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虞”公路的修筑与第一次通车景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16
颗粒名称: “黑虞”公路的修筑与第一次通车景况
分类号: F542.3
页数: 3
页码: 173-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黑虞”公路的修筑与第一次通车的景况。
关键词: 黑虞公路 通车 徽县

内容

一、修路
  虞关乡距徽县城35公里,在未有“黑虞”路和谈虞路之前,仅有羊肠小道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穿越,崎岖难行。“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描绘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这些路的形象写照。青泥岭横卧在虞关和县城之间,古时候设有青泥驿。从青泥驿至虞关,沿途悬崖万仞,巉岩高峻,山间多云雨,谷底横流逆折,自古以来就是由秦入蜀的要道,而虞关则是秦陇入蜀的大门。多年来,大山深处的老百姓购买生活用品,走亲访友,进城看病,出售山货,只能从这条古驿道上艰难地通行。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为了方便山乡人民通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县上决定修筑一条由县城通往虞关公社的山区公路,并把这条公路的修筑任务下达给嘉陵、大河、虞关三个公社。
  嘉陵、大河、虞关三个公社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于1969年10月成立了“黑虞”公路建设指挥部,计划从徽白公路的大河黑沟修起,到虞关为止,全长18公里,原则上那个公社的路段由那个公社修建。黑沟至任家坪庄段由大河公社负责,伍家坪庄底下至甘树垭段由嘉陵公社负责,甘树垭至虞关火车站段由虞关公社负责。修路的炸药、雷管、钢钎、洋镐、铁锹、架子车等物资,由各公社自筹。分工明确后,各公社成立了修路管理机构,各自负责一段,争取在两三年内完工。
  各公社从每个生产队各抽一人,组成修路专业队,长年修;每年冬季,沿路段的生产队组织人力(主要是民兵)突击修。虞关公社共十六个大队、六十一个生产队,每队抽一人组成修路专业队,公社派干部尹辉,由他带领负责长年修筑。到了冬季,由沿途的黑沟、三泉、任家坪、甘树垭、老庄、何家湾、关沟等队的民兵二百余人自带工具、自带干粮,突击修筑。
  由于县上财政紧张,公社经费也相当紧,无钱购买炸药,农民就用生产队买来的硝酸铵、硫黄、火硝等,自己配制土炸药。嘉陵、虞关火车站和县公路段支援了一批钢钎子、大锤、废旧钢轨(长的搭桥用,短的改成了钢钎)。当时徽县交通局还没有搞测量和设计的专业人员,县上从外地专门聘请技术员,对这一路段进行了勘测、规划、设计。
  那时,农民的生活相当艰苦,但修路的热情却非常高。大家每天天一亮就出工,午餐、晚餐吃饭时间最多一小时,一直干到天黑后才收工。劳动量很大,平均每天在十二小时以上,晚上住在草棚或庵房(自造)里。1970年提倡过“革命化”春节,三个公社的领导没有回家,全部来到筑路工地进行慰问。民兵也无一人请假回家,大年初一照常修路,没有任何怨言牢骚。当时工地上留传一首顺口溜:“官民同心把路修,同吃同住同劳动;《愚公移山》振人心,明年公路就能通。”到来年3月底,非专业队人员解散回家,民兵连评选先进模范人物,筑路指挥部召开表彰大会进行奖励,也没有啥物质奖,只是给先进模范人物发一张奖状,但民兵们都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
  那些年,公社把从很少的铁矿点上收回的5%管理费用于购买雷管、水泥,真正做到精打细算。农民群众在丛山悬崖间修路,用一把镢头、一把洋镐、一张铁铲、一把大锤、一根钢钎、一包土炸药、一股热情、一颗火热的心,一镐一镐的挖,一点一点的炸,一锨一锨的铲,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方式,以“愚公移山”的毅力挖通了“青泥岭”的荒山古道,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绝壁上挖出了一条18公里长、4米宽、可以通行大货车的山区公路,这是多么感人的奇迹!
  三个公社共投入人工二十余万个,仅虞关公社两年内就投入了七万多个,新开挖的土方、石方全是用铁锨铲、背斗背、抬筐抬,用架子车一车一车的拉到悬崖边,倒入山间深渊。站在山顶俯视,盘山大道蜿蜒前行,直下深谷,景貌颇为壮观!
