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徽县民工协修宝天铁路后余粮的去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089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徽县民工协修宝天铁路后余粮的去向
分类号: K294.2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徽县民工协修宝天铁路后余粮的去向。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徽县 宝天铁路

内容

1944年,中国的抗战已接近尾声。为配合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向西增修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要求沿线地区的陕西及甘肃陇南十县(徽县、成县、西和、礼县、天水、秦安武山、清水、甘谷、通渭)派出民工进行协修,所需钱粮由国民政府交通部下拨。若提前完工,钱粮仍如数拨付,归地方使用。1944年秋季开始,徽县每月出动民工七百人,搬运宝天铁路社棠镇北阳区段土石方。由于领导得力,民工肯干,所承包的工程提前半年完工,故节余下口粮三千八百石①(折合今228000公斤)、款二百多万元(法币)。据当时的徽县县长刘中仁先生后来回忆,为了将这些来之不易的钱粮能够合理利用,他提议成立了“徽县地方建设委员会”,由当时的“党、政、团、参”(即国民党徽县党部、徽县政府、三民主义青年团、参议会)组成联席会议专管这批钱粮。此后经联席会议决议,这批钱粮主要用在了维修县立中学、教育补助、修桥修路、救灾、办理地方公益、接待从军青年过境及支付抗战时的其他费用等方面。1948年1月,刘中仁卸任。同年底,刘中仁离开徽县时尚有余粮八百石,后来他听说这些粮食在解放时用于支前了。
  关于那批余粮的去向,刘中仁先生只是听说而己。真正的去向谜团是我的外岳祖父文绍山先生在近年才揭开的。
  文绍山先生生前为徽县泥阳镇文家庄人,解放前他曾任县参议员、县政府会计,与刘中仁县长共事四年有余,对徽县民工的那批余粮的保管动用,他是具体的经手人之一。1984年秋,作为徽县政协委员的文绍山在看了《徽县文史资料》第八期上刘中仁先生的《我在徽县的回忆》一文后,于9月1日曾写了《关于宝天铁路社棠段的徽县民工余粮》一文,对刘中仁回忆录中的一些叙述进行了补充,并于9月19日经徽县泥阳邮电所给徽县文史委寄出过文稿。这篇回忆录的底稿,是后来亲属在整理其遗物时被发现的。
  文绍山先生在文章里回忆到,当年修路节余下小麦三千余石,储存在徽县仓库备用。当时的徽县联席会议成立了保管委员会,推选周少珊(国大代表)为徽县地方建设委员会主任,刘希祖(县参议会议长)为副主任,文绍山任委员会技士兼会计。后来经“党、政、团、参”联席会议决议拨出其中的一部分钱粮维修了县立中学(今党校),修理了南门外大桥(协通桥),修筑了大樊县道(天水市大门镇至徽县樊家窑),用于大河、嘉陵赈灾等,至1948年底还余粮600余石(注:刘中仁回忆为800余石)。1949年春,中共地下党组织暗中布置有关人员要将此粮设法保存下来,不要被蒋军所利用。文绍山奉命后,建议周少珊(中共地下党员)、刘希祖两位领导,将此粮以微利贷给了徽县城里的巨商大户宽裕成、天锡永等20余户(用铺保铺借办法)。此后他将借粮底册及单据埋藏在了自家厨房,以备将来交代。1949年12月徽县解放后,文绍山先生从泥阳镇文庄老家亲赴徽县城,将借粮底册及单据连同解放前夕埋藏在仁和生(李天佑的酒房)后院的东西一并掘出后,上缴徽县人民政府,政府派干部郭永进做了接收。手续缴清后,徽县人民政府的有关领导委任文绍山担任了徽县新政府的会计职务。
  由文绍山先生的回忆录可知,那600石(或800石)余粮最终回到了人民手中,总算是物尽其用了。
  这一结果的形成,徽县的地下党与开明人十功不可没。
  (曹鹏雁:徽县文化馆副馆长)

附注

注①民国一石约为60公斤。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曹鹏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