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江峡公路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18
颗粒名称: 修筑江峡公路始末
分类号: F542.3
页数: 3
页码: 178-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修筑江峡公路的始末,其中包括了环境条件、筹建组织、鼓励鞭策等。
关键词: 江峡公路 徽县 修筑

内容

是什么力量、什么条件修通江峡公路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听寻找到了目前健在、当年曾经担任过修筑江峡公路副总指挥的柳林镇葫芦坝行政村村民黄兆德及柳林村何生林,公社退休干部彭树华,庙坪村柳庄郭德仓,姚庄邹李才、马贵仁等,听他们叙述了修筑江峡公路的全过程。
  一、环境条件
  1970年底前江峡公路蜗牛崖以北,世世代代居住着姚庄、庙坪、江口、磨沟四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的2774口人(1979年前数字)。四村出产着大量小麦、玉米、黄豆、棉花、花生等农产品。所有人畜出行和货物进出都是沿着蜗牛崖对面羊肠小道,依靠人背肩扛马驴牛驮运或搭建临时便桥通行,稍有拥挤或稍不谨慎就会掉入悬崖或数米深的河水当中。每遇暴雨涨河,当地群众少则六七天,多则十天半月不能通行。因此,当地群众和柳林公社党委政府迫切盼望能够早日打开一条四村通往外界的道路。
  二、筹建组织
  1970年,为了解决山区社队交通困难问题,徽县革委会决定采取“发动群众投劳,县上物资支持”的办法,修几条社队公路,其中就有柳林公社的柳林至姚庄(大河大队)公路(又称江峡公路);当时柳林公社书记岳峰(1987年4月在天水病故)同志兼任江峡公路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公社副主任陈绍俭(后调任徽县食品公司书记,1999年7月病故)同志兼工程第一副总指挥,公社武装部长孙效良(后调徽县城关镇任武装部长,2011年11月8日病故)同志兼工程第二副总指挥,原公社西沟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时该村恢复为葫芦坝大队)主任兼民兵连长和团支部书记的黄兆德同志兼任该工程第三副总指挥。该同志政治思想好,年轻力壮,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由他兼任工程副总指挥,可以协调当时在该村建设国防106光缆厂的单位,为江峡公路工程提供车辆、炸药、钢钎、大锤等所需设备的支持。
  江峡公路建设要在悬崖峭壁上搭架、打炮眼、筑河堤,工程难度大,周期长。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和公路会战两不误,公社党委、革委会决定按全公社8500总人口的3%比例抽调了273个劳动力长期参加修路大会战。这273人原则按大队为单位分两个连和一个加强排,两个连共计十个排。一连连长是何光有(葫芦坝大队第一任民兵连长),第二连连长豆中荣(庙坪人、老红军),加强排排长是龚进让(江口大队副主任),副排长是卯存有。当时原则上各大队队长兼任民兵排排长,一排排长是葫芦坝大队长李俊民,二排排长是柳林大队长何生林,三排排长是谢坪大队长王哲贤、邵巨生(柳林任坪庄人,工程自始至终参与),四排排长是沙坝大队长卯存有兼,五排排长是磨沟大队长周居林,六排排长是峡口大队长杨俊民,七排排长是豆中荣(兼)、莫生荣,八排排长是江口大队长高玺,第九排排长是姚庄大队长邹李财,第十排排长是江口大队长李成喜。豆中荣负责调集姚庄、庙坪、江口、磨沟、杏树五个排(即五个大队民兵),黄兆德负责调集谢坪、柳林、葫芦坝三个大队民兵,龚进让负责调集沙坝、洛坝、峡口三个大队民兵。炮手有庙坪大队柳庄的郭德仓、庙坪的王东前、韩湾的仇中学、谢坪大队的王哲贤、峡口的侯金贵、江口的邓乔海和黎怀玉、姚庄的尹缠儿和陈恩有、葫芦坝的舒克俊和张西德,另有铁匠、钢钎手、做饭大师等专职人员。住宿睡觉一律在生产队的学校、牛圈、仓库、磨房和亲戚家里。
  各大队情况各不相同,经济状况也不相同,每个全劳力满分(劳动8小时)每天劳动日值0.8元至0.3元不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值逐步增加至0.4元至1.00元不等。为了便于核算管理和统一行动,一个大队办起一个集体灶,做饭用的燃料用开挖道路砍取的灌木柴解决,放工吃饭时每人带一些灌木回来。因为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且饭菜食用油少,所有抽调民兵每人每月自带小麦和玉米各15市斤,所在生产队同时必须保证给参战民兵每人每月补贴夏秋原粮各15市斤,集体个人合计60市斤原粮,实际加工磨成面粉是45市斤,同时生产队给每人每月补助3元人民币用于大灶油盐酱醋及调料。