  二、通车
  1971年腊月的一天,县运输公司汽车队队长段振甲早早来到单位,把修理班的宿舍门砸的很响:“步霞!步霞快起床!有紧急任务……”
  我们修理班的几个人飞快的穿衣、开门。段队长挟带着一股寒气同时卷进屋内,急火火地对我说:“快派你的人(修理工)把310.296.899.334这四台车的方向和刹车检查调整好,打上黄油。一定要快!”说句老实话,我从六九年到县运输公司负责修理班的工作至今,还从没见过爱开玩笑的段队长这么严肃,不禁问道:“啥事?火爆麻子的!”
  “武装部要4台车,搞民兵拉练,是一次军事演习……。”我当过兵,听到这里已经知道了事情的重要,便打断了他的话,叫上修理班的六名人员跑到院子里,验车的验车,用千斤顶顶起车的前后桥,拿出工具对刹车、方向进行检查和调整,最后我又把这四台车的刹车、方向仔细检查了一遍,打好黄油,才叫来段队长交差。
  段队长对工作非常负责,他又把这四台车逐个作了检查验收,对我说:“今天的民兵拉练是去虞关,也是‘黑虞’公路搞通车典礼的一天,县委麻亨春副书记坐刘俊德开的小车去。你带上修理工具,坐334号嘎斯车一同出发。”我什么话也没讲,赶紧把工具放到334车上,回宿舍洗脸、刷牙后,和几名准备出车的师傅到公司对面牛肉面馆吃早点。
  十分钟后,由县武装部李干事和段队长把所有的民兵按公社分坐在四台车的车厢里,由县委刘师傅开的卡斯69吉普车领头,段队长开310车第二,孙世贵副队长开899号车第三,符向来师傅开296车第四,胡祖德开的334号车殿后。车辆出了公司大门,喇叭声声,红旗招展,进西寺沟过柳林村、姚坪村。行至黑沟口,段队长调整了一下车辆的顺序,把334号车调到第二,跟在县委刘师傅开的小车后面。车队进沟约300米,有个急拐弯的地方叫光山梁,由于弯子急、路面窄、坡度陡,小嘎斯69吉普车过去了,可我坐的334号车上不去,打了两次倒车后,后轮在阴凹处的路面上只打滑不前进,后来刘师傅把吉普车倒回来,用绳子在334保险杠的挂钩上准备拖,车厢内坐的民兵下来从后面推,大家齐心协力,前拉后推,总算是把车推进了转弯的上坡处。大河公社的民兵在此地打上记号,并留下了六名民兵,准备在车辆过去后加宽路面。
  车队走过三泉,穿过宋坝,虽然路面窄,但比较平坦,一会儿便到了伍家坪,开始向青泥岭开进。这时刮起了老北风,天空乌云密布,扬起了雪花,一会儿路面上已一片洁白。快到山顶的几个转弯,可真费了大劲!这几个弯子路面全是连山石,修路时留下的石棱太高,有的像地埂塄一样。一个高坎,石头上垫的土太薄,车轮上去一压,土向两边挤开,石棱显得更高了,加之雪越下越大,车轮一碾,雪消成水,与土和成了稀泥巴,只是打滑,车子上不了山。只好又用拖车的办法,用小吉普先拖小嘎斯车,民兵从车后推,上去一辆后,又用嘎斯车拖下一辆。飞雪纷纷扬扬,山顶上雪雾迷茫,寒风刺骨,推车的民兵汗流满面,浑身都是泥水,但谁也没有后退。我当时负责给车辆挂、解钢丝绳,手套很快磨破了,手被扎的流血,也顾不上包扎。县委麻副书记、武装部的干事、汽车队的段队长,车前车后的跑,指挥推车,嗓子几乎都喊哑了。两小时后,风停了,雪住了,车队也全部推上了甘树垭。
  从甘树垭往虞关走,比较顺利。车队转过水泉门,一路直下到沟口处。公路两边有用原木和柏叶搭建的彩门,爆竹声声,口号声声。车队过彩门后从铁路桥下的河滩穿过,直开到虞关供销社仓库背后停下。车上的民兵、驾驶员都到老虞关公社的院子里集中(该公社院落在1981年特大洪水时被冲走,现为虞关初中)。
  虞关学校的操场上挤满了赶参加通车典礼的群众,操场四周插满了彩旗,中间搭有一个简易舞台,我们在这里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隆重的通车典礼。县委麻副书记在典礼大会上讲话,表扬了三个公社领导和自力更生、敢冲敢干的拼搏精神。武装部的带队千事和三个公社的领导先后讲话,对筑路专业队的民兵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全体群众敲锣打鼓,燃放爆竹,一片欢腾景象。
  通车典礼结束后,当地群众与筑路民工一同观看文艺节目。
  (注:此稿经采访老干部李国贤、穆应林等人,对一些细节核实后整理而成。)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步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