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泥阳镇张氏 “缙绅 ”家族简略史(续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030
颗粒名称: 徽县泥阳镇张氏 “缙绅 ”家族简略史(续篇)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1
页码: 155-165
摘要: 本文讲述了徽县泥阳镇张氏 “缙绅 ”家族简略史及补充片段。
关键词: 徽县 泥阳镇 张氏家族史

内容

继《徽县文史资料》(第三十八期)“徽县泥阳镇张氏‘缙绅’家族简略史”刊印发行后,经张氏后裔族人阅读核证,建议对其有关历史扩展续写,并对“族谱 ”补充完整。于是笔者再次搜寻资料整理编撰,于本期展现。
  一、发家史略
  张述,原籍山西徐沟县人。青年时期,于清道光二年(1823年)只身来泥阳落脚。以货郎担为生,走乡串户摇鼓叫卖簪环针线。其人事业心强,对人和气,勤劳节俭,生意日益兴旺。手中有了积蓄,便娶妻成家,定居泥阳,同居一堂,现已繁衍十一代,子孙后代中出有人才,尤善经营工商业,因之,居积取盈,家屡巨万,财雄一方。
  张述家后代既务农,又经商开办作坊。述有二子,长子文彩,次子文科。幼读诗书,均善于经商,在晚清时代,文彩起初开设“缙绅泰”杂货铺,经营药材、糖醋及日用杂货等;文科开设“缙绅公”酿酒作坊,生意日趋兴盛,资本不断积累扩大,又增开“缙绅茂”烧房,“缙绅海”杂货铺,“清河復”绸缎布疋铺,还有“义升恒”钱庄,专门从事借贷放赈事务获取利息,那时的利息是以月息10%计算的,即借20元每月需交利息2元,俗称 “大一分利率 ”。农民间有还不起借贷者,多以自己土地抵偿。还开有当铺,与钱庄相似,以物品抵押放出取息,仅此两项利息每年收入大约在数万元。这样,资本积累越来越大,并向外地发展。到张鸣珂时,有大小生意48号,光在泥阳镇就有益隆海(泥阳粮管所)、益振隆(泥阳小学)、缙绅泰(原前街十字)、福盛宫(后街)、海号(原前街)、茂号(柳巷上社)、恭号(西巷子)、双合德(后街)、东号(柳巷下社)等9家,另有“当铺”和其他店铺号名,分布于泥阳(现幼儿园旁)、红川、成县、徽县、天水、兰州、宝鸡、西安、山西、北京等地,当时,有张家人外出不住别家店房的说法。聘陕西人王中和为总经理,总揽家业,建立万金帐。家中有佃户近百家,长工60余人(包括职员、当差、马夫、轿夫等);交通运输使用骡马,出门坐轿子。还有80人左右的秦剧班,遇节日良辰,不时演唱助兴。那时张氏男婚女嫁,所需各种用品,自己应有尽有,不须外求。
  张氏之家,其孙张鹏举前清秀才,曾捐官于府,鹏子张新民(光绪元年至民国十五年)学文习武,清时县试第一,天水州试得中武生。民国初年任过陕西宁强守备司令,武都县知事,甘肃省督察员。侄张鸣珂,前清县廪生,任过奉侍员管理文武秀才。珂的第四子张翰,毕业于民国时北平政法大学,任过徽县教育局长,吴山女子小学校长,创办徽县师范学校并任校长,徽县参议员、副议长,徽县三青团筹备主任,甘肃省政府视察,建国后徽县政协委员。
  二、张翰传
  张翰:号紫宸,原名张自贤,乳名李从(拜父姓李), 1901年(清光绪廿五年)生于甘肃省徽县泥阳镇缙绅之家,其父张鸣珂人称 “阔老爷 ”。张翰在同族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故地方上人一直叫其四少爷。他二叔父无子,张翰自幼过继给二叔父,在二叔父门下长大。
  张翰天资聪敏,性好读书,谨言慎行。私塾老师苏锷经常夸奖他说:“四少爷将来一定能跟上他三爷(张新铭,当过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守备司令,县知事等职)。 ”
  1917年,张翰考入徽县县立高级小学,三年毕业后,继考入甘肃省省立第三中学(天水),学习刚一学期,在北京当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的他三祖父,领他去北京,假借中学毕业证书投考中华民国政法大学。三年毕业后去河南考入开封训政学院后回北京。依他三祖父的意见,他在北京娶了一个有文化的二房妻,生了一子名张钧。其妻不久病故,又娶了一个三房妻,名张鸿容。以后听说张翰在绥远省傅作义部下当过政治处长。
