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成县一中师生“大炼钢铁”往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096
颗粒名称: 徽成县一中师生“大炼钢铁”往事
分类号: K294.2
页数: 5
页码: 110-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8年徽县徽成县一中师生“大炼钢铁”的往事。
关键词: 徽成县 徽县 大炼钢铁

内容

1958年9月初,全国上下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精神。徽成县也在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和全国各地一样,以实际行动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工业生产“大跃进”的行列。
  9月5日后,《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全力保证钢铁生产》和《土洋并举是加速发展钢铁业的捷径》及《让土法炼钢遍地开花》等多篇社论,并提出“各行各业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的口号,至此,全国的大中学生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史无前例的“大炼钢铁”洪流之中。他们义无反顾,踊跃奔赴第一线,接受艰巨考验!
  出征石头坪
  徽成县一中开学的第三天就在教育主任李忠承的带领和组织下在校门前的一片荒地上(即现在县党校门前)开始修筑炼铁土高炉。才筑了一半,县委、县人委命令一中师生开赴游龙川公社参加大炼钢铁运动。
  9月中旬的一天,校园里响起雄壮的歌声,“五年计划看三年,三年计划看头年,嗨呼!嗨呼!嗨呼嗨!超英赶美用不了十五年!嗨!嗨!十五年!十五年!”全校除留校师生外,共有500余人(男生310名,女生190名),老师有王天祥、沈维举、王即舜等13人背负行李走出校门,沿华双路向北前进。师生们一边走,一边唱歌,并喊起超英赶美的口号。个个精神抖擞,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游龙川前进。一路上景色宜人,秋风送爽,到也没感到疲乏。下午,出征的师生们在游龙川大桥上见到了接我们的游龙川钢铁战斗团的联络员。他带领我们到李家寺后,让学生就地休息,又领老师们去农民家中指派住宿地方,各班学生分散到农户家住宿,每户住一个班。
  一中参加大炼钢铁的师生,按军事化编制为一个营,营长由校长焦丽生担任。下设三个连,五八级一、二班为一连,连长康澄;五九级五个班为二连,连长由教育处副主任杨仲担任;六零级四个班为三连,连长由教师江源泉担任。排长由各班的班主任担任,一个排由三个班组成。
  早上六点,起床号响了,同学们起来洗漱完毕,去食堂吃一个二两面的馍,喝点糊糊汤,每人再领一个6两(老秤)面的馍(其实只有4两面),然后整队出发,匆匆赶到石头坪后,由钢铁战斗团的管理人员分派任务,不外乎是扛木头、背木炭等。刚开始的一星期,每天都是如此。同学们和老师,都是从早干到晚。许多日子摸黑赶回李家寺吃晚饭,饭后还经常开会,学报纸上的有关“大炼钢铁”社论,有时开会批判偷跑回家后又返回的同学,帮助“逃兵”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起初几天,晚上睡觉时浑身骨头都疼,累的全身整个像散了架,感到极度的疲乏劳累,再一个感觉就是饿。那个年代,农村多小豆面和高梁面,馒头的颜色是黑红色的,凉了以后很硬。民工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美其名曰:“咣”,当时民工把铁矿石就叫“咣”。