  为了减少窝工浪费并能全线开工,指挥部经过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决定砍伐木头在蜗牛崖河道搭建30至35米的高架数个,并在悬崖峭壁上的灌木树上绑吊安全绳系在人身腰部进行手工打眼全线作业。夏天每天早上6点起床至6∶30军事训练,6∶30至7∶00吃早饭,7∶00至上午11∶30干活施工,11∶30至12∶00统一安装炸药爆破,吃午饭,13∶00至14∶00午睡,14∶30至18∶30与上午一样施工,晚上8时开会针对性的学习毛主席语录及相关文件,评比讨论每个民兵干活施工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当时中央对民兵建设工作抓得特别紧,县武装部也经常下来配合工地训练指导民兵工作,并为所有民兵配备了枪支弹药进行实战训练,有时下午分别组织民兵在江口、峡口开展篮球比赛活动,一方面调动了广大青年民兵的兴趣爱好,一方面提高了民兵的军事知识和实战技能,达到劳逸结合,强化和加快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和管理水平。施工责任到连,任务到排、到具体人,施工安全、工作量自始至终划定。徽县派工交局杨梓凯副局长监管质量,交通局技术员马文魁负责看管水泥,天水地委派王韶林同志任江峡公路技术指导。按照当时的计算和提出的奋斗口号,必须在1976年国庆节期间通车,实际是1977年工程竣工的。为了保证不半途而废,工程指挥部制订了相应的组织纪律措施,尤其1971至1972年两年全国提倡过革命化春节,这两年,每当黄豆收割结束小麦下种后即全部劳动力投入江峡公路施工,一直到次年春播前,主要劳动力定时定天请假收种。从谢坪大桥至峡口石崖处约8公里由葫芦坝、柳林、谢坪三个大队修筑,第二段从胡家山至大口井处主要由峡口、沙坝、洛坝、杏树四个大队施工。尤其从峡口上庄到江口磨沟对面人称“五里峡”处,由江口、庙坪、磨沟、姚庄四个大队施工,主要是凿洞工程,高度5米,宽度4至5米,长度450米,每天开会进行评比比赛进度。当时炸药非常紧缺,在支援炸药没有到位之前,大家都是按照传统方法配制炸药,按100市斤硝酸铵、300市斤锯末、3市斤硫磺的比例,将硝酸铵熬成糊状退火即加硫磺、锯末,冷却结成块状后,再在碾盘上碾成面状即成炸药。
  三、鼓励鞭策
  1974年4月,原甘肃省军区政委姚树英视察徽县农田基建时听取了公社、县上汇报江峡公路面临困难和问题,岳峰陪同姚政委实地查看了江峡公路施工现场,姚政委感慨地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过去,人民帮助我们打日本、推翻蒋介石、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胜利;今天面对悬崖峭壁,你们用人力手工凿出一条道路,了不起啊!”并随之表态:“我只有10万元审批权,15天后给你们配套60吨炸药、雷管及导火线,还有2吨钢锤、钢钎、钢材,但你们要立个军令状,多长时间竣工我来检查!”在工程最艰苦的1974年秋季,天水地委向省上做了汇报,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冼恒汉同志特地派来省秦剧团并一同前来进行慰问演出,由原天水地委书记周昌举陪同。周昌举问大家说:“为什么人都这样瘦这样黑啊?是否有病?”大家回答是劳动强度大干活晒的,其实是当时条件太差,工作累的原因。有关同志向汪峰书记汇报说工地经常有施工人员被石头擦破碰伤、石粉和放炮浓烟熏呛的情况,能不能搞一点药给这些同志治一下!这件事在一次会议上汪峰安排得到了落实。此项工程的艰巨和周期长引起了县、地、省的高度重视。1974年4月黄兆德被推举参加了为期15天的“全省公路战线英模代表大会”,并在会议上介绍了整个工程的进行情况。1976年《甘肃日报》曾以“陇原公路战线上的一颗明珠”做了专题报道,记述了当时工程的盛况。1977年国庆节期间,天水地委副书记武修亮,水电局局长郭文秀,公路局局长郭爱民,徽县县委书记黄步祥,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黄凡宗,县革委会副主任郭建章,县武装部长张斗胜,县武装部政委裴继新、部长助理满喜才,柳林公社书记岳峰,县革委会主任陈绍俭以及居兴堂、张遵湖、杨书荣、黄克昌、杜如蒲、鲁国珍等同志参加了通车典礼。
  据不完全统计,修筑江峡公路历经七年时间,总共调动直接强壮劳动力597870个、间接劳动力5800多个,采集钢钎约40吨、大锤1000把(8至14镑不等)、炸药约600余吨、雷管40万枚、导火线30000余米,炸、撬、搬运石头约20余万方次(其中:凿、钻洞长450米×宽4.5米×高5米,可供康明斯货车通行),建暗桥一座,筑河堤18华里,挖土方约264000立方米。
  (黄新梁:原徽县文化馆副馆长、群众文化副研究员、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员。)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新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