  1937年(民国廿六年)张敬铭等人见学龄儿童众多,而当地无适合的学校容纳,乃拟于本镇后街创办一完全小学,将原有的一所初级小学及义学,私塾合并一处,以利教学。苦于创办基金与校址无法解决,遂由张敬铭以泥阳县立高级小学校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名义,出面向张翰父亲交涉捐借他家的一所烧酒房作为校舍。那时张翰从北京放假回家暂住,极力从中赞助此事,其伯父同意张翰之见解,以十年为期,将这院房共 38间借出作为校址办学。 1950年后他任县政协委员时,将此处房屋慷慨捐给地方,作为泥阳小学的永久校产。
  1938年(民国廿十七年)张翰从北京携眷归里,受聘就任吴山女子初级小学校长。在任教期问,谆谆教学,对女校建设不遗余力,终于将初级小学办成完全小学,学制六年,学生由原有的七八十名增加到一百多名。在此期后,有他在北京上大学的同学骆力学(天水人,甘肃省政府建设厅厅长)打电报叫他去兰州干事,因其厌于政界,再三推诿,迟迟未去。时国民党省党部委员马愚抌,省三青团干事寇永吉见其青年干练,学识广博,遂极力介绍委托他筹办徽县三民主义青年团。他先任筹备主任,后为干事长。不久被选为县参议员,继而选为县参议会副议长。不久又选为徽、成、两三县省参议员。
  1939年(民国廿十八年)张翰与其北京同学王乐恺(成县人),分别在成县,徽县两县受任创办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并任校长。张翰就职后,利用西山杨泗将军庙破烂不堪的房屋,一面教学,一面建校,只两年时间,把师范学校建成一个完满的师范学校。后又招收一班后期师范学生。而张翰在师范学校的功绩可谓赫然大矣。1941年(民国卅年),辞去校长职务,应省政府朋友王明(甘谷人)之电邀去兰州,就任省政府民政视察员。约一年后又调张掖县任税捐稽征处处长。
  1943年,徽县第一高级小学因学生增加校舍急需扩大,张翰便将与学校相毗邻之私房一院(十多间)捐助给北街高小,作为校舍的扩充部分。此举颇得时人颂扬,当时的《甘肃教育》杂志及甘肃版《民国日报》均予专版褒扬,誉为我省捐资办教育的社会贤达之一。
  1944年(民国卅三年),张敬铭、文静山、闫上达等人鉴于当地女子入学受教育极少,欲创 —“女子小学校”,以资女子入学之便,即由文静山出面相商于张翰,张翰慷慨赞同,即出资捐房一院办了“泥阳女子小学”,以其妻张鸿容任校董兼名誉校长,闫上达、文静山等先后任校长。这所女子小学是我县继吴山女子完小后的第二所女子学校,对于当时徽县的妇女教育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所女校一直维持到 1949年才停办。
  后因时局不稳,即归家赋闲,土地改革时将其家产全部交出。定为开明地主,被选为徽县政协委员。
  张翰热心教育,并捐资兴学,造福桑梓,实属有口皆碑之义举。他还能济人之急,赈人之危。他任师范校长时,总务主任×××贰千余元公款被盗,该主任无法下台,他毅然决定以自己薪金填补被盗款项,才算了结此案,而却不受此人之谢,只是勉其以发后办事谨慎小心。
  1950年至 1960年前后张翰家庭的变化:
  解放前张翰创办徽县师范学校。解放初期张翰将泥阳镇自家的烧锅“益隆海”捐献给国家,后办为泥阳完全小学,作为校产永久使用。1954年被评为民主人士,徽县第一届政协委员。 1956年出席天水地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957年国家兴修水利,将留给自家的 24间房产 “益振隆 ”烧锅每间以 50元廉价卖给国家,后来将这 1200元投资水利建设。