  龙王洞背耐火砖
  中秋节快到了,同学们都热切的希望能改善一顿伙食,可是到古历的八月十三日早晨,师生们去食堂吃饭,刚进院就听到了焦丽生校长在喊:“各排整队”,随着立正的口令声,同学们在大院里站的整整齐齐。营长焦丽生站在食堂台阶上讲:“同学们,建造炼铁的土高炉没有耐火砖了,团部命令我们去龙王洞背耐火砖。每个人最少要背四块(每块耐火砖重八斤)多了不限,为了完成这次任务,留校师生们编了许多草鞋,昨天运来,背砖的每人发两双,饭后立即出发”。师生们匆忙用完饭,各自又领了一天的干粮,换上草鞋,腰里缠上绳子,以排为单位出发了。
  我们走到剡家阙,许多人的第一双草鞋已坏了,天公下起了毛毛雨,随着雨点的加大加密,大家的衣服都湿了,身上直发冷。同学们唱着“大跃进”的歌声来激励自己的斗志,老师也跑前跑后的为大家打气、鼓励,“同学们,加把劲,走快点就不冷了!”但毕竟是山区的秋天,顺河风吹来,人还是冷的发抖。到了伏家镇,大部分同学的草鞋已完全损坏,只好赤脚赶路。过了双河口,开始上龙王洞山,路越来越陡峭,老师不时的站在路边喊几声“同学们走啊!砖厂就在前面冒烟的地方,加油啊”来激励同学们的士气。
  由于下了半天雨,山溪涨水了,有些地方水深过膝,师生们互相搀扶着一次又一次的涉水。现在回想当年景况,确实是非常狼狈。我记得代语文课的老师在山上指着眼前的大山对我们说:“同学们,还记得给你们讲过的唐朝大诗人杜甫吗?他携家入蜀过木皮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的山就是木皮岭的一部分……”可是同学们已是累、饿交加,谁还有心思听老师的讲古。就在这时,班主任沈维举从前面又回来了,他对大家说:“同学们,徽县地下党烈士牺牲的地方就是这座龙王洞山,烈士们的忠魂正在看着你们这些接班人,大家鼓一把劲转过前面的弯道,不远处就到砖场了。”同学们听到这里,都不约而同的喊,“加油!加油!”下午四点过后,我们赶到了砖厂,就挤在窑前烤衣服、取暖。在砖厂工人的指导下解开腰间的绳子,绑好砖,背到背上,匆匆忙忙的下山。
  下山时路更难走,山路滑溜溜的,肚子饿的咕咕直叫。加之不断的涉水,我们走的很吃力,过了双河口,天已黑了。许多同学的脚都肿了,每移动一步都钻心的痛,个个咬牙忍痛往前走。突然传来啊的一声惊叫,是有人滑下田埂,倒在地里。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掉下去的人手脚并用地重新爬上路,又趔趔趄趄的往前走。走到中坝庄里后,大家在生产队食堂吃饭。饭后赶到伏家镇,已是夜里十一点多。师生们是分散到伏小的教室里爬在课桌上睡觉,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同学们忍着痛,背上耐火砖沿公路边慢慢走着,到荔家店后实在是又饥又渴又累,脚也疼的挪不动了。大家便不顾一切地横躺在公路上,想拦住过路的汽车,让司机把我们拉到游龙川。可是司机看见人多不敢停车,大家也只能望车兴叹!
  夕阳西下,我们挪到了游龙川大桥上,看到公路两边到处有被人扔掉的耐火砖。我们十几名同学,虽然疲累已极,但耐火砖一块也没丢。我们互相鼓励着,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支撑到了李家寺营部院子,交了耐火砖。
  回到宿舍后连打水洗脸的力气都没有了,鞋也没有脱,一个个倒在草铺上呼呼大睡,第二天下午五点多钟才醒来。房东老大娘告诉我们,昨天晚上有人来叫你们会餐,可你们睡的像“死猪”一样,一个人都没醒来,听了房东的话,大家就知道中秋节的会餐已经无望了!
