酒中,四川就占了3个,它们是:五粮液(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产)、泸州老窖特曲(四川泸州曲酒厂产)和全兴大曲(四川成都酒厂产),所以试验组把四川作为考察地。
  浓香型大曲酒,窖香浓郁、绵甜醇厚、香味谐调、余味悠长,人们的饮酒习惯逐渐倾向于该香型大曲酒,因此也刺激了浓香型大曲酒的发展。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评出的8个国家名白酒中,浓香型大曲酒就占了一半,除了上述3个外,还有古井贡酒(安徽古井酒厂产)。
  浓香型大曲酒工艺的要点是使用泥窖,老五甑续〓法,发酵期为30天以上。
  试验工作从1966年5月份开始,首先做了两项基础工作:第一项是建立起了化验室。购置了设备、仪器、器皿和药品,培养了化验人员,给试验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二项是酿酒和制曲的工艺写实。通过工艺写实,发现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措施,规范了操作规程,为开展试验工作和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进行以下3项试验:
  1.培养人工老窖的试验
  “提高金徽酒质量试验”,吸收了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把培养老窖作为主要措施之一。浓香型酒的工艺最讲究老窖,有“千年老窖,万年香糟”之说。没有老窖如何生产呢?那就只能采用人工培养老窖的工艺。
  结合徽县酒厂的实际情况,试验组于1966年4月27日制订了《培养老窖泥的试验方案》。以原侯家坝老窖土、窖皮泥、黄土、稻田黑泥、大曲粉、酒尾等为材料,按不同的材料搭配和不同的比例,制订出5种配方。以酒糟水合泥,在30℃以上培养30天,每种配方试验2个窖。
  所产酒经理化分析和品尝,泥窖所产酒的质量高于砖窖。酒醅距窖底越近,产品质量越好。同时,优选出最佳老窖泥配方。
  2.延长发酵期的试验
  制订了发酵期为15天、40天、60天3个方案,所产酒经理化分析和品评,60天优于40天,40天优于15天。
  发酵期为60天的酒与泸州老窖特曲和五粮液相比,总酯含量不相上下。可见,延长发酵期是提高大曲酒质量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3.流酒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试验
  在蒸馏过程中,不同馏份所含成分不同,酒头含低沸点杂质较多,应当掐掉。酒尾含高沸点杂质较多,也应去掉。酒头和酒尾可作勾兑之用。掌握流酒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可以更合理的进行掐头去尾操作,提高产品质量。
  到1966年9月,完成第一阶段的3项试验。试验组于1966年9月22日写出了《提高金徽酒质量试验第一阶段小结》。
  接下来进行了以下5项试验:
  1.回酒、回醅的试验
  回酒就是粮醅入窖发酵1个月后,将原度酒(或稀释)回入窖中,其实质就是利用窖中的优越条件,促进酒的酯化作用。回醅就是把成熟酒醅兑入粮醅中,入窖发酵,其实质就是扩大培养兼延长发酵期。回酒、回醅是提高酒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2.不同储酒容器的试验
  将原度酒同时分别储存于酒柜和陶坛中,储存3个月,每半月取一次样,进行理化分析和品尝。试验结果,陶坛优于木柜。
  3.不同酒度的尝评试验
  将同一酒样调成4种不同酒度,分别进行理化分析和品尝,从中选出出厂酒的最佳酒度。
  4.不同处理水的加浆试验
  将67%(V/V)原度酒分别用蒸馏水、凉开水、泉水调成63%(V/V),同63%(V/V)的原度酒进行理化分析和品尝。试验结果,原度酒比加浆酒要好;加浆水以蒸馏水为好。
  5.勾酒方法的试验
  以调香酒和基础酒按不同的比例进行勾兑后,进行理化分析和品尝,优选出最佳勾兑比例。
  到1967年元月,历时8个多月,前后做了8项试验,试制出一批样酒,试验工作圆满结束。
  试验组于1967年元月21日,写出了《提高金徽酒质量试验技术小结》。后经修改补充完善后,于1967年3月29日写出了《提高金徽酒质量试验报告》,上报甘肃省轻工业厅。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提高金徽酒质量试验,却试制出了浓香型大曲酒。其口感香浓、醇厚、绵甜、味长,风格与金徽酒迥然不同,当时杨俊美同志给起个临时名字叫“试验酒”。
  1977年9月,经徽县“革委会”批准,“试验酒”正式定名为“陇南春酒”。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