  1957年秋季,国家实行移民政策,将张翰全家下放到苟家庄居住。1958年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一打三反,给张翰扣上了历史反革命和地主分子的双重帽子。由于国家困难时期,张翰一家从苟家庄搬迁到朱家新磨隔壁,居住在毕生财家的羊圈里。由于生活十分困难,再加上思想上的严重打击,张翰于1960年6月12日含冤离世,1984年昭雪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三、“清河堂”戏班(1914年)缙绅家商贸农业正处兴旺时期,张新铭(人叫三老爷)爱好戏剧娱乐活动,不怕花费大量银钱,即派可靠人去苏杭一带购来大批戏箱,其中包括头魁,大小衣服,鞋靴及旦角头饰,还有枪把子计十二箱,随即成立缙绅戏班,无演员,故安排九玲《陕西人当时在缙绅茂烧房学做生意)与在陕西的哥哥香玲(陕西比较著名的演员)联系,从陕西招集大批演员前来泥阳,对招来的演员先发给银子三百两为安家费用。
  缙绅戏班的领班长是香玲,当时共八十余人。能演出者四十余人。多从陕西招来,其中主要演员有:大杨(绑劳)主演(李彦贵卖水)的艾牵贩马、《取都成》中的刘章玉;二杨(水娃)主演《三盗芭蕉扇》中的孙悟空、《伍员逃国》中的伍员;苜蓿花主演清衣旦和《杂角狼》(赵班长)、《烙碗计》中的马氏、《对银杯》中的刘奎;冯鸣先唱花旦,后改大净,最善唱《三闯辕门》中的张飞、《打栾驾》中的包公;尤虎唱大净,主演《斩单童》中的单童、《铡美案》中的包公;续娃先扮花旦后扮须生,主演《讨荆州》中的鲁子敬、《逯奇换子》中的逯奇;假德娃(胡班长),主演《周仁回府》中的周仁、《四郎探母》中的四郎;何振华(鲁娃子)花主演《雪梅观文》中的雪梅、《三回头》中的吕家女;乔孟儿,系成县南街人,八岁去陕西学戏,回原籍已成名角、花旦,主演《杀白生》中的慧娘、《月光带》中的柳赛姐;孝娃子,成县人,花旦,主演《金山寺舍鞋》中的殷满室、《下南堂》中的刘金静;李老五(根蕊)须生,主演《上梅山》中的崇贞、《闯宫抱斗》中的梅柏、《秦琼卖儿》中的秦琼。
  过去演出的剧目均为历史剧,演出场所多在附近的庙会上,如春台会,正月初二泥阳镇(郭家塄)土地庙,二月初二江洛镇沙嘴下土地庙,二月初九东大寨的东灵寺,二月十五成县金莲洞,三月十五红川南场,三月二十泥阳铁佛寺,三月二十八成县东岳庙会,四月初八成县城隍庙,四月十八徽县城隍庙等会,秋台会有九月九日店村秀金山等。庙会戏均为四天。有时按当会情况还可续戏。但不少于四天。会戏相抵时,可两班分唱,除此之外,还到陕西,武都等地演出,每台戏结束后,按上、中、下三等破账,除箱帐外,剩余全部分给演员和勤杂人员。
  春台会和秋台会结束无演出地点时。在缙绅家食宿。昼夜在莲花池戏楼演出(公演),每到年关节日,特别是腊月二十前后,三十晚、演员装扮成天官、财神、水官、敲打锣鼓步行各处给财神爷贺喜,所得赏钱作为过节费用。
  莲花池戏楼系坐南向北,土木砖石结构,戏台系大一间,上有屋顶下方四周无墙,均有木栏杆,两边是耳式小房,供打家具人坐用,(文武乐队),戏楼对面修有三面转角看楼,看楼的窗户镶有彩色玻璃。房檐前有木制竹节型栏杆,为绿色,看戏人手依栏杆观望,三层楼上塑有关聖帝君神象,主要供缙绅自家亲属和有地位的人坐用,中层可供妇女坐用,下有青年男女站用,看楼均无椅凳,由看戏人自备,院中是天井式,戏院内容纳人数(包括看楼)一千人左右,三层楼背后约一亩面积是莲花池,周围栽种许多花草。中间有一横桥和水过凉亭,东西二池有红白荷花盛开,可供游人欣赏。东看楼后有动物园,有鹦鸽、白玉鸟、喜鹊、猴子等少数动物。戏院和莲花池总面积约五、六亩。规模和格式是仿照杭州西湖模拟建造的。景色绮丽、山水相依、亭阁曲迴,是一处如仙境般的休闲娱乐之地。
  民国六年(1917年)至十二年(1923年)。正是戏班发展兴旺时期。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新铭病故。该戏班少人支持,日趋衰落,但还有些底子,尚能维持现状。民国十九年(1930年)驻天水的马匪亲贤给泥阳派来一团人。团长马进昌于部下住清河堂新院及莲花池一带,将部分戏箱焚毁,对戏班损害极大。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三十年(1941年)戏班仍然存在。但演出很不起色,主要是衣箱破烂,残缺不全,演员老少不均。直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戏班彻底倒弊。