  誓师大会游龙川钢铁战斗团的团部设在石头坪,1958年10月初所有参战单位和抽调的民工到团部的院子里参加誓师大会。
  团部在门口的院子里,凑着一个土台搭建了一座简易的主席台,主席台正中的布幕上贴有毛主席像,台子边上插着红旗。台前的两边木柱上贴有对联:上联是“群策群力以钢为纲”,下联是“土法上马遍地开花”,横额是“元帅升帐”台子下面除了一中的学生,卫校的学生。还有几千民工群众,手里拿着小彩旗,上面贴着字,有的是“穆桂英”班,有的是“罗成”排,还有“老黄忠”等,名号很多。会议开始后,先由团长唐步成讲话,主题是大炼钢铁的伟大意义,尤其强调了超英赶美的政治意义,后来民工代表发言,更有一位民工代表在台子上用山歌表示了决心。我记得的歌词是:“跃进歌儿唱起来,土高炉十天筑满坡,跃进歌儿唱一年,铁水钢水翻一番;跃进歌儿唱两年,钢铁成山戳破天,跃进歌儿唱十年,超英赶美英名传。”还有一首是,“千山万沟把柴砍,烧成木炭千万担。支援高炉把铁炼,年底钢产定翻番。”当时会场气氛热火朝天,口号声紧接着向起来,“十五年内超英又赶美!”那时候我们虽然年龄小,但总感到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和气震山河的口号,激励着每个人的热血沸腾。
  开挖小土窑
  为了坚决贯彻《土洋并举是加速发展钢铁工业的捷径》的人民日报社论精神,游龙川钢铁战斗团把开挖小土窑的地点选定在一号高炉北边不远的一座山上,先派出民工从山根到山顶斩荆伐木,剃了个光山秃顶,又派出技术人员拿上绳子,卷尺,从山顶按一定间距用石灰画了许多圆圈,把任务分派到各营开挖。
  徽成一中也分派了一百多座小土窑的开挖任务。老师又按各班的参战人数,把任务分到人。同学们四五人分成小组,每组分到了一把镢头、一张铁锨,一组挖一个窑。
  起初挖的很快,但是挖过一尺以后就很困难,挖到三尺深以后要把锨把、镢把全都锯短往下挖。有些挖着挖着遇到了石头,红砂板,干脆挖不下去。营部将情况汇报团部,调了一些钢钎、大锤、分发给各组。一直挖至5—6米时,又从坑的正面2米远处向下开挖深槽,宽0.8—1米,深度与坑内底部持平,再从坑内对正开挖的槽子从底部向外打一个小洞,当做炉门,用大块石头堆砌成炉齿的式样,才算是完成了一个炼铁的小土窑。全校师生突击了六天五夜,但在最后一夜。突然,传来一阵惊呼,“救命啊!来人啊!”班主任沈维举一手拿着短把铁锨,一手提着马灯,大喊一声:“同学们,不要慌,这是齐树汉的声音,快,跟我来!”一边喊一边朝发出救命声的方向跑去,同学都看到班主任站在一座小土窑边沿,蹲下用马灯照着窑口大声地问:“你摔坏了没有,”窑里传出闷声闷气的喊声:“没有撞坏,吓坏了,我现在被倒挂在窑中间,上不能上,下不能下!”沈老师找了几根葛条,拧到一块,一头捆在腰间,一头让大家拽住,把他往窑里放。下到中间后,他伸出双臂把齐树汉抱住往上一提,先从树杈上解救出来,再慢慢落到窑底。一场险情排除了。
  转运木材
  同学们把小土窑管叫“小土群”,开挖“小土群”的任务完成后,一中师生接受新的任务是运木材。就是民工们在石头坪周围的山坡和山沟里锯倒的树木。有七八米长,一开始,我们每人一次扛一根都非常吃力。最近的地方往石头坪扛,一天能扛八至十趟、离石头坪远的一天能扛两趟。结果有许多同学被漆树咬了,手指缝里发痒,过了几天腰部、脸上、身上到处痒,有些人脸上还起了水泡。随队的校医说是皮肤过敏,要打针,后来,在当地的老农指导下,害了些椿树皮,用它熬成水,擦洗发痒的地方,过了几天,居然好了。
  同学们从开始只能扛一根,到后来最少能扛两根,有的同学把木头三根、或四根用葛条捆到一块,放到有塄坎的地方,蹲下身材把木头分扛在两肩上,另一头拖在地下,走慢一些,提前两天完成了给“小土群”运木材的任务,受到团部的表扬。
