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从“农业学大寨”到“包产到户”的点滴掠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03
颗粒名称: 徽县从“农业学大寨”到“包产到户”的点滴掠影
分类号: K294.2
页数: 2
页码: 140-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从“农业学大寨”到“包产到户”的点滴掠影。
关键词: 徽县 农业学大寨 包产到户

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徽县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现在回顾起来,我们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同时,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走了一些弯路,这里就“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的几个问题作一反思。
  第一,1968年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县上曾两次组织县、社、队干部去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虽然在学习大寨人精神、大搞农田基建等方面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在“一大二公”思想的指引下,片面学习推广大寨人以大队一级核算分配的经验。当时全县一些公社都搞了试点,如水阳的新寺大队、嘉陵的五一大队都在试点之列。这些队本来基础条件都好,但由于生产队之间发展不平衡,年终硬是推行以大队核算分配,结果形成好的生产队要给差的生产队倒补,出现了新的平调,干部之间相互有意见,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现在看来,这种以“大而公”人为的改变生产关系的操作,其结果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到两年在全县自然流产。
  第二,文革后期,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省昔阳县召开。遵照昔阳县的经验,会议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向前发展,努力建成一批“大寨县”。当时徽县在甘肃省来说条件较好,县上提出要将徽县一年建成“大寨县”。开始提的口号是:“大批大斗促大干,一年建成大赛县”;一段时间后,又改成“学理论,抓路线,一年建成大寨县”。不管口号怎样改,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形势下,为了形成大干的声势,在全县一些地方出现了乱批乱斗的混乱局面。县上还以办路线教育学习班为名,集中县、社、队三级干部进行整训,小会开展批判,大会批斗重点对象,过年也不能休息。进而发展到农村,一些基层干部被批被斗,一些农民群众遭受打骂体罚,表面上看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大大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大寨县”也没建成。
  第三,割资本主义尾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昔阳县大讲“堵不死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他们把许多群众正常开展的家庭副业都列入资本主义的范畴,并上升到走什么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受此影响,在我县开展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曾一度出现了收交社员自留地、限制家庭副业的不少条条框框。比如限制家庭养猪、养羊、养鸡、养蜂的数量,不准出外搞加工、销售等副业活动,参与少量市场流通,就被按投机倒把加以批斗。导致许多条件很好的家庭副业发展不起来,生产、流通、销售各个领域也被堵死,既打击了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探索,我们终于摆脱了“农业学大寨”模式的禁锢,找到了农业大发展的方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的涌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就在这时,中共徽县委于1981年10月适时召开了有全县各公社书记参加的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由县委副书记王万忠主持,会上传达了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学习了国家农委副主任杜润生在河南实行包产到户后的调查,通过认真分析讨论,统一了与会人员的思想认识。会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县迅猛开展,当年全面完成了家庭承包任务。从年报统计看,包产到户前的198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为3270.29万元,粮食总产量10749.28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8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第二年即198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猛增到4275.9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5101.44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89.28元,分别增长30.7%、40.5%、53.9%,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实施了整整30年,在全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断努力下,年年都有新发展,其成效更为显著。至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已达到11096万元,粮食总产量29691.48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319元,均在成倍大幅度增长。实践证明,稳定的农村经济政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是一条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康庄大道。
  (温恩仲:原徽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温恩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