  四、几个历史片段的补充
  (一)修建牌坊
  贞节牌坊是第四代张耀堂(第二代张文彩的孙子)在光绪年间为其母申请建造的。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太后幽禁中南海灜台。期间,张耀堂呈奏折为其母建造贞节牌坊,奏折呈上后未见批复,等待了三年,(具体年份不详)。第三年,北京派内侍送来了 “圣旨 ”准其修建贞节牌坊。
  牌坊未批先建,用时两年,动用四川工匠二十余人,圣旨来后,张氏将其镶嵌于牌坊顶部正中间,金银镶边、珍珠闪耀。张耀堂为了庆贺母亲贞节牌坊竣工和感谢皇帝的恩赐圣旨,特举行了放花仪式,以示庆贺。据说在备料期间,从店村毛坝选购了六根直径1米2的树木,利用河水暴涨时雇用纤夫拉运至泥阳老院门前,然后工匠做成柱子。
  (二)民国十八年(1929年)年放舍饭
  当年夏季,天气炎热,暴晒18天,泥阳周边方圆几百里田地干裂,庄稼枯死,农民遭受了严重灾荒。当时张氏第五代族人张铭珂同第四代张新铭(三老爷)商量,主张放舍饭救灾民,地点设在现今泥阳后店门郭巷队朱家坑傍的“恭号”。当时,张家把所有酒坊各号关闭停产,用酿酒的粮食熬粥供应灾民,连续一月多,消息传出,周边好多乡镇男女老少前来领取舍饭。此义举得到了百姓的赞扬。
  张氏缙绅家族自张述定居泥阳为第一代至今已繁衍了十一代。历经二百年沧桑、在政治、经济、商贸、艺术、建筑等方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如张铭珂、张新铭、张翰等人从政事迹已列入史册,民间口碑良好。特别在商贸流通方面,从泥阳到北京一路驿站、不住他人旅店,其理念是当今连锁店经营之雏形,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子孙后代继承先祖精神如今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奋斗发展着。续写此文、就此罢笔,期盼张氏后裔和知情人提供相关补充资料,以便更趋完善。
  (三)建集立市
  泥阳川古有三个集市,上集在丁成王庄,中集在现在中集村,下集在成县店村镇新村。《周易》有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明末清初,因中集谢财主家业兴旺,后修九天仙女庙,为庙会集市,是当初最大商贸市场。张氏缙绅于清末先后建起了老院、新院、牌坊、铁佛寺坝碑楼,尤其是几个大的商号的修建,形成了商贸一条街,后有戏楼、莲花池、规模空前强大、声震四野,这时泥阳(郭家塄)已繁华一流,集市建在泥阳是势在必行。此时其他三个集市彻底消退。泥阳集市百货齐全、山竹林木、小吃烹饪、布匹丝绸、烟酒糖茶、畜禽花鸟,应有尽有,从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张氏先祖为泥阳商贸流通和市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附:徽县泥阳镇缙绅家族族谱。
  更正:上期 124页第十四行 “张守良之妻冉氏 ”应为“张守良之妻陈瑞芳”。
  参考资料:
  《泥阳镇缙绅发家史略》(文昭山、苟思桂、范连乾合著)其中摘录)
  《徽县教育志通讯》(第四期)17页《张翰传》(张敬铭)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

《徽县文史资料》

本书讲述了徽县“普九”教育工作、农业税征收历史演变过程、矿业公司的发展历程、酒业的发展历史、粮食工作的变化以及徽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忠
责任者
张守良
责任者
王志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