  背木炭、木板
  “小土群”炼铁需要木炭,团部临时布置任务一中学生全部背炭,规定每人一趟背40斤木炭。开始时,背炭的地方在距石头坪不远的沿川子炭窑上背,后来从庄窠往回背,路非常远。早上天不亮就走,到窑上后,爬上山坡扯几根葛条,再找三根较粗的木棍,摆成三角形,在接头处用葛条捆紧,就成了背夹,平放在窑前,然后从炭垛上把木炭一根一根的平放在背夹上,再用葛条绑紧。把背夹竖起,用准备好的粗葛条从背夹顶部到下部的横框两头拴好,弄成活扣,套到肩上试着背一下,量好松紧后再收扣,就可以背上走了。
  初冬的寒风虽然呼呼地吹,但同学们却是人人脸上有汗珠,个个走的直喘气。早上出发时天没有亮,晚上回到李家寺,已是夜间十一或十二点。沿川子的那条大河,河虽然不深,但河很宽,列石面上溅了水滑溜异常,许多同学踩上去站不稳脚,呲溜一下就滑到河里,鞋和裤都湿了。尽管困难很大,我们还是完成了团部分派的任务。
  心想总能休息两天,可是团部又派人来通知,让我们营派人去团部领锯。领回后分给各班,三人一组,到“小土群”山上锯木头,为装窑做准备工作。干了几天,团部又下达了新任务,让我们去杨家沟背木板。翌日五时,伙房为大家准备了很稠的包谷面糊糊,煮了些洋芋和包心菜,大伙吃过后伙房又给每个人发了一天的干粮,在向导的带领下出发了。大家穿过石头坪,走过沿川子,开始还有路,后来就爬山岭过溪沟,穿树林,走的是打猎的人走的路。有的地方是刺架堵住去路,同学们不得不边用弯刀开路,踏着荆棘前行,终于在吃晌午饭时赶到了杨家沟。这个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房子多为草房。家家门前都有一磊木板,有一位老太太坐在门前台阶的石板上,让我们坐下来喝水,并且说这是专门给背木板的学生烧的水。同学们拿出冷馍,一边喝水一边吃。过了半小时,向导把老师叫到木板前,给大家做示范如何用绳子捆木板,如何背。同学们各自取一块木板用绳子捆好后,就背到背上往回走。
  开始觉得还可以,走了一会儿就背不动了,只觉得绳子直往肩上的肉里扣,背上的木板也愈来愈沉重。但大家互相鼓励,喊着“别掉队!加油走!”木板背到背上,份量没有耐火砖重,可是太长,有时被空中的树枝挡住,还要侧身慢慢躲过空中的树枝才能走。上坡路还凑合着可以走,到了下坡时难度就大了,弯腰过度会摔跤,腰直起来木板碰脚后跟,我们走的较慢,离队越来越远。后来采用两人一组下坡时把两页板捆在一起抬着走的办法,这样一来速度比原来快了许多。
  夜幕降临时,同学们都已赶回了庄窠。午夜过后,距石头坪不远时,我们又休息了一次。这一歇不要紧,歇到了第二天早上。同学们也没有等谁再下命令,都不约而同背上木板一口气赶到石头坪,把木板垒到团部门前的院里。
  运矿石
  团部为了尽快炼出“结铁”,决定给“小土群”突击运矿石。我们营也被调往银洞湾运矿石了。银洞湾距石头坪的路不算远,但去银洞湾的山路太陡,太窄。从银洞湾山脚起,只有一条羊肠小径通向山顶的采矿场。
  师生们艰难的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半天时间大家气喘嘘嘘的到了采矿场,炸山开矿的民工负责人安排大家在一处崖壁背后休息,并嘱咐大家,“不要急,炮声响过听到吹哨子再出去,不然会有危险”。
  半小时后,突然响起了山崩地裂的轰隆声、连续不断地轰轰声震耳欲聋,我们觉的山在摇,地在动。等听到哨子声音停下后,我们意识到该搬矿石了,便都从崖壁后出来。大些的矿石已被民工们占完了,我们只好每人拣了三、四块小的往回背。第二次上山后,大家学乖了,炮声刚停,听到第一声哨声便从藏身处跑出来去抢矿石,人人都抢到一块较大的矿石,背的背、扛的扛,高高兴兴的往回走。连续搬运十多天矿石,完成任务后,同学们还编了快板:“银洞湾,弯又弯,曲里拐弯十八道弯,金银铜铁藏里边。大锤飞舞钢钎转,隆隆炮声响连天,宝贝运到高炉边,红彤彤的铁水淌外边,”因时间太长(记的不太全)。
  “小土群”炼铁
  一中的师生分成组,民工也分成了组。学生转送锯短的木头,民工就一层木头一层矿石的往“小土群”的窑里装填,装了一层又一层,等到填平了窑口后,民工又用木头和矿石在窑的顶部搭成圆锥形为止。然后,从窑门下点火,开始,满山浓烟滚滚,到了夜晚,“小土群”的山上火光闪烁,烟雾腾腾,窑口处三五成群的聚集着取暖的人,天南海北的侃侃而谈。话题不外是钢铁产量在年底可否超过英国?或者是谈论报纸上登的某月某日某地已进入社会主义。
  天上落雪,可是“小土群”的山上一点雪也无,全山热气腾腾,火光闪闪。同学们兴奋万分,据推算,“小土群”的铁过几天出窑后就可以完成任务。
  千吨大窑
  千吨大窑座落在石头坪西侧500米远的一座山上,山很高。9月底团部组织年轻力壮的民工从山顶上往下垂直打窑,进度比较慢。后来在北京地质学院的专业人员帮助下终于打成了这口巨型的“土窑”,从山顶打通到山根,深度大概有200米左右。
  “小土群”山上的火还未熄,县委、县人委向游龙川钢铁战斗团全体成员发出了慰问信,给民工还发了一些县上筹集的鞋袜等物品。大家深受鼓舞,而团部又下达了新任务,调一中的师生为千吨大窑准备燃料。
  山区的冬天,进入12月已是风霜严寒齐上。晨星未落,师生们已沿着山路向庄窠进发,寒风刺骨,有些体弱的同学冷的瑟瑟发抖。可是,每个同学一想到要为中国人争气,心里就又涌起一股热浪继续前进。连续十天的转运,庄窠队烧好的木炭已全部转完,而“千吨大窑”所需的然料还远远不够。后来团部又叫我们运木料。这次走的比较远,出了李家寺到了荔家店进沟往东北方向走。
  各沟岔山坡转回来的木材全部堆满了“千吨大窑”的山顶和一面山坡,木炭和矿石也堆满山岗。一中的师生们突击五天五夜,配合民工装窑。由于任务大,时间紧,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轮流扯锯木料,晚上加班不回李家寺。伙房把饭送到石头坪,同学们轮流吃饭,人歇工具不歇。晚上在火堆前一边取暖一边干活,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前两天两夜表现都不错,到了第三天下午吃饭时,没有人下山吃饭,送饭人上山一看,同学们都睡着了,几个班的班主任在往火堆上添柴,生怕把同学们冻坏了。还有几个老师在往窑口转木料或木炭,过了半小时,老师们才挨个把大家叫醒吃饭,饭后重新编组,轮流烤火休息,一直坚持到第六天早上“千吨大窑”装满后点火,师生们也为完成任务而兴奋。
  返城
  1958年12月底,我国完成了1075万吨钢的任务,县上的“大炼钢铁”也完成了任务,全县的民工收工,一中的师生们也捆好了行李打扫卫生准备回城。
  回城的路上,人人归心似箭,大家互相照顾着,走走歇歇,进城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
  时间飞逝,记忆中的大炼钢铁已成为历史,参加过的中学生大都已进入花甲之年,但一中师生们参加大炼钢铁这件事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烙印。
  (李步霞:徽县运输公司退休职工)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步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